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 ,大小:19.39KB ,
资源ID:73440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440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微子的发现.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微子的发现.docx

1、中微子的发现 5、中微子的发现 要追溯中微子发现的经过,还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放射性的研究谈起。当时,科学家们发现,在量子世界中,能量的吸收和发射是不连续的。不仅原子的光谱是不连续的,而且原子核中放出的阿尔法射线和伽马射线也是不连续的。这是由于原子核在不同能级间跃迁时释放的,是符合量子世界的规律的。奇怪的是,物质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由电子组成的射线的能谱却是连续的,而且电子只带走了它应该带走的能量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能量失踪了。 瑞士物理学家泡利在1931年最先假设有种新粒子“窃走了”能量。在1931年,泡利在美国物理学会的一场讨论会中提出,这种粒子不是原来就存在于原子核中,而是衰变产生

2、的。1932年真正的中子被发现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将泡利的“中子”正名为“中微子”。 193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提出了衰变的定量理论,指出自然界中除了已知的引力和电磁力以外,还有第三种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衰变就是核内一个中子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成一个电子、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微子。他的理论定量地描述了射线能谱连续和衰变半衰期的规律,能谱连续之谜终于解开了。如果中微子有引力质量,那么根据Einstein的质能方程,必须把能量E*的一部分用来产生中微子,这样留给电子的能量就比E*小。泡利推算出中微子是没有质量的观点是错误的,由于中微子的引力质量非常小,因此在埃利斯的实验中发现电子也偶尔确实会有能量

3、为E*的情况。泡利的中微子假说和费米的衰变理论虽然逐渐被人们接受,但终究还蒙上了一层迷雾:谁也没有见到中微子。就连泡利本人也曾说过,中微子是永远测不到的。在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说的时候,我国物理学家王淦昌正在德国柏林大学读研究生,直到回国,他还一直关心着衰变和检验中微子的实验。1941年,王淦昌写了一篇题为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文章,发表在次年美国的物理评论杂志上。1942年6月,该刊发表了美国物理学家艾伦根据王淦昌方案作的实验结果,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这是这一年中世界物理学界的一件大事。但当时的实验不是非常成功,直到1952年,艾伦与罗德巴克合作,才第一次用成功地完成了实验,同一年,戴维斯也

4、实现了王淦昌的建议,并最终证证明中微子不是几个而是一个。在电子俘获试验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以后,进一步的工作就是测量中微子与质量相互作用引起的反应,直接探测中微子。由于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极弱,这种实验是非常困难的。直到1956年,这项试验才由美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完成。首先实验需要一个强中微子源,核反应堆就是合适的源。这是由于核燃料吸收中子后会发生裂变,分裂成碎片时又放出中子,从而使其再次裂变。裂变碎片大多是放射性的,反应堆中有大量裂变碎片,因此它不仅是强大的中子源,也是一个强大的中微子源。因为中微子反应几率很小,要求用大量的靶核,莱因斯选用氢核(质子)作靶核,使用了两个装有氯化镉溶液的容

5、器,夹在三个液体闪烁计数器中。这种闪烁液体是是一种在射线下能发出荧光的液体,每来一个射线就发出一次荧光。由于中微子与构成原子核的质子碰撞时发出的明显的频闪很有特异性,从而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为此,他与发现轻子的美国物理学家马丁珀尔分享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8年,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家马丁佩尔和同事发现了轻子,在理论上这意味着中微子的存在,因为中微子是轻子的“前辈”。但是,由于中微子几乎没有质量,又不带电,且几乎不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因而一直难寻踪迹。1982年,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用实验支持了中微子存在的假设。1989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证实中微子是标准模型中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

6、个轻中微子。1980年,前苏联的科学家曾对氚b能谱的测量推得中微子有静止质量。1998年6月,日本科学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后,也证实了中微子具有静止质量。根据电子、放射性核和子核的旋转情况,泡利推算出中微子具有自旋,是左手征的。在量子力学中,场的能量集中在波包中,electric field的能量集中在光子中,因此引力场的能量应当集中在中微子中。光波是electromagnetic field(即电磁质量)的传播,机械波是中微子(即引力质量)的传播。它们具有共性,说明了电磁质量和引力质量的等价性。中微子质量可能只有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中微子产生于太阳内的放射性衰变过程,或者宇宙射线中。中微子是基

7、本粒子中的成员,分为三代。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格拉肖、温伯格和萨拉姆三位科学家对基本粒子进行了分类,提出粒子物理学的框架是标准模型,即特质由12种基本粒子构成。它们包括6种夸克和6种轻子。夸克和轻子的大小不足原子的十亿分之一。夸克包括下、上、奇、粲、底、顶,共6种。轻子分为三代,第一代包括电子、电子中微子;第二代包括(缪子)子和中微子;第三代包括子和中微子。第一代电子中微子和第二代中微子已分别在1956年和1962年通过实验被证实存在。由于中微子和电子都是一种轻子,但是中微子是电中性的,核力和电磁力都对中微子不起作用,因此实际上它与任何物质只能发生引力作用与弱相互作用。电子(同时具有引力质量和电

8、磁质量)参与弱相互作用,但弱相互作用的主角是中微子(只具有引力质量),中微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它的能量用hv表示。 1994年,两个“天才设计师”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生维多里奥保罗内和费米国家实验室物理学家拜伦伦德伯格提出了建立“型中微子直接观测器”的构想,这一想法得到费米国家实验室的支持,并在两年后建成了观测器。 从1997年起,54位来自美国、日本、希腊和韩国的科学家在费米实验室合作探测中微子。他们用粒子加速器制造一股可能含有中微子的中微子束,然后让中微子束穿过“中微子直接观测器”内一个约1米长的铁板靶。这一铁板靶被两层感光乳剂夹着,感光乳剂类似于胶卷,能够“记录”粒子与铁原子核的相互作用。物

9、理学家用3年时间从靶上的600多万个粒子轨迹中鉴定出了4个表征轻子存在和衰变的痕迹,这也是表明中微子存在的关键线索。轻子的痕迹被科学家拍摄下来,并在计算机中形成三维图像,其主要特征就是其轨迹里有个结,这是轻子在形成后迅速衰变的表现。据估算,几十万亿个中微子中只有1个与靶中的铁原子核相互作用并生成一个轻子。由此,科学家第一次找到了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证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家菲利普雅格尔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发现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证据具有重要意义,它使科学家对物质基本粒子有个完整认识。雅格尔是“中微子直接观测器”的建设者之一,观测器构想提出者之一维多里奥保罗内曾是他带的研究生。雅格尔说:“由于我

10、们现在有能力探测到中微子,我们就能够设计出将物理学带到超越标准模型层次的实验。在不久的将来,将诞生更加激动人心的中微子物理学。” 附录:新华社东京2006年2月15日电(记者钱铮)日本、美国等8个国家的科学家15日正式启动“冰立方”计划,准备借助南极点附近的冰观测宇宙的高能基本粒子中微子。共同社15日援引日本千叶大学副教授吉田滋的话说,“冰立方”计划将依靠4800个检测仪,观测中微子和冰撞击时所产生的微弱的光,目前安装完成的540个检测仪已经投入观测工作。目前,8个国家的科学家正在南极点附近的冰层垂直向下挖洞,最深达冰面以下2500米。他们将间隔17米设置的60个检测仪用电缆连接起来,并把电缆

11、下放到冰洞中深1400米至2500米的位置。科学家们打算在六角形的广阔冰层上,以125米的间隔设置80个这样的冰洞。到2009年,科学家们计划在南极建成体积为1立方公里的中微子观测站“冰立方”。它的体积将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中微子观测装置日本的“超级神冈”体积的2万倍,主要观测来自北极方向穿过地球的中微子。 据悉,“冰立方”计划将耗资约300亿日元(约合257亿美元),其中美国承担80,剩下的20由日本、英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瑞典和新西兰7个参与国分担。 中微子是一种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广泛存在于宇宙中。它可以自由穿过地球,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因而难以捕捉和探测,被称为宇宙间的“隐身人”。中微

12、子研究是当前物理学研究的一大热点,美国科学家雷蒙德戴维斯和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因为在探测宇宙中微子方面取得的成就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6月8日电中国和美国科学家将联手在大亚湾核电站进行大规模的粒子物理实验。这项耗资近5000万美元的实验是中美两国迄今最大的基础科学研究合作项目。主持这个项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和生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国际合作组将在大亚湾核电站附近设置3个探测器进行中微子测量。”他说:“我们将在2008年建成隧道,2009年安装探测器,2010年开始获取数据。”根据计划,中方将投入1.5亿元人民币(约合1870

13、万美元),负责基本建设和建造一半探测器;美方投入2500万至3000万美元,负责建造另一半探测器。陈和生说:“比较国际上目前进行的太阳、大气、反应堆和加速器这几类中微子实验,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最有可能获得突破性成果。”大亚湾与岭澳核电站群目前共有4个反应堆。大亚湾核电站紧邻高山,可以提供中微子实验必需的宇宙线屏蔽,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世界上其他可用于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核电站附近都缺乏足够的岩石覆盖。陈和生说:“我们已完成大量深入研究和计算,并多次实地考察,提出利用大亚湾反应堆群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角13的设想。这是目前世界上精度最高的实验方案。”中微子探测器为半径2.6米、高5米的圆柱体,每个重约100吨,里面分隔成3层同心圆柱。3个探测器将分别放置在山腹内,最近的距核电站360米,最远的2000米。一条隧道从地面进入山腹,连接3个放置探测器的地下实验室。联合投资这个重要实验并将参加合作研究的机构包括美国的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陈和生说:“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投入相对较少而物理意义重大,有可能获得重大创新成果,这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一次重大机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