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8 ,大小:42.31KB ,
资源ID:73673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673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编排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编排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1、最新编排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宋代大学问家陆九渊曾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所谓“疑”,就是指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疑是思之始,学之源。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我们就能探索更多的自然规律,打开知识的大门,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会面临怎样不同的命运?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的?呼风唤雨的20世纪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蝴蝶到底把家安在哪里?让我们开动脑筋,在阅读中解开这一个个疑问,在答疑解惑中激发思维的能动性,也许就会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本单元以“疑”为主题精选了四篇课文,从不同

2、的角度告诉我们善于怀疑、勤于思考的重要性。“习作”和“语文园地”也意在让我们尝试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后深入阅读,相信这正是本单元内容编排的初衷。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分类具体内容课时安排教学要点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2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五粒豌豆的语言、内心活动,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蝙蝠和雷达2课时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体会运用科学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创造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呼风唤雨的世纪2课时通过自主提问,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蝴蝶的家1课时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生动、

3、优美的语言。习作小小“动物园”1课时学会观察,发现人物的突出特点;了解家人,增进与家人的感情。语文园地交流平台2课时了解形近字的特点,能够区分形近字;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掌握设问句中问号的用法;明白求学要善于提问,并积累这方面的名言。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单 元二主 备 人李宝升执 教 人李宝升课 时第1课时课 题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 型新授教 学目 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2边读课文,边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3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教学要点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培养学生在学习课

4、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 学 预 案个 性 设 计一、初读文章,认识字词1.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3.检查初读情况。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3.全班交流:(1)你体会到了什么?(2)提出疑难问题。三、默读课文,积极思考1提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准备小组交流。2老师提示提出问题的方法。发问的词有:谁 什么 怎么样发问的地方可以是:对课题、对主要人物、对主要事件、对结果、或者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3小组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并对能解决的问题讨

5、论解决,对自己足够满意的答案提出来大家讨论。4展示各小组问题,梳理出问题清单。对照课后的问题清单,说说你有什么发现。5讨论解决: 小豆子像“一个囚犯”,却长得很好,为什么?一株豌豆苗为为什么称为“一个小花园”?哪一粒豌豆最了不起?四、总结本课学习方法1提出问题,读中思考,梳理相关内容,找到答案。2课后再读童话,体会人物的情感。板书设计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个囚犯”“一个小花园”为什么了不起 评价 与 反思单 元二主 备 人李宝升执 教 人李宝升课 时第2课时课 题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 型新授教 学目 标1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2学习阅读中梳理问题,解决问题。教

6、学要点重点: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难点:学习阅读中梳理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 学 预 案个 性 设 计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五粒豆的不同经历,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了初步的探讨。这节课来品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二、角色体验,品读感悟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3)小组分角色朗读。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1)师演生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

7、读表演。三、探讨解决问题1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找出童话中相关内容,品读体会。点拔:豌豆苗的成长让小女孩感受到勃勃生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心情也开朗起来。这样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2说小豆子像“一个囚犯”是什么样子的?像“一个小花园”又是什么样子?前后描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点拔:说小豆子像“一个囚犯”是因为青苔缝隙小,不能动弹,被裹得严实;说像“一个小花园”是因为小女孩每天躺在病床上只能看到豌豆苗,现在豌豆苗要开花了,小女孩就拥有一个一粒豌豆形成的花园。3体会小豆子的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生病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四、放飞想象,延伸拓

8、展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豆,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做?2.小豆子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他们说,先说一说。3.把你说的写下来。板书设计评价 与 反思单 元二主 备 人李宝升执 教 人李宝升课 时第1课时课 题6.蝙蝠和雷达课 型新授教 学目 标1.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3. 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要点重点:1弄

9、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难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 学 预 案个 性 设 计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

10、生读音情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2. 讨论记字方法。例:钟、辟、超,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碍、塞、摹,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3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来做巩固练习。(多媒体播放)比一比,再组成词语。竖()即()得()起()坚()既()碍()超()塞()摹()辟()彰()赛()暮()避()障()(三)理解词语。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例: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联系上下文,横七竖八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11、。本课指眼光尖锐。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反复: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颠过来倒过去。重复的情况。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看一看应选哪种解释?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证明书和证明信。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选哪种解释。“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应选。(四)造句练习。根据“证明”、“反复”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造两个句子。例: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终于做出了这道题。证明看到蚂蚁

12、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得对。(五)自由读课文。要求流畅、读准字音。(六)作业。1写生字新词,造句。2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板书设计评价 与 反思单 元二主 备 人李宝升执 教 人李宝升课 时第2课时课 题6.蝙蝠和雷达课 型新授教 学目 标1.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3. 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4. 能正确、流

13、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要点重点: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难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 学 预 案个 性 设 计一、导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与雷达。二、

14、讲读课文。(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启示”,多媒体播放)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15、?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1.下面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

16、东西?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第一次试验: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第二次试验: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17、。第三次试验: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结果:同试验二。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7汇报填表情况。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一下。(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18、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板书设计评价 与 反思单 元二主 备 人李宝升执 教 人李宝升课 时第3课时课 题6.蝙蝠和雷达课 型新授教 学目 标1.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3. 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学要点重点: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难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

19、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 学 预 案个 性 设 计(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二)讲读课文。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4

20、.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

21、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9.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10.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11.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1.指导分段: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

22、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第1、第2自然段;第二段:第3至第6自然段;第三段:第7自然段。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3。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4.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

23、什么?5.激发兴趣。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6.带着情感齐读全文。板书设计评价 与 反思单 元二主 备 人李宝升执 教 人李宝升课 时第1课时课 题7.呼风唤雨的世纪课 型新授教 学目 标1.认识本课“获、赖、潜”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技”等1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并能灵活运用。3.自读课文,在读中提出问题,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要点重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交流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2.正确给课文划分层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难点

24、:1.学会质疑,在质疑中理解课文内容。2.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 学 预 案个 性 设 计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出示20世纪科技发展成就的课件,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过渡:同学们,当你们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们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们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们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们知道吗?这一切都是科技的功劳,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科技发展、生活变化的文章。2.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板书:呼风唤雨的世纪)3.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讨论,积极说出心中的疑

25、问。(1)什么是呼风唤雨?(2)是谁呼风唤雨?(3)为什么能呼风唤雨?(4)呼风唤雨的世纪是指哪个世纪?(5)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什么样的?(6)为什么这个世纪能够呼风唤雨?4.教师相机板书(谁?靠什么?哪个?什么样?为什么?),并总结学生的提问。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知识。路甬祥 1942年生,浙江慈溪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其作品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介绍了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20世纪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发现和发明青霉素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26、从霉菌的原液里发现了青霉素,它至今仍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好的抗生素。杂交水稻 1964年,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中寻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从此,中国农业开始了第二次绿色革命。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电视 电视的诞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各种型号、各种功能的电视迅速地、奇迹般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形色色的电视把人们带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飞机 莱特兄弟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一号”,并且试飞获得成功。这是人类在飞机发展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

27、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相机纠正,指导学生识记生字。会写的字:呼唤(hun) 世纪(j) 技(j)术 程(chn) 度 超(cho) 过 百亿(y) 探索(su) 奥(o)秘 日益(y) 联(lin) 系 物质(zh) 任(rn)何 改 善(shn)会认的字:获(hu)得 依赖(li) 潜(qin) 入 船舶(b) 哲(zh)学 兰(ln)花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圈画不懂

28、的地方。2.引导同桌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教师再结合交流情况讲解重点词语。(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预设:在理解这个词语前,教师可先出示神话传说中的一些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呼风唤雨”的意境,然后具体讲解词义。(2)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预设:教师可能很难通过实物图片或相关的动作来理解这个词语,那么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寻找其近、反义词,在对比中让学生把握词语的意义。3.指导词语归类。含近义词的:呼风唤雨欢天喜地良师益友漫山遍野丰衣足食ABB式:慢吞吞静悄悄阴森森皱巴巴乐呵呵笑嘻嘻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阅读与思考。A.是什么带来了20世纪的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