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2.13KB ,
资源ID:73080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080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docx

1、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如土地、水、生物、能量和矿物等,下面是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供参考。1、自然资源分类: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根据自然资源按利用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3)根据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可分为: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自然资源。2、气候资源及利

2、用(1)气候资源的特点气候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气候资源的普遍存在性;气候资源的数值;气候资源有较大变率。(2)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与农业: A、气候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B、一地气候资源往往决定该地区的作物种类和种植制度。气候资源与建筑A、日照与街道方位: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以使街道两侧较好地、公平地获得光照。B、风与城市规划。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风向的市郊。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气候资源与交通A、公路、铁路设计要考虑暴雨及其引发的泥石流、大风出现

3、的频率及冻土积雪的深度;B、桥涵、路基高低要考虑暴雨强度;C、机场选址,宜选少云雾和暴雨频率较少、风速较小、距城较远的地方。气候资源与旅游不同气候区域的气候景观的独特非凡性,如冰雕、雾凇、日光等。3、海洋资源及利用(1)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化学资源: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捕捞活动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矿产资源:大陆架海底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硫等;近岸带滨海区砂、贝壳、金属矿;深海海盆锰结核。海洋能源:优点: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缺点:密度很小,利用难度大。具商业开发价值的潮汐和波

4、浪发电。(2)海洋渔业生产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A、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盛。B、温带海域:鱼类饵料浮游生物丰富。C、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饵料比较丰富。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主要渔业国:我国和日本等国家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3)海洋油气开发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开发和勘探的工作基地。(4)海洋空间利用范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领域: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展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5)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海洋运输的发展:从利用人力、风力,发展到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的兴起。港口建设:A、有

5、一个服务区,即腹地;B、有配套设备;C、高效率的运作服务。(6)围海造陆:作用: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人工岛、海上城市。4、陆地自然资源及利用(1)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在人类社会与陆地环境组成的系统中,陆地自然资源在协调系统平衡中起着核心作用。陆地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人类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加工,使自然资源增值。人类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环境发生关系的。(2)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3)土地资源耕地:主要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林地: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规

6、律。(4)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径流量:最丰富六国:巴、俄、加、美、印度尼西亚、中。最多洲是亚洲;最少是大洋洲。人均量最多洲是大洋洲、南美洲;人均最少洲是欧洲。全世界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问题。水能最丰富的国家:中、俄、巴、美、加。水电比重高的国家有: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达。委内瑞拉。水能开发程度高的国家有:法、意90%;德、英80%;美、加40%。(5)矿产资源:世界主要矿产出产国: 铁矿俄罗斯第一位,黄金南非占第一位,赞比亚、智利的铜矿,几内亚的铝土矿,马来西亚的锡矿、摩洛哥的磷酸盐等。煤矿: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中美俄最丰富。南半球:澳、南非丰富,中国煤炭消费量最大石油:中东石油

7、储量比重(一半以上)新能源核电最多国是美国,核电比重最大国是法国;地热能:冰岛:70%的人口利用地热采暖5、能源分类:按能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分类:常规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利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如:矿物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主要地位。新能源:目前技术水平所限,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按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分类: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风能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地热能、核能。来自天体引力的能量(日、月对地):潮汐能。按资源性质分类:非可再生能源:各种矿物燃料、核燃料。应该节约使用、综合利用可再

8、生资源:生物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以持续利用。应该合理利用,保护和促进更新,最充分利用。能量是否转换分类:一次能源:上述四种分类中除沼气外的各种能源。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二次能源:如:电能、煤气、焦炭、汽油、蒸汽、酒精、热水、沼气、液化石油气、激光等。清吉能源:指不污染环境的能源:如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风能、潮汐能、氢能、沼气等。6、我国自然资源总体特征: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人均占有资源量不足;分布不平衡,质量水平不高;浪费污染严重7、中国水资源:水资源特点: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分配不均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

9、均的办法: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引黄入晋、南水北调);修水库等水利工程。华北地区供水紧张:原因:A、工农业发达,用水量较大;B、人口稠密,人均占有量小(海河流域人均径流量200多立方米,全国人均2240),供水相当紧张;C、河流径流量小,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解决办法:A、合理用水(喷灌、打机井、种旱粮等),节约用水;B、修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C、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沿着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和沿途河湖北上,逐级提水,在山东西部穿过黄河,顺势而下,进入河北再抵达天津、北京。中线:由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

10、河、海河四大流域,经郑州、石家庄等城市一致流向北京、天津。(2019年前必须到北京)。全线利用自然落差,直流输水。西线: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上游,以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8、中国水能资源:数量: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可开发3.8亿千瓦。分布:70%在西南三省和西藏自治区;其中,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较大。可开发地区在西南、中南(三峡、西江中上游)、西北(黄河上游)。目前已开发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珠江的上游水系9、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有:(1)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多样化开发。草地面积较广(2)山地多、平原少,

11、耕地林地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后备耕地主要在黑龙江、新疆)。(3)人均占有农业用地数量较少:人多地少(人均土地只有世界的1/3),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国家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4)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描述分布特点)耕地:主要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北方旱地、南方水田。西部耕地面积小。草原:多分布在非季风区的高原和山地,如内蒙古高原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森林:天然林多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东南部山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西北、华北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

12、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青藏高原的高寒荒漠。10、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1)问题:水蚀、风蚀、沙漠侵吞(即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资源普遍超载;重要林区面积减少)。次生盐碱化(不合理排灌和气候干旱所至);城市、工交、农村住房建设用地扩大。(2)措施:依法管理:在工交城建时尽量节约用地少占农田;牧区轮牧,建人工草场;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区建防护林。走扩大耕地和提高单产相结合道路:一方面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生产水平,变低产田为高产田;另一方面,适当开发荒地、沿海滩涂,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稳定耕地总量。11、中国矿产资源:特点: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某些重要矿产资

13、源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矿产资源形势严峻。总体特点:分布广泛、相对集中。(2)评价:有利于在资源集中地大规模开采,形成全国性的重要矿产基地;也造成不同地区间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运输的负担。(3)主要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钨矿-赣-大余;锑矿-湘-锡矿山; 锡矿-滇-个旧; 铅锌矿-湘-水口山;钒钛矿-川-攀枝花;稀土矿-内蒙古-白云鄂博;/汞矿-贵-铜仁;镍矿-甘-金昌市的金川;铜矿赣-德兴、云-东川。12、气象灾害及防御气象灾害 成因 危害 防御台风 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强风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特大暴雨会造成河堤决口,洪水泛滥;特大风

14、暴潮能破坏海堤,淹没海岛 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暴雨洪涝 连续性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 淹没工厂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交通,造成地面建筑物倒塌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系统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内剧烈降温 强烈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受到影响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前对农作物、畜群等作好防寒准备13、地质灾害-地震:地震是危害

15、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发生: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大部分地震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称为构造地震。断层中地震最容易发生。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要素: 震源、震中(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震中距和等震线;纵波(速度快、先到)和横波(速度慢、后到)。地震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一次地震有1个震级,多个烈度。地震分类:3级以下微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6级以上强烈地震;7级以上大地震。中国的地震:地震灾害严重,大部分省区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唐山地震

16、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21世纪汶川大地震。主要地震带有: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14、地质灾害-火山(1)类型:活火山: 案例:富士山、维苏威火山、夏威夷的火山、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死火山: 大同死活山群,非洲乞力马扎罗山。休眠火山: 白头山天池(吉林)、五大莲池(黑)。(2)分布规律: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大西洋海底(3)我国分布:山西大同附近死火山群;长白山、白头山、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休眠火山;台湾大屯火山群七星山活火山15、地质灾害-泥石流(1)泥石流形成条件: 坡陡谷深、岩石破碎

17、、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的地方,当夏季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时,常爆发泥石流。(2)分布规律:山区、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植被不良、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3)我国分布地区: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如云南、四川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16、地质灾害的关联性:(1)同一地域地质灾害成因上有关联性。案例:川、滇、黔接壤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2)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主灾诱发其它灾害。案例:地震地裂,引发火灾、海啸、滑坡等;(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案例:植被的破坏,使径流水量和速度加大,使泥石流频发;人类大规模工程,造成滑坡等17.地质灾害的防御(1)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4)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