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02.67KB ,
资源ID:73328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328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2017-2018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有学者说,汉代儒学的神学化是“借助非现实的力量,或者用非现实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社会现象”。这说明汉代儒学A. 改变了先秦儒学的基本主张B. 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C. 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君本思想D. 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答案】D【解析】汉代儒学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通知需要,因此逐步神学化,体现出它与时俱进的特点,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董仲舒等人是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并没有

2、改变原有的主张;B选项错误,此时佛教的影响还为深入,不存在吸收其内容;C选项错误,先秦儒学主张的是民本思想。2. 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的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此后,逐渐形成儒道联合攻击佛教的局面。儒道联合攻击佛教的重要原因可能是A. 儒道融合B. 华夷之辨C. 道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D. 佛教开始挑战儒学地【答案】B【解析】儒家和道教联合在一起攻击佛教,这体现出中原本土势力与外来势力的对抗,体现出的是华夷之辨,故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C选项没有体现与儒家的关系;D选项不是道教攻击佛教的理由。3. 中国古代

3、,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曾经出现了“他们强化的是儒家的人伦道德实践,但后来自身却又流于佛教禅学的空疏”的现象。这一现象是A. 佛教思想影响儒学理论建构的反映B.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结果C.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趋向活跃的产物D. 儒学正统地位遭受冲击的体现【答案】A【解析】从材料来看,儒家和佛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教对儒家思想有很深刻的影响,故本题选择A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的是儒学的改变,而不是佛教的改变;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特点;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儒学正统地位的问题。4. 初唐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要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巩固这个新建立的王朝,所以儒家思想在初唐时期占

4、有主导性地位,儒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否定中和之美B. 追求平衡和秩序之美C. 追求浪漫情致D. 崇尚自然而忽视规范【答案】B【解析】A选项错误,儒家主张中庸之道,所以肯定中和之美;B选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主张等级与秩序,克己复礼,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错误,儒家没有追求浪漫的内蕴思想;D选项错误,儒家思想中重视榜样的作用。5. 据记载,宋代造纸工匠多用杨桃藤、黄蜀葵等的浸出液制作一种“纸药”,它可以使纸浆变得更加均匀,纸的产量和质量也有了极大提高。由此可知,宋代A. 造纸的工序更加完善B. 活字印刷用纸已创制C. 造纸原料实现了革新D. 纸张得到进一步普及【答案】D【解析】A

5、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造纸的技艺,而不是工序;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印刷方面的内容;C选项错误,造纸原料依旧是原有的,只不过是增加了“纸药”;D选项可以由造纸技艺的提升推断出。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忠实原文,原材料中只给出了造纸技术的改善,没有涉及到印刷和造纸工序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可以妄加推断。另外就是对“纸药”的理解,要认识到它的作用和意义。6. 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A. 具有儒学化特征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 为封建统治服务D. 都是对传统典籍

6、的整理【答案】A【解析】“经”的命名就体现出儒家思想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使得很多领域都具有儒学化的特征,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不能说“经”就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选项错误,“经”没有带有封建统治的意味;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7. 甲同学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的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得出北宋毕昇发明印制术的结论,乙同学查阅资料后以“金刚经刻印于唐成通九年(868年),发现于甘肃敦煌”为依据对甲的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 资料的记载不一定都可靠,技艺的记载有误B. 金刚经的发现证明唐朝时活字印刷术已发明C. 唐朝有雕版印刷,毕异发明活字印刷,并不

7、矛盾D. 考古发现比史书记载更可靠,甲的结论不正确【答案】C【解析】我们从两则记载上看无法判断那本书的记录有误,所以A选项排除;B选项错误,我们只能说名唐朝出现了印刷术而不是活字印刷术;C选项说法正确,解释了记载的差异问题;D选项说法错误,不能从考古来简单判断谁对谁错,要具体分析论证。点睛:解答本题要区分好“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之间的差异,明确了差异之后就能够明白材料中记录的现象的原因。再根据史学知识来加以分析,就能够选出正确选项。8. 比较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中国西方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太政全书

8、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教学原理这反映出当时东西方A. 科技发展水平不同B. 文化间的交流加深C. 社会发展趋势不同D. 政治体制本质差异【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列出的内容来看,此时期中西方科技发展的方向是有区别的,中国趋向于总结,主要注重的是经验方面,而西方则注重自然科学,尊崇理性精神,因此本题选择C现象。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的内容得出;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交流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表现出政治方面的内容。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从对

9、比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从给出的表格中要横向对比,对比中西方的差异。此外要注意材料涉及到的主要是文化领域,不要过分解读。9.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开明士大夫通过译书的方式陆续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这对我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元培曾评价说:“文定(即徐光启)所介绍之西学范围颇广,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水法、农学、火器,无一不切于实用,而为科学之先导。“当时这些士大夫热衷于传播西方近代科技的主要原因是A.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B. 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C. 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D. 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答案】C【解析】士大夫由于反对理学的空谈义理才热衷于传播西方近代科技,所以选C是符合

10、题意的,正确;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士大夫热衷于传播西方近代科技和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无关联,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思想仍然是当时的主流思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0. 下图是元代画家倪瓒的柯竹石亭图,画面宁静柔和,干笔冷漠超然,内敛自持。作者自题诗云:“读书衡茅下,秋深黄叶多。原上见远山,被褐起行歌。遐哉栖遁身,身外岂有它。人主行乐甚,世事将如何!”下列表述与该画作相符的是A. 描绘景物明快、栩栩如生B. 表达了画家浪漫主义情怀C. 表达了画家对人生、现实的感悟D. 构图完整,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答案】C【解析】从作者的诗歌中

11、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借竹子和石头来表现自身的品格和对生活的理解,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符合这幅作品的内容特点;B选项错误,画作主要体现的是现实主义的内容;D选项没有理解画作的深层内涵。11. 据史书记载:“时珍晚年学尤笃,昼夜不綴,自号“濒湖山人”。著医案二十卷、蓮所馆诗十卷、集唐律六卷、脉诀一卷.又著天文地理、奇门遁甲诸书。”这说明李时珍A. 苦学好问、博采众长、造诣高B. 在众多领域有自己的见解C. 医术造诣精深并得到广泛认可D. 注意亲自实践以避免闭门造车【答案】B【解析】从“又著天文地理、奇门遁甲诸书”可以看出李时珍除了研究医学之外,对诸多领域都有着自身的理解与研究,所以本题选择B

12、选项。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出“博采众长、造诣高”;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出“得到广泛认可”;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亲自实践。12. 魏源基本默认了西方地理学将世界分为四大洲、五大洋的理论,但他在解释“四人洲“的理论时,则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梵典分大地为四大洲”的观念。另外,魏源还用“桃花源”和“三代之治”这些中国的传统观念对瑞诗士、英美的民主政治制度进行比附和赞赏。这说明魏源A. 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B. 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来认识世界C. 摆脱了传统士大夫的本色D. 借助传统文化以推动政治的变革【答案】B【解析】从魏源的态度上来看,他虽然对西方的一些进步的内容很是赞赏,但是依旧是立足于中国传

13、统文化,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只体现出材料的表象,没有挖掘出本质内容;C选项错误,魏源并没有摆脱自身士大夫的身份;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政治改革的内容。13. 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信、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A. 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B. 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C. 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D. 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答案】B【解析】据材料“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

14、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洋务运动的特点,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故B选项正确;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性,故A选项错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是完全排斥西方文化,故C选项错误;洋务运动没有涉及政治改革,故D选项错误。故选B。14. 梁启超说:“盖当时之人,绝不承认欧美人除能制造、能测量、能驾驶、能操练之外,更有其他学问,而在译出西书中求之,亦确无他种学问可见。”针对这种情况,维新派A. 宣传西方学说以开启民智B. 开展政治活动推行维新变法C. 借助传统文化表达新思想D. 与革命派论战来扩大影响力【答案】C【解析】梁启超描述出的状况是当时国人只认识到西方

15、在制造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思想层面却没有深刻的认识。针对这一点,维新派主要是依托中国文化来宣传西方的思想,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出具体的方式方法;B选项错在没有注意到本题涉及到的主要是思想领域;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革命派的问题。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到材料中涉及到的主要是对当时西方思想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主要是通过“托古改制”的方式来进行的,由此联系材料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15. 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本质上反映出A. 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B. 对中国社

16、会改造的层次加深C.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D. 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答案】B【解析】由原有的横向对比到了后来的纵向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于自身发展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从外部到内部逐渐加深,由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民族矛盾在当时依旧是最主要的矛盾;C选项错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还在逐步加深;D选项错误,这种转变是一种自我反思,并不是自我保护。点睛:中国从外部找原因到从自身找原因,体现出的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这是在寻找原因上的一个深入的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充分理解材料中的这一变化。16. 在新文化运动诸健将攻击旧传统的激烈文字中,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最沉

17、痛也是最深刻的。它以文学的形式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影响至深至远。自此以后,“吃人的礼教”一语传遍海内外。鲁迅的做法A. 揭示了儒家学说的本质B. 扫荡了儒教的统治地位C. 是特定条件下的必要选择D. 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答案】C【解析】A选项错误,儒家思想不仅仅包括礼教这一个方面,也有很多优秀的部分;B选项错误,当时儒学的统治地位虽有撼动,但是在当时仍处于主流;C选项说法正确,鲁迅的做法是为了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所采取的一种比较极端的方式,完全否定了儒家思想;D选项错误,文学革命在此之前已经开始。17.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记载:“孙中山看到,尽管西方列强拥有繁荣、独立与民主,但

18、他们也为工业化的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主义的罪恶,孙主张节制资本,以防止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外,鉴于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带来持久的土地问题,孙提倡平均地权,从而实现远古时代耕者有其田的乌托邦梦想。”这反映了孙中山A. 侧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B. 对中国国情有着充分的认识C. 吸取了民主革命失败的教训D. 完全接受中共民主革命思想【答案】C【解析】从孙中山的做法可以看出,他认识到西方资本制度是有一定的弊端的,为了避免中国出现这些问题,他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和调整,故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D选项错在“完全”二字

19、。18. 毛泽东同志说:“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在认清楚“这件事”的基础上提出了A.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B.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D.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出现的“半殖民地”的字样我们可以得出这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前的理论,所以排除A、B选项。再根据“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可以判定,毛泽东是针对苏联的理论而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理论道路,由此可以确定为C选项,排除D选项。19.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

20、分为两个步骤。“上述言论出自A.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B. 新民主主义论C.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D. 论人民民主专政【答案】B【解析】这一论述涉及到中国革命的问题,从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来判定革命的道路,由此可以确定是新民主主义论,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那是还没有出现这一理论;C选项不符合材料的基本内容;D选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20. 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在当时,对苏联专家提出疑问或持不同意见者被视为落后者甚至反动者,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A. 完全脱离中

21、国的实际B. 存在教条主义的倾向C. 为“双百”方针的提出奠定基础D. 背离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初衷【答案】B【解析】新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仿照苏联来建设的,这种模式是几乎完全复制,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始终存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完全”二字上;C选项错误,“双百方针”针对的是文学艺术领域;D选项错误,理工科实际上是有利于大规模的工业建设。21.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人民日报盲目模仿苏联真理报,久而久之,报纸文风僵化、观点单一、版面呆板;1956年7月人民日报改版后,一扫过往的教条主义文风,充分表现了独立思考与发表意见的自由,多种文学形式也纷纷见诸报端。这一

22、变化表明A. 思想解放推动文化繁荣B. 政策转变影响文化发展C. “左”倾错误得以纠正D. 外交政策左右文化发展【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内容看,在1956年7月之后人民日报的文风和内容不再那般教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政策发生了转变,这对于文化事业也产生了影响,故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无法联系到思想解放指的内容;C选项错误,“左”倾思想此时还没有出现;D选项错误,此时苏中关系还处于平稳状态。点睛:解答本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就是材料给出的时间:1956年7月。结合所学,我们要分析出这一年的重大历史事件,由此得出这一历史事件与材料描述的内容之间的关系,由此确定正确选项

23、。22. 古代雅典的很多哲学家了解到各种政治体制、,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他们发现,在一个地方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在另一个地方却可能被认为大逆不道、荒谬绝伦;反之亦然。在此背景下产生的观念是A. “轮番而治”B. “法律至上”C. “美德即知识”D. “人是万物的尺度”【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为,这是典型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美德即知识”等选项的内容,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3. 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世俗绘画的比

24、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A. 人文精神严重缺失B. 世俗艺术水平落后C. 并不反对宗教信仰D. 仍坚持以神为中心【答案】C.24. 启蒙思想家曾这样解释“自由”: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东西,就意味着“自由”。这里的“法律”是指A. 符合自然权利的立法B. 政府制定的法律文件C. 一切本国的成文法典D. 所有成文、非成文法律【答案】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是指符合自然权利立法的法律。25. “他们”不仅不害怕鬼怪,也不再害怕上帝。与其说他们把上帝想象为圣父,不如说他们把其想象为物

25、质世界的第一推动力。上帝是慈爱上帝的形象,不如以往那样明晰,而是成了不可思议的智人,创造了现在为人的理智所发现的惊人世界。材料中“他们”A. 掀起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B. 发动了宣扬“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C. 成为近代唯物主义学说的先驱D. 发动否定上帝的文艺复兴运动【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他们”眼里上帝是由他们的内心向往的形象,是一种理性智慧的存在,所以这体现出启蒙运动的观点,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宗教改革的思想在此处没有体现;C选项错误,本题与唯物主义无关;D选项错误,文艺复兴并没有否定上帝。26. 下表反映了近现代科学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

26、6-18世纪)形成了以牛领的经典力学体系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体系第二阶段(19世纪)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第三阶段(19世纪末以来)科学深入到微观世界和物体高速运动领域据此可知,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A. 第一阶段表现为系统化的实验科学B. 第二阶段经典科学向现代科学飞跃C. 第三阶段探讨了社会科学发展规律D. 科学启蒙推动了工业文明的科学化【答案】A【解析】A选项说法正确,这是伽利略等人开创的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式;B选项错误,第三阶段才是经典科学向现代科学飞跃;C选项错误,探讨了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是第二阶段的内容;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27. 爱因斯坦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能够将物理实验、数学

27、理论、机械发明结合起来并使其成为科学艺术的人,只有一位。”下列选项可以用来对此进行论证说明的是A. 亚里士多德的力学学说B. 伽利略创立自由落体定律C. 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D. 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答案】C【解析】A选项不符合爱因斯坦的要求,亚里士多德没有进行机械发明;B选项不符合要求,他也没有进行机械发明;C选项符合要求,牛顿的体系完整的实现了将物理实验、数学理论、机械发明结合起来并使其成为科学艺术;D选项不符合要求,因为达尔文没有数学理论内容。28. 他们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的作用,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夺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28、他们”的作品A. 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B. 着重于描绘自然的刹那景象C.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D. 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答案】C【解析】浪漫主义强调主观思考,注重抒情想象,从内心出发,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现实,故C正确;A属于现实主义;C属于印象主义;D属于现代主义。2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位画家说:“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建立在根本法则之上的艺术,一种将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秩序来恢复天堂和地狱的平衡。”这表明当时A. 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B. 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C. 艺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D. 世界两极格局濒临瓦解【答案】B【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的

29、创伤,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所以选B;A是19世纪初浪漫民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A;C是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尚处于西欧主导世界,连两极格局都没有出现,排除D。30. 爵士乐源于蓝调音乐,是一种流行于美国南部非洲奴隶及他们后代之间的一一种民间音乐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诞生后被大量的普通民众接受,并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说明A. 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B. 爵士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C. 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D. 以反对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答案】A【解析】材料介绍了爵士乐的起源

30、和发展,可以看出爵士乐这种民间音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深受广大人民欢迎,体现出现代主义音乐的特点,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分析得出;C选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内容;D选项错误,爵士乐没有反对种族歧视的观点和态度。二、非选择题(40分)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的人本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仁”的提出,是对“人”的发现。仁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三点:克己、爱人、复礼。克己复礼是为了更好地去爱人,爱人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达到“仁”的完美境界,这两方面互为表里,精神层面与行为礼数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材料二:苏格拉底的人本思想的核心在于“善

31、”。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做的,不是去找出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发现那个把世界万物安排得如此合理,如此井然有序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善”。苏格拉底认为这个“善”就在人的心灵中。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孔子和苏格拉底人本思想之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研究的焦点及二人追求的共同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人精神追求的共同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和苏格拉底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和“善”?其共性是什么?【答案】(1)焦点:人性或人本身。精神:人本主义。意义:使中西方人们从对自然的关注转移到对人身的关注上来;成为中西方人本思想的源头。(2)途径:孔子认为克己、爱人、复礼是实现“仁”的手段和途径;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要达到善就要获取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