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53.76KB ,
资源ID:73349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349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大当代文学史笔记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大当代文学史笔记整理.docx

1、北大当代文学史笔记整理北大当代文学史笔记整理北大, 文学史, 笔记第一节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一、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到19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选出了由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毛泽东文艺思想被确定为新时代为工农兵服务、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文艺总方针;起到了继承革命文艺传统,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创造新时代文艺而奋斗的重大历史作用;第一次文代会被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二、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武训传于1950年12月在全国上演;武训终生以行乞而兴办义

2、学,受到统治者的赏识;不久,中共中央发文要求开展对这部电影的讨论,人民日报、文艺报等相继发表文章批评这部电影;毛泽东亲自撰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从1951年11月起,全国文艺界进行了范围广泛、声势浩大的整风学习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文艺思想;对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开了以政治运动对待思想批判、文艺争鸣的先例。三、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确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四、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是现代很有影响的一位红学家,在学术上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研究的方法乃至观念颇受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当

3、李希凡、蓝翎著文对此进行批评、置疑之时,得到了毛泽东的大力支持;在毛泽东的号召下,一场反对“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从针对俞平伯进而发展为针对胡适,由文艺界迅速扩大到全国思想战线,声势浩大地开展起来。五、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胡风把世界革命文艺理论及其实践经验与五四新文学战斗传统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文艺思想;1952年人民日报批评胡风等人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1955年2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举行扩大会议,决定对胡风文艺思想展开批评,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批判运动,不久就升格为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1979年中央为“胡风反

4、革命集团”平反;这是建国后文艺界历时最长的一场悲剧。第二章诗歌第一节概述一、19491978年间重要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郭沫若新华颂、臧克家一颗新星、冯至西郊集、卞之琳第一个浪头、 艾青 欢呼集、田间天安门赞歌赶车传、李季杨高传、阮章竞新塞外行、邵燕祥到远方去等。 二、194914978年间诗歌发展概貌 流派的贫乏畸变: 可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角度进行审视。先来看现实主义,新中国的成立使诗人们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欢乐感、自豪感,所以“颂歌”顺理成章地成了建国 初期的主题。诗人们不对社会生活作辩证地深入观照,而是仅对生活的“光明面”浮浅地描摹,然后唱出千人一腔的颂歌。特别是“文革”期间,由于意识形态

5、的干扰使得诗坛的现实主义从单调贫乏到扭曲畸变,诗歌成了标语口号的罗列和政治概念的堆积,从而彻底丧失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再看浪漫主义,一些人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用神话代替理想,用矫情压抑真情实感的表达,催生了大批粗制滥造和伪浪漫主义的赝品。这种伪浪漫主义在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兴起于 50年代、风靡整个60年代的政治抒情诗也明显存在类似问题。由于往往从不当乃至错误的政治观念出发,狂热地憧憬着一种神圣伟大的“乌托邦”,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因而内容贫乏空洞,情感虚假不真。这种反现实的伪浪漫主义的取向,既背离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更背离了中国诗歌的传统。 体式的畸形化:

6、虽然这一阶段自由体、格律体、半格律体、散文诗都还存在着,甚至还从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那里移植来了“楼梯式”或“阶梯式”。但就总的趋势来说,却同样是扭曲与畸形化。这主要表现在对民歌体的极端推崇,使其在各种体式中居于一花独尊的特殊高位,在诗的体式上也就不能不发生扭曲与畸变。 诗美内涵的极端化:具体表现为美与善的严重分离,并把美与善分别推向其反面,变成工具和虚妄,从而失掉了美与善。首先,是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致使审美意象贫乏单一,诗歌创作往往是从某种观念出发,用矫情代替真情实感的抒发,使诗美蕴涵由崇高沦为虚妄。其次是艺术情感的贫乏和艺术个性的泯灭,诗歌艺术情感贫乏甚至虚化。第三,由于极端地追求诗的社

7、会功利(善),致使善与美分离并分别被推向自己的反面,使诗美逐渐沦丧,变成了政治的工具。 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的诗歌郭小川诗歌创作特色 鲜明的时代色彩,浓烈的革命激情 : 郭小川被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洋溢着强烈而真挚的激情。诗人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草木,50年代,他热烈歌颂祖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黑暗永远地消亡了/随太阳一起/滚滚而来的/是胜利和欢乐的高潮。”(向困难进军)。60年代,他把对党、对祖国的激情化作对祖国钢都、煤都、林海、草原、边塞、海防的礼赞,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歌颂,在厦门风姿中诗人以浓墨重彩描绘这座地处海防前线的英雄城市“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百样仙姿

8、、千般奇景、万种柔情”。从他的诗中,读者不仅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历史的风云,而且可以咀嚼诗人关于人生、理想、生活、幸福的精辟见解。如致青年公民 团泊洼的秋天 和秋歌等 立意高远,哲理性强:他善于将从生活中领悟到的哲理加以诗意的表现。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无论是描绘现实生活图景,还是对重大社会命题进行诗的议论,都努力从自己的理解中提炼出闪耀着思想火花的哲理,发人深省,促人向上。如在青松歌中,诗人赞美青松:“活着时, /为好日月欢呼;/倒下时,/把新世界建筑。”实际上是对革命战士高尚节操和英雄品格的赞颂,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引人思索,耐人寻味。同类诗歌还有望星空致大海白雪的赞歌致青年公民等。 艺术

9、上博采众长,勇于创新:诗人曾努力尝试过多种体裁样式,如民歌体、新格律体、自由体、半自由体、楼梯式等,从中吸取营养,进而加以创新,以推动诗歌的民族化和群众化,更好地表达丰厚的内容,热烈的情怀。他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创造了他所独有的相当格律化的诗体“新辞赋体”。“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增强了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了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如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等,节奏感强而韵律鲜明,气势浩荡又婉转流畅,达到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10、。“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第二节政治的调整与文学的迷茫一、“双百方针”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具体内涵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这一方针的实施界限和范围“是人民内部的自由”;这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逐渐从胡风事件的阴霾里走出,文学创作出现勃勃生机。二、反“右派”斗争1957年4月,中央发布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6月,毛泽东起草的党内指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印发

11、,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7月,毛泽东撰写了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随后,一场波及广泛的“反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理论家被打成“右派分子”,他们的文章也被定性为“大毒草”而遭公开批判;文艺界这场扩大化了的“反右”斗争,使我国当代文学遭到极大的挫折。三、“两结合”的创作方法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四、毛泽东的两个“批示”毛泽东在1963年和1

12、964年对文艺问题两次“批示”,认为文艺领域“问题不少”,“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不执行党的政策”;不久,文艺界掀起了批判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毒草的运动;愈演愈烈的极左路线,几乎宿命般地逼近了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五、海瑞罢官与文化大革命导火线1965年11月,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指责该剧“为彭德怀翻案”,“反对三面红旗运动”,全国主要报纸均予转载,成为“文革”的导火线。1966年2月,江青、张春桥等抛出“文艺黑线专政论”,宣称要“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1966年5月,中央通过中国

13、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阐述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由此“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第三节拨乱反正与文学的新时期一、“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而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

14、击力。 二、“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作为新时期发出的第一声真实的呐喊,“伤痕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对“人道主义”的继承:“伤痕文学”对“文革”进行了全面、整体彻底的否定,使人性得以复归,“人”地位得到重新确认,继承了“五四”人道主义传统,最好地诠释了“文学是人学”的 意义。第二,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了久违了的悲剧精神。在极“左”路线严格规定下,几十年来,悲剧意识在文学中已经被迫消失。而到了“文革”结束后,蒙受了巨大灾难的人民萌发的第一种情感就是对这场具有深刻社会性的大悲剧的悲哀与愤懑。第三,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从而摆脱了十七年和“文革”中文学只能反

15、映“工、农、兵”甚至只能以“英雄人物”为创作重心的教条规定,在表现对象上,出现了空前的广泛性,从而恢复了文学的“真实性”,恢复了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第二章诗歌第一节概述一、“归来的诗人”“归来的诗人”主要指由于政治及其相关的原因, 50年代中期以来被迫完全终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具体包括: 在 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中受到牵连的诗人,如绿原、牛汉、曾卓、罗洛等; 在 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的诗人,其中既有在三四十年代成名的艾青、穆旦、唐祈、唐湜等,也有在50年代初露头角的公刘、邵燕祥、白桦、流沙河、昌耀等; 在五六十年代

16、褊狭的艺术观念支配下从诗坛上自觉消失的诗人,如辛笛、郑敏等。二、“崛起的一代”“崛起的一代”主要指 70年代末期以后涌现的年龄在20岁至40岁之间的青年诗人。具体包括: 延续五六十年代诗歌主流“传统”的诗人,如雷抒雁、张学梦、叶延滨、杨牧等; 在“文革”中成长的具有反叛和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等; 80年代以后出现的 更年轻的诗人 ,如海子、骆一禾、西川等。三、本时期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年到1980年,为历经劫难的诗人“归来”和延续“传统”的青年诗人“歌唱”的阶段; 第二阶段 1980年到1986年,这是具有叛逆和创新意识的新一代诗人,即朦胧诗人崛起并得

17、到认可的阶段; 第三阶段 1986年到1989年,一批更年轻的诗人以民间群落形式突破朦胧诗,寻求更加自我的诗歌精神的阶段,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90年代诗歌的主力。四、本时期诗歌发展的总体特色 对诗的真实性的普遍关注,这是对前一时期诗歌,尤其是十年动乱中所出现的虚伪和矫情的反拨和矫正; 对诗的个性化的自觉追求,不管是对国家社会的历史现实,还是对个人自我的心灵世界,都坚持一种独立的思考立场; 对诗的本体建设的高度重视,从诗体形式、意象结构到语言句式,都被不断地变革和翻新。第二节朦胧诗及其有关诗人一、朦胧诗新时期重要的诗歌创作潮流,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得名;代表性诗

18、人和作品有,北岛的 回答 、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等;曾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侧重表达对 “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二、关于朦胧诗的争论朦胧诗这一名词首先出现在 1980年8月诗刊发表的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中。朦胧诗最早可追溯到一群插队在白洋淀及周围地区的知青诗人组成的“白洋淀诗人群落”的地下创作,有黄翔、食指、芒克、多多、根子等。“文革”结束后,一些具有相似风格和倾向的诗歌作品开始更多地出现,包括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人的诗作,遂形成一股创作潮流。 朦胧诗曾导致了一场长达十年之久、

19、广泛激烈的论争。论争由公刘的一篇文章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引发,论争的意见大致有三种: 认为这批青年诗人的诗作是新诗史上的“新的崛起”,代表着诗坛的希望; 认为是一种数典忘祖、食洋不化的现象; 认为朦胧诗可以存在,对青年人的创作既要热情鼓励又要正确引导。讨论使朦胧诗的概念有了比较确定的含义,人们的诗歌观念也得到了积极反思与发展。 三、朦胧诗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朦胧诗的内容特征: 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反思与批判; 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并表现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 信念,体现有一

20、定的自我反思精神。 重建了一整套不同于十七年诗歌中的那种价值与信念。 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 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是其典型特征。第三节海子的诗歌海子诗歌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自然之爱:海子将自己童年与少年时

21、代 15年在乡村的生活经验,凝结成一个个质朴、单纯的世界: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他把景色的元素变成了诗的语言和呼吸,对大自然元素怀有不可质疑的感恩之情,对苦难而辽阔的“麦地”进行一而再、再而三的歌咏,如麦地:“这时正当月光普照大地/我们各自领着/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的孩子 在河流两岸/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洗了手准备吃饭”,在海子笔下,自然其实更多的是他儿时的乡土,诗意与苦涩交替出现在他的诗行,“荒凉的山岗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他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他们破碎”( 四姐妹 ),眷恋、感恩、忧伤这些朴素而强烈的感情纠结在一起,成了海子诗歌反复咏叹的主题。 悲剧色彩:海子执着追求生命、追

22、求存在的意义; 同时,他又看到了这生命在黑暗中所注定要遭受到的阻力,不得不去表现生命的痛苦。“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黑夜的献诗),环境的压力,现实的逼迫,这使诗人陷入幻觉之中,也导致了海子诗歌艺术的悲剧色彩。 神秘美感:海子的诗歌仿佛是一堆古瓷的碎片,在不完整的残缺中,却给人一种神灵般的启示和诱人的美艳。读他的诗,会有一种难于把握的恍惚不定的感觉,但这感觉又是独特的,而且是十分确切的。理想的境界与现实的“废墟”,冲撞而又交错的意境,赋予海子的诗以强烈的个性化的特征:“当我没有希望 /坐在一束麦子上回家/请整理好我那零乱的骨头/放入那暗红色的

23、小木柜。带回它/像带回你们富裕的嫁妆”( 莫扎特在中说 )。第四节艾青的诗歌一、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独特思考,主要是对当代中国现实政治作出思考,如在浪尖上和迎接一个迷人的春天等。 视野开阔,有着浓郁哲理倾向的诗篇,流露出诗人试图把握人类历史乃至大千世界运行规律的努力,如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向海洋等。 即兴短章,通过眼前的物象阐发哲理,在看似随意的发挥中找到意象的哲理归属,如盼望、盆景、镜子、山核桃等。 “域外题材”,大多是记游式的随感短章,如慕尼黑、维也纳的鸽子、芝加哥等。 二、艾青“宏观抒情诗”的艺术特色重返诗坛的艾青,为了解决诗歌创作中出现的政治激情澎湃而诗情淡薄,生硬和

24、缺乏形象性的不足,选择了“宏观抒情”这一磅礴大气的艺术形式。 所谓“宏观抒情”就是试图从纵深的时间过程和开阔的空间范围来把握个人和民族历史的艺术追求,是面对国家、民族、人类,甚至全宇宙所作的抒情。 艾青总是从艺术辩证法出发去观察体验生活,又从这些艺术地再现的生活中探求到了宇宙、社会以及生活的辩证规律;以意象的如实的微观,层层推演到象征的宏观甚至无限,最终完成一个巨型的艺术构思。如光的赞歌通过回顾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光明与黑暗的搏斗,艾青以他全部的感情,气势磅礴地讴歌了“只知放射,不求报偿”、“大公无私,照耀四方”的光明,着力地鞭挞了“凝固得像花冈岩似的”黑暗。诗中袒露出来的诗人对政治和人生的见解,

25、体现了诗人的宇宙观、历史观和美学理想。 这一类作品不直接表现社会政治事件,也很少表露作家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内涵,作者有意让诗歌和具体的历史事实保持一定距离,并借此来完成“将对个人遭遇的关注升华为对具有普遍性的人的心态的概括”。艾青这种处理题材的方法,使其诗歌从描述事实的层次上升到哲理的层次。在光的赞歌中,艾青成功地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光这个具体可感同时又凝聚哲思的亮丽雄奇的形象,诗化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广博深思,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精微观察透视,对现实社会的富有胆识的剖析,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的前途、理想的确信,并借对光的赞颂而肯定和颂扬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既有感染力又有启迪意义。第三章散文第一节

26、概述一、“哀悼散文”重要作家作品 悼念领袖人物类:毛岸青和邵华的我爱韶山的红杜鹃、巴金的望着总理的遗像、何为的临江楼记、杜宣的刻骨铭心的教诲、廖承志的我的吊唁和回忆、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陶斯亮 一封终于发出的信 、薛明向党和人民报告; 悼念在“文革”中受冤屈死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类:楼适夷痛悼傅雷、柯岩哭李季、丁宁幽燕诗魂、黄宗英星、金山莫将血恨付秋风、陈荒煤忆何其芳等。 二、“反思散文”重要作家作品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丁玲“牛棚”小品、冰心怀念老舍先生悼念林巧稚大夫悼丁玲、陈白尘云断梦忆牛棚日记、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北京城杂忆、黄秋耘丁香花下雾失楼台“十年生死两茫茫”、柯蓝在记忆的海

27、洋上飘荡、赵丽宏死亡余响、韦君宜故国情似水流年,柳萌的心灵的星光 。第二节巴金的散文一、随想录的创作过程“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妻子亦被迫害致死,经历了沉痛的“文化大革命”后,饱经沧桑的巴金,一改解放后欢乐与歌颂的创作基调,将自己凝重的沉思汇集于随想录。 巴金自 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151篇怀念胡风,其间历时8年,陆续出成5集,按时间先后分别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 5个集子又总称随想录。1987年9月,由三联书店结集出版合订本,全书共42万字。

28、 二、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巴金带着个人深刻的认识和痛苦的经历,站在亿万人民的立场上,对“文革”进行反思,这是随想录的基本思想,在我的噩梦人道主义等文中,对“文革”中的现象进行重新审视、分析、批判、探索,深刻认识这场“革命”的性质及其产生的思想和历史根源,反复思考“人为什么变成兽”等问题,触及到“文革”的本质,表现了大胆解放思想的勇气,以实践检验真理的胆识。 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在总结清算“文革”的基础上,巴金反思自身,对自己在“文革”中所做的一切违背真心的选择,作了严肃的自我解剖、自我反省、自我谴责和自我批判,不仅揭示了“文革”产生的原由和危害,也不仅对自己曾经失去独立人

29、格进行追悔,而是想把对自我的谴责与对民族心理和性格弱点的反思连在一起,力图体现出一种立足自我又超越自我的勇气,因而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如 怀念萧珊 ,在痛苦地责问自己、解剖自己的同时,不仅祭奠了自己的亡妻,也在怀念着所有在十年浩劫中冤死的灵魂;相同题材的还有 小狗包弟 。 “ 写真话,吐真情,求真理”的创作态度:巴金以赤子之心勇敢地探求真理,是贯穿于全书的基本精神,无论对社会问题还是对文艺问题,都能直言不讳,表现出一种无畏的批判精神,而且不乏深刻的见解,体现出一定的思想价值。 第三章散文第一节概述一、本时期重要散文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 碧野天山景物记、叶圣陶游了三个湖、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峻青欧

30、行书简、何为第二次考试、 巴金 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冰心 樱花赞;吴伯箫菜园小记、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王石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黄宗英小丫扛大旗、穆青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唐弢“言论老生”、巴人况钟的笔、 邓拓燕山夜话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在烈火中永生、陶承我的一家、陈昌奉跟随毛主席长征、杨植霖王若飞在狱中; 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 二、19491979年间的散文创作概貌 抒情散文的两次高潮:第一次发生在 1956年和次年的一段时间里,表现了作家要回到个人性情、体验上的努力,并探索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第二次发生在1961年,并延续至1962年上半年。由于散文的理论建设和创作成果获得丰收,散文作家在探索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普遍重视借鉴我国古代散文和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艺术经验,注重诗意的捕捉、情感的抒发和语言的锤炼。 报告文学的涌动:在主题方面,主要集中在对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英雄们的热情讴歌;歌颂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本色和中朝人民的深厚情意;报告社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