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5.51KB ,
资源ID:73758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758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docx

1、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 “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 高考“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1 经纬分明,收放有度 日升月落,星汉灿烂,天地运行,经纬有度。在漫长的岁月中,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经过了叩问、探求、研究、发现的漫长历程,形成了中国古代天地观念独特的认知。这种“天地经纬”的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方方面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展示的是民族的人格观、道德观;“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天地间理所应当、无可非议的道理,成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的圭臬;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等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佳节文化。 阅读民俗佳节类文章,是

2、了解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那么,怎样才能读懂民俗佳节类文章?叶圣陶先生说:“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当然要“遵路入境”,思路的外在形式表现为文章的层次结构,其内涵则是层次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做这样的布局安排而不做那样的布局安排的意图。这“联系”,这“意图”,就隐含在层次结构的里面,而不是外现在表面。因此,要找到作品的思路,首先要弄清它的层次结构,然后再根据各层次、各段落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情感联系加以揣摩、玩味、感悟;倘能如此,则思路自会呈现在面前。 将“天地经纬”的观念延展至文学创作中,就可理解为写作过程中须“经纬分明,收放有度”,这其中包含两个要点:一是架构文章遵循

3、认知的基本规律;二是文章选材注重取舍。 悦读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

4、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

5、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节选自人间草木江苏文艺出版社) 悦读 端午焦虑 岳建国 和春节等传统节日一样,每逢端午节,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对记忆中原生形态的端午节被逐渐淡漠和异化表示焦虑和遗憾。过去的白粽没有馅,人们吃得有滋有味;现在的粽子五花八门,人们却越来越吃不出“味道”。 端午现象是复杂的。你说它发扬光大了?不,许多人说它已经到

6、了必须“抢救”的地步。你说它日渐式微?不,粽子的产业越做越大,种类、品牌越来越多。你说端午的所有符号都应该保留?不,某些符号在新的时代也许就有些狭隘,某些仪式如用雄黄洗眼并不符合科学、卫生的现代文明理念,对其改革很有必要。你说应该改革吗?但改革的实践却是公众跟着追求资本最大化的商家走,人家指哪儿咱去哪儿,任其折腾,结果是商家在天价中赚取暴利,使粽子成为“月饼第二”,成为买者不吃、吃者不买,和高档烟酒一样伤害社会公序的特殊产品! 端午节陷入这样的境地,显然有更大的文化背景。端午节是中国长期农业社会的产物,农业社会的许多缺陷都会附着在它的身上,到了目前,它的许多理念和外壳已与工业社会格格不入,因此

7、,对其“改革”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但究竟怎样改呢?这就是问题了,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树立起统一的、社会普遍认可的文化价值或信仰评判标准。具体地说,西方发达国家的节日文化、宗教国家的节日文化等,我们不认可;某些经济非常落后的国家的节日文化,我们也不认可。那么,谁是我们的参照物?我们准备建立什么样的节日文化?大家心里没有底,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只好跟着感觉走。结果,不知不觉中让投机的、物质的商人做了我们打破传统、建立新节日的精神向导。 其实,我们在民族文化上的彷徨现象不只表现在传统节日上,在发展教育、市场监管、惩治腐败等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个问题不搞清楚,“端午焦虑”以及与此类似的问题

8、,就永远不会有多数人认可的结论。 (节选自江南时报2005年6月12日,原题目为端午焦虑是民族文化的缩影) 悦读 谁解上上签 张小失 一个年轻人去庙里求签,他虔诚地敬香,跪拜佛像,然后抽签。一位老和尚站在一旁,看着庙门外的树,很宁静的样子。 忽然,年轻人欣喜地大叫一声:“谢谢佛祖!”老和尚回头一看,只见年轻人再次虔诚跪拜在佛祖跟前,连磕几个响头,年轻人起身,接触到老和尚的目光。禁不住上前:“法师,麻烦您给我细解一下这个签,行吗?”老和尚笑笑,拿过签,凝神看,点点头,将签还给年轻人。年轻人喜悦地说:“我知道,这是个上上签呀!它会怎样指引我获得成功呢?” 良久,老和尚说:“世人都在追求成功啊,你现

9、在是做什么的?”年轻人羞怯地揉揉鼻子说:“一直居无定所,东奔西跑。”老和尚又问:“那么,你追求什么样的成功呢?”年轻人一下子来劲了:“我想经商呀,白手起家,像李嘉诚、比尔盖茨那样,做一番大事业。”老和尚问:“如果不成呢?”年轻人说:“我曾经想参与保险业,从保险推销员干起,逐步做到总裁”老和尚笑了:“你很有志向呀,不过,这个也不成怎么办?”年轻人想了想:“说实话,我最初想当作家,写一两本书,畅销全世界,争取获得诺贝尔奖。” 老和尚点点头,看看年轻人的手,问:“刚才,你说自己居无定所,东奔西跑,是什么意思?”年轻人说:“因为我这几年连续失业,不得不常常在外奔波,寻找一份工作糊口。”老和尚问:“能糊

10、口了吗?”他又惭愧地揉揉鼻子:“唉不过,我不时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接济。”老和尚宽容地笑了:“我无意反对世人追求成功的心情,但是,生存先于成功,大于成功佛祖根本就不是为了帮助一个连基本生存都没有解决的人去凭空追求成功。”年轻人显然很震惊,问:“那么,这个上上签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老和尚笑答:“依我看,它是说你的生活就要安定了,就你的目前而言,它的确是上上签。” (冯国伟摘) 民俗佳节“天地经纬”之阅读 阅读前言 民俗佳节类文章是从内容角度 界定的,从文体特征看,它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形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二是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 阅读民俗

11、佳节类文章,我们可以感知华夏文明如何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一脉相承,连绵不断;了解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了解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包容性;体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魅力;体会我们民族的独特的抒情方式。 从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材看,近年来有许多篇“民俗佳节类”文章入选。如2005年北京卷中的戏剧与戏曲、2005年上海卷的民间剪纸、2006年江苏卷的木版年画、2006年山东卷的干栏居、2006年北京卷的天坛之美等都是以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明文形式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还有2007年全国卷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2007年湖北卷的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2008年福建卷关于

12、“民间艺术”的文章,还有2006年重庆卷的说村落、2006年四川卷的乡村的瓦、2007年辽宁卷的炉火、2008年上海卷的灯笼红、2008年上海春招卷的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等,都是以“民俗散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作品。这些选文都有较强的审美趣味,文笔优美,语言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在阅读中既能获得关于民俗佳节的知识,又能得到美的熏陶。 从命题形式看,一类是在第卷中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由三道小题构成;一类是第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一般由四个主观表述的小题构成,也有一些省市的考题最后一题是多项选择题。 从考查的能力点看,在第卷中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或介绍民俗风情的说

13、明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处理信息和综合推断能力;第卷中“民俗散文”阅读,考查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三个不同层级的能力考核,重点考查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两个层级,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这三个步骤符合考生阅读的基本规律。 从题目设计看,两类文章的命题形式都尽量考虑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思维过程,试题安排顺序也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 名作共赏 2008年高考福建卷第一题 (正文略)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民间艺

14、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民俗生活的变化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B在时代型期间,传统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承载这份传统的情感了。 C许多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化为历史文化,有的还成为经典。 D应该通过努力,让那些还没有完全从生活中消失的传统民间艺术,重新回到我们今天的生活。 说村落 阎连科 2006年高考重庆卷 (正文略) 1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 2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 阅读突破

15、策略 就阅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及文学作品而言,“宏观把握,微观推敲”的阅读方法需要牢记。 所谓“宏观把握”,就是要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大意。要解决以下问题:文体(包括细致的分类,如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人物、事件、行文线索、文章思路、大致结构、基本观点、感情主旨等。具体方法包括提要钩玄、眉批要点。 所谓“微观推敲”,就是结合具体的题目推敲一段、一句、一词的含义及其关系。在考场限定的时间内,若想完全读懂一篇文章似乎不现实,这就需要考生结合具体题目选择重点“推敲”。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从阅读材料中辨别各种信息,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方面。“重要信息”包括:文章中的基

16、本的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最能表达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文章所使用的重要材料。 辨别和整合重要信息和材料,具体的要求有:能发现文中的有关信息和材料,能按要求分类整理信息和材料,能按要求捕捉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 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信息是十分丰富的,但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却是有限的。要善于从许多文字中,忽略次要信息,辨别筛选出对某一概念的准确解释和阐述,或者根据某种观点或特定的要求去辨别筛选。提炼要点,是筛选信息的重要环节。 对信息要点,如果文中有某个现成的词语或句子,可采取“直接摘取”的办法;对涉及范围较大,干扰信息较多的信息筛选,要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知识

17、和技巧,采用“对比”、“求同”、“辨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别开来,然后把最有效的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要的信息来。 对于文中的信息筛选整合,主要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概括,把复杂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联系时代背景(大语境),联系上下文(小语境),抓明示信息、修辞方法和表达方法等,体会捕捉隐含信息。 如前面“名题共赏”中2008年福建卷中的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答案为B项。B项曲解原意,由原文“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知。A、C、D三项可以筛选和整合第一段和第二段信息看出均为正确选项。 筛选信息可以

18、分为三个步骤进行:一是略读,了解大概,抓住材料的主要内容;二是对照题目,速读、跳读,从文中找出与试题对应的部分,依据题目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三是针对找出的内容,进行提取、整合。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必要时把复杂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进行简要的梳理,分清有关与无关、主要与次要。舍弃次要和无关的部分,再加以概括;社科文和文学作品,还要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抓提示信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去捕捉隐含的有效信息。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等。准确地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脉络的

19、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如说村落,全文由6个自然段构成,我们可采用“提要钩玄、眉批要点”的方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第1段借“村落、村庄、乡村”的区别,引出文章的核心话题“村落”;第2段邂逅北方的村落;第3段写南方的村落;第4段阐释村落的意义、精神;第5段写自己在小说中虽然描写村落,但已经不能准确把握“村落”的含义;第6段写当下社会,人们已经遗忘了村落精神。 在“宏观把握”中我们提取六个自然段的要点,会发现,第2段、第3段说的是同一方面的问题,第5段、第6段由己及人,阐发的是同一个道理。这样,我们不妨“合并同类项”,就能弄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四个

20、部分,按照“引题事例拓展反思”的逻辑顺序行文,每个部分的内容是:(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我们再看文后的题目:“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恰恰是上面分析到的文章的逻辑顺序和内容要点。 可见,初读文章时的“宏观把握”,有利于提高答题准确率,有时分析结构和思路的过程就是解答具体题目的过程。 三、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评价与拓展 评价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较高要求,它综合阅读能力中的分析综合能力、表达应用能力于一体,

21、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创新。在考纲中,具体陈述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对文章中“已有的东西”进行主观性的评价。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原来固有的,而是阅读欣赏者加上去的主观性较强的东西。而现代文阅读的其他要求则是对文章“已有的”东西进行理解、筛选、分析和综合,得出的结论应该客观,因此“评价”已突破了单是文字的意义和内容的理解,进入了阅读能力最高层次的要求。它比其他能力更加要求阅读者的个体参与,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考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在这里也有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天地。纵观近年的高考试题,考查形式不断出现新的变化。 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上也反映得比较明显,那就是

22、出现了“延伸拓展”类题目。或启示,或感悟,或建议,或延伸,这类试题具有开放性,一般没有标准答案,允许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这类题目在中考中很常见,但在高考中却属于“新生事物”。这类试题思维含量大,答案灵活,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提倡多角度地、开放性地思考问题,适合学生展现独特个性和特长。可以大胆预测,此类题目将是今后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向。 如说村落中的最后一题:“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第一问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作归纳

23、,答案要点包括“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第二问属开放性问题,应该作辩证分析,不能偏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立足文本,二要发散思维。题目类型不同,答题的具体方法也不同。如回答“从文章中,你获得什么启示”的问题,就需要把握文章的主旨,紧紧围绕主旨答题;回答“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情感、观点的看法”要注意观点、态度要鲜明,不要空谈,一定要联系具体的事例回答;对于“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续写或补写”类问题,要从文本出发,紧密联系文本中的人和事,做到合情合理。 阅读突破集训一 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萧放 农

24、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源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

25、,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所祭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酉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

26、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节选自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突破题型】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重阳节起源与大火星有关”依据的一项是( ) A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 B古人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将大火奉若神明。 C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所祭的是家居的火神。 D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

27、项是( ) A“重阳节”的名称见于记载是在三国时代,根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的记载,可见当时“重阳节”作为节俗已定型了。 B古人将“大火星”奉为火神,在其出现时,人们要举行迎火仪式,当其退隐时,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C大火星的退隐是在九月,人们以重阳节为时间标志,而大火星的出现在三月,以上巳、寒食为时间标志。 D古人使用“火历”,虽然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了,但“火历”作为最重要的历法仍然延续使用。 参考答案: 1A。 2D。 阅破突破集训二 北平年景 梁实秋 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

28、 祭灶过后,年关在迩。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供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蜜供是早就在白云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主妇当然更有额外负担,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尽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上下一新。 祭祖先是过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悬挂在厅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刚怒目,都在香烟缭绕之中。这时节孝子贤孙叩头如捣蒜,其实亦不知所为何来

29、,慎终追远的意思不能说没有,不过大家忙的是上供,拈香,点烛,磕头,紧接着是撤供,围着吃年夜饭,来不及慎终追远。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肉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一一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 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沐恩解禁,任意的作孩子状。除夕之夜,院里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

30、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是为“压岁”。 新正是一年复始,不准说丧气话,见面要道一声“新禧”。房梁上有“对我生财”的横披,柱子上有“一入新春万事如意”的直条,天棚上有“紫气东来”的斗方,大门上有“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墙上本来不大干净的,还可以贴上几张年画,什么“招财进宝”,“肥猪拱门”,都可以收补壁之效。自己心中想要获得的,写出来画出来贴在墙上,俯仰之间仿佛如意算盘业已实现了! 街上除了油盐店门上留个小窟窿外,商店都上板,里面常是锣鼓齐鸣,狂擂乱敲,无板无眼,据说是伙计们在那里发泄积攒一年的怨气。大姑娘小媳妇擦脂抹粉的全出动了,三河县的老妈儿都在头上插一朵颤巍巍的红绒

31、花。凡是有大姑娘小媳妇出动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毛头小伙子乱钻乱挤。于是厂甸挤得水泄不通,海王村里除了几个露天茶座坐着几个直流鼻涕的小孩之外并没有什么可看,但是入门处能挤死人!火神庙里的古玩玉器摊,土地祠里的书摊画棚,看热闹的多,买东西的少。赶着天晴雪霁,满街泥泞,凉风一吹,又滴水成冰,人们在冰雪中打滚,甘之如饴。“喝豆汁儿,就咸菜儿,琉璃喇叭大沙雁儿”,对于大家还是有足够的诱惑。此外如财神庙、白云观、雍和宫,都是人挤人、人看人的局面,去一趟把鼻子耳朵冻得通红。 新年狂欢拖到十五。但是我记得有一年提前结束了几天,那便是“民国元年”,阴历的正月十二日,在普天同庆声中,袁世凯嗾使北军第三镇曹锟驻禄米仓部

32、队哗变掠劫平津商民两天。这开国后第一个惊人的年景使我到如今不能忘怀。 1本文回忆童年时在北平过年的风俗,描写这些风俗的线索是什么?回忆了哪些风俗? 【突破题型】 2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年味儿”与文章所写的内容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3本文以“民国元年”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简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参考答案: 1线索:时间。年前的准备过年时的情景年后的习俗。 回忆的风俗:(1)祭灶后采购年货、置备新衣;(2)祭祖先、烧年菜;(3)孩子们踩岁、辞岁、压岁;(4)新正的室内布置对联、年画;(5)城里各处的热闹所在。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自由发挥,但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如阐释社会进步,“年味儿”变化是社会进步、文化进化的必然,可从文化传承角度分析保护“年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