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7.93KB ,
资源ID:73827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827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服的传承与发展历程同袍必读系列.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服的传承与发展历程同袍必读系列.docx

1、汉服的传承与发展历程同袍必读系列汉服的传承与发展历程清朝剃发易服,禁穿汉服,满洲旗装马褂由此普及,唐装、中装徒有其名【汉服运动同袍必读系列】(一)、汉服才是中国人的传统服饰,现在所谓的“唐装”“中装”其实就是满清旗装马褂的变种汉服,是中国华夏族(汉族先民)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华夏衣冠、汉装、华服,主要是指公元17世纪中叶之前,华夏族(汉族先民)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服装饰体系,即明末清初以前汉人所着的、具有浓郁汉族民族风格的一系列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汉服历史悠久,自商周时期到明朝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汉族的服饰制度没有大的改变,华夏族(汉人)一直穿着汉服。一直到三百多年前的清

2、朝初年,这一服饰制度才崩溃。汉服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传承到明代,连绵三四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汉服自身内部体系非常完备,历经千年的发展,服制成熟,不仅本身种类丰富而且配饰是也非常繁多丰富。汉服的款式、形制、用料、剪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在中国传统社会,衣冠服饰被视为“治天下”之道。“黄帝、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

3、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教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也成为了民族意识的一部分。汉服象征着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汉服还通过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东亚各国,如日本、韩国、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国的民族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日本、韩国、朝鲜的民族服装更是直接从汉服演变而来。但汉服不能与“唐装”、“和服”、“韩服”相混淆。“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

4、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汉朝是中国最重要、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人的称谓由此而来。在两汉四百多年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军事上全面领先于当时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大量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

5、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 衣冠南渡”。到了宋、元、明时期,异族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衣冠,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金国熙宗甚至“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满清以此为鉴,对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用屠刀强迫全体汉人剃发易服,汉服遂亡。 1644年,清军入关,满洲人逐渐占领整个中国。为巩固满洲贵族在中国的统治,清朝统治者相继颁布了“剃发令”和“易服令”,下令禁止穿着汉式的传统服饰,用屠刀强迫广大汉人依从满洲习俗“剃发易服”,改为满人发型、改穿满人服饰马褂、长衫,不从者会被处死。清朝的“剃发易服”政策压制了汉人的

6、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挫伤汉人的民族情感,摧残瓦解了华夏的传统文化习俗,加重了清朝的民族矛盾,是满清政府实行民族压迫的铁证。剃发易服与文字狱、屠城、圈地、投充、逃人、禁关等并称“清朝六大弊政”。就这样,自1645年起,伴随着清军用屠刀强制推行“剃发易服”,使得广大汉服与汉族断绝近乎三百年。“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满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结束。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1912年宣统帝退位,清律废除,大多数中国人都开始剪去辫子。“发辫之所由来,由于满洲之入中原”,“发辫之消除,亦与满洲而俱尽”。尽管“剃发易服”政策已经随着清朝的覆灭而消失,但它的影响却一直延续到今天。经

7、过满清二百多年高压统治的影响,满人服饰,诸如旗袍、长袍马褂等,却在民国以后保留了下来,经过西式裁缝改良,成为所谓“中国衫”、“唐人衫”、“唐装”。民国以后,满洲旗袍马褂摇身一变,更名叫做“唐装”。今天被奉为至宝的所谓的“国服唐装”和最近出现的“中装”实质就是满人的旗装、马褂的变种。在历史上,旗装、马褂曾经是满洲人对汉人征服与压迫的象征,但现在却被现代人误当作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今天人们看到的所谓“唐装”、“中装”,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唐朝服装,而是盗用唐朝的名义而结合清朝服饰而“创新”出来的仿古服饰。女性的旗袍、男性的长衫和马褂,都是满族的民族服饰及其延续,而非汉族的民族服饰,也不是华夏民族悠久历

8、史上一直传承的服饰。旗袍、长衫、马褂作为满族的民族服饰,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就像满族同胞不会穿藏族、蒙古族或者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作为汉族也没有理由把满族服饰当作自己的传统民族服饰。(二)、清军用屠刀强迫汉人剃发易服,在中国传承三四千年的汉服成为历史汉人自古十分重视发式与衣冠服饰。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随意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汉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满洲人的风

9、俗与汉人迥异。满洲习俗,男子均将顶发四周边缘剃去寸余,中间保留长发,分成三绺编成长辫一条垂于脑后,名为辫子,或称发辫。四周剃去的头发,除为父母守丧或国丧外,不准养长,应及时剃除,名为剃发,或谓剃头。据说,早期,满洲女人也要剃发,要等到成年婚嫁后才可蓄发。满州人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满服的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今天还被奉为至宝的所谓“国服唐装”,实际就是满人的旗袍、马褂。历史上,吐蕃、西夏、金国、元朝、清朝都颁布过“剃发易服”的命令,尤其以清朝“剃发易服”的范围最大、坚持最久、冲突最多、影响最大、实施得最彻底。所以“剃发易服”一般特指清朝初年的“剃发令”。在宋代,金国女真统治者就用高压政策强

10、迫其占领区的北方汉人剃发。公元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金国天会七年),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就发布过这样的强硬命令逼迫汉人剃发:“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满洲族最早源自西伯利亚的通古斯野人,明朝初年,大批通古斯部落迁移到朝鲜,后来通古斯各部落遭到朝鲜的攻击打压,转而请求明朝皇帝收留,明朝皇帝出于仁慈的心理,将大批通古斯部落安置在中国东北地区,后来通古斯部落在那里定居下来并逐渐发展壮大,盗用宋朝时期的女真人的名号,对外自称是女真人的后裔。满洲人“发展”了几百年,发型一直没变。满族男子一般是将头顶中间一撮如钱大之头发留长,结成辫子,其余四周发皆剃光,所以称为“金钱鼠尾”。一般来讲,满族人只有“

11、国丧”和“父母丧”内百日不剃,平时,除中间一小撮外,周围头发不能留蓄。早在后金时期,满洲贵族就发布了强迫东北汉人依从满族习俗剃发的命令。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窃据东北,与明朝分庭抗礼。努尔哈赤建后金称汗后,强迫被占领区的汉人和投降的汉人必须剃发,当时剃或不剃,成为一种政治性标志。汉人只要剃头,就可以免死收降,否则就要砍头。后金军占领辽阳后,当地几万汉民不愿剃头为虏,自投鸭绿江而死(见朝鲜李朝实录)。1626年,皇太极(黄台吉)继位后,屠杀方面有所收敛,但对剃发则要求更严。惟一例外的是,朝鲜由于向满清投降早,作为一种特殊

12、礼遇,皇太极对这个附庸国表示宽大:冠履不易,可以免剃。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兵攻入北京,明朝崇祯帝自杀殉国。同年,窃据中国东北之满清政权在明朝将领吴三桂协助下入关,占领北京后不久,随即对占领地区推行剃发易服令,强迫汉人变换发型为满州人发型并穿着满州人服饰。由于吴三桂等明朝降官劝说,加之北京及其周围的北方汉人反抗连连,全国局势尚未明朗,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不得不收回成命,暂缓汉人剃发。当时,明朝降官变成清朝官员,仍旧身穿明服,冠裳不改。在服饰上亦未发生变动,甚至还存在满人官员穿明朝官服的状况。1645年,清军攻占南京、江浙地区,大局初定。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压制汉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

13、自尊,以多尔衮为首的清朝满洲贵族在1645年(顺治二年)相继颁布了“剃发令”和“易服令”,用屠刀强迫广大汉人依从满族习俗剃发易服,公开宣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满清官方原始档案清世祖实录卷十七顺治二年六月丙寅中)满清统治者公开宣称:“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爝火录卷四)满清的另一份官方档案东华录卷五顺治元年条,则记载:“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满清镇江知府发布的告示则是:“一人不剃发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清兵还把抗

14、拒剃发者的人头集中示众,以威逼人民。1645年(清朝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满清江宁巡抚土国宝宣布:“剃发、改装是新朝第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1647年,清军在广州发布的剃发易服令:“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福州遗民所撰思文大纪:“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顾炎武断发诗:“一旦持剪刀 ”“剪我半头秃”“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满清稗史记载:“越一年,南方大定,乃下发之令,其略曰:向来剃发之令不急,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事,朕已筹之熟矣,自今布告之后,京城限

15、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闻是时檄下各县,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令发匠负担游行于市,见蓄发者执而剃之,稍一抵抗,即杀而悬其头于担之竿上,以示众。”清兵入关之后,满洲贵族疯狂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满清稗史) 北方汉族人民被迫屈从。之后满人以武力迫使南方汉人也剃发,成千上万的汉族平民因为拒绝剃发而被满清政府残杀。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关后,山海关城内军民皆剃发归降。清兵进入北京后,颁令剃发。因入关未久,根基尚未稳固,剃发令执行并不严格,往往听任降者自便。顺治二年元月,大顺军受挫,清军攻下南京、苏杭后,清廷认为大局已定,

16、便重申剃发令,全国各地,限定10日之内,尽行剃发蓄辫。凡是不剃的、迟疑的、上表章请求保存明朝制度的,一律“杀无赦”(清世祖实录卷71),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韩菼江阴城守纪上)。这加剧了民族矛盾,激起了内地汉人激烈的反剃发斗争。江阴人民发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在24万清军攻击下,苦战81天;嘉定人民也组织乡兵,据城不降,最后遭到残酷屠杀。各地人民的反剃发斗争,成为当时抗清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人激烈反抗,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则一意孤行,用屠刀推行民族高压政策,竟下令“凡有为剃头、圈地、衣冠、投充、逃人牵连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千百年来,中国汉人都留头发,穿汉服,无剃发习惯,强

17、迫他们剃发易服,遵从满洲习俗,被认为是一种民族压迫、民族侮辱,广大汉人激烈反抗。尽管满人对汉人的反抗进行了疯狂镇压和残忍屠杀,然而汉族人民的英勇抵抗还是风起云涌,例如嘉定、江阴、昆山一带的百姓就因反抗剃发易服而从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到八月连续反抗清兵,最终造成了“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惨剧。随后就是清军血洗江南、岭南,屠江阴、屠昆山、屠嘉兴、屠常熟、屠苏州、屠海宁、屠广州、屠赣州、屠湘潭。此外还有,屠大同、屠四川等等,清军甚至勾结荷兰殖民者,攻屠思明州(厦门)。这些屠戮极其血腥、残忍,都是义士百姓惨遭屠戮殆尽,尸积成山,血流成河。除了汉族,满洲统治者还规定蒙古族(不包括厄鲁特蒙古)

18、以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改剃满洲发型。但不是所有民族都要变更服饰:厄鲁特蒙古不用,朝鲜人不用,维吾尔族四等以上伯克才要,藏族就只有藏军需要。满清统治者在全国大力推行满洲服饰,逼迫全体汉人穿马褂、长衫,戴瓜皮帽和类似于毡帽之类的帽子。满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很多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满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清朝历代皇帝都不遗余力的保护满洲服饰,说“满洲先民之遗风,自当永远遵守”“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衣冠不可轻易”。就这样,“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满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结束。剃发易服加重了清朝的民族矛盾,摧残瓦解了华夏的传统文化习俗,压制了汉族先进

19、文化和思想,是满清政府实行民族压迫的铁证。剃发易服与文字狱、屠城、圈地、投充、逃人、禁关等并称“清朝六大弊政”。(三)、清朝的发式与服饰清军入关之后,用屠刀强迫全体中国人剃发易服,“金钱鼠尾”就是清朝时期的标准发型(19世纪之前),由于现代清宫戏的误导,很多人并不了解。我们看到的现代清宫戏里面的满族男子都梳着阴阳头,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但事实上,真正的清朝发式是“金钱鼠尾”,就是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几乎就是光头。事实上,满清发式从明代到清末是一直变化的。明代女真男性的发式,与清末那样的前剃后辫有很大区别,剃发数量与结辫粗细差别很大。在15

20、95年(明朝万历二十三年),朝鲜派往赫图阿拉的使者申忠一,在建州纪程图记一书中详细记述了赴使在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营垒里所见到的各方面情况。其中关于发式这样写道: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女真男性的发式,即其剃发的习俗,是将大部分头发剃掉,只留脑后很少的一点头发,结成辫子下垂。如此得到了女真发式的全貌:脑后留下小手指细的头发,拧成绳索一样下垂,余发全部剃掉。配合这样的发式,胡须只留上唇左右十余根。而在1644年满清入关那一年,日本商人竹内藤因海难在北京旅居一年,著成鞑靼漂流记一书。书中这样描写满清的发型:“他们的人都剃头,把头顶上的头

21、发留下来,分成三绺编成辫子。他们男子把唇上的胡须留下来,把下面的剃掉。无论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样。”对于满洲“留头不留发”的标准发式“金钱鼠尾”,当时人也都有描述。1648年,明朝遗民七峰道人所著七峰遗编叙明末清初常熟福山陷落前后事,记载满人发式是所谓“金钱小顶”。抚浙檄草记载:清朝时期,“小顶辫发”,每个国人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铜钱大一点,梳成一根小辫,叫“金钱鼠尾”式。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一如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实在不堪入目,不过1647年满清广州剃发易服令竟还无耻的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

22、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1647年,清军在广州发布的剃发易服令:“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明朝福州遗民所撰思文大纪记载:“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顾炎武断发诗:“一旦持剪刀 ”“剪我半头秃”“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顺治四年(1647年),浒墅关民丁泉“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被地方官拿获,以“本犯即无奸宄之心,甘违同风之化,法无可贷”为由上奏,奉清廷朱批:“着就彼处斩”,县官也以失察“从重议处,家长、地邻即应拟罪”。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随着占领区的扩大,清政府剃发令愈发生硬,遇到的反抗也越来越强烈,悲惨的故事也越来越多,前人对此

23、多有描述,此处不再拾人牙慧,只想谈谈清稗类钞中的两条轶闻。清稗类钞之“容止类”、“发作金钱式”条云:“董志学为江西巡按,按部吉安,饬守令礼请缙绅子弟及举贡监生饮宴。酒酣,起而言曰:当朝重剃发,式当如金钱,请脱帽验之。因尽去其帽,则皆略去鬓发,余顶结如故,惟一人如式,得放出,余悉系之于狱。”这条资料说明了剃发的标准,也就是所谓“金钱式”,全称应该叫“金钱鼠尾”式。署名“海外散人”者所做榕城纪闻云:“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可见标准的剃法必须剃光周围,不留死角,否则就是违式,也要杀头。因为要经常保持头顶的干净无鬓发,必须“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跟剃光看起来没多大差别,所以明

24、朝人就认为女真人“剃发如僧”。有多难看,可以想见。怪不得剃发成了张春投降的瓶颈,怪不得明朝文人士子宁死不剃发。完全可以推测,如果没有坚决执行剃发政策,清军入主中原遇到的抵抗要小一大截。真正的清朝头发造型金钱鼠尾!够帅气吧,从满清奴儿哈吃那时侯,满洲人就用这种发型,而现代电视上的清朝阴阳头发型其实还是被美化出来。难怪我们的祖先誓死不肯剃发,几乎就把头发给剃光了,只在后脑勺留一粗短发结成细发辨至脊椎上部,且粗细不得超过一枚铜钱,违令者同样人头落地。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访清使团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的纪实画稿证明,直到乾隆时期,大清臣民们留的还是“金

25、钱鼠尾”发型,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中译本为大清帝国城市印象。当时清人所留头发仍然极细极少,与今天的清装辫子戏中的发型完全不同。今天的清宫戏却无视史实,瞎编乱造,把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金钱鼠尾”发型粉饰美化成“阴阳头半瓢”式的大辫子。现代清宫戏里面的阴阳头和猪尾辫其实是直到清朝末年才逐渐出现的。而在19世纪之前的一两百年,假如留着现代清宫戏里面的大辫子,那是要被砍头的。需要强调的是,满洲统治者在颁布剃发令所要求的剃发标准,并非现在人们常常看到的剃半个头,而是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头顶如铜钱大的一小撮,结辫下垂。在头顶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那种清末才有的、现在不合事实地垄断了所有清装

26、戏的阴阳头大辫子,放在清朝初年也得被砍头,因为满清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顺治四年,浒墅关平民丁泉就因为剃发不够多而被砍头,他的家人、邻居、当地官员也都受牵连获罪。清朝时期的男子不得不“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清朝初年的发型普遍为金钱鼠尾式,金钱鼠尾发型在清朝延续了将近两百年。直到清朝末年,具体说是在嘉庆时期,才开始出现留发越来越多的趋势,如日本清俗纪闻一书,其中冠礼卷的绘画中,一侧背站立的教书先生头顶蓄发,编一长辫垂于后背,其长度已达腰部,辫尾有发带系结,其中蓄发部分从清初的一个铜钱大增加到了四五个铜钱大,但仍然远少于清末及现代清装剧留半头的大辫子发型。1799年(嘉庆四年),日本人中

27、川忠英于长崎访谈清朝商人,出版了一本专门辑录清国人习俗的清俗纪闻一书,其中冠礼卷的绘画中,一侧背站立的教书先生头顶蓄发,编一长辫垂于后背,其长度已达腰部,辫尾有发带系结。从这张实图上看,头顶蓄发,部位没有变,但面积已远不止于一个金钱大,而是足有4个金钱大,相当于一掌心的面积。按照图上的式样同清初金钱鼠尾的情况相比,蓄发从一个金钱变成四或五个金钱,数量比清初增多是明显的,但是如果将剃发与蓄发相比较,剃发还是主要的,也就是说剃发占大部分,蓄发仍然属于少部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朝人的辫子明显变粗了,剃头面积也变小了,将顶发四周边缘只剃去寸许,而中间保留长发,分三绺编成辫子一条垂在脑后,至此,

28、清朝人发型逐渐由19世纪之前的“金钱鼠尾”式演变成了今人所熟知的“阴阳头半瓢”式的大辫子。陈登原国史旧闻中描述得:剃发,就是把额角两端,引一直线,依此直线剃去直线以外之发。现将清朝末年发型与清初“剃发令”发式比较一下,结果令人吃惊地发现,两者虽是继承演变关系,但差别较大。清初几乎要将全部头发剃掉,只留脑后小手指细的结辫下垂。而清末则将大部分头发保留下来,结辫下垂,仅剃掉极少一部分头发。都是又剃又辫的发式,却给人以判若两人的印象。辫子和剃头是成反比的,这时的辫子已经简直比一条小蛇还粗!为什么会长粗?满清遗老张钫清末社会鳞爪记载:清军“在打交手白刃战时,将辫子缠于脖项,借以避刀砍。所以军人的辫子较

29、大,如发少则搭以假发,或加黑丝线,以壮其形态。”汉服复兴,又称汉服运动,是一系列穿着汉服、宣传汉族传统文化的运动,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一部分,通过汉服同胞复兴传统服饰的方式进而推广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1911年辛亥革命,满清覆灭,随后汉文化复兴的意识开始复苏。但由于战乱频繁与时局动荡因素,加上人们的思想趋于西化,改穿西式服装,汉服复兴在当时并没有获得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后,服装的禁忌逐渐宽松,一些人又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与汉族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当今中国社会出现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恢复汉服,但是社会各界对

30、于“汉服”之定义以及汉服运动之内涵亦有异见。在满清二百几十年剃发易服高压政策消亡之后,现代中国服装转而高度西化,汉服远未能成为主流。【汉服的文化内涵】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一切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孔子在姬姓鲁国衣逢掖之衣,来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长居宋国则冠章甫之冠。“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种殷冠,周朝叫委

31、貌冠或缁布冠,治理朝政所冠。庄子则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剑服。因此儒服又成为后世的道袍。因此儒服和剑服成为华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汉服基本服制。汉服汉服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教圣经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

32、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服有详细的描述。【汉服和礼仪】汉服是华夏礼仪的必要组成部分。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周礼的礼典分为五礼八纲,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八纲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射礼、朝礼、聘礼。冠礼和婚礼是嘉礼的核心。祭礼即吉礼。 朱子童蒙须知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衣冠是礼仪之始。冠礼之前,“衣不帛襦裤”。年满二十后方可衣裘帛。把汉族同欧洲民族相比,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呈现明显的不同。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