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173.30KB ,
资源ID:72932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2932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陕西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陕西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docx

1、陕西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陕西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发展内容摘要: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正成为国际、国内一个新的经济政策工具。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中,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战略一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陕西作为西部大省,要在未来谋求发展同样需要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本文针对陕西的具体情况,对陕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及发展的环境进行探讨,阐述了陕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及具体措施。一、课题研究背景区域创新体系是一定地区范围内,通过有机结合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形成协调各种主体要素、非主体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以促进区域内创新活动为目的的系统(科技进步与区域发展黄本笑等)。区域创新系统

2、建设正成为国际、国内一个新的经济政策工具。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中,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战略一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为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使各地的创新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它释放了各地的创新积极性,使我国的经济走上了一条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呈现区域化多样性的发展路径。在未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实现三步走的重要内容。陕西作为西部大省,要在未来谋求发展同样需要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当前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马太效应”越来越严重,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

3、无论是就西部经济和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而言,还是从平等原则角度考虑,这种情况都是不利的,在今后必然引起严重影响和后果。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决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制定符合西部实际的、具有针对性发展战略时顺利成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和前提。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贡献率低,西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空间还相当大。显然易见,从技术创新这一视角研究西部经济发展在实践上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二、陕西在全国经济发展

4、中的地位陕西是一个欠发达的内陆省份,但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地处中国腹地,北与内蒙古、宁夏接壤,西与甘肃相连,南与四川、重庆、湖北相通,东与山西、河南毗邻,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之便,既可以成为生产要素由东向西转移的首选承接地,又可以成为生产要素向大西北乃至整个西部地区转移的起点。 陕西东西较窄,南北较长,全省南北长1000公里,东西宽360公里,从北至南,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区三个自然区。总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2002年末国民生产总值为203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523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

5、支配收入63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6元。 陕西含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汉中、延安等7个省辖市和安康、商洛、榆林3个地区,共107个县、市、区。省会西安市与世界名城雅典、开罗、罗马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距今约11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在这里生息繁衍;6000年前生活在西安城东的关坡村人,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曙光。坐落在陕北黄陵县,中华民族的先祖轩辕黄帝陵,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象征。“秦中自古帝王都”,中国历史上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2100年前,以古长安为起点的汉代“丝绸之路”,使陕西成为中西贸易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古都长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6、。陕西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陕西拥有野生脊椎动物750多种,其中珍稀动物79种。陕西的秦巴山区是我国植物资源的天然宝库,丰富的沙棘、绞股蓝、富硒茶等保健植物资源极具开发价值。黄金储量居全国第6位,产量居第4位。全省煤炭探明储量1600多亿吨,特别是陕北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3000多亿立方米,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富集的矿产资源与东部经济发展有较强的互补作用,可以成为全国能源和部分原材料工业的重要接续地。陕西工业基础牢固,实力较强。经过新中国成立五十余年的努力,陕西已经建立起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机械、电子、纺织、能源、食品、医药、化工、

7、建筑业等行业实力较强基础较好在全省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飞机、彩电显像管、超高压输电设备、精密机床、重型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工业自动化仪表等在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陕西是我国军工大省,在卫星应用及空间资源开发、现代航空技术、核能和平利用、防灾减灾等领域优势明显。 陕西科技实力一贯较为雄厚,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是我国航空、航天、机械、电子、仪器仪表、农业等领域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在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高效节能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较为突出的实力。全省有各类普通高等院所43所,军事院校10所,各类科研机构2000多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2万人,由中国科学院、工程院

8、院士30多人,综合科技开发能力居全国前列。雄厚的科技实力,可以对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挥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陕西是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是东联西进的桥头堡,是国家技术创新的试验田,是西部培养、开发人才资源的基地,是西北旅游市场的集散地。作为黄河、长江上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主战场。西安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可以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多种服务功能。陕西省有条件并将努力成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和“第一阶梯”。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给陕西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自从中央在1999年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坚持用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统

9、一思想,指导工作,结合陕西实际,初步形成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些工作思路。第一,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主线,带动全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同时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有序开发,稳步前进。第二,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大开发的切入点,同时坚持农业稳省,科教兴省,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增强改善生活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三,注重市场在大开发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借鉴东部改革开放的经验,研究与东部开发的不同特点,立足于体制创新,探索开发的新路子。第四,始终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努力化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审慎地解决民族、宗教等政治敏感问

10、题,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大开发的各项工作。第五,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干部群众把开发和发展的基点放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上,在统筹自力更生与坚持对外开放的基础上,见陕西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的西部强省。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陕西面向21世纪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国家政策引导,广泛吸纳境外资金、技术、人才参与开发,有目标分阶段的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开发重点上着重抓好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生态环境、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装备工业、资源适度开发、旅游业及城市化等8个方面 的开发建设。从陕西的定位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出发,首先确立高新技术产业

11、和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地位。科技与旅游是陕西最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两大产业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在经济总量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其次围绕主导产业培植壮大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现代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技术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群;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建筑业及环保产业,推广应用生物工程、信息和自动化技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具有古都文化特色的都市型旅游业,构筑具有人文、自然、现代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成为连接周边旅游的集散中心。三、陕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及发展的环境(一)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迅速、成效显著西安高新区作为全国惟一一个政府没有投入开发资金的高新区,自1991年成立以来,经过10年发展至今平均每年实

12、现技工贸收入110.8亿元,年均增幅在67以上,工业增加值18.9亿元。2002年,实现自营外贸出口2150万美元,同比增长72,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9.5亿元,同比增长37。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在高新区迅速成长,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三大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如大唐电信、庆安冷机、兄弟标准、开米股份、康鸿电子山东万杰集团、广东乐百氏集团、山西永济电机厂、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等。2002年上半年,西高新区适时启动“二次创业”计划,继续全力推进体制创新,产业发展和项目入区势头良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均有大幅度增长。据悉,上半年吸引入区项目64个,总投资50多亿元;引进外资

13、企业25家,投资总额1亿多美元,其中包括日本丰田、本田,德国宝马、奔驰美国普惠、德国西门子、英国罗尔斯.罗伊斯、瑞典沃尔沃、挪威海德鲁、瑞士ABB等世界500强企业及台湾顶新集团等国际知名大公司的投资项目。 (二)农业高新技术生产转化和推广在全国领先我省具备无可比拟的农业科技优势:拥有国家唯一的农科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里聚集了5000多名科教人员,拥有5000多项科技成果,多项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部分成果居世界尖端地位,在我省已带动产生经济效益115亿元。2002年关中星火产业带又被列入国家级,标志着我省星火带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省农业发展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辐射、

14、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关中星火产业带,以陇海铁路及其支线咸铜、西侯铁路沿线为重点,在建设好现有16个星火密集区的同时,新建4个星火密集区,使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星火产业带与高新技术产业带衔接互动,并辐射带动南北,星火密集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进行农村区域经济综合开发;积极推进农科教紧密结合,并以科技为先导,加速农牧业良种繁育推广、节水灌溉成套技术装备、基因疫苗工程、胚胎工程、新型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农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按照“多元投入、择优扶强、制度创新”的思路,积极培育、引进、扶持龙头企业。 (三)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全省现有科研院所

15、1076个,其中,县以上独立科研机构297个,高校属326个,大中型企业属417个。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部门专业、专项重点实验室50个,国家级工程中心1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有高等学校95所、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7个。位于西安城西80公里的杨凌农科城是我国古代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也是现在全国唯一的农业教学、科研、推广示范的综合基地。这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为我省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科研院所正在按照国家和省上要求,进入市场,实行企业化经营。(四)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发展较快,成果转化能力增强2003年,西安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其

16、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2003年,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先后批准西安建设国家光电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光新材料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软件国际人才培训基地等4个国家级基地。同时,西安在3个重点领域被批准为国家试点城市: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国家重大技术标准专项试点城市、国家科技兴贸行动计划试点城市。通过科技部门,西安争取到各类重大专项110项,获得资金支持4200万元。此外,西安积极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投入4000万元,吸引社会资金4.8亿元,引导银行贷款18亿元,政府投入牵动社会投资60倍,产生了积极的倍增效应。

17、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达20多项,工业总产值达102亿元。西安大唐电信股份公司的SP30数字程控交换机和M30移动通讯交换系统的开发销售、第一个获得国家技术监督局的绿色环保产品认证的西安开米股份公司的无磷、无污染绿色洗涤液15万吨生产线的建设、还有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的大功率晶闸管、西飞民品公司的变频模糊控制器、西安航天动力公司的天然气汽车等表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西安软件园国家软件综合开放开发平台正式开通,这标志着中国已建成了第一个面向软件开发的应用服务(ASP)平台,推出了具有中国物色的崭新的应用服务(ASP)商业模式。(五)科技人才占有优势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5万

18、人,其中,自然科技人员40.15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5.39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8.91万人。现有在陕两院院士34名,西安地区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密集的几个重要地区之一。(六)其他创新优势 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2002年我省民营科技企业已经发展到8100户,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45亿元,企业规模和档次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出现了一批龙头企业。股票上市企业6户,年技工贸总收入过亿元企业42户,过5000万元企业64户,过千万元企业257户,它们已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一支生力军。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属地化科研院所均按照国家和省上要求,进入市场,实行企业化经营。西安电力电子研究所和

19、西安微电机所面向市场积极争取项目,现已获得多个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和生产任务。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划归省上管理后,转制工作进展顺利,在短期内成立了西研稀有金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推进新材料产业化。11个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均选择整体转为科技型企业的模式各院所在有序地推进转制工作,为在新时期更好的进行科研并及时将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了体制优势。 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建立及综合评价(一) 指标选取原则:(1)规范性原则 即所涉及的指标应尽量采用国际、国内权威统计机构发布的规范化的统计资料。(2)层次性原则 测度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较多,所以建立的指标体系应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在设置时

20、必须按照其层次的高低和作用大小不断细化。(3)互补性原则即要求指标体系内的各个指标能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从各个侧面反映地区科技创新能力。(4)简明性原则 区域创新能力涉及的内容和方面非常多,指标选取时并不是无所不包的将一切指标囊括在内,因为有许多指标在实际意义上是重复的,或者其中的一些细小指标是由主体指标决定的。指标的简明性原则要求不要简单追求指标的数量,只要能科学全面的反映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即可。(5)可操作性及可量度性原则 即要求每一指标都能有精确的数指标表现。很多指标虽然对反映主体是有用的,但是它的数据是很难取得的,所以就可以用其他相关指标来代替,只要不影响反映主体就可以了。(6)政

21、策相关性原则实施区域科技创新战略除了需要制定法律、法规和规划等外,还需要制定许多政策来具体引导区域科技创新的实践和行动。这些政策虽然时效性较强,但对于区域科技创新的关键问题、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指标应适当跟踪政策,反映政策的效应。(二)指标体系的具体框架及各层次指标的权重根据系统论的思想,将科技创新这个目标逐层分解,构建目标层、准则层和具体指标,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然后通过具体指标的量化,再逐层汇总,最后得到总体目标值。指标选择主要以科技指标为重点,兼顾社会和经济指标,以投入、产出为主线。按照课题组的总要求,具体地,把区域创新体系评价总目标分解成知识与技术生产能力、知识的应用转化

22、能力、开放吸纳能力三个方面,十四个二级指标,五十八个三级指标的总的框架(详见表13)。表1 知识与技术生产能力(100)研究开发投入40百万人中科技活动人数03710R&D投入占GDP的比重%2.8010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23.8010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1.5010科技产出40*发表国内外科技论文数(篇)3115510专利授权数占全国的比重%1.3610国家成果奖系数(参见国家科技进步监测报告)1.3510承担完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占全国的比重(参见科技计划报告)10知识创新效率20每万名科技家工程师发表国内外论文数(篇)37674每万名科技家工程师产生的发明专利(项)

23、824每万科技投入产生的科技论文(项)0.0324每万科技投入产生的专利(项)0.000714每百万元科技投入产生的新产品产值(万元)100.654*由于无全国论文数据,将原指标改为现在指标。表2 知识的应用与转化能力(100)企业技术创新能力60企业研究开发投入20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全省的比重%40365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1.505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的比重%32765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比重%16985企业设计与创新能力20企业万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项)0.0255新产品产值率10新产品产值率增长率5企业制造与生产能力20生产经营用设备原值占社

24、会固定资产的比重%16.185计算机(微电子)控制设备原值的比重10技术改造投入占当地基本建设投入的比重%4.245产学研互动水平10合作论文占当年科技论文的比重2企业资金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比重%32.764企业研究开发外部支出比重%11.034企业家成长水平(创业成长水平)10民营科技企业数增长率2民营科技企业产值增长率2孵化器在孵企业增长率2风险投资规模增长率2获国家创新基金支持资金占全国总数的比重2高新技术产业成长2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8.025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比重%7.805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30.3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品出口额的比重%1

25、3.945表3 开放吸纳能力(100)区域技术转移20技术市场交易额占全国的比重%1625技术流入交易与流出交易的比重5技术引进的增长率5企业技术交易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0305外国直接投资2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规模占全国的比重%0684人均外商投资额与全国人均的比重%23874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7203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693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10283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品出口额的比重3比较利益导向20居民消费水平与全国消费水平比重%85234人均工资额与全国平均额的比%83334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全国平均数的比%73574

26、人均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与全国平均数的比%92644投资收益率(企业利润率)%6.744基础设施20信息化水平(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15.25省会至出海口最短里程数与全国中心区位(武汉)出海口最短里程数的比5区域公路、铁路里程占全国的比重%31.415电力与煤消费量、产量比0.595劳动力素质20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3.235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5.065大中专以上人员比例%3.955人均图书消费占全国平均消费水平的比重(倍)1.235鉴于上述指标体系中有关指标的数值无法取得,我们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改,在原有基础上设置了新的指标体系,并按照一定的统计方法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和综合

27、评价。新的指标体系把区域创新总目标分解成科技创新基础环境、科技创新活动投入、科技创新活动产出、科技创新的绩效四个一级指标,十四个二级指标,四十四个三级指标的总的框架(详见表45)。表4 区域创新指标体系及各层次指标的数值及权重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数值权重科技创新基础0.2科技人力资源 0.2专业技术人员指数0.880.6每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人/万人)4060.4科研物质条件0.2科技活动人员新增科研仪器设备指数(%)102.870.5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占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比重(%)0.890.5科技意识0.2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量(件/百万人)640.4科研与综合技术服

28、务业平均工资水平与全社会平均工资比例146.570.2百万人口吸纳技术成果金额(万元/万人)25.910.4知识流动0.2技术合同数(项)54960.2技术合同金额(亿元)15.160.2技术合同数增长%-8.740.3技术合同金额增长%79.110.3市场需求0.1高新技术产品顺差率-75.651企业成长环境0.1孵化器数量121科技活动投入0.2科技活动人力投入0.4科技活动人员指数(%)1.730.6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比重(%)60.410.4科技财力投入0.4R&D经费与GDP比例(%)2.800.3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指数(%)1.660.2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指数(%)1.74

29、0.1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1.500.2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百分比。1.860.1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实际增长22.20.1科技基础投入0.2普通高中教育事业费增长率7.970.3普通初中教育事业费增长率10.570.3普通高等教育事业费增长率-12.100.4科技活动产出0.4科技活动直接产出0.6每万名科技人员科技论文数(篇/万人)8310.1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1.350.2应用技术成果数3.610.3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件/百万人)23.130.2每百万人口课题数量(个/百万人)220.1每万人技术性收入(万元)4.570.1高新技术产业化0.4万

30、人技术成果成交额(万元)0.730.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指数(%)63.440.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13.940.3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比重(%)8.600.2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0.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0.4人均GDP(元/人)55230.2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1.020.2亿元投资新增GDP(亿元/亿元)0.180.3综合能耗产出率6.400.3环境改善0.3环境污染治理指数(%)62.150.4资源综合利用指数(%)20.470.6社会生活信息化0.3人均邮电业务量(元/人)2630.35每万人口中使用因特网户数(户万人)1910.35百户居民家用电脑拥有量(台/百户)70.1百人固定和移动电话用户数(户/百人)200.1指标处理方法及权重确定方法1、基础指标的处理:(1)单一指标采用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