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你正在下载:

论文.docx

[预览]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2.37KB ,
资源ID:7349221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492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文.docx

1、论文目录摘要 1引言 2文献综述 3键入章标题(第 1 级) 4键入章标题(第 2 级) 5键入章标题(第 3 级) 6论文正题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研究摘要:家庭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个体成长最先受到熏陶的环境。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在家庭生活中对于孩子的成长特别重大。本文在国内外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中,从教养方式的类型、教养方式的特点、教养方式的现状几个方面来更深入了解家庭教养方式,而在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含义和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提出些许看法。引言: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必然会影响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在本研究中探讨,当代社会,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对

2、孩子采取的不同的教养方式是否影响孩子的性别角色认同?父母都可以采取哪些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家庭式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首要场所,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是影响孩子性别角色认同的重要因素,此研究旨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性别角色认同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关系,预期研究结果可以使父母了解其教养方式,并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进行正确教育。名称解释:性别角色认同(也称性别认同,gender idengtity)是指个体认同特定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不同要求,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并发展相适应的性别特征。也就是说个体想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就是把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的不同要求内化,形成与性别相称

3、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及特征,那么,影响性别角色认同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第一章 文献综述名称解释: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教育、抚养上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聚焦国内外的研究,得出家庭教养方式有诸多类型:权威型、放纵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中间型、期望型、保护型等等。但是在诸多的研究中,鲍姆林德的理论是最为典型、最为著名的。他使用了分类学的方法,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要求和回应两个维度进行了分类:权威型:父母提出了合理的要求,设立适当的饿目标,对其行为做出了适当的限制。同时他们表现出对子女的成长的关注和爱,会耐心

4、的倾听子女的观点,并鼓励子女参与家庭决策。他们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引导,让其正确的认识男性女性。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子女,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强,他们能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自控能力。他认为权威型是最理想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但也是最费时费力的。专制型:父母对子女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这些要求和标准甚至于不近人情,子女没有丝毫反抗的权利。但他们对子女的反应较少,缺乏倾听,强调子女顺从,崇尚权威和传统等。这种教养方式使儿童感到较多的焦虑、退缩及反抗等负面情绪和行为,适应能力低下。宽容型:父母或者溺爱子女、或者忽视子女,对于子女的要求不一致都会影响到对子女的教育。溺爱的父母对孩子充

5、满了爱和期望,然而却忘记了子女的社会化的任务。他们几乎不会对子女提出什么要求或者施加任何控制。使得孩子养成自私、任性、霸气的坏脾气,滋长蛮横的恶习,而且也造就了孩子本人的脆弱与无能的人格。儿童生活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表现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特别差,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缺乏生活的信心和能力。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也不同。Nancy Darling 等认为家庭教养方式使父母传达给儿童的态度是由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父母的教养行为既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的目标定向的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养方式,诸如手势、姿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我国的心

6、理学者陈陈(2006)认为家庭教养方式使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父母教养方式的早期研究1)父母教养方式的维度:早期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研究者以维度描述父母教养方式。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为揭示父母教养方式的内在结构及特征,国外的研究者运用大量的实证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Symons(1939),他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拒绝-接受,二是服从-分配。一般认为,被父母接受的孩子倾向表现出被社会接受的特征,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有同情心等,而且在家庭中

7、父亲多表现出肯定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则孩子会表现的更为积极,活泼,血气方刚。如果母亲多表现出赞同孩子和肯定孩子,那么孩子同样会表现的很积极,很乐观。相反,被父母拒绝的孩子表现出不被社会认可的特征,如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具有逆反心理等;被父母支配的儿童大多顺从,被动,腼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而支配父母的孩子大多具有强烈的独立性和攻击性。Becker(1964)提出父母教养方式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接受(温暖)-拒绝(敌视)维度,二是允许-限制维度,两个不同维度的结合形成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接受而限制的父母可以维护和宠爱儿童;拒绝而限制的父母对儿童有要求但其要求与儿童的能力相对立;允许而拒

8、绝的父母对儿童冷漠;允许而接受的父母对儿童则比较民主。Baldwin(1955)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温暖-敌意和依恋-干涉两个维度;Schaefe(1959)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爱-敌意和自主-控制两个维度;Sears(1957)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温暖-敌意和宽容-严格两个维度。除此之外,我国也有一部分研究者通过研究对部分家庭教养方式的维度进行了划分,我国学者桑标(1993)将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分别划分维度:母亲教养方式为接受-拒绝和宽容-严格两个维度,而父亲教养方式划分为否定-肯定两个维度。3.2.2早期 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研究 1964年Becker提出的父母教养方式维度是接受-敌

9、视,限制-允许、焦虑-平静,这种教养方式在当时最具有代表性,并在此基础上把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民主型,骄纵型,权威型、控制型、保护型、专制型、忽视型、过敏型等八种类型;Baumrind以控制、要求、亲子沟通和对儿童的关怀四个维度的不同结合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个类型:低要求、低控制、多沟通、多关怀支持的宽容型,高控制、高要求、低沟通、低关怀支持的专制型,高控制、高要求、高关怀的权威型;Martain和Maccoby以反映和要求作为维度,将父母教养方式按其程度从低到高一次划分为忽视冷漠型、宽松放任型、开朗权威型、专制权威型。国内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要晚于国外。我国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将父母教

10、养方式划分为不同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不同类型。比如,白燕的四种类型:启发诱导性、专制型、溺爱骄纵型、放任自流型;刘金华的六种:严厉型、期待型、拒绝型、溺爱型、矛盾型和分歧型;陶沙的七种类型:民主、成就要求、溺爱、专制、忽视、惩罚以及不一致;林磊的五种类型:积极型、成就压力型、严厉型、极端型和溺爱型:杨丽珠的五种类型:溺爱型、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不一致型等。国内外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国外:国外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划分有一个从维度研究到类型研究的转变。早期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是以维度来描述父母的教养方式。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 1939)提出两个基本维度:接

11、受-拒绝,支配-服从。如今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其孩子表现的行为也是不一样。鲍德温(A.L.Baldwin)划分为情感温暖-敌意和依恋-干涉两个维度,他采用访谈法和自然观察法,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他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家庭是宽容民主式的,则这个家庭的儿童易形成亲社会的积极行为和表现良好的领导能力,有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如果在约束多并缺乏宽容的家庭里,儿童则表现出完全相反的特点,则是胆怯,缺乏好奇心创新意识很差。霍夫曼认为如果父母对儿童表示失望,孤立、漠视的心理惩罚形式,则会使儿童有很深的内疚感,从而刻板地遵守社会行为准则。国内:我国对于家庭教养方式

12、的研究基本上和国外的研究吻合。但是我国的研究侧重点在于社会文化背景、父母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以及夫妻关系等。比如:陶沙等(1998)的研究结果指出:母亲的文化程度和从事的职业类型对其家庭教养方式有显著影响。高文化程度的母亲对孩子更多地采用民主的方式,溺爱、专制等不良教养行为很少出现,孩子的自由度较大;而作为工人或者从事服务行业的母亲则更多的使用专制、溺爱的教育方式,使孩子的自由受限。除此之外,还有多个研究者进行研究。龚务、陈旭(2010)在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焦虑的关系研究中显示,惩罚拒绝、过分干涉会导致儿童社交焦虑的加剧,而父母的支持温暖则能制止留守儿童的社会焦虑。孙逊(2010)

13、在高中生孤独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中得出,高中生孤独感的程度与家庭教养方式显著相关,即家庭教养方式是高中生孤独感的重要影响因素。4、性别角色认同4.1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征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鉴定性和生物发生学基础,知道男女生理上的差别。研究发现,大多数2.5-3随的儿童已能正确说出自己是男是女,但不同认识到性别是不变的属性。3-5岁还不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5-7岁开始理解性别的坚定性,认识到性别不会因为外表打扮的变化而改变。4.2性别角色: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度,对于性别角色概念的定义是不同的。Peck(1984)认为性

14、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Gilbert(1985)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4.3性别角色认同:认同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术语,指一个人接受并内化另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的过程。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父母对儿童早期的性别角色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位父母都有一套性别角色标准要求孩子,他们从儿童出生后,就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子女。他们鼓励那些负荷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就获得了一些性别刻板印象,如男孩应该玩汽车,女孩应该玩布娃娃等。同时社会公认的适合男性或女

15、性的东西、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应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如大多数社会人认为女性应当承当养育后代、教育后代的角色,男性要为家庭提供支持、保护它免受伤害;期望女性富裕感情、温柔、合作、服从等,期望男性独立、果断、主动、成就欲强等。这种由社会期望而造成的压力,导致不同的父母采取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使多数人产生一种明确的归属于某一种性别群体的认同感,自觉采取一些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四、影响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性别角色认同(也称性别认同,gender idengtity)是指个体认同特定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不同要求,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并发展相适应的性别特

16、征。也就是说个体想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就是把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的不同要求内化,形成与性别相称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及特征,那么,影响性别角色认同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4.1父母的思想和文化程度:文化程度高的家长,会选择一种利于孩子成长的教养方式,比如权威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他们会根据在尊重和满足孩子需要的同时,也适当的对孩子的需求给予限制和约束。这样的教养方式,会形成和谐而温馨的家庭氛围,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尊敬父母,对父母的角色有正确的认识,所以让孩子的成长永远充满正能量,就应该采用正确的教养方式。他们会对男孩采用阳光的教育方式,给孩子买适合男孩的玩具,比如机器人,车,枪等,在孩子的面

17、前会多树立父亲的形象,让孩子会像父亲一样阳刚,有正气。而对于女孩,母亲的角色会显得更为重要,母亲会教孩子理解,宽容,温柔,从而形成柔美的气质。而文化程度低的父母,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对于孩子的教养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教养方式,比如放纵型教养方式、专制型教养方式。这样的教养方式,会形成压抑或者无秩序的家庭氛围,父亲一味的管束和母亲一味的保护,孩子会因为父母的专制养成自卑、自闭的性格,而且还会因为父母对孩子关心缺少,性别教育的错误,导致子女对男女性别的认识还不能成熟。4.2家庭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子女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健全的家庭成员、和谐的家庭氛围、正常的亲子关系等因素,而这

18、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如果遭到破坏,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单身的妈妈如果和孩子生活,孩子的性格就会偏向于女性,对于性别的认同也会偏向女性而缺乏对男性的认识;相反,如果单身的父亲和孩子生活,子女的性格就会偏向男性,对于性别角色认同也会偏向男性而缺少对女性的认识。所以家庭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子女对性别角色的认同。4.3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亲和子女的关系,如果关系正常、和谐,就会对子女的成长起正面的促进作用。父亲和孩子多接触,向孩子传递男性气质,会使孩子形成对于男性的正确认识;母亲和孩子多接触,向孩子传递女性温情,会使孩子更深层的理解女性。所以,在家庭中父亲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会直接影响

19、孩子对于男性女性的认识,子女也会根据父母传递的能量掌握一定的辨别能力。4.4其他因素:1父母性别角色观的影响:多数研究探讨父母有关性别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影响儿童,总结出两种方式。一是根据社会学习的理论,父母作为榜样作用;二是根据认知发展与性别图式理论,父母通过行为改变儿童的看法。在儿童的性别观上,非传统父母的孩子性别观更不传统。但是,父亲比母亲传统,更少花时间与孩子一起相处。2同胞的影响:在传统的家庭中,鉴于男生的态度常比女生要传统,且男性的地位更高更受尊重。有一个兄弟的人可能态度更加传统,在父母更加支持传统态度时更是如此。一些研究证实了儿女双全的家庭环境中性别分化更明显,性别父母角色态度更偏向

20、于传统。这可能是由于,有儿有女使得持传统观念的父母能将性别化的态度付诸实践。3父母期望:家庭教育中的“期望”是指家长对子女前途的期待和希望,包括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就业期望,道德品质期望及身心素质期望等,它从总体上体现着家长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家长的人才观,包括:家长心目中理想的孩子和家长心中理想的人才,对孩子的远期期望和近期期望等等。4家务分工:家务分工的影响上,父亲做的家务与孩子性别角色态度没有关系,而孩子自身做家务与母亲做家务相比,与女孩性别角色态度有关,与男孩则无关。 五、研究的意义:理论意义:本研究欲展现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受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了解国内外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以及小学儿童性

21、别角色认同的发展,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角色认同之间的关系,为我们了解儿童生活的首要环境-家庭的因素和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实践意义:预期研究结果可以使儿童父母了解子女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了解教养方式和儿童性别角色认同之间的关系,对父母采取合理的教养方式提供依据。六、结论与建议:结论:通过这次研究,对于家庭教养方式和性别角色认同有了更深的了解。根据国内外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影响的研究,得出几条建议,帮助家长教育孩子。建议: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家庭系统的变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家长们参考:(1)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家庭是子女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建立

22、井井有条的生活秩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促进孩子得成长。父母和孩子平等相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多与孩子接触,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父亲或母亲形象,正确的向子女传递性别认识,让孩子从父母身上就知道什么事情男人适合做,什么事情女人适合做,从而获得公平的参与权,鼓励子女实践系统性思考,学会表达心灵,容纳别人意见等。(2)加强文化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素质。父母的文化水平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文化水平高,自然会对子女采用合理的、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自然回采取正确的性别引导方式,这对孩子的成长起促进作用。所以,父母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继续提高自身的素质,完成伟大的教育任务。(2)

23、树立正确的父母行为规范。老师是孩子们在成长路上的照明灯、领路人,更是学习模仿的榜样和楷模。而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子女,成为子女效仿的榜样。所以,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纠正子女不良的行为之前,要审视自己是否做错。父亲要树立良好的父亲形象,高大,威武的男性气质;母亲要树立良好的母亲形象,温柔,贤惠的女子柔情。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刻刻、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一身作则,严于律己,言传身教,进行自我重塑,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之不足。(4)对子女错误行为的教导要合适得体。儿童有了错误的言行,要对其进行适时的指导。,有的家庭中,由于父母亲教育方式的

24、缺陷,导致孩子对于相别的认识还没有达到成熟,孩子会经常分不清男人女人,或者不知道自己的性别是什么。这时,作为家长,不应该给予斥责或嘲讽,而是要给予引导和改正。同时,也要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和错误,家长要对孩子摆事实,讲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并知道 如何去改正。要确实掌握不良思想的行为的具体情节和严重程度,着眼于实际的错误情况,指出其危害性,纠正其不当的思想行为,使之感到羞愧和觉悟,进而产生改正错误的动力。家长教导时,要切记语气和态度,不能权全盘的否定,不要讽刺,不要奚落,不要谩骂,不要侮辱孩子得人格和摧残其身心。耐心的疏导,使子女明辨是非。(5)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与儿童更好的交流。通过交流,不仅让父母和孩子们之间更加了解对方,而且还拉近了亲子的关系。在不断的交流中,孩子会从父亲或者母亲传递的能量中获知男性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也会在日常的接触中,通过对父亲和母亲行为的模仿,对于性别有最正确的认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