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3.32KB ,
资源ID:724165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24165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docx

1、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第六节 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一、了解作者1、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活跃于文坛近60年。在世界文坛中,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比肩而立。2、人生阶段:贵族伯爵之家,童年双亲去世,(1828)姑母监护成长,贵族式启蒙教育;承袭爵位,进入大学,接受卢梭思想;(1844)不满学校教育,退学回家自学,经营庄园亲理农事;(1847)改革失败,灰心失望,懒惰荒唐的上流社会生活;随兄高加索入伍,担任炮兵连长,参与保卫塞瓦斯托波尔战争;(1851)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小说作品童年、少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退

2、役重回庄园,进行农事改革,以失败告终,创作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法国、德国、瑞士旅行考察,回乡办学,创作琉森、青年;(1857)与索菲亚结婚,幸福的婚姻生活减轻精神痛苦,激发创作热情;(1862)停止办学,潜心从事文学创作,创作哥萨克、战争与和平;(1863)晚年致力于生活“平民化”,不得家人理解离家出走;(1910)离家途中患肺炎,病逝于阿斯塔波火车站。(1910,11,20.)二、世界观转变过程及其作品创作一)精神探索时期:(18441863)1、背景:俄国的历史发展正面临转折,社会围绕农奴制问题激烈斗争。1861年俄国沙皇亚力山大二世推行改革,废除农奴制。2、思想状态:接受了启蒙思

3、想,思想矛盾、苦闷,找不到出路。一方面同情农民,一方面为贵族找不到出路苦恼;一方面否定农奴制,一方面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担忧;一方面赞赏法国的“自由”制度,一方面反感革命的血腥,厌恶资本主义。3、创作情况1)童年少年青年:(1852;1854;1857)自传体小说,展现贵族青年尼古林卡的成长过程和心理世界。2)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反映克里米亚战争的短篇小说集。史诗式的叙事风格。3)一个地主的早晨:自传性短篇小说,写青年地主聂赫留朵夫大学退学尝试改革,却发现地主与农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4)琉森:(1857)短篇小说,综合法、德、瑞的旅行感受,写瑞士小城琉森的真实见闻,探讨资本主义文明与个人命运的关

4、系。5)哥萨克:(1863)自传性中篇小说,描写贵族青年奥列宁诉诸大自然的哥萨克之恋。4、创作特点1)以自传性作品为主,塑造精神探索者的形象,体现作者早期矛盾的思想状态和艰苦的心灵探索;2)表现出卓越的心理分析才能。 擅写心理矛盾,擅写心理发展轨迹,主要表现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矛盾与斗争,展示辩证发展过程,即“心灵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 3)从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和哥萨克开始展现出史诗般的宏大的叙事风格。二)思想过渡时期:(18631880)1、背景:俄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中。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仍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

5、购买土地,但要交大量赎金,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 贵族地主阶级发生了分化,中、小地主陷于破产,分化出一批采用资本主义方式改造和经营庄园的资产阶级化贵族地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危机的加深,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2、思想状态:批判贵族阶级的分裂,由贵族地主立场慢慢向农民立场转变,仍旧找不到出路。3、创作情况1)战争与和平:(18631869)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以1812年拿破仑率军入侵,俄国卫国战争为背景,反映这段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保尔康斯基、别竺豪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大贵族家族的纪事为主要情节线索,描写了上至皇帝、大臣、将帅、贵族,下至商人、士兵、农民各个阶级、阶层的559个

6、人物。作者将贵族分为两大阵营:其一,以库拉金公爵家族为典型的奢靡腐朽的宫廷贵族;其二,以罗斯托夫家族为代表的温情脉脉的庄园贵族,以包尔康斯基家族为代表的忠贞为国的古老贵族。小说以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彼尔别竺豪夫、娜塔莎罗斯托娃为中心人物,探索贵族命运与前途的问题,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是先进贵族青年的典型;同时又有着作者的影子。 安德烈才华出众,不屑于上流社会生活,怀着强烈的荣誉感和英雄梦走向战场;在奥斯特里兹战场中弹倒地后,仰望空旷的天空,领悟到:刻意追求个人荣誉,也是一种虚荣心,是个人私欲的表现,不是真正的灵魂的追求;人是渺小的,荣誉是渺小的,爱一切人才是幸福的源泉。伤愈后,安德烈回到家乡

7、,妻子却分娩去世。彼尔的来访、娜塔莎的活力使他重新燃起希望。进行农事改革,参加政治活动,与娜塔莎热恋。然而,婚事遭到父亲反对,安德烈出国疗养,娜塔莎拜访遭到冷遇,阿纳托尔乘虚而入,娜塔莎险中圈套,羞愧难当,服毒自杀,抢救脱险。卫国战争全面爆发,安德烈重上前线,再次负伤。莫斯科大撤退中,娜塔莎劝说家人让出马车运送伤员,安德烈重逢娜塔莎,尽释前嫌,但安德烈终因伤势过重死去。 彼尔是留学法国归来的贵族青年,向往有理想有道德的生活,却混迹于上流社会花花公子行列,与库拉金家族的阿纳托尔酗酒闹事,被逐出彼得堡;常常懊悔自己的放荡,却又不自觉的放纵自己;被单纯活泼的娜塔莎所吸引,却陷入库拉金的陷阱,无法抵抗

8、欲望的诱惑,与放荡的爱伦结合,将大部分父亲的遗产留给爱伦与她分居。彼尔在痛苦与失望中难以自拔。迷恋过“共济会”的博爱教义;搞过农事改革;参加过卫国战争;直至法军入侵莫斯科时,打算刺杀拿破仑被捕入狱,在狱中与农民士兵相处获得新生。终于,法军失败被逐,爱伦去世,彼尔重逢娜塔莎,两人结婚。8年后,彼尔加入十二月党组织,开始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 2)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一部以现实的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情节线索:小说由两条平行又互相联系的线索构成。其一,写贵族妇女安娜与贵族青年沃伦斯基产生爱情而离开家庭,为此遭到上流社会的鄙弃,后来又遭到沃伦斯基的冷遇,在矛盾痛苦绝望中最后选择卧

9、轨自杀。其二,写外省青年地主列文和贵族小姐吉娣之间柳暗花明的曲折恋爱。背景:“彼得堡上流社会”的三个社交集团:其一、卡列宁的政治官僚集团(勾心斗角、结党营私);其二、莉姬娅伊凡诺夫纳伯爵夫人的集团(假仁假义);其三、培脱西特维尔斯卡娅公爵夫人的集团(腐化、放荡、谎言)。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伪善”。人物形象:沃伦斯基:“唤醒”安娜,冷落安娜,抛弃安娜,毁灭安娜典型的“彼得堡花花公子”。卡列宁:冷漠无情;虚荣功利;胆小怯懦;阴险虚伪旧制度旧官僚化身。列文:作者笔下自传性的人物“平民化”一方面,焦虑俄国现状,焦虑农村的分化、贵族地主的衰落,赞同自给自足的经济方式,反对都市文明,企图避开资本主义道路。一

10、方面,同情农民,认为自己的富足与农民的贫困不公平,主张地主与农民应该合作寻找共赢。 幻想破灭,怀疑人生,企图自杀求取解脱,最后皈依上帝,接受“爱人如己”的思想,过着幸福平静的婚姻生活。 讨论:安娜是一个堕落放荡的女人吗? 她的悲剧是什么原因造成? 问题一:安娜端庄美丽的外表;勇敢丰富的内心;聪明高贵的气质;天真善良的品德;热情强烈的个性。她服从自己的内心,追求炽热的爱情,徘徊在传统道德与真诚爱情的取舍之间痛苦挣扎,幻想得到道德的宽恕。问题二:悲剧的原因社会的压力;两个男人的压力;自我的压力。她的悲剧命运是托尔斯泰宿命论的体现。(开端的“卧轨死者”与结局的“卧轨自杀”) 小说主题:作者同情安娜,

11、但又认为安娜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而破坏了家庭的和谐,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应当受到道德和内心的谴责;他也认为伪善肮脏的上流社会没有权利和资格来谴责安娜,只有上帝才能惩罚安娜。体现了托尔斯泰非常矛盾的世界观。4、创作特点:1)全景式史诗般的叙事艺术。结构宏大,场面浩大,布局严整,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2)人物繁多,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3)细致的心理分析4)宿命论、宗教的“不抗恶”、“博爱”思想日益占据上峰。5)哲理式的语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三)完全转变时期:(18801910)1、思想:宗法制农民的立场。思想存在显著矛盾:一方面揭露抨击贵族和资产

12、阶级社会;一方面宣传“道德的自我修养”,“不以暴力抗恶”,“宽恕与博爱”观念“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指托尔斯泰世界观中落后的因素,它鼓吹“不以暴力抗恶”,把“宽恕、仁爱”作为救世药方;鼓吹道德自我完善,认为人类可以通过道德上的自我完善来摆脱“利己”和“贪欲”;鼓吹“清洗过的宗教”(动机纯洁,无功利目的)。2、创作情况:1)黑暗的势力:剧本。写农民尼基塔为了获取物质利益不惜任何手段的故事。2)克莱采奏鸣曲:禁欲主义的观点。爱与善是人类的终极目的,与生俱来的情欲则将妨碍人类目的的实现。(对安娜卡列尼娜的延续和探讨)3)复活:托尔斯泰世界观与创作的总结。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小说以一

13、件真人真事为基础进行创作。写贵族聂赫留朵夫出席法庭审判时,发现被诬告杀人并错判罪名的妓女,正是他十年前诱骗过的农奴少女玛丝洛娃,于是他良心觉醒,开始悔罪,极力为她申冤。上诉失败后,他陪她去西伯利亚流放地,决定与她结婚,玛丝洛娃拒绝了,但终于为之感动。最后俩人都在精神上和道德上“复活”。聂赫留朵夫通过认识恶的危害性得以复活;玛丝洛娃则通过认识善的存在的可能性,树立对善的信念得以复活;两者都通过“博爱”、“宽恕”、“自我牺牲”得以复活。3、思想内容:1)对俄国的黑暗现实进行彻底全面的批判: 法制的罪恶性、混乱性、颠倒性; 上层官僚的腐朽、昏淫;官办教会的伪善; 社会道德的整体堕落。2)描写农民的痛

14、苦生活,认识生产所有制的问题3)宣扬托尔斯泰主义,反对暴力革命。4、创作特点:1)以单线的情节线索,从剧院的包厢到三等客车的车厢,从城市到乡村,从首都到外省,从莫斯科、彼得堡到西伯利亚,广泛而深入地描绘了俄国社会,俄国制度与习俗风尚。2) 重视细节描写。3) 倒叙的手法。4)充满批判的激情,用鲜明的哲理和道德说教提出重大社会问题,表明作者观点。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皇室后裔,16岁由姑姑做主嫁给大官僚卡列宁。她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家庭女教师恋爱,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令

15、许多贵族小姐倾心。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她那迷人的脸上的表情带着几分特别的柔情蜜意”,“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亲切而注意地盯着他的脸”, “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被安娜的美貌所俘虏。他的翩翩风度得到多丽的妹妹吉提的垂青,而深爱着吉提的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向吉提求婚,吉提拒绝了他的求婚。舞会上,安娜卡列尼娜非

16、常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在舞会上”渥伦斯基向安娜大献殷勤。吉提精心打扮想象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当吉提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吉提痛苦,决定回彼得堡。不料,渥伦斯基追随来到彼得堡,热烈追求安娜,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一直压抑着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卡列宁其貌不扬,是个地位显赫、醉心功名的人物。他觉察到妻子的背叛,责备妻子,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和对儿女的责任。因为“别人注意到”“使他不安”。 有一天,安娜与卡列宁

17、一起看赛马会,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干脆坦白“我爱他我憎恶你”,“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卡列宁考虑决斗但怕死;考虑离婚但担心有损名誉,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于是他允许安娜偷情,但要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不久,安娜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分娩时,由于产褥热感染重病,拍电报给到边远省份出差的卡列宁,卡列宁匆匆赶回,心里希望妻子早点死掉。安娜在昏迷中呼唤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深受感动,原谅她背叛。卡列宁的“宽厚”使渥伦斯基感到自己很卑劣,而安娜的爱情和自己

18、的前途又那么渺茫,于是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彼得堡到国外旅行。卡列宁自妻子离家出走后,感到人人都轻蔑他、嘲笑他。只有老朋友莉蒂亚伯爵夫人来给他料理家务。恰好不久,沙皇政府颁给他一枚亚历山大勋章,于是他感到一切晦气都消失了。与此同时,列文与吉提彼此消除隔阂,互相爱慕,决定结婚。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吉提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旅行三个月归国后,她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廖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谢辽沙不放妈妈走,安娜从谢辽沙书房出来撞见卡列宁,但他低着头,让她过去。安娜与渥伦斯基返回彼得堡后,旧

19、日的亲戚朋友都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也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避免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终于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公开羞辱,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只好远离彼得堡的社交,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庄居住。为了摆脱困境,渥伦斯基要安娜正式离婚。安娜委托哥哥被卡列宁拒绝。他告诉奥勃朗斯基,谢辽沙已长大,在他亲自教育下,已学会了对母亲的憎恨。由于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安娜陷入了痛苦中。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不再爱她,也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

20、到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亲,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嘲笑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结果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安娜觉得一切都完了,准备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渥伦斯基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回想起这段生活,感觉自己是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当她在候车室接到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点钟才能回来,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突然萌生。最后,安娜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 在安娜的葬礼上,卡列宁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后悔万分,决定参军求得一死。列文的生活虽然平静幸福,但他农业改革计划得不到农民的支持,陷入苦闷和彷徨之中,甚至想到自杀,最后走上皈依上帝的路,找到心灵的平静。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