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34.63KB ,
资源ID:73843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843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古学导论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古学导论复习.docx

1、考古学导论复习名词解释1 考古学,运用科学方法发掘整理古代人类各种遗存并据此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一门学科。2 考古学文化,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定数量的遗存。3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以第一次发现的得有代表性遗存的所在地名的最小单位名命名,以典型的特征来命名,以族属来命名,以地区来命名。4 考古地层学,应用地质学中的地层学原理,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判断相对年代迟早关系的方法5 考古类型学,主要研究遗物遗迹的形态变化过程,找出变化规律,从而结合地层学研究相对年代。大量用于陶瓷等使用周期短变化明显的的器物。6 遗迹,一般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多只体积较大,或不可移

2、动的物体。7 遗址,遗迹或文化堆积所在的地点。通常指人类的居住地包括居住遗址,军事设施遗址,生产建筑遗存,生活建筑遗存。8 遗物,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竟有一是加工使用过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物品,多指体积较小的和移动的物品。9 文化堆积,各种废弃的文化遗迹或遗物乃至灰烬垃圾集聚在一起形成文化堆积。10 文化层,古代人类各种遗留物组成的堆积层,不同层次是人们在某一地点的活动记录。11 冥器,古代专为陪葬而制作的器物。12 探方,发掘时开的方形坑,用以探索遗址的底层堆积和各种遗迹现象及相互关系,并获得地层遗迹的平剖图。狭长的沟交探沟。13 考古调查,博物馆和其他科研单位为解决学术课题配合基

3、建,对某一地区的文化面貌考古遗存所作的调查。14 考古发掘,通过科学发掘揭示人类生活遗址或墓葬内容,以考察历史真面目。15 碳14断年,利用有机物中占一定比例的碳14的半衰期,推断年代。16 相对年代,不同考古文化遗存时间上的相对早晚关系。17 绝对年代,以确切纪年给出早晚关系18 实验考古,通过复制手段,重建考古发掘所获得古代工具,武器,房屋等遗迹以了解古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及思维过程。19 科技考古,运用科技手段度考古提出的实物标本的有关资料进行古代科技发展史 得研究。20 考古动物学,研究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的科学。揭示古代人类选择食物,狩猎,饲养家畜等方面的经济文化生活的概况。21 考古植

4、物学,研究考古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研究的科学。揭示古人对植物的选择,作物的起源早期农业的出现等经济文化生活情况,并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22 聚落形态考古,以聚落遗址为单位进行的田野考古操作和研究的方法。23 聚落,中国古代一般指村落或人类聚居的地方。24 技术,泛指人类利用自然力改造自然得的一种能力。25 新考古学,又称过程主义考古学,60年代产生于美国就是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用系统方法来解释文化发展过程。26 后过程主义考古学,相对于过程考古学而言, 是指考古学发展越过了过程考古学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7 次生堆积,自然破坏地质地层环境状况,重新堆积形成。28 界面,一个地层单位为人类的活动范

5、围平面。29 堆积单位,在发掘中观察到的某一种或某一次的行为已留下的遗存。30 区系类型学,区是块块,系是条条,类型呈分支。31 年代学一般知识,马雅文明确切纪年3100bc,埃及3000bc32 器物组合,在一定时期有突出特征有共存关系的标型器的一组器物群。33 器物群。同一地层单位,有共存单位的器物,包括标型器与一般器皿34 二次葬,可能死而不葬腐烂后洗骨再葬,可能险葬一次后因各种原因迁出再葬。35 叠压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层相互叠压。36 打破关系,在一个经较长时间居住的地区晚期的遗迹会破坏早期的文化层和遗迹,从而形成文化层与遗迹的打破关系。考古学导论第一章 什么是考古学学科性质、

6、特点:1, 通过自然科学方法实现,同一材料随方法的不断进步,改善和领域的不断扩展,可以榨取更多信息;考古学方法的不断进步性为其他学科所不具备。2, 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没有文字的历史只可通过考古学来研究。时代越早,文献越简单文献受到时代、观点、流传、工具等的限制,不能全面、准确流传和反映社会状况。3, 有较强的客观性。4, 有一定局限性。依照实物遗存,并非一切皆可以遗留下来,已经遗留的部分不能被全部发现,已经发现的部分不能全部进行发掘,能够进行发掘的遗存也会在发掘过程中造成破坏。学科结构与分支:1, 根据方法:田野、水下、航空、实验、科技、民族、计量、考古测量学、年代考古学。2, 根据时代:史

7、前、原史、历史时期旧、中、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铁器时代。中世纪、古典、殖民时期。三代、秦汉、隋唐、宋元明。3, 根据地域:东亚、欧洲、美洲、中亚、西亚,国别。4, 专题:植物、动物、环境、美术、陶瓷、宗教、城市。5, 边缘学科: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科学。与其他学科关系:1, 与历史学关系密切现实:与文献史学并列为历史学两大重点。轮子与车,提供材料史学发展:欧洲历史起源于希腊,与中东、北非关系密切,文献缺乏,不得不进行考古研究中国文献丰富,古史辨派疑古商晚期之前为传说时代,古史体系被摧毁,通过考古学研究商前史考古学为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文献缺乏而产生,为史学的前沿,没有考古学就没有

8、我们今天的历史观。引起历史学革命,扩大历史学视野。(child)2, 与人类学:中国一般设于历史学下的二级学科欧美、澳大利亚归于人类学范畴美国: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的生物属性,与考古有重叠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60s美国人大多数认为考古学即人类学,否则它什么都不是民族考古学:交叉学科,考古学的重要分支3, 与其他学科:考古学同时是人类、历史、自然科学的产物,没有自然科学的介入,19世纪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不可想象近代考古学随着地质学、古生物学的发展而产生。研究方法:演绎推理,非归纳考古学历史观:属于史学,现代历史观的基础;无法直接洞察政治、经济、文化的明显情况因此必须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进行研

9、究具体技术:完全来自于自然科学实物性决定第二章 考古学发展历程萌芽:中国:没有系统的神权思想,因此注重传统和古代社会历史北宋金石学兴起,真正系统研究古物清代乾嘉学派,考据学专门研究类物趋向:正经补史,金石学、史学意味浓厚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产生古物学,以古希腊、罗马时代为黄金时代趋向:艺术史、建筑史研究盛行二者皆非考古学真正来源,本身对器物的局限,只对有文字者感兴趣,非经过发掘获得近代考古学产生:19世纪20世纪中叶,近代欧洲工业革命背景,建设过程中发现古物客观条件近代科技、思想发展、变迁实证科学基础近代科学体系、近代学科形成:地质学、古生物学影响最大为彻底否定创世纪宗教史观提供有力证据1825

10、,汤姆逊“三时代”说地层学:1840德国,谢里曼,首次按地层发掘特洛伊类型学:1930瑞典,蒙特留斯先史考古学理论首次提出用“类型学”方法进行研究皮特里:交叉断代法,根据埃及年代推定欧洲惠勒:1944年使用探方法19世纪中叶考古学基本形成二战前100年考古学迅速发展对人类思想的贡献:1, 首次将人类历史放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奠定当代科学历史观和人类学框架2, 事前考古学体系的建立。细化了欧洲石器时代,建立了详细史前史框架,为世界其他地区提供参照与想象空间3, 考古学文化理论:19世纪20年代,广泛开展研究、发掘,发现同时期不同地区遗存不同,为说明之,英国child试图

11、用“考古学文化”理论进行解释4, 世界各地初步认识了古代文化,对若干消失的古代文明的新认识重建历史的重要时期,后来再也没有过可与此时期相提并论的发现5, 考古学理论、方法、体系形成:地层学、类型学、考古学文化三大近代考古学理论方法在此基础上建构的考古学被后人称为“文化历史学派”中国近代考古学发生:主要传自欧洲真正吸收了西方科学体系,思想启蒙自20世纪初起,辛亥后传入成熟体系,全盘照搬,没有自己特色四个主要来源: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在中国北部探险、考察、搜集情报、古物活动,增加研究内容,刺激国人考古学产生2,安特生1921发掘仰韶、周口店中国近代首次科学发掘,中国当时旧石器考古发

12、掘水平世界第一3,根据古史辨派体系,发掘殷墟15次首次中国人独立完成山东城子崖龙山文化,黑陶,非彩陶,产生中国文化“本土起源”说4, 史学传统:金石学近代学术史三大发现:甲骨学产生。证明商史为信史;敦煌文书敦煌学西北考察团居延汉简古文献的重新发现成为考古的一部份,此项研究使中国考古学在产生之初便带有浓厚史学倾向总结:此时期为初步发展期,大批有价值的发现使中国考古学基础比较扎实认识了一批久远文化,本土起源说出现主要特征:1,主题(理论、方法、操作)传自西方,高水平、成熟状态2,深厚的金石学传统,丰富的古代文献,对新发现可以马上展开研究,推动传统史学研究深入发展,浓厚史学背景战后发展:1,科技进步

13、推动:核技术走向民间C14测年遥感探测、航空航天、探地雷达寻找遗址物理化学分析技术(生物、矿物。)的应用获得过去无法获得的信息,材料种类增加,开拓新的研究领域2,观念变化:美国50.60s“新考古学派”:反对传统考古学,不满于过去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认为只是对古代物质遗存进行分类,没有人类文化活动研究。研究应该建立于人类文化一般法则上,可以分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子文化因素,通过分别研究认识规律。大量引用新研究方法,自然科技,达到重建文化系统的目的“过程主义考古学”70年代成为主流,影响世界其他地区80年代“后过程主意”:新考古学派过分注重共性,研究缺乏个性,应该强调对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个体研

14、究历史主义,尚无具体研究成果中国:49年后与西方隔绝,政治需要,向苏联学习苏联考古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框架下,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20,30年代基本以研究古代生产力发展为方式“实验考古学”方法50年代后不单研究物质文化史,进一步研究社会发展史,了解古代社会“聚落考古”,完整揭露遗址,了解社会组织,证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史学说一批学者未去台湾,建立考古系培养一批人才,配合建设展开发掘。“马克思主义观念下的考古学”70年代黄河流域中下游、长江流域、西北、西南、华南古代文化的发现,基本填补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商之间空白取向依然为苏式“考古学文化史学派的本土化”理论概

15、况:5060s,中原中心论70s多元一体轮80s后西方学术思潮重新影响,对新考古学派的介绍、留学、重回世界考古学阵营总体上目前尚未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理论方法第三章 考古学研究材料范围:过去的实物遗存考古资料:人工制作、建设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物品人工制品:武器、生活用器、装饰品、车船、与其制作过程相联系的原料、半成品、残次品、废品、生产工具。建筑:房屋、桥梁、墓葬、矿、垃圾堆、道路、建材、浪费或剩余材料、废弃堆积。发掘品大多为废品,建筑堆积多,完整保存的少与人类活动有关,不完全为人工制作:粮食、驯养动物干预过程人工干预的环境:地貌等与人类活动无直接,有间接关系得自然遗存:土壤、碳、花粉、植硅

16、石。遗留状态、联系context(器物出土地、共生关系)指标:层位、位置、共存关系考古资料分类:遗物:个体较小,可移动的物品人工:人类通过对物质加工得到的产品自然遗物、遗存:非人工,但与人类活动有关,自然产生的产品(骨骼)遗迹:体量较大,一般建造于地上,生根的不可移动物,移动则会造成破坏(建筑、道路、墓葬。)遗痕:遗物形成过程中或者使用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可以根据之鉴定制作、使用方法和功能遗址:人类活动留下的各种遗存集中被发现的地点,遗存为原生堆积次生堆积:流水等自然力搬运堆积,被称为地点,古老遗址常见景观(环境):与人类古代遗存相关的环境(地貌、气候、资源。)考古资料的形成:两个过程,两种作用

17、力:产生过程,遗留过程埋藏过程中两种作用:人类文化作用(C过程)自然应力作用(N过程)C过程不利因素:建设性破坏/非建设性破坏有利因素:文物保护意识、技术手段进步,资金N过程不利因素:破坏性为主(地震、洪水、风蚀、重力、有机分解、植物根系生长。)有利因素:极干、极湿、极冷、极热、火山灰堆积利于遗物保存考古资料特性:整体上的残余性,局部上的完整性:复原研究为考古学研究的基本环节之一发现的递增性:随着时间推移,保存下来的遗物越来越少,而发现的则越来越多资料保存形式在时间、空间上的有序性和准确性:遗址形成于一定时空顺序之中,出土地点、位置明确资料的形象性:类型学、艺术史。资料的物质性:大小、色泽、轻

18、重、软硬、构成元素、机械性能。可通过实验、理化手段分析、模拟、证明考古学资料将随技术发展不断有新信息被提取保护与研究:行政:政策:“两重两利”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文物保护有利,又对基本建设有利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加强利用,严格管理机构:国务院国家文物委员会,各级文物局、文物保护研究所法律:文物保护法方法:文物地图集、世界文化遗产、文物分级社会:边缘学科:公众考古学科技:文物保存学破坏越来越严重,文物保护要求越来越高第四章 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田野考古目的:研究:资料在野外,地面以下的部分保护:资料、遗址、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发掘本身也是一种破坏:为配合建设,抢救,不得不进行的

19、被动发掘以研究为目的的主动发掘田野调查:一般不会对遗址、调查目标造成破坏,使用钻探手段可能造成小破坏目的:找遗址探究分布状况分布规律:人类经常活动的地区,近水源,避水害,动物迁徙路线,渔场,回游、产卵处,有特殊物产(石料、矿产)处,河流交汇处特殊:长城边疆;宗教、军事等特殊目的居住地、目的有规划,可以根据地表暴露情况寻找规律调查形式:普查:为遗产行政管理之目的,简单,寻找遗址,标明位置,断代,搞清面积和保存状况各国政府遗产资源管理部门的行为,我国由文物局等专门机构负责文物保管员基层调查,沿河寻找、记录对人的要求高国外“随机抽样”法,详细调查和估算相结合专题调查:为学术研究之目的,又规划,深入。

20、特定遗址:画地图(一般1/10000)GPS、电子全站仪定位照相、采集、详细记录做出大致判断钻探:洛阳铲、荷兰铲物探:电磁仪采集:诊断式:最常用,可判断年代的标本,主观抽样式:在选定范围内通通采集全部:地表全部标本剖面:有确定性,不同对基层时间段明确区域性:小盆地、河谷等地理单元内遗址数量、年代、同时代的数量、差异、功能、相对关系聚落考古常用全覆盖式,组队、画图、设计路线,间隔510m走遍视力所及范围内每寸土地时间长、详细,可以保证区域内几乎所有遗址被找到考虑地貌、植被、资源、现状等“栖境”城市、沉船:航空、水下考古(飞机、卫星、热气球、声纳)照相、遥感、雷达大遗址常用水下淹址、沉船一般用调查

21、手段,与发掘关系不大田野发掘:条件:资金(科研经费、建设、开发商)向文物管理部门提前一年申请,得批准(遗址小于50平米省级审批,大于50国家文物局审批)人员资格:团体:五个以上具有个人资格者各省考古所、大专院校市级少于10个个人:特别申请,34年审批证书发掘年度执照申请(学生、民工。)学术目的、保存前景不好的遗址或一个遗址内保存前景不好的部位组队: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考古公司(我国无)设队长,队员分工发掘:建立测量坐标系:随便确定原点,打水泥桩在0点。有时须与大地测量坐标建立联系,测水平。另需一个基点测高程规划发掘区、编号:打探沟、探方(国外已不用,我国多用)探方规格不定。一般55或1010,

22、北、东各留一米的隔梁走人、运土、观察剖面底层、堆积情况,最后打掉一般留下中间11的立柱“关键柱”存证发掘:两个原则:根据土质、土色不同,将全部堆积区分成不同地层单位,判断它们之间不同关系,区分时间按照时间早晚,按照相反顺序进行发掘,挖到生土为止记录:详细记录每个堆积单位,文字(日记形式或描述堆积单位的表格)、绘图、照相标本采集:土壤中包含的一切遗物筛选:干筛大湿筛结节浮选小颗粒堆积单位编号,按单位采集,每个单位出土物集中方于一起,分类采集土壤样品:花粉、植硅石等肉眼看不到的样本,进行沉积物性状研究碳样本年代学研究:避免现代碳污染,不能用手或纸等接触日记、记录表、平面、剖面图、照片、土样、遗物资

23、料存留,建立两个资料库:实物(库房)文字、照片(电脑数据库形式)田野发掘中沉积物学、埋藏学及地层学研究埋藏学研究:Natural Formation Processes,有机质、无机质遗存沉积物分析与埋藏学分析:原生遗址中自然力、次生遗址中认为破坏没有任何单纯由人类活动形成的遗址物理性状考察:土壤(粒度、分选、磨圆度、质密度、颜色),搬运距离因素堆积物产状:分析堆积物文化性状:分布、长轴方向、长轴倾角、磨圆度、物理、化学风化程度。地层学研究:Culture Formation Processes,获取、加工、使用、废弃、后期认为破坏考察活动面/界面、路土:同一活动面上的遗迹、遗物一般为同时期的

24、区分堆积单位:概念广,发掘中可观察到的单次行为结果即一个堆积单位原则:划分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按照性质编号如:房(F),墓(M),灰坑(H),探方(T)英国不分,从1号到最后第五章 田野考古资料的室内整理地层关系:地质学概念叠压关系:先形成的堆积一般在下层打破关系:某上层堆积单位打破下层堆积单位,晚打破早根据活动面、堆积单位、二者形成顺序了解地层形成过程内容、步骤:建立田野发掘记录档案:库房按堆积单位、质料存放;数据库图文资料清洗遗物:水陶器、骨器、石器酸钙结核,提取进一步的样本矛盾:陶、石器表面残留物不可清洗,脂肪酸分子生物学研究分子结构不能完全不洗,为看清花纹、手印、制法遗物分类:按质料(骨

25、木石陶。)按类别整理、拼对、复原、编号对各类遗物分析、测试有时上二者结合,对发掘资料进行编年学研究发掘报告与资料归档:新法规定:发掘3年内必须编写报告,否则不许再挖报告:消息:简报,中国文物报报告:全面忠实反映内容,很难全部发表形式:专刊、正式出版物三大杂志:文物月刊,文物出版社考古月刊,社会科学院考古学报季刊,社会科学院第六章 考古年代学研究年代学常识:BC3114,玛雅人最先由纪年相对年代:表明时间先后关系绝对年代:具体年份根据某种事物变化速率所定的数值年代,又叫定量测年方法:历史纪年、树轮、C14、一般用太阳年起点:一般公元阿拉伯穆罕默德逃离沙加,622AD希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行C

26、14纪年以1950年为起点,68%可能性时代越早,年代精确度要求越低相对、绝对年代冲突时,服从相对年代相对年代断年:地层学与类型学:考古学借用地质、古生物学理论,应用于各时期,范围广地层学:底层在上的时代晚,在下的时代早,每个堆积单位为一个时间单位,上层时代较晚的打破下层时代较早的,被打破的为早期地层类型学:时期代表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出现的产品具有特定的可辨认的形态;同一类产品形态变化为逐渐的、有规律的,形态相同,则时代相同或相近,形态不同则时代不同。变化越大,则时间相距越远;只能推知相对年代,不能确定绝对年代和出土器物的联系堆积单元/地层单位中的器物:情况复杂,塌陷堆积内所包含的器物时代

27、应早于堆积时代堆积形成为同时形成,堆积内的器物制造的时间则不同出于同一堆积单位的遗物具有共存关系,共存关系中的器物可能为同时期(地层单位形成时同时存在)共存单位中的器物时代不会晚于堆积形成的时代在排比中应该注意对地层单位进行分级,有些形成时间短,不易排错的时间较准确堆积中,器物同时性更加可信要通过多个堆积的对比重复验症共存关系负于一组器物同时性。如果有时间排列,则可以根据器物组合派出时间年代表(理想)器物形态变化:变化越快,分时越精细,时间刻度越细密。耐用品、普通品、简单品变化慢,非耐用品、珍贵品、复杂品变化快,可作为标型器器物组合:一定时期内有突出特征、普遍存在的标型器物组器物群:一定时期内

28、存在的所有器物总合旋回年代学第四纪年代、气候年代学第四纪地层学:气候年代学:冰期、间冰期四大冰期:群智、民德、里斯、玉术三大气候信息库:极地冰芯、深海沉积物、黄土。O16、O18的比值、动植物残骸、颗粒大小、孢子、磁性。绝对年代的短年方法:历史纪年法:连续不断/王朝纪年,应用最早,较广泛局限:少数文明有,大部分地区没有大致可推断周边地区时代,但有些纪念物应用的时间与纪年不同材料:钱币、石刻、文献、纪念性建筑、墓志年轮法:周期性。贝类、树木、冰川纹泥、黄土的对照冰川纹泥应用最早,北欧1878:每年春夏冰川消融,泥沉积于冰川前缘,与遗址往往交叉,通过层级可断绝对年代 树轮:美国发明。薄厚规律对比,

29、将某地区绝对年代相接局限:房屋、墓地、一般被砍伐年代相对应,但不绝对;必须找较大的木材进行断年优点:绝对准确科学纪年法:放射性时钟法:计算结果,不尽准确。运用最多:测放射强度(C14、钾氩法、铀系法、裂变经迹法。)电子俘获(热释光、光释光、电子自旋共振。)计算接受强度校正相对年代法:计算结果,不尽准确:黑耀石水合法氨基酸外消旋法古地磁法其中C14应用最早:1949年芝加哥大学W。Libby博士第一批C14数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C14衰变:大气中14浓度恒定,有机物中C14浓度与大气平衡生物体死亡后停止吸收C,得不到补充大约5568加减30年(后来计算为5730加减50年)C含量减少一半可以根

30、据死亡年代计算年代优点:可测年范围较长(5万100年),考古适用基本原理:假设大气中C14浓度亘古不变。实际越早越浓,用树轮校正可以弥补误差。但是超过1万年则不行。现代新技术可校正至2万年缺陷:标本用量大,属于有损实验水生植物死碳渗入会影响精确度标本来源和品种有限,纯净度不能保证,与遗址年代关系不能确定新方法:AMS(加速器制谱仪)可以减少标本使用量第七章 考古学文化研究什么是考古学文化:一定时间、区域内具有共同特征的考古学遗存的共同体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以特征典型器物(彩陶、灰陶文化。)以古代族名(商文化、周文化。)以首次发掘地点(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最常用时代划分不同文化,同文化划分不同类型,同类型划分不同区系。苏秉琦提出“文化区系类型”说层次结构与区系类型文化史考古学文化与文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