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3 ,大小:66.92KB ,
资源ID:726620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2662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docx

1、高中历史复习资料世界现代史复习知识梳理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人类开始步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时期。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世界的基本矛盾。30年代后,法西斯主义势力和反法西斯主义进步力量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对抗的两极格局。其

2、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及其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斗争,第三次世界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主要超级大国的争霸斗争交织在一起。进入90年代,世界格局的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十分激烈,和平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世界现代史可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下策第一、二章);第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第三章);第三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下册第四章);第四单元,世界格局的变化(下册第五章);第五单元,现代科学和文化(下册第六章)。第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本单元包括自一战后期1917年俄国十月

3、革命至1939年二战爆发约20多年的世界历史内容。以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1)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2)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3)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发展;(4)民族意识的蓬勃高涨。第二阶段的基本特征:(1)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在全球的侵略;(3)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实施。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德国十一月革命战后欧洲革命运动的高涨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俄国十月革命 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的建立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朝鲜“三一”运动,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土耳其资

4、产阶级革命,埃及华夫脱运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一、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1)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一战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已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这是由于农奴制残余浓厚,严重依赖外国资本,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没有实现工业化,农业占优势。因此,俄国各种矛盾十分尖锐,如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矛盾、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5、交织在一起,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的环节。 (3)一战爆发,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2、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由于深受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又相对集中,因此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经过1905年革命的洗礼已站在共计工人运动的前列。还有广大的农民做同盟军,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更重要的是还有坚强的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3、导火线:一战的爆发造成了有利的形势,国内伤亡巨大,经济濒于崩溃,各种矛盾激化;各国正忙于战争。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时间:1917年1、二月革命 结果: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二月革命后的复杂形势由两个政权(

6、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到临时政府独揽大权(七月事件)又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四月提纲及其内容)到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确定起义方针(七月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发展不可能)由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到人民革命浪潮的掀起(七月事件) 时间:1917年11月7日3、十月革命 结果:攻占冬宫,推翻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1、苏维埃政权 政治: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的建立 经济 城市: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 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1)背景:国

7、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外交:1918年春,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内容),退出大战。这体现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战略的灵活性和策略性,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2)措施 盾的典范。 实行征兵制,建立红军 内容:工业国有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普 实施共产主义政策 遍义务制 作用: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1918年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为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所必须的做法。但这也是列宁想由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激进设想和实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实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和保卫苏维埃政权起了决定性作用,但背离了苏俄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规律,是当

8、时经济濒于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导致农民的严重不满,影响了工农联盟和苏俄政权的基础,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四、十月革命的影响及意义1、在其影响下,1919年3月,共产国际于莫斯科成立(内容)2、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3、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4、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5、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其特点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保留着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主要表现为沙皇专制的政治体制和贵

9、族地主的大土地所有制);垄断资本缺乏独立性(主要表现为对沙皇制度的依附和对外国资本的依赖)。这些特点决定了俄国革命必须经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才能最后完成。(二)向社会主义过渡一、背景1、经济方面 连年的战争使苏俄经济濒于崩溃 1921天灾造成饥荒,人民生活困苦 许多工人被迫改行,产业工人大减2、政治方面 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甚至发生农民暴动 1941年3月,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发生水兵暴动二、措施:实行新经济政策1、开始: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191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10、简称俄共(布)。从1925年十四大起,俄共(布)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2、目的: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重要工矿企业国营;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3、内容 (工业国有化 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产品交换发展到自由贸易 (代替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实行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 (代替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使生产逐步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4、意义 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向社会主义 实践中 过渡创造了条件 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理论上关于苏俄(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1921192

11、5年是苏俄(苏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此间最重要的内容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除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天灾外,主要是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战后苏俄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因此必须实行全盘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期是19211928年。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符合国情,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期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若干环节进行调整,借以刺激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做法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除对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有现实意义之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

12、发展。借鉴新经济政策,中国在19531956年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后,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和引进外资及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三、结果1、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1922年成立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1)背景:进入经济恢复时期,政治、经济、国防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各共和国进一步联合起来(2)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苏联成立的宣言和联盟条约。(3)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4)成员:最初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发

13、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5)宪法: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规定苏联是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第三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社会主义建设1、经济方面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重点是重工业(1)政策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1928年,开始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 1937年,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成就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 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2、政治方面:1936年新宪法(1)制定:1936年

14、苏维埃“八大”召开,制定新宪法(2)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分配原则(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经济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质量低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走农民的东西太多,农业发展处于停滞状态。2、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2)特征 经济方面: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3)评价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在战争时期和经济恢复时

15、期发挥国重要作用 其弊端后来阻碍了苏联经济和其他各领域的发展(4)后果:形成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原因:领袖地位的牢固地位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使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时间:30年代已相当严重确定:1938年经斯大林亲自审订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把个人崇拜从历史上和理论上完全确定下来严重后果: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做法无法得到纠正,使阶级斗争扩大化,19351938年间的大清洗运动,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对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直接导致卫国战争初期的失败。关于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高度集中是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这种体制建立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

16、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这种体制建立的背景有: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任何成功的探索经验可供借鉴;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敌视和封锁之中;小农经济占优势,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先进的社会制度不相适应;缺少民主意识的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通过标志着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种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施计划经济,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监督。这种体制在苏联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有: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其在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中生存和得到发展;与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的社会生产力

17、相适应,并通过三个五年计划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使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称为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二战后,使苏联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了经济,称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然而这种体制的严重缺点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滞后,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人民生活改善不多;导致个人崇拜现象的盛行,政治生活僵化,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少数民族权利受到忽视,民族矛盾和民族分离倾向日益严重。上述缺点和弊端最终称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第二节 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在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

18、响下,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蓬勃高涨的局面,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卷土重来1、背景 亚非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长,有的建立政党 十月革命的影响2、新特点:呈现多种类型和不同发展道路 大多数国家民族资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 有些国家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建立政党3、概况:中国的“五四”运动、朝鲜的“三一”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埃及的“华夫脱运动”4、结果:打击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统治,增强了亚非人民革命信心二、朝鲜的“三一”运动1、原因 根本原因:日本残暴的

19、殖民统治 导火线:1919年初前国王李熙的暴死2、概况:1911年3月1日,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宣读独立宣言书,在汉城举行示威游行,几天演变为武装起义,但同年为日本殖民当局镇压。3、意义:打击了日本殖民统治,表现了朝鲜人民的斗争精神;中朝人民的团结斗争三、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背景 战后印度人民掀起民族独立运动高潮 导火线:1919年英国之民当局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2、目的:以“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取得印度的自治 3、概况:1920年,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形成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但1922年突破了非暴力限制,甘地和国大党决定停止运动,使印度反帝斗争走向低潮。 (不合作运动的措施)

20、 积极性:用不合作来发动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4、意义 自尊心和自信心。 局限性: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体现出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非暴力”和“不合作”的内涵)四、土耳其凯末尔革命1、背景:土耳其作为一战战败国,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 (1920年8月签订的色佛尔条约,土耳其成为英、法、意的半殖民地)2、经过:1920年,凯末尔领导人民同素丹政府决裂,完全驱逐外国侵略者;1923年迫使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取得民族独立,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 (凯末尔资产阶级改革的措施及其影响)3、结果: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在土耳其的封建统治,开始了历史发

21、展的新阶段五、埃及的“华夫脱”运动1、背景:一战后,英国坚持对埃及的殖民统治2、方式:“通过和平手段”谋求独立,1919年发展为人民大起义。(华夫脱党领导人扎格鲁尔等人,斗争方式:和平示威武装起义)3、成果:1922年2月,英国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4、继续斗争:为取消英国特权和争取彻底独立关于一战后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1)一战后出现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涨的背景是:一战期间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大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巴黎和会确认民族自决原则和国际联盟的成立;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加紧了对亚非各国的掠夺和争夺。(2)一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新特点是呈现出

22、多种类型和不同发展道路。影响较大的斗争有中国的五四运动、朝鲜的三一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3)朝鲜的三一运动是朝鲜资产阶级参加并发挥主要作用的反日民族解放运动,目的是反对日本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4)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组织和领导的。其目的是取得印度的“自治”。“非暴力”的内涵是: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利益所能容许的范围内,防止社会改良转变为革命。“不合作”的内涵是:发动广大群众全面抵制英国殖民统治,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作出有利于印度资产阶级的让步。(5)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是这一时期亚非

23、民族解放运动中最成功的一次斗争。它的特点是把反帝和反封建紧密结合起来,挽救了民族危亡,使土耳其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推翻了封建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6)埃及的华夫脱运动与朝鲜三一运动相比较,具有相似的特点,即群众的充分发动和参与,资产阶级的和平情愿手段和群众的武装斗争手段相结合。不同之处在于埃及最终取得有条件的独立而朝鲜的斗争则被残酷镇压。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国际关系的演变 (2)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既相对稳定又充满矛盾斗争的特点 (3)30年代,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与发展趋势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一次世

24、界大战不仅使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1、巴黎和会的召开及其主要内容(1)召开:1919年初于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2)会议的性质:媾和地会议,分赃的会议,也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欧洲和中东地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会议。(3)会议的操纵国及其意图美国:攫取战后的世界领导权(“十四点原则”及其内容)英国:扩大殖民地,保持海上霸主地位,推行欧洲大陆“实力均衡”政策法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意大利:扩大领土日本:使战争中得到的利益合法化(其中,美英法是主要会议操纵国)

25、(4)会议的主要内容分别与战败国德、奥、保、匈、土等签订了和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 A.签订:1919年6月28日签订于巴黎凡尔赛宫 B.内容: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军备问题;赔款问题有限地承认民族自决权,在东欧、东南欧、中东重建和建立了一批民族国家(包括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即南斯拉夫王国】)制定国际联盟盟约,决定成立国际联盟。国际联盟 成立:1920年初成立,但提议国美国没有加入(原因) 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

26、系的工具 评价:它是第一个世界性的国家政治组织,是20世纪世界整体化趋势的开端,但美国由于没有达到与会目的而没有参加2、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一系列和约以及国联盟约所构筑的欧洲和中东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3、影响(1)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2)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入耳其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属地(3)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4)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演变成为凡尔赛体系的重要原因。(5)建立了

27、国际联盟,成为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二、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其主要内容美国对凡尔赛体系的不满(1)背景 日本与英美在太平洋地区的争夺冲突 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2)召开:19211922年于华盛顿,由美国发起(3)目的(实质):缓和美日矛盾与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4)与会国:美、英、日、法、意、中、比、荷、葡 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5)主要内容 五国海军条约:美国取得同英国相等的制海权,限制日本海军发展 九国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是“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华盛顿会议由美国提议召开,其目的是与英国联手遏制日本

28、势力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展。从结果看,这个目的基本达到:解除了英日同盟;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地位,限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支持中国要求,使日本将攫取得山东主权归还中国。所以说,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2、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所构筑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指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所构成的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任何国际关系格局是以在世界事务中起支配作用的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的相对平衡为基础的。一战改变

29、了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必然需要通过召开会议来调整它们之间、它们和战败国之间在利益攸关的世界各地区的关系,以求得新的力量对比的调整,即构建新的国际关系格局。2、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世界局势的缓和,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并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稳定发展,也有利于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和通过五年计划建设迅速提高国力。同时,由于民族自决权的被承认,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意识的高涨,必然给世界殖民体系,特别是大英殖民帝国以沉重的打击。然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隐含着诸多不可克服的矛盾。一是和

30、约的掠夺性所引起的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二是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协议所不能解决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三是帝国主义压迫者和本国势力范围内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之间的矛盾;四是随着苏联的强大,出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冲突,帝国主义国家与苏联的矛盾。上述矛盾的不可克服性,必然导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持久。随着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所导致的政治危机的出现,法西斯势力在全球的急剧发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动摇到最终瓦解。建立在力量对比相对平衡基础上的任何国际关系格局,必然因为力量对比的失衡而不复存在。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

31、立和战后革命高潮失败后,资本主义世界在20年代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经济复苏、政权相对稳定、国际关系相对缓和。但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保障问题上,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一)20年代重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一、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短暂稳定发展(19241929年) 经济复苏,接近或超过战前水平1、表现 政权相对稳定,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低潮,资产阶级统治得到巩固国际关系相对缓和,以经济竞争和谈判取代武力对抗,而且苏联同资本主义世界处于和平共处状态2、由于各国发展不平衡,因此实现稳定的方式、道路也不完全一致,而且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矛盾并未消失,发展中潜藏着新的危机因素二、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英国经济衰退 政党政治的变化爱尔兰和英帝国自治领分离运动加强(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政策)(1)经济:英国经济的衰退 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