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6.04KB ,
资源ID:7249547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2495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独化写作之道.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独化写作之道.docx

1、独化写作之道 独化讲课1、我为何写不出兰亭序独化有两个兰亭序:一个是文章意义上的兰亭序;一个是书法意义上的兰亭序。这两个兰亭序我都写不出来。我写不出兰亭集序这样的文章来;我也写不出兰亭序那样的书法来。我为何写不出兰亭集序这样的文章?那要看兰亭集序到底写了一些什么。很简单的,兰亭集序抒发了两种感情,一种是欢情;一种是悲情。这是人类两种最基本的思想感情,我怎么就没有呢?有倒是有,问题的复杂却在于我的悲欢和王羲之的悲欢在质和量上都不一样。先说欢情吧,“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

2、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的快乐简单点说无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大众化的快乐而已,但是仔细阅读发现问题不仅仅是这样。王羲之的快乐似乎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意义上的快乐,兰亭集会似乎没有举行盛大的宴会,“无丝竹管弦之盛”,王羲之的快乐纯粹是一种深刻的精神意义上的快乐,是一种一切都放下了一切都释然了的快乐。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哲学的快乐。永和九年,王羲之整整五十岁,退出仕途的王羲之“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之王羲之似乎真切地领悟到了“活着,就是敞

3、开”的当代西方哲学关于存在的意义?而这种种机缘和其中透漏出来的天才的信息我等凡夫俗子哪里能有?换句话说,“信可乐也”这种高蹈的快乐在我等这种“天下熙熙,只为名来;天下攘攘,只为利往”的庸俗的日常生活中不会出现的。快乐是有代价的,而真正的快乐需要付出真正的代价。我们有谁愿意为快乐付出真正的代价?我们为快乐付出的代价的质和量决定了我们得到的快乐的质和量。王羲之四十余次的辞官最终换取了“是日也”兰亭的快乐。谁人有此,谁人为是?次说悲情,“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

4、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的悲痛和王羲之的快乐是一张白纸的正反两面,也就是说他的这种深刻的悲痛和他那种透彻的快乐互为因果。“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

5、痛哉!”王羲之的悲痛源于“Gong with the wind”的人生观察:“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花朵灿烂开放的后面铁定了的事实是衰败和凋谢。再快乐的人生注定也是要随风而逝的。可怕的是,深刻的快乐体验的同时伴随的这种飘的虚无的哀感更沉重杀伤力更强。“乐极生悲”,这种高峰情感体验我等芸芸众生只好望洋兴叹而已。如此说来,我们不是没有悲和欢,而是我们的悲欢都是那蝇营狗苟的小悲欢罢了,是张三的快乐,是李四的痛苦,我们的身上没有“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王国维评价李煜词的话),我们的文章不过“自道身世之戚”(王国维评价另

6、一词人的话)。“诗歌就是把煤窑深处的那匹白马牵出来”,我等拿出来的依然是一块煤,那匹白马依然在煤窑深处的。因为上面所说的理由,因此,有理由相信我写不出兰亭集序这样的文章的。我为何写不出兰亭序那样的书法?我写不出兰亭集序这样的文章决定了我写不出兰亭序那样的书法,这是自然的。但是原因好象并没有完全被揭示出来。我再说说。长久的(年深日久的)良好的笔墨的训练的缺失是最简单的原因,尚有更复杂的原因。常读兰亭帖(冯承素摹兰亭帖)就会发现兰亭帖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从容和淡定,洒脱和刚健,优雅和和谐,五十岁的人谁没有一些斫丧,人好象一直处在一种突围的状态中,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完成某种有效突围,甚至,几乎人

7、人都是这样。但是,英雄豪杰仍然是有的。例如,陶渊明不肯折腰向乡里小儿归去来兮归园田居。李白在天宝三载被“赐金放还”,唐玄宗斥其“非廊庙器”的重大挫折面前写下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主义的诗句。苏轼“乌台诗案”身陷黄冈却也写下了“大江东去”。这是对一个人心态的考验,少年时即敢“东床袒腹”的王羲之五十年的人生跌宕过去之后,心态依然从容和淡定,洒脱和刚健,优雅和和谐,这是可贵的也是难能的。不惑之年的我之心态殊非从容和淡定,洒脱和刚健,优雅和和谐,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但决不仅仅是线条的艺术。我辈只知线条之艺术者岂敢望兰亭序之项背?!我为何写不出兰亭序?永远的问题。05/10/0

8、12、项羽的倦独化项羽在鸿门宴上完全不在状态,精神极其不振作,不时地发苶,言语迟缓,反映迟钝。“项羽默然不应。”“项王未有以应”,这还是项羽吗?那个杀人如麻的项羽哪里去了?那个驰骋疆场的项羽又哪里去了?项羽很倦。疲倦,慵倦,厌倦。项羽的倦从何而来?项羽的倦和项羽最后的身死国灭有何关系?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探讨这个问题又有何意义?疲倦。巨鹿之战之后的项羽的疲倦是可以理解的。虽然说破釜沉舟的壮举过去有一年时间(前207年12月前206年12月)了,但是大战对这个少壮派体力和精力的损耗一年时间的补给似乎不是很充分?慵倦。鸿门宴上的项羽大概二十七、八岁,而项羽自从二十四岁起事以来,“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9、,“常幸从”的“虞”每日在成功洗去项羽征尘的同时也使这个“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的而立之年的人身体不可避免的困倦和慵倦起来。厌倦。疲倦是可以恢复的,慵倦是可以克服的,可怕的是厌倦。“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二十五六岁的项羽看着“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诸侯将”除了厌倦之外还会怎样?!与其说项羽死于刘邦之手,不如说项羽死于倦这种人到中年人人都无法避免的消极的情绪之

10、中。来自日常生活的疲倦,来自伴侣之间的困倦和慵倦,来自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信仰等诸多领域的深深的厌倦,很容易使一个人放弃一切和自弃一切的。“而立之年”这个词语大可玩味,我莫名其妙地想到了一个英文单词:REMOULD(改铸,改造)。疲倦需要良好的恢复,困倦和慵倦需要下大力气去消除,破灭了的动摇了的厌倦了的需要重新确立再次树立。这真是人生一个紧要处最关键的时候,它直接决定一个人后半生的立身为人荣辱祸福前途命运甚至身家性命。可悲的是颟顸的项羽哪里知道这些?更为可悲的是项羽政治集团对此问题的忽略,这个责任应该完全由那简单粗暴的“亚父”范曾承担起来。项羽“REMOULD”的工作当然应该由项羽自己去完成,

11、利用自己的阅读和阅历来完成自己“REMOULD”的工作,“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同上)项羽没有阅读;而项羽起事到败死不过八年时间(前209前202),项羽也没有阅历的。也就是说项羽“REMOULD”的工作项羽自己是完成不了的。而季父项梁又早死。项羽“REMOULD”的工作历史性地落在了“亚父”范曾的肩上,无奈能让“亚父”范曾这个糟老头子激动起来的只有铁和血,在“亚父”范曾那里是“竖子不足与谋”的。在乌江边“项羽笑曰:天之亡我”对此我们除却苦笑也不会有什么了。而刘邦的情形与此恰恰相反。刘邦和项羽同时起事,项羽二十四岁,刘邦却早已过了那不惑之年,刘邦四十八岁。西方人对

12、于不惑之年尚有理智之年的说法,西方人对于五十岁的男人更有“FOX”的形容。加之刘邦身边还有那“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张良,“项王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其最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对此我们除却无言也不会有什么了。05/10/023、柳宗元之死独化请问上帝,你给人类到底准备了一些什么?再请问上帝,你给知识分子又准备了什么?最后一问,你给中国知识分子又准备了些什么?在申说柳宗元之前,请允许我做以上的发问。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以士自居,而依许慎的解说士者事也(“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13、”(许慎说文解字)。士就是回答和处理生活中提出的所有问题的人。迎接生活,向生活挑战的人。将生活中至难至烦之事化简化易的人。独化士之五说)。“不错,士生来就是为人办事的,无巨无细,朝中府中,帝王将相,苍生百姓。凡有事处皆有士之身影。士处理经手之事无以数计。或尽己之力;或尽己之心。或公德无量;或功败垂成。但士之所作所为无不殚精竭虑倾其所学。尤其或遇一人危难之时甚或一国倾危之时,当一士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负命前往,或流血五步;或颈血溅王。这种血写的文字(尼采语),使这片土地上我们这谷粒所维系的生命璀璨无比,人性的光彩被发挥到了极致。”(独化士之三说),我上面的文字明眼人打眼看去即知我在表述的是那“士气嚣

14、张”(钱穆语)的先秦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行状。先秦以降,“尽瘁事国”(诗经.北山)几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最难堪和最尴尬的理想,晁错因为削藩忙的连春节都忘记了,但是最后一切都成了晁错的错,“今计独斩错”,晁错被车裂。司马迁仗义执言却遭了宫刑。贾谊受到了重视,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白被召,却以“词臣”混迹于宫廷,很快又被“赐金放还”。中国知识分子何去何从?“也正是从中唐起,一个深刻的矛盾在酝酿。”(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知识分子需要重命名?事实是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突围,集体大逃亡成了可怕的历史趋势。“吏隐”者岂止一个白居易?哲学的时代彻底消亡文学的时代大放光芒。清一色的黑乌鸦中有没有零星

15、的白乌鸦呢?要考察子厚(柳宗元字子厚)的为人我想以“八司马”事件(唐顺宗时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二王”指王伓王叔文,“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故名。)以后柳宗元的文本为依据是可行的。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李白给我们留下的文本是什么呢?“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司马”事件之后柳宗元给我们留下的文本众多,脍炙人口的诸如捕蛇者说小石潭

16、记黔之驴,这里我只择取柳宗元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小诗说一下: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画面是冰冷和死寂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精神世界是孤寂和悲凉的。雪落在中华大地,寒冷在封锁着一个民族,怎么办?我是谁?我想到了选择,如果是李白,他或许会选择踏雪;如果是白居易,他会“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可是子厚的选择却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国知识分子在尽瘁事国的理想破灭之际有了各行其是的选择,或者决意山水山水意识开始觉醒,那山间之清风江上之明月不知招去了多少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或者“唤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十年一觉扬州梦”;或者但是子

17、厚却选择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这首小诗是子厚在贬管之地永州写下的,而就在赴永州途中子厚凭吊了当年屈原投汨罗江的地方,曾写下了吊屈原文。“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看来子厚是下决心做有唐一代的屈原了,尽管“千山鸟飞绝”,尽管“万径人踪灭”,但是子厚却选择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法国当代文艺评论家加洛蒂在评价本国诗人圣琼佩斯时说:他经历了法国的衰退和没落,他感到了人的异化的全部重压,他对人类整整一个时代提出了疑问。莫非柳宗元也要做这种反动?思想是有风险的,而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却恰恰选择了这一点,而选择了思想即选择了孤独和危险,选择了死亡。柳宗元探到“寒江雪”中的钓竿最终什么也没有钓

18、上来,纤细的钓竿必然地和子厚的“零落残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一起无声无息地碎在了一江寒雪里。而诗人的生命仅仅只有47年。千年后的今天,秋风秋雨的深夜,我思考这些问题到底又是为了什么?!05/10/03 4、孟浩然到底风流不风流独化孟浩然到底风流不风流的问题的提出始发轫者当推李白,李白认为孟浩然是风流的。那么,孟浩然到底风流不风流呢?要对以上问题作出一个结论,首先必须对“风流”二字给出一个界定。其实对士人风流的问题冯友兰先生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南渡集“论风流”一文中进行了彻底厘清。冯氏认为真风流的构成条件有四:一曰玄心;二曰洞见;三曰妙赏;四曰深情。让我们藉此对孟浩然进行一番考察。一、孟浩然有

19、无玄心照冯氏所言“玄心可以说是超越感”(冯友兰论风流,以下所引冯氏的话皆出自此文),“超越是超过自我。超过自我,则可以无我。真风流底人必须无我。无我则个人的祸福成败,以及死生,都不足以介其意。”。那么,孟浩然有无此玄心呢?我的结论是:早年尚无,晚年才有。这个结论来自于对孟浩然诗作的研读。孟浩然早期诗作诗风凄苦人所共知,有诗为证,例如孟浩然早年有代表性的诗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约在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穷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

20、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所用之情。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焦急忧虑,不可排解。此时的孟浩然哪有什么玄心可言?孟浩然毫无风流可言懊丧尴尬的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夕阳、阴雨、薄暮、天涯、凉风这些意象在此时此刻的诗人的笔下高频率地出现着,尤其是“暮”这一意象,“愁因薄暮起”(秋登万山寄张五)“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夕阳斜照,千愁万绪,纷至沓来。“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自洛之越),茫茫四野,悠悠江水,团团新愁,如何超越?孟浩然的诗风至晚期丕变,这也是尽人皆知的。有诗为证,例如孟浩然晚年有代表性的诗过故人庄“故人

21、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这里有强烈的生活感。这里“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孟浩然在这里仿佛寻找到了一种皈依的感觉。诗人终于将那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名利得失全部忘掉了,甚至连那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彻底丢开了。思绪终于舒展了,甚至诗人的举措也都灵活自在了,自然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此时的孟浩然才真正“神超形越”了,有了一点玄心,有了一点风流。二、孟浩然有

22、无洞见照冯氏所言“所谓洞见,就是不借推理,专凭直觉,而得来底对真理底知识。”(冯友兰论风流)。孟浩然的顿悟也是晚年时候的事。有诗为证,例如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重蹈先贤行迹归隐家乡。顿悟来自于洞见,“遁世无闷”。“在人群和喧嚣中随世沉浮,到处是不可共忧的、荣华的奴仆,这才是孤独!”(拜论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留别王维)所在

23、的日常世界就是这种炎凉世态,“认识你自己”,其实人谁不是在不断地一点一滴领悟自己呢,谁又不是在不断地一点一滴雕塑自己呢?洞见是有代价的,洞见是血写的文字。风流孟夫子,并没有李白所说的那么风流。三、孟浩然有无妙赏照冯氏所言“所谓妙赏就是对于美的深切底感觉。”仕途的失意,终老布衣的结局,磨盘似的压在这个“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张洎语,转引自闻一多孟浩然)的士子的脆弱的身心上。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寥寥数语,悲辛自见。心如一件瓷器似的被无情的砸碎,被遗弃而无人问津,谁人有此,谁人为是?美被人从感觉中抽走了,世界只剩下了残骸。闻一多慨叹“孟浩然诗中质高

24、的有是有些,数量总是太少。”。其实“蚌病成珠”,岂可苛责!但孟浩然妙赏仍然是有的,即“对美的深切底感觉”仍然是有的。且不说早期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是晚年经过酷烈的痛苦煎熬后的孟浩然“对美的深切底感觉”仍然没有丧失殆尽,有诗为证,例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孤月亲来抚慰漂泊的诗人了,诗人感到了一份难得的亲近。此时的孟浩然到底风流不风流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四、孟浩然有无深情照冯氏所言“真正风流的人,有

25、情而无我,他的情与万物的情有一种共鸣。他对于万物都有一种深厚的同情。”“他所有的情感,也许是对于宇宙人生的情感。”(冯友兰论风流)“有情而无我”,孟浩然达到这种境界了没有呢?达到了,只不过孟浩然达到这种境界时其生命的历程也行将结束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四句诗是孟浩然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孟浩然这两句诗里面也有一种极大极深的感情蕴涵着。“他的情与万物的情有一种共鸣”,有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深厚的同情。这首诗表现最高的玄心,亦表现最大的风流。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孟浩然是

26、幸福的,他把自己的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化到了天地境界,由我达到了无我,尽管这期间他甘苦备尝,但终于苦尽甘来。简短的结论:通过对玄心、洞见、妙赏和深情这四者的考察,我认为孟浩然是再次归隐襄阳才逐渐风流起来的。李白赠孟浩然“风流天下闻”“白首卧松云”“迷花不事君”有现实主义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浪漫主义。孟浩然风流不风流的问题,是有其复杂性的,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 02、2、20、独化斋5、孤独开出奇葩。荒凉结出硕果独化且说在距今两千六百三十七年的九月初十的夜,从一个叫“郑”的小国的高大的城墙上用绳子吊出一个人来,绳子降落的速度是急速或者缓慢?夜到底是前半夜或者后半夜?有没有月?天晴天雨?

27、我们从史册上所知道的只是这是一个沉沉的夜,我们从史册上无法获知这夜有月无月有雨无雨有风无风。从有限的史料我们只能推知这是一个北方的寒凉的深秋的夜晚。我们从史料所能知道的不外城内是无能为力的国君和更其无能为力的臣民而城外却是“秦”和“晋”两大强国的虎狼之师。我们从有限的史料尚且获知从郑国城墙上“夜缒而出”的那个人“今(已)老矣”。 他叫烛之武。 郑国的这次渺小的政治行为却产生了巨大的军事效果,“烛之武退秦师”,并且直接退掉秦师而且也间接退掉晋师,秦师“乃还”, 晋师“亦去之”。 烛之武一席话劝退两大强敌无疑再次彰显的是西哲弗兰西斯培根的论断“知识就是力量”,但是,我相信,在郑国当时拥有烛之武那些

28、关于“国际”形势分析的理论知识的“专家”“学者”恐怕不止烛之武一人。但是,他们为何都不能“夜缒而出”“见秦伯”呢?“郑亡,亦有不利”的人到底是谁?烛之武“许之”,又为何呢? 孤独。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从烛之武这个向郑文公推辞的简洁的话语中我们却看到了烛之武漫长的一生,烛之武的一生是孤独的,烛之武的一生是荒凉的,孤独而又荒凉的人生是谁也承受不了的,“精华欲掩料应难”,这是曹雪芹笔下一个小丫头的诗歌,这种诗歌是涉世不深的诗歌,中国历史中国诗歌更多的是“徒唤奈何”的历史和诗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不如挺出!用一根粗大的绳索把自己从高大的城墙上吊到城外的夜色里,“夜缒而出”“见秦伯”我们还能有其他的选择吗?这是一个不朽的夜。孤独开出了奇葩。荒凉结出了硕果。 2007/10/02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