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33.24KB ,
资源ID:73445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445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社会心理学总复习附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社会心理学总复习附答案.docx

1、社会心理学总复习附答案社会心理学复习题(一) 人的社会化1个体的社会化有( B )素质的基础。A性别 B、生物遗传 C、个性 D、能力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C)的过程。A、截然相反 B、互不相关 C、辩证统一 D、互为矛盾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连续与文化的传承,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社会化的存在而扼杀个性化,它就可能长期在一种水平上简单重复.另一方面,如果社会过分强调个性化而忽视社会化,那么这个社会将可能陷入混乱.3下

2、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A)A、性别角色社会化 B、发展社会化 C、反向社会化 D、再社会化 横向划分-社会化的内容(1) 习得基本生活常识(2) 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3) 掌握劳动的职业技能(4) 政治社会化(5) 性别角色社会化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D)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未来角色的非正式学习称为预期社会化,这是社会化中最基础、最一般的部分。5个体对(A)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A、自己存在状态 B、自己健康状况 C、他人对自己评价 D、自己社会化状态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

3、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认识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智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的认识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B)A、主我 B、客我 C、超我 D、自我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 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客我”可以改变“主我”,“主我”也可以改变“自(客)我”,二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7社会化的特点包括(A、C、D)A 个人的社会化与

4、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B 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C 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D 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个体社会化有如下特点:1. 长期性a - 因为人不同于动物,初生儿吸取食物以维持营养,披衣盖被以维持体温,总之,在生存生长方面,有个特别长的生活依赖期。b - 初生儿面临的社会环境极端复杂,他逐渐长大起来,要掌握的社会事务和道理很多。总之人不同于动物,有一个特别长的学习时期,所以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2. 发展性个体从不认识和不掌握社会事务、社会标准到认识和掌握它们,是个发

5、展过程:a - 这种发展是随个体身体的发育、年龄、智力和经验的增长而发展的。所以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是与个体生理、心理的成熟发展过程相适应的。不到一定年龄阶段,不能认识和掌握复杂的社会生活的要点和准则。b - 个体社会化应该理解为一个贯穿个体一生自始至终的过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过程的写照。8自我意识包括(B、D)A 本我 B 主我 C 超我 D 客我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A、D)A 发动作用 B 创造作用 C 发展作用 D 制止作用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意志上的表现。自我控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人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迫使自己进行某种活动;二是制止作用,人们根据当时的情境

6、,抑制某些言行。10、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C、D)A 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B 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同样有自我意识。C 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D 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11人通过遗传获得许多的与生俱来的本领。()12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就是抹杀了个性。()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13、刚出生的婴儿只能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影响。()14、发展社会化是指人的现代化过程。()发展社会化,即个体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个体随着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责任

7、、义务和角色。15、社会化同时也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16、个体对自己心理状态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17“主我”与“客我”是自我意识中两个互相排斥的部分。()18、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括“本我”与“超我”两部分。()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所谓“主体我”,指的是将自己视为行动的主体,意识到自我是脱离客体和他人而存在的,并且能对外界和他人施加影响;而所谓的“客体我”,是指站在观察者角度所认识到的自我,即将自我视为认识和评价的对象。1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20、自我

8、意识的形成分为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三个阶段。()(三)社会认知1一个有经验的警察,可以一眼就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小偷。这主要是因为(B)A、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认知结果。 B、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他认知结果。D、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我们原有的经验对认知过程产生着特殊的影响.个体在一定的基础上,形成某些概括对象特征的标准、原型,从而使认知判断更加简捷、明了.2印象是认知者以(A)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A 自己过去经验 B 自己心理特征 C

9、自我感觉 D 自我标准3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所需要的信息。(D)A 自然特征 B 心理特征 C 社会特征 D 行为特征4社会特征信息一般是指认知对象的(C)和所属群体。A 性别 B 人际关系 C 社会角色 D 智力特征社会角色是指由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所决定的,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是社会对特定社会关系上的同一种社会位置的价值与意义的期望,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依据和基础。5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原因(A)A 情境归因 B 防御性归因 C 内在原因 D 外在原因海德认为对别人的行为予

10、以归因解释时,一般遵循两大原则:其一,认为别人行为的发生原因来自情境因素,如个体的周围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强制作用、外加奖赏或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等,这叫做情境归因(situational attribution)。情境归因属个人自己之外的因素,故又称情境归因为外向归因(external attribution)。其二,将别人行为发生的原因归之于个体本身的特点或其所具的条件,如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以及其他一些个体所具备的特点等,这叫做个人倾向归因(dispositional attribution).因为个人倾向属于个人的自身因素,故而又称内向归

11、因(internal attribution)。6凯利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认知者与认知对象存在着密切的利害相关关系,则认知者对他人行为失败的原因往往倾向于做(C)A 情境归因 B 内在归因 C 个人倾向原因 D 外在归因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EKelley)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理论,也称为三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

12、(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1、区别性(distinctiveness):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作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2、一贯性(consistency):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

13、是否稳定而持久。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3、一致性(consensus):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性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

14、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C)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被叫做归因。A 外在表现 B 心理特征 C 行为原因 D 情绪来源8按照维纳的两维度成败归因理论,努力属于(C)A 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B 稳定的外在原因 C 不稳定的内在原因 D 稳定的内在原因9不同的认知者对同一认知对象有不同的认知是因为(A、B、C、D)A 认知者的需要、兴趣的不同B 认知者的情绪不同C 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D 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10一般认为,社会认知的范围包括(B、C、D)A 对社会风气好坏的认知B

15、 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C 对他人人格的认知D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11印象的特点包括(A、B、D)A 间接性 B 固执性 C 客观性 D 综合性间接性:社会认知是以感官为基础,是主体的感官与社会刺激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直观反应.而社会印象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对知觉到的社会刺激材料进行加工和制作,使发生过的客体在大脑中成像.因而,社会印象具有对客体间接成像的过程,即具有间接性.综合性:由于人的社会性表现很复杂,而我们感知出的社会品质又是很有限的,有些社会品质,比如勇敢、诚实等常常难以感觉得到,但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却会把种种社

16、会品质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喜欢或厌恶,这中间就是靠估量,即我们感知到的印象很有限、很简单,但通过估量,我们推论出其他未感知到的品质,由此形成对他人的综合的、复杂的整体印象.所以,社会印象不是社会认知到的信息的相加之和,而是远远地超出.固执性:社会印象形成后,就不太容易发生变化,也不易被人说服而改变,实际上就是社会刻板印象,即指社会上对某一类事物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12印象形成的模式有(B、C)A 减法模式 B 累加模式 C 平均模式 D 加权平均模式印象形成的模式有两种:累加模式和平均模式.累加模式时指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

17、以此作为对他人的总体看法.平均模式是指我们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求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13归因的偏差包括(B、C、D)A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B 基本归因错误C 行动者和观察者偏差C 防御性归因偏差归因偏差指人们在归因时总是倾向于归结为某些因素14自我验证又称期望效应,它不属于社会认知。()自我验证(Social Validation): 从别人的反应中增进自我觉知和了解。15自信心强的人和自信心弱的人在对同一对象进行认知时,前者比较有独立性。()16食物最易引起饥饿者的注意,说明认知者的爱好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社会认知的选择性:我们每天都面临大量的

18、外界刺激,但对于同样的刺激,不同的人反应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一个在进行社会认知时,受其动机的影响,只是有选择地接受某些与目标有关的刺激,或是有选择地接受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刺激,并由此做出有选择的反应。17“情人眼里出西施”现象,说明认知者的个性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这个现象说明认知者对于认知对象的喜好,认知者的情感状态会影响认知结果。18社会认知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等。()19认知者的年龄与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无直接联系。()20由于印象是认知者对认知对象的主观理解,所以说它是间接的。()21首因效应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近获

19、得的信息对印象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首因效应指初次对人的知觉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深刻牢固,并对以后的人际知觉起指导作用。22在平时,首因效应远比近因效应更为明显和普遍。()23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应被看作外在、不稳定的原因。()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应被看作内在、稳定的原因。24学生对自己学习好坏的归因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25“爱屋及乌”包含有光环效应的意思。()26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出一套自己的朴素的人格理论。()27期望效应的存在说明了认知者对认知对象是有影响的。()(四)侵犯行为1多拉德的动机论认为(A)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原因。A 挫折 B 遗传基因

20、 C 侵犯榜样 D 动物攻击性多拉德(Dollard)认为攻击是由挫折所引起,所谓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的解释是,当一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如遭受阻挠、挫折,攻击行为也就会产生,例如强盗勒索未遂,竟持刀杀人,就是这个道理.不过,由挫折所引起的行为反应并不一定是攻击性的行为,挫折也可能产生退缩(拔腿就跑)、求助或者变本加厉、更加努力等等不同的行为反应.2弗洛伊德是从人的(D)来解释人的攻击性的。A 挫折经历 B 遗传基因 C 对侵犯性行为有意或无意的观察学习 D 破坏性本能弗洛伊德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死本能代表了毁灭与破坏.当个体的

21、死本能指向内在的自己时,个体就会折磨自己,再严重就成为受虐狂,甚至自杀,毁灭自己.而当死本能的能量指向外在时,个体就会表现出对他人、对社会的破坏、伤害、征服.3以下哪种攻击性行为属于手段性攻击行为(B、C、D)A 猫咬老鼠,但却不吃B 母鸡攻击靠近小鸡群的猫C 蜜蜂蜇偷吃蜂蜜的熊D 炸毁敌方的碉堡手段性攻击:也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主要目的不是要看被攻击者的痛苦,而是想获得其他好处。4影响侵犯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有(A、B、C、D)A 个人所受到挫折B 个人的性格与认知水平、道德观念C 侵犯性榜样D 当时的情景一切威胁和伤害其他个体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同种个体之间和各种矛盾冲突中,但在广义上也包括

22、种间的捕食和反捕食行为。可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争夺空间和资源;(2)社群内的优势等级;(3)争夺和保卫配偶;(4)亲子关系即亲代管教和惩戒子代的行为(主要是哺乳动物);(5)种内自残现象;(6)捕食和反捕食(广义)。5在内心对别人的诅咒也属于一种侵犯性行为。()6骑自行车无意中撞倒路上行人不属于侵犯行为。()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即侵犯是故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7在有关“武器效应”的实验中,没有看见武器的被试者比看见武器的被试者具有更为强烈的攻击性行为。()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1978年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侵犯的武器效应理论。他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正如考

23、试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为了检验以上假设的合理性,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实验安排一个机会,让被试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假被试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只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实验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是相符,即被激怒的被试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这

24、个实验告诉人们,社会暴力事件与环境中存在着刺激暴力事件的武器有关。正如伯克威茨所说的: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扳机,扳机也带动手指。 (五)利他行为1下面哪一项属于利他行为的特征(B)A 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B 利他者会有一定的付出或损失C 希望获得某种回报D 不会给利他者带来生命财产的威胁利他行为的特征:第一、以利他为目的;第二、自觉自愿,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第三、利他者本人会有损失2医生抢救病人的行为是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目的,且不期望认为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而医生抢救病人是职业职责所在.3一般认为,人越多的情况下,越可能出现利他行

25、为。()利他行为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便是“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六)社会态度1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态度的构成成分(B)A 认知 B 印象 C 情感 D 意向态度的构成(一)认知成分:认识、了解和评价(二)情感成分:态度的核心(三)行为倾向成分:反应的准备状态2在态度的三种分成中(A)成分相对独立一些,与其它两种成分的相互影响也小一些。A 认知 B 印象 C 情感 D 意向态度中三种成分一般来说是相互协调一致的,没有矛盾的.但有时发生矛盾时,其中的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而认知相

26、对独立一点.生活中确实有这种情况,有些道理大家都懂得,但并不能真正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因为认识上的转变是容易的,要在思想情感上得到转变就比较困难,也很缓慢.3维纳的两维度成败归因理论里运气属(B)A 不稳定的内在原因 B 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C 不安定的原因 D 不能接受的原因维纳根据海德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因除了内因和外因外,还应考虑其稳定性。所以行为的原因就可以分为(1)内因外因方面;(2)稳定不稳定方面共两个纬度。两个方面都很重要,是彼此独立的。暂时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这样分,就形成了四个范畴4认同与顺从的最大区别是(C)A 前者是一时性的 B 前者是整个态度的

27、根本转变 C 前者是自愿的过程 D 前者是最稳固的态度5各种媒体的广告通过改变观众的态度来推销其商品,这种改变态度的方法属(D)A 群体影响法 B 活动参与法 C 角色扮演法 D 劝导宣传法改变态度的方法。(1)劝说宣传法 ;(2)活动参与法;(3)角色扮演法;(4)团体影响法。6态度是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A)的反应倾向。A 持久性与稳定性 B 稳定性与短暂性 C 一致性与短暂性 D 持久性与一致性态度一旦形成以后,将会持续较长时间而不会轻易地改变,有些态度甚至融合成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态度的稳定性会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规律性,使同一个人对同一对象形成固定的反应倾向.7社

28、会测量法主要是通过(B)的方式来收集具体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出结论。A 人际关系图 B 向群体成员提问题 C 参照测量法案 D 群体成员互相打分社会测量法是一种测定团体人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J.L.莫雷诺于1930年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参与研究形成莫雷诺学派,其成果发表在莫雷诺主编的社会测量(19371955)杂志上。莫雷诺的社会测量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性联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情感性联系的基本类型有吸引(喜欢)、拒斥(反感)和中性(漠视)。通过对人们之间的情感性联系的测定,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该理论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

29、响,并用团体中揭示出来的社会心理规律来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但是,这种社会测量方法对于研究团体内的人际关系不失为一种有用的工具。社会测量法是向一个团体中的成员提出一些问题,要求他们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自己的朋友,再根据这些选择来分析团体的人际关系。在设计社会测量时,研究者必须对下列3个问题做出决策: 向被试提出什么样的选择标准的问题。允许被试有多少个选择。一次测量提多少个问题。选择的标准有强弱之分。例如,毕业分配时你喜欢和班上的谁分到一起工作?此问题对被试的生活较持久地起作用,属于强标准。你喜欢和班上的谁一起去郊游?此问题可能是临时性、情境性的,属于弱标准。问题也可以拒斥的方

30、式提出。例如,你不愿意和班上的谁一起去郊游?在社会测量中,允许被试的选择数可以限定(如限定被试选择喜欢或讨厌者23人),也可以不限定。一次测量提多少个问题虽无严格限制,但一般提36个问题者为多。社会测量所得结果,通常用4种方法加以处理: 图示法。以小三角形或圆形代表团体中的每个人,他们之间的吸引或拒斥关系用实线或虚线连结起来。这种图称为社会关系图。矩阵法。作一个的方形表格(表示一个团体的人数),表格的首行和首列填上被试的编号,以数值或符号在表格内记入团体各成员之间的吸引或拒斥关系。指数法。根据每个人被选择数或被拒斥数计算出如地位指数、凝聚力指数等,比较其数值的大小。统计法。用统计的方法处理团体

31、成员的被选择数或被拒斥数,如求等级相关、机遇比率等。社会测量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能直观地以数量化的形式表明团体的内部结构和人际间的吸引和拒斥关系。缺点是其信度和效度有时较低,难以查明人际吸引或拒斥的原因。8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态度的转变过程是(C)A 认同 顺从 内化 B 接受 顺从 内化C 服从 同化 内化 D 顺从 接受 内化服从: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表面上的行为.同化: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 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内化:这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9下面有关态度三种成分说法正确的是(B、C)A 态度的三种成分之间发生矛盾时,认知因素会起决定因素B 态度的三种成分之间发生矛盾时,意向与情感的关系超过意向与认知的关系C 态度的三种成分中,认知成分相对独立一些D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