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银行问题贷款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关于银行问题贷款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论文摘要:不良贷款一直是一个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问题,我国目前对于不良贷款主要是采用事后的解决办法,但是旧的坏账刚清除,新的坏账又增加,因此关键是要在不良贷款出现之前进行防范。文章在分析借鉴了一些国外处理问题贷款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我国处理不良贷款的启示。一、引言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其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20%,而这些原因主要是:一是贷前对借款企业的调查不充分,忽视了借款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借款人的经营情况缺乏科学的分析判断;二是贷款后管理偏松,
2、没有及时发现贷款企业存在的重大问题,错失收回良机,导致信贷资金沉淀;三是忽视了贷款的担保以及对担保人资信状况的调查了解和对抵押物的评估审查。目前对不良贷款的处理主要是事后处理,即不良贷款形成后进行处理,主要的方法有:以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与处置的方式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让银行自主消化不良资产,即银行拿每年的留存收益利润来冲销坏账;进行债务重组。这些方法都有其缺陷。资产管理公司对商业银行的坏账进行剥离,这会使得商业银行形成一种依赖的心理,银行将不会积极自主进行不良贷款的处置,且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目前为止处置率只有%,还有%的净损失给财政带来巨大负担。对此,易宪容甚至认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应该出
3、局,他认为管理公司是在非市场化的原因的促动下成立,也来不及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因此在运作过程中一系列道德风险暴露出来,比如国有商业银行只是千方百计地把不良资产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至于剥离后如何来实现动作机制的转换,如何减少新的不良资产,则考虑不多;再如,如果国有企业的债务能够轻易地通过银行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那么企业就一定会把资产管理公司看作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一定会把企业的债务推给资产管理公司,从而造成新的不良贷款;让银行自主消化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有其根本性的缺陷,即资本金不足与收入能力有限。众所周知,我国银行的主要收入还是利差收入,利润率与国外银行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据模拟的计算
4、,如果让银行自主消化不良资产,平均不良资产率下降到10%以内需要5至7年,下降到5%以内则需要5至12年,很难符合金融业改革与开放的需要。二、问题贷款的界定与识别孙英隽、石晶、李成艳认为问题贷款可定义为:由于借款人严重违背借款合同,使得完全收回本息的时间大大超过原定期限的贷款;似乎需要采取法律手段才能收回本息的贷款;很可能会出现本息损失的贷款;银行需要采取特别的措施才可能在贷款到期后一个合理的时间内收回全部本息的贷款。笔者则是从五级分类法的角度定义问题贷款了。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对贷款的分类是五级分类法,即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而不良贷款则是指在贷款五级分类法中被划分为
5、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其中次级类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可疑类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损失类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后,本息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笔者要研究的问题贷款则是指其中的关注贷款,关注贷款的界定和识别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借款人净现金流量减少;(2)借款人销售收入、经营利润在下降,或净值开始减少,或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征兆;(3)借款人的一些关键财务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有较大下降;(4)借款人经营管理有较严重问题,且严重违背借款合同,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
6、5)借款人还款意愿差,不与银行积极合作;(6)贷款的抵押品、质押品价值下降;(7)银行对抵押品失去控制;(8)银行对贷款缺乏有效的监督。从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问题贷款不等同于不良贷款,问题贷款是不良贷款形成之前,但己出现问题的贷款,问题贷款可能会转化为不良贷款,也可能不会。三、西方国家处理问题贷款的主要方法1.对出现衰退的企业采取措施。作为订立贷款合同的一方,银行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来监控企业的运作,如果出现财务问题,则很可能产生问题贷款,产生问题贷款是企业衰退的征兆,如果企业衰退,那么就很容易形成不良贷款。西方银行对衰退企业采用的方法主要以下几种:(1)管理。包括努力通过建议和推荐来影
7、响企业的战略和运作;(2)金融手段。包括寻找其它的担保和保证来维持银行证券的利率:(3)求助于法律。包括通过法庭收回本金;(4)重组。包括努力促进资本化。银行到底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不仅跟企业的衰退原因相关,而且还跟抵押品、衰退的程度、企业的合作态度还有管理层的能力有关。但是操作问题和成长周期性问题或者贷款没有全额担保的时候,管理上的转变策略就会被采用。当管理不善是衰退的起因,同时管理层的能力值得怀疑的时候,重组(包括更换管理层)就显得更合适。当问题是内部管理和外部因素引起的,担保又是比较不可靠的,同时合作又是很重要的,那么银行就会采用金融手段。当管理不善是衰退的主要原因,操作原因又没有被重视,
8、问题又是比较严重,同时又没有下一次的合作打算的话,银行就会采用法律手段。 出售贷款。贷款出售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成型,近年来已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银行的一种普遍行为。虽然出售贷款的本意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贷款的问题,但是对贷款的出售不失为一种减少问题贷款的好方法。银行可以将问题贷款出售给更具风险偏好的银行,或投资者,或投资机构,将风险转嫁出去,当然,这时银行也要损失一部分利润。通过出售贷款,银行可以避免客户的流失,比如,当一个客户因为某一个项目需要贷款,但是银行认为该项目风险比较大,自己无法承担,这时候如果银行拒绝贷款,则可能从此失去这个客户,这时银行可以
9、采取贷款出售,把该贷款出售给更具风险偏好的机构。我国四大国有银行把不良贷款出售(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并不是这里说的贷款出售,因为四大国有银行剥离出的是不良贷款,而不是问题贷款。 和企业就债务进行重新谈判。当发现借款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和企业进行债务重新谈判,减少企业的债务,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不减少企业的债务,那么扣押企业资产的成本或者可能损失的资产比减少的债务多,这时候,为了最大化银行的利益,就要和企业进行债务的重新谈判,这样,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对银行来说,企业继续经营,那么还款的可能性增大,且银行免于支付扣押企业资产的成本;对企业来说,宣布破产是有成本的,那就是信誉成本,企业宣布破
10、产后就会失去信誉,那么以后再想获得贷款的话,就要支付更高的成本。四、对我国银行业问题贷款处理的启示相对于国外的在不良贷款形成之前进行补救来说,我国则主要是坐等不良贷款形成后再来进行处理,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不明显,旧的坏账刚清除,新的坏账又增加,因此,笔者认为在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之前,我国银行应该转变处理坏账的观念,重在防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加强对贷款的跟踪监督,及早发现问题贷款,并对相关企业进行“干涉”。也许有人会说,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不应该参与企业的经营,我们这里讲的“干涉”,并不是银行拥有企业的股权,银行提供的只是建议和专业的意见,跟分业经营的法规并没有冲突。因此
11、,银行为了能够提供专业的建议,应该打造一支拥有专业管理知识的人员,能对问题企业展开调查并提供专业的建议。2.成立专门的班子来处理问题贷款。目前,在美国,大约有60%的银行有专门的班子来处理有问题贷款,而且成绩斐然。正如上面所说的,在对相关企业进行“干涉”时,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来提供专业的建议,因此这班子里的成员应具有管理知识。再者,许多商业银行,尤其是大银行,历来认为要由配备有处理问题贷款经验和才干的职员组成的班子来处理这类贷款,而不应该让原先发放这笔贷款的信贷员去做,理由是:对于这种贷款的形势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此外,原来发放贷款的信贷员也许同借款人有较密切的个人关系,因此难于对借款人进
12、行科学的、无偏差的分析,而且缺乏处理有问题贷款需要的坚定信念。 完善我国的贷款出售市场。贷款出售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1996年5月,上海城市合作银行在我国首创了贷款合同转让业务:1998年7月,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市分行签订了转让银行债权的协议,将总额为1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债权转止给广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这是国内第一笔贷款出售业务。目前我国的贷款出售市场规模还比较小,没有形成专业化,且相关法律不完善,比如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能否出售不良贷款,迄今缺乏明确法律依据,这势必影响到商业银行出售贷款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因此,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来释放潜在的贷款出售的买者(保险公司,财务公司)
13、,从而扩大贷款出售的规模。 转变问题贷款管理的观念。对贷款进行重新谈判这一措施对于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来说也许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对贷款进行重新谈判意味着或减免利息或减免部分本金或延长还款日期。其实拒绝减免利息,笔者认为,这是不理性的,在处理问题贷款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损失最小,本金安全优先原则。如果本金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还谈什么利息呢。有些银行为了能收取利息,还同意对问题的企业追加贷款,这种做法是很冒险的,很有可能利息和本金都不能收回。因此,在贷款出现问题时,银行应该积极主动找相关企业贷款进行重新谈判,力求把损失控制在最小。1.左杰.试论降低金融风险防范不良资产再“超标”.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 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情况.中国金融网.http:/ 潘瑜涵.分拆上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新思路.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 李强,夏样芳.商业银行问题贷款管理.海天出版社,2000(7) 孙英隽,石晶,李成艳.西方商业银行有问题贷款的管理.现代商业银行,1999(8)6.胡章宏.商业银行竞争与谋略系列之七.国际金融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