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58.22KB ,
资源ID:725546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2554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潍坊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潍坊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

1、潍坊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1 总 论1.1 生态市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生态市是由潍坊市的资源与环境客观现状决定的。通常制约经济增长的资源有能源、水、土地、森林、矿产、草地、海洋、气象、旅游资源、物种等十大类。当前,潍坊的水、能源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两大因素,并且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他资源的短缺情况也会逐渐显现出来。建设生态市,发展生态产业,能够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循环利用和无废物生产,能够使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因而很好的摆脱资源的限制,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近年来潍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重

2、污染、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单位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强度大,如果不转变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今后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些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要确保环境安全,必须通过生态市建设,转变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市是提高潍坊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可持续发展能力归纳为5个方面: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智力支持系统。潍坊市这五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在全国、全省的排名靠后。通过建设生态市,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相互

3、协调发展,从而有利于潍坊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3、建设生态市是历史的必然选择20世纪的100年间,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全球GDP增长了18倍,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发展既要考虑本民族及当代人生存和发展,更要考虑全人类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国际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在6502555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这既是“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导致经济畸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市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历史时期,经济总量翻了两番,但资源消费量也翻了一番,水和大气污染超过了其环境容量,生态环

4、境破坏严重,再实现GDP翻两番仍按现行消费翻一番考虑,潍坊市的资源和环境将不支撑GDP翻两番。要保持潍坊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建设生态市,是实现潍坊市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1.2 生态市建设的战略意义进入21世纪,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生态文明蓬勃兴起,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生态消费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生态市已被国内外众多城市确定为战略目标。目前,山东省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为落

5、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提升潍坊市的地位和影响,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市的战略决定,并率先启动了宣传、动员和规划研究与编制等工作。潍坊的生态市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建设生态市,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布局的优化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提前”的需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

6、设指明了方向。省委已做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围绕“一个总目标”、争取“两个提前”的发展思路。决定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为目标,为潍坊市经济发展模式的确立指明了方向,通过生态市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发展空间和领域;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这将有利于小康社会和“两个提前”的实现。是顺应社会发展和提升经济实力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关税壁垒被打破,绿色壁垒开始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刚性制约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产品,并加快与国际惯例、国际标准接轨,生态文明将渗透到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趋

7、势的加快,生态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正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实现经济的生态化转型,这对潍坊市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扩大,潍坊市在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中的依存度和显示度日益提高,而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布局,建设生态工业网络体系,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提升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是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生态市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了拓宽融资渠道,潍坊市政府会通过建立健全合理的招商引资管理体系,为投资商

8、提供优惠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以此来增强招商引资的能力;生态产业的合理调整与建设,能够拓宽招商引资的领域和行业;通过生态市建设,能够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引进外商投资的策略,正确引导投资方向,改善招商引资的结构。是实施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也在增大;在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新的环境污染因素和环境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潍坊市人口基数大,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若继续沿用

9、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现有资源和能源将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生态环境也无法承载。只有依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实施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保证经济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是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建设生态市,是潍坊市对实现“大而强、富而美”新山东和生态省建设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的重要举措。潍坊生态市的建设,将体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发展观,使“两个提前”的内涵更为扎实,使生态省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和具体,能有效地推进和带动山东生态省建设的步伐,能确保生态

10、省建设目标的真正实现。1.3 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清洁生产为突破口,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以循环经济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为支撑,依据生态省建设总体布局、建设半岛城市群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要求,积极建设优美环境,切实保护生态资源,科学运作生态资本,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提高资源环境配置效率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构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把潍坊建成历史文化长足发展、生态农业持续繁荣、生态工业体系日趋完备、旅游业不断

11、壮大、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人民安居乐业并具有暖温带生态系统景观特色的生态市。1.4 生态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转变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方式,突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增强生态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优化经济结构,把生态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共赢式发展。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在生态产业建设中,改变传统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运用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12、的反馈流程,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网,达到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形成生态产业链网,以建立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模式,逐步培育实现循环社会。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立足于潍坊市的地域特色和已有基础,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经济运行机制,推进生态产品的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强化潍坊市在半岛城市群中的地位与作用,在生态省建设中率先实现新跨越。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与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相衔接,与潍坊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远景规划相衔接。全面规划,突出重点,近期规划和远景发展规划相结合,优先抓好重点示范工程、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分区指导,分期推进,逐步实施,形成

13、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生态市示范体系,带动区域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趋向高效运转和动态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保护与建设并举。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城乡建设、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植被与湿地资源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使生态环境建设发挥长期效益。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导向作用,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调动部门、企业和全社会的主动性,利用市场机制,广泛争取国内外的支持与合作。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生态市建设资金,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

14、态市建设的氛围。先进示范性。借鉴国内外的生态规划与建设的有益经验,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和领导的意见,立足潍坊市的特色和基础,保证规划的先进性,形成省内和国内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市发展模式,为山东生态省建设和其他生态市的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规划及生态市建设,将在机构设置、调查研究、潜力分析、目标指标的设定、规划内容的设置和重点工程项目等方面进行重点调查研究,在分析潍坊市现有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1.5 规划期、规划区域范围规划期 近期:20032007年 中期:2008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规划区域范围 潍坊市4个区6个县级市2个县的

15、1.743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其中陆域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0.163平方公里。2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2.1 潍坊生态市建设的优势条件(1)优越的自然条件 丰富的自然资源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南依泰沂山脉,北濒渤海莱州湾,中部为昌潍平原,山川海三利兼得;潍坊由北向南,海拔逐渐增高,大体由潍北滨海低地区,潍中洪积、冲积平原区,潍南低山丘陵区3个地貌区组成,滩涂、平原和山川各占三分,构成了潍坊特有的地质地貌资源;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季风半湿润大陆型气候,且海洋气候和内陆气候兼而有之,自然资源特色十分鲜明。潍坊市现已发现矿种54种,矿产地200多处,总探明储量

16、为33.8亿吨,有12种矿产储量居山东省首位,特别是沿海地下卤水资源独具特色,面积1100平方公里,净储量58亿立方米,动储量75亿立方米,平均浓度是海水浓度的26倍,具有发展盐业和盐化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木本植物243种,分属58科,主要农作物有535个品种;鸟类有16目、42科、104属、212种,沿海滩涂生物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29.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350立方米;矿产、生物资源丰富并独具特色。潍坊市土地总面积158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608平方公里,园地1087平方公里,林地1342平方公里,牧草地5平方公里,交通用地516平方公里,水域1334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17

17、04平方公里;拥有4462平方公里的浅海、滩涂和滨海平原;能源资源丰富,能量供应充足。(2)独具特色的区位优势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潍坊地处和环黄海经济圈之中,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地理中心,毗邻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是青岛济南经济带的连接枢纽,是半岛城市群龙头城市青岛向内陆腹地辐射的转运站,是连接沿海与内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节点城市,在“环黄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半岛城市群和胶东制造业基地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与济南、青岛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受日韩、中国和山东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和影响,能承接来自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资源的战略转移,带动制造业、物流业、商贸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优越的经济发展和

18、社会发展的区位优势。潍坊具有日臻完善的交通、邮电通讯、教育和医疗保险等基础设施,水电气供应网络基础设施齐全。海、陆、空衔接的优越交通运输体系,海运有4个5000吨级泊位的港口,地方海上运输力量居山东省第一位;胶济铁路横贯东西,济青高速公路和即将建设的济青高速二线穿越全境,潍莱高速公路、东青高速公路亦通过潍坊,实现了市县一级公路连接,县县二级公路连接,为潍坊市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空运航线有飞往北京、上海、深圳、哈尔滨、广州、厦门等多条航线;邮电通讯设施日益现代化,市县乡村全部实现了电话通讯程控化,12个县市区全部建成开通了信息港,建成了功能齐全的邮电通讯基础设施,城市集中供热、供气、供水、社会

19、保障、公益事业和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建设颇具规模和能力,各种监督管理和服务机制不断趋于完善;近几年潍坊市城建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大幅度增加,年投入经费多达数十亿,巨大的投资有利于城市服务功能的快速提高和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给潍坊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能进一步加速招商引资的步伐,快速提升潍坊市的竞争力。(3)朴素的生态意识 丰裕的文化旅游资源自古以来潍坊人民就有植树造林的传统,境内存有面积较大的成熟人工林地,昌邑、寿光、潍城、青州的一些村庄,家家户户都曾有枣园,人们普遍认为在房前屋后种植树木有益于身心健康。封山育林历史悠久,市内有许多古老、珍贵树木,自古以来山区人民就教育子孙后代村

20、前庄后的森林是生活与村庄的保障,保存了很多呈片状分布的“障林”,这些朴素的生态意识和保护行为,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生态市建设良好的群众基础。潍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氏族部落生活。久远的历史在潍坊境内留下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群带。有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和遗像等不可移动文物1800多处。作为历史古州名郡,人才荟萃,英杰辈出,文化名人灿若星辰,农学家贾思勰,著有农事经典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传统农业技术,其中有许多是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相一致的,借鉴这些经验,用于指导有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充分控掘、整理本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风筝为龙

21、头的民俗旅游,以青州、临朐人文自然景观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以寿光蔬菜、青州花卉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观光旅游的大旅游格局,开发了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不同客源层的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1988年潍坊市被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为“世界风筝都”,打开了潍坊对外开放的大门,使潍坊走向了世界。潍坊的年画也享誉国内外,先后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文化等友好往来关系。寿光的蔬菜博览会、山旺的古生物化石、诸城的恐龙化石地质遗迹等都提高了潍坊的国际知名度。(4)特色的生态产业 坚实的工作基础 潍坊市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生态产业极具特色。农业全面实施产业化战略,已形成粮食、棉花、油料、烟草、蚕茧、果品、水产品、

22、蔬菜、食用菌、花卉、生猪、肉鸡等具有一定商品优势和市场潜力的支柱产业,建成各类骨干企业1200多家,建起了以寿光蔬菜为代表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以诸城昌城镇的“养猪沼气大棚”一体化生态农业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园、以青州花卉种植销售为代表的花卉种植基地等24个全国农副产品基地。工业大力贯彻循环经济理念,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认证,形成了以轻工、纺织、机械、电子、化工、建材六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以海洋化工、通讯及信息处理、动力机械、农用运输车、服装及装饰布、化学纤维、食品饮料、造纸包装、新型建筑材料、医药及保健品等十大产品为主体的产品体系;形成了以污水湿地处理中水回用

23、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为特色的寿光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生态循环利用模式与机制。建立起了以海化集团为龙头的海洋化工生产链、以晨鸣集团为龙头的造纸产业链等生态产业链。海化开发区已全面启动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认证,作为山东省循环经济园建设的试点和示范项目,编制了循环经济园区发展规划,启动了先期重点项目,对潍坊其他工业的发展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因此,潍坊市工业已初具规模和实力,工业门类较多,崛起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新的产业和产品优势已初步形成。随着技改投入的逐步加大,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已显著提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也迈出较大步伐,工业外向度已明显提高;培育了潍百集团、潍坊钢联、世纪泰华等一批在

24、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现代物流业,带动了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形成了独具潍坊特色的生态服务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潍坊经济、社会的发展。日趋合理的产业结构,特色鲜明的生态产业体系,为潍坊生态市建设提供了前期工作基础。(5)有效的社会保障 可靠的运行机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医疗保健、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法律的实施有较大进展,社会治安、社会秩序良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根据劳动保障部统一部署和我省实际,潍坊市列为全国社区就业重点联系城市。市委市政府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市政府颁布并实施了潍坊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并设立了环境保护专门委员会,成立了

25、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加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监督和指导。各级各部门都把环境保护指标纳入目标管理,实行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为了实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潍坊市人民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意见,关于加强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形成了领导带头,群众支持,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建设生态市的可靠的运行机制。2.2 潍坊生态市建设的制约因素(1)淡薄的生态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存在差距潍坊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瓜果与蔬菜生产占有相当的比例,为了追求高产,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近年来大田化肥用量虽然有

26、下降的趋势,但蔬菜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用量仍居高不下,与有机农业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在南部山区,靠天吃饭、靠种植业为生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人们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是没有成本的,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在人类是自然的主人的思维模式下,不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生态市建设存在大的距离,生态道德没有成为普遍道德标准的组成部分,缺乏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生产方式不能够保证与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要求相适应,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意识淡薄。(2)资源保障与资源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潍坊市平均水资源量29.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50

2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六分之一。随着潍坊工业经济的发展,水的需求快速增长,经预测,至2010年,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达到39.9亿立方米,是全市水资源总量29.4亿立方米的1.36倍,水资源缺乏的矛盾将更加突出。2000年,潍坊市原油保有可采储量1258万吨,2010年预测原油产量66万吨,消费量将达到131.4万吨;天然气探明储量较少,保有可采储量5.79亿立方米,随着化学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2000年全市原煤年消费量为662.2万吨,预计至2012年原煤年需求量2265万吨,但2000年底保有可采储量为2952.5万吨,而2012年原煤需求量与2000

28、年底保有可采储量相近,肯定是不能满足到2012年的累计需求量。随着潍坊经济的发展,能源资源保障形势将日趋严峻。潍坊金矿保有储量仅为2181kg,无法保证黄金稳产;铁矿保有储量5112.7万吨,可开发利用的经济储量很少,2000年铁矿外购量约占消耗量的57%;此外,潍坊市2000年银、铜、铝、锌的消费量几乎全部依靠外购,预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大的改变;目前很多储量丰富的非金属资源也不能适应目前的过渡消耗,部分化工原料矿产十分紧缺。潍坊的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潍坊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积0.194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95公顷,与全国人均耕地基本相同。潍坊土地利用程度较高,新增耕地

29、十分困难,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耕地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加剧。按照目前的发展水平,潍坊市的水资源、自然资源、人才资源等已经不能保障其旧的发展模式的资源需求,难以支撑其生态市的建设。(3)粗放型资源产业结构与生态产业建设不相匹配 目前产业结构中,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比重偏高,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5倍,每一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原材料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是24倍,水泥是211倍,化肥是213倍。由此可以看出GDP的增长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成本。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给资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加

30、剧了生态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理念不相匹配的矛盾。如不尽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非但不能解决并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4)环境容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一些传统工业经济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仍将增加,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将大量增加;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排放量也大量增加,两者的排放量都超出了水环境容量,从而加剧了河流的污染程度。2002年监测数据表明河流断面达到功能区划要求的占35%,水质劣于类、基本丧失水体使用功能的占45%。潍坊市一定

31、时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煤烟型空气污染仍将加重,又加上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也超过了其环境容量。垃圾的大量排放和噪声污染的立体化发展,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和畜牧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加重了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使得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容量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潍坊市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但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染负荷仍居高不下,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方式没有得到彻底淘汰,重点治污工程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措施仍需加强。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与经济发展存在矛盾。 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提供多种服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开发与影响越来

32、越强烈,使区域内经济发展支撑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朝着不利的方向演化。生产与生活的基础资源土地大量减少,人均土地面积已达到人均1亩的警戒线。在重产出轻投入、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经营模式下,土壤肥力下降。由于长期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在局部地区依然严重,山丘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现有水土流失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土壤大量被侵蚀,侵蚀模数一般在1500-2500立方米/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从地面带走1至2毫米厚的表土层。有的由于顺坡开荒耕种,一年被冲走表土层多达11毫米。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不平衡,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在许多地方是空白,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因而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现有管理模式与机制对生态市建设的支撑能力不足现有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运作方式,单方面强调政府行为,在对待企业的环境投资方面缺少政策扶持,不利于引导、激励企业和社会共同开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企业没有形成自律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管理行为;个人和居民有偿使用环境资源机制没有形成,环境信息公开范围小,不能使污染制造者取代政府成为环境投资的主要承担者,导致生态市建设的资金、信息、公众意识等多方面的保障能力不足。人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动力的决定性因素。然而潍坊市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