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8.92KB ,
资源ID:73079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3079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种树郭橐驼传教育学习学案及教案1.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种树郭橐驼传教育学习学案及教案1.docx

1、种树郭橐驼传教育学习学案及教案1种树郭橐驼传教案www.5y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2背诵课文3、4两段。德育目标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教学重点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学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3掌握的主旨。教学难点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理应让学生充分自读,教师作相机点拨。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古人勤于植树

2、,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二、解题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

3、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出示投影:(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勖(x)病瘘(l)病且怠(di)B豚(tn)抑耗(

4、ho)织而缕(l)c孳(z)窥伺(s)实以蕃(fn)D缫(so)飧饔(yn)长(zhn)人者(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名我固当驼业种树早实以蕃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其筑欲密长人者好烦其令故病且怠(3)完成课后练习题二。参考答案:(1)A(“瘘”读“l”)(2)起名,作动词。以为业,作动词。果实;蕃盛,多。尽。捣土用的杵,这里用作动词,捣土。治理。穷困。3学生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明确:第1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第2段,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第3段,郭橐驼谈种树经验。第4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第5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四、具体研习课文出示

5、投影: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1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徏”,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

6、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3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

7、,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5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6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

8、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五、探究阅读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9、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輙体罚。六、课堂练习阅读下文,写一段评析文字。出示投影: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已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参考答案:本文借一种善于负重而好爬高的小虫,辛辣地揭露和嘲讽了那些达官贵人觊觎高位,贪婪成性,惟利是

10、图的本质。抨击了当时腐败的吏治。全文描写生动,讽刺尖锐,社会意义深刻。七、课文总结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姓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八、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和“三”。2思考并讨论: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板书设计种树郭橐驼传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5题。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

11、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圣恩。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任。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切情至。既而,又请

12、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颜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联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多听纳。注:谠言:正直的言论。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箴时之病箴:劝戒B非次拔擢次:依顺序排列,等次c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善:友好,交好D章武皇帝纳谏思理理:道理2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幼聪慧绝人绝人:超过一般人B吾谓斯文遂绝斯文:文人或儒者c而往往流闻禁中禁中:宫中D翰林学士李绛、崔群

13、上前面论稹无罪上前:走上前去3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与相同,与也相同B与不同,与也不同c与不同,与相同D与相同,与不同4翻译“后进无可意者”一句。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白居易想用有生以来学得的知识报答皇上越级提拔的恩泽。B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多次上疏,恳切地劝谏皇上,他的奏疏虽然送入宫中,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c皇上起先对白居易劝谏承璀一事很不高兴,认为这是白居易对他的无礼之举,但后来又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D李绛认为,白居易不论大事小事都敢冒死劝谏,这正是他报答皇上破格提拔的表现,而决不是轻率进谏。参考答案:1D(理:治,天下大治)2D(上前:皇

14、上面前)3B(转折意;因而,于是;认为;拿,用)4后辈的,总没有合他心意的。5B(“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错,应为“但皇上却不予答复”)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柳宗元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永济县),世称“柳河东”。他出生于长安,少精敏而有文名,出入经史百子。21岁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26岁第博学鸿词科,任集贤殿正字,博览群书,通观古今。贞元十七年(801)调任蓝田尉,得以了解世风民情。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他参与王伾、王叔文等人的永贞改革,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改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前后长达十年之久

15、。他寄情山水,交往佛释以遣苦闷,并关心现实,写了大量驳难政敌。元和十年(815),被召入京,他满心以为可一展才志,不料又远放柳州刺史。在柳州任上,他关心民瘼,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民倒悬,深得民心。元和十四年卒于任所,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朴素的唯物思想,反对天命论。他和韩愈一起领导古文运动,认为应辅物及时,其文学主张与韩愈大同小异。他的散文创作立意新颖,章法严谨,以杂文、寓言、山水游记等成就最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清新峻洁,似淡实浓,自成一家。有柳河东集行世。(选自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XX年1月版)二、课

16、文析读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虽名为“传”,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由事及理,以小见大,极富哲理,通过贴切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和恰当的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大大增强了的说服力,我们阅读时应认真借鉴。所谓寓言,即寓意于言。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种树郭橐驼传是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阐明治国之道的。即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进一步阐明为政要顺应民心,要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这反映了柳宗元期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老百姓能各务其业而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为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作者先从种植的当与不

17、当作对比。连用四个“欲”字句,概括了树木的本性,提示了种树的要领,并收到了“天者全而性得”的理想效果;而“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而必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作者次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比较。“勿动勿虑若弃。”郭橐驼看似听之任之的做法里,却包含了“顺木之天”的大道理;而他植者好像无微不至地关心,但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概言之,作者围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之纲,分述“己植”和“他植”。己植部分说明树木的本性,再说明“自己”如何按照树木的本性去栽培,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他植部分则分述两种违背树木本性发展的做法,然后归结

18、到“他植”不如“己植”,由此显示橐驼种树之道的正确。行文简洁,对比鲜明。郭橐驼所讲的道理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写此文仅仅是为了种树吗?我们说不是,要郭橐驼讲种树之理是为了“移之官理”,是用“养树”和“治民”作类比。作者通过对话,将“养树”与“养人”作类比,把种树、管理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树”与“人”,虽为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养树”与“养人”也各有其特点,但尊重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却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共同规律。因此,两者类比,既使人感到自然、亲切,也使增强了哲理性、说服力。另外,这篇的语言很有特色,开头的叙述,语言质朴明朗;后面两大段对话,多用排比对偶,说理深刻,尤其是在排比对偶句中,活画出各

19、种逼真情状,令人理服心折。例如,写他植者“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几句,把一个“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种树者的蠢行刻画得栩栩如生。又如,写俗吏旦暮扰民的“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击木而召之”一段排比对偶句,难道不也把那纷纷扰扰,鸡犬不宁,百姓疲于奔命的情景都活画出来了吗?从语言上看,许多语句如串串珠贝、璀璨夺目,足堪欣赏唐书•柳宗元传说柳宗元的“精裁密致,璨若珠贝”。从这篇传记来看,确乎如此。(选自语文周报•高中版,作者:李嗣亭)三、类文荐读毛颖传韩愈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

20、:“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孙需兔,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恒娥,骑蟾蜍八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夋兔,狡而善走,与韩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趺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

21、,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官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

22、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散处于中国夷狄,皆昌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注:明眎:兔的别名。眎,同“视”。求(nu):刚生下的小兔。韩卢:古代韩国名。趺(f)居:即趺坐,双足交迭而坐。阅读提示

23、:作者仿史记传记的体例,为之作传。把许多历史传说和神传故事编织起来,充分叙述了毛颖的通古博今和劳苦功高,通过他“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的遭遇,批评了统治者的“少恩”,抒发了作者胸中的郁闷和愤慨。构思新颖奇特。用诙谐幽默的拟人和双关。从一枝小小的毛笔,敷衍出如此恣肆奇特,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四、阅读方略文言文阅读之八:如何辨识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

24、8226;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课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25、存亡”只有“亡”的意义。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等等。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一)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二)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

26、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三)纵观全篇,从大局的角度来理解。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逼迫有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有弟,故知“父兄”“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兄”。有些词只能这样从全文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五、高考真题XX年全国高考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胡质子之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

27、,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

28、: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A与相同,与不同B与相同,与也相同c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也不同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9、,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ABcD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作为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