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3.69KB ,
资源ID:727918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2791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乡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乡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docx

1、乡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乡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乡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到中山镇检查指导工作,关心帮助中山古镇的发展。下面,我将中山镇的旅游资源情况、保护开发现状、今后的发展思路等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一、历史遗存丰厚,自然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山古镇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重庆江津市南部山区的笋溪河畔,地处渝、川、黔三省市交界处,云贵高原北侧,系大娄山余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为东经10621150-1062540,北纬282230-284328。中

2、山古镇区位优势明显,北距江津市区57公里,重庆市区104公里;与佛宝国家森林公园、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接壞;距四面山风景名胜区3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56平方公里,地形南高北低,从南向北延伸,海拔高度265米至1442米。日照时间长,无霜期为260至300天。镇域内森林面积达15万亩,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原始常绿乔木阔叶林和针叶林混生带,植被繁茂,生态良好。中山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据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公元1151年),龙洞场可考历史855年。清康熙33年设行政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解放初期建为三合人民公社

3、,1982年改建中山人民公社,1993年与常乐乡合建中山镇,*年嘉乐乡并入,*年5月四面山镇高滩村并入。中山镇现辖6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委会,人口2.9万。 (一)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中山古镇老街沿笋溪河而建,全长1586米,有铺面453间。现保存完好1132米,铺面307间。整街共分八节:即江家码头、观音阁、万寿宫、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桥、月亮坝、盐店头。整条街道以青石铺设,街面3至5米宽,建筑为穿逗式木结构,中为骑廊式过街亭建筑,整条老街雨不湿鞋、日不能晒、冬暖夏凉。还保留了老茶馆、老酒馆、老药房、剃头铺、打铁铺等传统作坊。民居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考察评价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

4、好、最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群,并题:“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保历史文化名镇真实遗存,发展旅游,造福乡泽”。 中山古镇地域广阔,山水相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传统的民俗习惯,工业滤布为后人惠存了大量的人文古迹,古庄园、古寨、古堡、古寺庙、古桥、古墩、古墓等古建筑遍布全镇。有以枣子坪庄园为代表的古庄园9处,有以唐代宝刹双峰寺为代表的古寺庙10余处,有以明代古寨朝天嘴古寨为代表的古寨古堡3处,有汉、明、清古墓千余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自古以来,中山古镇就是商贸繁荣的水陆码头,以前笋溪河与长江通航,陆地连接贵州、四川两省,各地物资集散于此。因此,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巴人文化和行帮文化历史

5、久远。 昔日繁荣的商贸流通,产生了盐帮、马帮、船帮、木帮、米帮等行业帮派,孕育了世界较早的“wto规则吴蜀均沾”、中国较早的“打假公告禁卖发水米碑”等商业文化,“东方十字架”等宗教文化,“木帮公罚”等行帮文化。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活动有川剧座唱、婚俗表演、打道琴、庙会、灯戏、赛龙舟、烧火龙、唱山歌、漂河灯、打铁水、爬杆杆、舞狮子、舞龙灯、千米长宴等。 (三)自然景观资源 境内拥有森林1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绿色覆盖率达98%,是针叶阔叶林混生的典型地带。在1500多种植物中,有以桫椤、银杏、楠木等为代表的2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在上百种动物中,有以豹、猴、金鸡、白鹭、毒蛇为主的国

6、家重点保护动物几十种。镇内溪河密布,竹海连绵,翠绿成荫,瀑布湖泊众多,奇山怪石无数。在林溪相间中,溪、瀑、岩、崖、洞、柱、滩混然天成,幽、险、雄、壮、秀集于一身,景色与四面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一脉相承。 (四)特色旅游商品资源 传承至今的民间小吃有石板糍粑、烟熏豆腐、咂酒、蜘蛛粑、黄糕粑、浑水粑以及各种腌制咸菜等。近年挖掘开的特色旅游商品有手工绣品、木制品、竹编、草编、藤编、印染工艺品以及各种土特产品等。 二、高度重视,科学定位,中山古镇保护开发成效显著 *年6月,中山镇组建古镇旅游保护开发领导班子,开始筹划对古镇的保护性开发。*年9月测设规划,制作申报国家立项的保护文本资料,月底被评为重庆市历史

7、文化名镇。*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通过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中山古镇保护与规划。*年3月被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年9月16日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文化旅游成为江津一大品牌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江津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旅游兴市”战略,为全市的旅游开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山镇抢抓机遇,开始作手开发旅游,使待闺深山千年的古镇开始揭开神秘面纱。特别是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确立了“两地一中心”的发展思路,吹响了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号角。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古镇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发展战略全面启动。随即,市委、市政府将中山古镇的开发列入全市38个重点项目之一,明确由市旅游局

8、牵头,市文广新局协助,中山镇组织实施,重点打造文化古镇,完成进镇道路改造及场镇环境整治。江津市四大班子有关领导组成工作组,负责督促检查,市委副书记杨盛华牵头,政协副主席余泳海主抓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两次主持召开了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市级部门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特别是四面山、中山旅游开发,结合自身职能,为旅游发展每年干好一件实事,并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考核。市旅游局、规划局、交通局等10多个部门立即牵头落实相关任务,形成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中山镇举全镇之力,聚全镇之智,保护开发措施扎实 中山镇地处江津市南部山区,是传统的农业镇,

9、基础条件差,无大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滞后,唯有发挥古镇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才能实现富民强镇目的。因此,中山镇党委政府,通过广泛的宣传,统一了全镇人的思想,充分认识到了实施旅游兴镇战略的重要性,全镇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一系列古镇保护开发举措出台,并得以顺利实施。 1、保护管理机构。201X年9月,中山镇党委、政府抽调三名机关干部在古镇老街设立“江津市中山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办公室”及旅游接待处,负责古镇旅游安全、旅游接待、旅游宣传、招商引资等具体工作。古镇建设、环境和食品卫生、地质灾害、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工作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年,中山镇设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重新调整充实旅游办公室

10、工作人员,成立了古镇保护管理的城管监察大队,抽调5名机关干部专职负责,制定出台了关于中山古镇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 2、滤布保护管理体制。中山镇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上级文物、规划、建设、旅游部门主管,镇内文物实行义务保护员保护制度。同时,镇政府严格按照文物法、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规定、中山古镇保护与规划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3、危房改造。中山古镇老街年久失修的居民危房,中山镇党委政府通过现场勘察、鉴定、设计、申报、完善一切手续并批准后,按照原有空间大小和风貌,本着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实施改造。严禁一切乱搭乱建和破坏古镇风貌的行为发生。 4、消防安全管理。通过

11、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值班,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登记台帐,增添消防设施器材,认真做好消防安全预防工作。并组建了专职消防队、义务扑火队、城管监察大队等专门机构,负责古镇消防和安全事故的救助工作。 5、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年3月,市领导牵头组建了中山保护开发调研组,重点围绕保护古镇设施、保持古镇风貌,提炼古镇形象、挖掘古镇潜力,展示古镇形象、打造古镇品牌,保障古镇开发、实现提质增效等主要内容,深入中山古镇进行调研,撰写了一系列调研报告,并先后在中国旅游报、中国西部周刊、重庆政协报和江津调研等发表。7月调研组提出了挖掘中山古镇文化内涵的课题方案,围绕中山古镇遗存,对巴人文化、建筑文化、

12、商业文化、楹联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等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查、研究,调研成果将以出版中山古镇导游词、中山风光、中山文物古迹、中山文化丛书等进行运用和展示。 (二)全方位宣传推介,中山古镇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中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启动以来,先后到古镇制作节目的电视台有: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搜寻天下、绵绣梨园等栏目组;重庆、四川、北京、河北、黑龙江、上海、深圳、辽宁、陕西、福建等省级电视台。在古镇拍摄了电视连续剧梅花档案(周杰主演)、龙虎人生(王志文主演)。重庆电视台拍摄了雾都夜话栏目剧古镇人家、人间真情,纪录片深山望远、桫椤树下,以及古镇马娃、目击者等电视短剧。 *年重庆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中山古镇

13、一书和古镇人文风景名信片一套。作家、记者在人民日报重庆日报今日重庆新女性等各类刊物上已发表古镇文章数十万字,200余篇次。通过光碟、网络、广告、挂历、年画宣传,以及举办摄影展、招商会、研讨会等方式宣传推销古镇,*年的中山古镇楹联征集活动和*年的“千年中山、千米长宴、千人团年”活动,分别得到近百家媒体、网站宣传,古镇知名度美誉度更加提升,基本实现了享誉国内的目标。 (三)古镇旅游一年一个台阶,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1、加大保护开发经费投入 从*年开始,中山镇用于古镇危岩整治,旅游公路、公厕修建,古镇规划,老街路面整治,消防安全设施,人员和宣传等保护经费投入近1000万元,每年均在100万元以上

14、。主要是镇政府财政和江津市级政府投入,均属于临时性投入,古镇没有固定保护经费来源。 2、经济社会效益 古镇的保护开发,政府投入活激活了民间资本投入旅游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民间投入达1500多万元,有效拉动了固定资产投入,旅游房地产大幅增值,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旅游人次以20%的幅度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共接待50多万人次,他们来自国内各大省市以及30多个国家。旅游综合收入4000多万元。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部份富余劳动力,场镇居民80%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同时,促进了社会稳定。随着旅游的业的不断发展,中山镇群众眼界得到拓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

15、旅游产品的开发,为镇域的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镇内群众收入逐年增加。旅游开发前,场镇居民享受低保的近70%,*年下降到3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达到2939元,比开发旅游前增加近1000元,财政收入*年完成36.22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518%。*年、*年中山镇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保持在江津市南部山区前三位。在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山镇在国内的知名度处于全江津市第一,美誉度不断攀升,在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中一举成功,为江津市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明确思路,准确定位,增添措施,推动古镇跨越式发展 中山古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16、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相得溢彰,是重庆十大旅游精品工程渝南精品线的重要景区,是渝川黔金三角区域旅游的重要组成,是江津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序幕。坚持保护性开发,中山群众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实惠,发展旅游是中山群众之盼、中山出路所在。中山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契机,确定了建设旅游重镇的目标,推进“特色小镇、旅游扶贫”的新农村建设。 (一)创新体制、强化领导。一是建立中山古镇开发领导小组,由市领导兼任领导小组负责人;二是实施古镇保护和开发的人才战略;三是营造中山古镇保护和开发环境,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建设旅游重镇;四是将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继续列入市委、市政府较长时期的重点工程,举全市之力,进行开发。 (二

17、)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高起点做好旅游策划和发展规划。一是对全镇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实施抢救性保护;二是继续做好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三是按照策划先行,规划发展的原则,完成旅游策划和发展规划。 (三)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招商引资的突破。一是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动作、社会参与”的模式运作;二是市政府出台加快中山开发的优惠政策,促进招商引资见成效;三是采取多渠道投融资,推进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 (四)持续不断的进行投入,加快中山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进行保护和开发,严格实施保护性规划,开展系统保护,展开系列宣传,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知名度和吸引

18、力。二是改造老街管网建设,实施“三线”入地,增加消防必备设施,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站,治理环境污染。四是建设中山至四面山水口寺的公路,打造四面山与中山古镇的旅游环线,实现四面山旅游与古镇旅游的整合。 (五)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一是旅游开发项目征用地的各项费用均按规定标准的下限执行。二是使用林地的森林植被恢复费凡江津收取部分全免。三是应征收的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业主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产业,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地方所得税免征6年,减半征收6年,在免征期内不再实行“先征后返”各项办法。五是从事旅游产业开发的,免征房产税和地方其它附加。六是凡

19、在本镇投资的项目,行政性规费全额返还给业主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事业性规费按国家标准1/3收取。七是投资者同时还享受国家,重庆市出台的当相应投资优惠政策。 乡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汇报材料附送:乡镇日光温室建设实施方案乡镇日光温室建设实施方案为充分发挥我乡光热资源优势,缓解因水资源严重短缺带来的生态压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201X年县委、县政府分配我乡240亩日光温室建设任务,为确保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提出如下实施方案:一、任务目标本年度日光温室建设按全乡240亩安排,其中种植类日光温室100亩;养殖类舍饲暖棚140亩。各村委会任务分解见附表。二、建设原则及标准(一)建设原则坚持 宜菜

20、则菜、宜果则果、宜菇则菇、宜畜则畜 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规范标准;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科技先行、提质增效的建设原则,各村委会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推动人参果、红提葡萄、蔬菜、食用菌种植和暖棚舍饲养殖产业的发展。(二)建设标准1、日光温室采用二代改进型日光温室设计,每座占地面积约1.5亩滤布厂,室内面积约0.7亩,长度内径 60米,跨度 7.5米,墙体厚度不小于1.5米,温室后墙高 2.8米,脊高 3.6米,室内地面比室外低0.5米,以利防冻。2、食用菌棚半地下室简易菇棚建设标准,每棚面积250平方米(0.4亩),跨度7.5米,长度 33.3米。高度:主要有菇棚脊高、立柱高度和前后

21、墙高。菇棚脊高为3米,前排立柱全长2.4米,后排立柱全长2.8米,均埋深0.1米。前墙高度0.3米,室内地面下挖1.5米。墙体厚度:前墙底部厚1.5米,顶部厚1.2米压滤机滤布,侧墙及后墙底部厚1.5米,顶部厚1.0米。3、养畜暖棚采用标准型设计,每座室内面积70平方米,具体标准为:长10米、宽7米、后墙高1.9米、中间立柱(脊高)高2.7米、前墙高1.2米 1.3米、立柱与后墙间距4米,立柱与前墙间距3米,支架竹板间距0.4米、覆盖养殖暖棚专用塑膜,墙体为砖混结构、厚度不小于0.24米。三、计划进度为了顺利完成建设任务,且最大限度地做到春夏秋冬四不误,各村委会要精心组织,及早着手,安排日光温

22、室建设,按计划进度完成建设任务。1、3月底前,全面落实建设地块,开展技术培训,准备建设材料。2、7月中旬完成70%的墙体日光温室建设任务。3、秋收前后墙体全部完成,到年底全部扣棚定植。四、扶持政策1、果蔬日光温室按上述建设标准建成,经验收合格后,按温室长度,由乡政府每米补助60元,并协调贷款6000元,补贴贷款一年的利息。鼓励集中连片发展,对新建集中连片30座以上每棚奖励300元;连片50座以上,每棚奖励600元,连片100座以上,每棚奖励1000元。2、食用菌棚按上述建设标准建成,经验收合格后,由乡政府给予1000元的建棚补助,800元的菌种补助。高寒二阴地区转产食用菌的每棚给予800元菌种补助。3、养殖暖棚日光温室按上述建设标准建成,经验收合格后,按照每座60平方米以上塑膜暖棚1000元、玻璃暖棚15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鼓励发展人畜分离的养殖小区,对新建的养殖小区,10座以上每棚再奖励300元、20座以上每棚再奖励400元、30座以上每棚再奖励500元。4、红提葡萄日光温室延长一年贷款贴息(总共贴息两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