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654.06KB ,
资源ID:7224553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2245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三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三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1、届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三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北京市人大附中高三12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的有机物B. 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C. 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是不相同的D. 激素传递信息,但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元素;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它们对植物各种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赤霉素有促

2、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叶的脱落;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还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详解】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并非都是促进生长发育,如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A错误;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进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B正确;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是不相同的,根对生长素反应比较敏感,茎对生长素反应比较迟钝,C正确;激素能传递信息,但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而是起

3、调节代谢的作用,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植物激素的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并分析某些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和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属于理解层次。2.南瓜的矮生型突变体可分为激素合成缺陷型和激素不敏感型两种类型,研究人员以某一种矮生南瓜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计算茎伸长量需要测量激素处理前后南瓜茎的长度B. 1. 5mmol/L赤霉素对正常南瓜的促进作用约为5mol/L生长素的两倍C. 赤霉素和生长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均具有两重性D. 实验结果表明该矮生南瓜突变体是激素不敏感类型【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两图可推知,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可以促进

4、正常南瓜茎的生长,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具有两重性,体现正常南瓜茎对其敏感性更高。如果激素对南瓜茎作用后,南瓜茎有所改变,说明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如果南瓜茎没有任何改变,说明不是。【详解】A. 计算茎伸长量需要测量激素处理前后南瓜茎的长度,进行对比得出结论,A正确;B. 激素的促进作用效果要比较茎伸长量和对照组数据的差值,1. 5mmol/L赤霉素促进作用约为16(31-15)mm,5mol/L生长素的促进作用约为8(22-14)mm,故1. 5mmol/L赤霉素对正常南瓜的促进作用约为5mol/L生长素的两倍,B正确;C. 据表分析可知,赤霉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不具有两重性,生长素对正常南

5、瓜的生理作用均具有两重性,C错误;D. 矮生南瓜突变体用赤霉素及生长素处理前后茎伸长量基本不变,表明该矮生南瓜突变体是激素不敏感类型,D正确。故选C。3.为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科学家在该植物某一生长周期内,发现茎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和茎段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 茎的伸长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有关,与乙烯无关B. 生长素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可能促进乙烯的合成C. 生长素促进乙烯合成,两者对茎段生长有协同作用D. 图中a、b两个时刻,该植物茎段的生长速度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当植物茎中生长素的含量达到M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当茎中乙烯的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反

6、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合成。【详解】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各种激素是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共同起作用的,茎的伸长与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有关,与乙烯有关,A错误;B.据图分析,生长素浓度增大到一定值,即M时,会促进植物茎中乙烯的合成,B正确;C.据图分析,生长素促进乙烯合成,两者对茎段生长有拮抗作用,C错误;D.图中a、b两个时刻,该植物生长素的含量相同,但a点能促进植物生长,b点植物基本不生长,D错误。 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理解与运用。4.进行肌肉注射药物时,药液进入人体后作用于靶细胞所经过的一般途径是A. 血液组织液淋巴组织液靶细胞

7、 B. 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C. D. 【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详解】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故选: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对应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重点考查学

8、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5.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激素弥散在内环境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B. 大面积烧伤易引起感染的原因是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C. 脑干内有呼吸中枢、语言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D. 病毒侵入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和浆细胞都有识别功能【答案】A【解析】【分析】1、激素释放进入血液被运送到全身各个部位,虽然他们与各处的组织、细胞有广泛接触,但有此激素只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这称为激素作用的特异性,被激素选择作用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分别称为靶器官、靶组织和靶细胞,激素与受体相互识别并发生特异性结合,经过细胞内复杂的反应,从而激发出一定的生理

9、效应。2、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详解】A.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A正确;B.大面积烧伤,主要是皮肤烧伤,皮肤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故大面积烧伤易引起感染的原因是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B错误;C.脑干内有呼吸中枢,语言中枢在大脑皮层,C错误;D.病毒侵入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有识别功能,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能力,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情况,激

10、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6.采指血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缩手。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B. 突触后膜受体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C. 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D. 接受信号的神经元均产生了兴奋【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详解】A.反射活动需要

11、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此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A正确;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需要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突触后膜受体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B正确;C.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确;D.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而不缩手,所以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受到抑制,不会产生兴奋,D错误。故选:D。7.很多学校已经正式启动了中小学冰雪运动项目,许多学生已亲身体验了冰雪课程的魅力。下列对同学们在滑雪期间经历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 运动中机体产热量增加散热量随之增加B. 冷觉感受器将兴奋传递到下丘脑形成冷觉C. 寒冷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

12、激素增多D. 代谢使滑雪过程中同学的血糖持续下降【答案】A【解析】【分析】1、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维持相对平衡的缘故,因此,无论是体温低于或高于正常值,都同时具有产热和散热过程,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体温调节的都有神经和激素参与调节。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运动中肌肉收缩,机体产热量增加,人是恒温动物,产热=散热,散热量随之增加,A正确;B.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错误;C.寒冷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

13、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C错误;D.滑雪过程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同学们的血糖含量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A。8.已知如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神经递质脑啡肽(有镇痛作用)。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A. 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a释放乙酰胆碱B. 神经元c兴奋会释放脑啡肽从而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C. a与结合的受体和b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不同D. 脑啡肽和乙酸胆碱均可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

14、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引发神经元a释放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A正确;B.脑啡肽有镇痛作用,所以c细胞分泌的脑啡肽会引起a细胞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从而阻碍痛觉信息传递,B错误;C.a上与脑啡肽结合的受体和b上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的本质都是蛋白质,受体具有特异性,与其结构不同有关,C正确;D.无论递质传递的是兴奋或是抑制信号,都是通过膜电位变化实现的,乙酰胆碱能使b膜电位发生改变,而脑啡肽起抑制作用,会使a膜静息电位加强,都会改变膜电位,D正确。故选:B。9.饮水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ADH)

15、分泌增加,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DH由垂体合成并释放到血液,运输至靶细胞B. 结合ADH的受体促进处ATP水解为M蛋白供能C. M蛋白促进处融合过程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D. H2O通过自由扩散进入B侧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答案】C【解析】【分析】水平衡的调节:1、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2、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16、作用减弱。【详解】A.ADH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最后由垂体释放到血液,运输至靶细胞,A错误;B.由题图分析可知,处ATP水解并环化成cAMP,是给M蛋白传递信号的,B错误;C.由题图分析可知,M蛋白促进胞吐过程,通过膜融合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C正确;D.H2O通过协助扩散,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B侧),D错误。故选C。10.下列关于人在夏季进行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时,机体不会发生的是( )A. 通过神经调节,增加汗腺分泌活动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液生成减少C. 产生大量乳酸,血浆pH明显降低D.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维持血糖稳定【答案】C【解析】人在夏季进行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时,

17、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增加汗腺分泌活动。由于机体通过排汗丢失大量的水分,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液生成减少,故A、B项不符合题意;有氧运动时,机体以有氧呼吸为主,避免了机体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另外,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即使有乳酸进入血液,血浆pH也不会明显降低,故C项符合题意;快走、慢跑等运动机体耗能增加,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致使血糖浓度降低,进而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维持血糖稳定,D项不符合题意。11.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其分子结构与人雌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激素效应。下列对大豆异黄酮的推测,错误的是A. 可缓解雌激素

18、水平降低者的症状B. 能与人雌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C. 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D. 会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性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性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激素,当性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性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详解】A.由于大豆异黄酮,其分子结构与人雌性激素相似,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故可缓解雌性激素水平降低者的症状,A正确;B.由于大豆异黄酮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能与人雌性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B正

19、确;C.大豆异黄酮分子结构与人雌激素相似,雌激素的成分是固醇,是小分子脂质,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C正确;D.大豆异黄酮进入人体后能发挥微弱的雌性激素效应,故通过反馈调节会引起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减少,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性激素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分级调节的过程;识记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明确当性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进行负反馈调节。12.若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不会发生的是A. 流感病毒在内环境中增殖 B. 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分化C. 效应T细胞识别靶细胞 D. 产生针对该病毒的记忆细胞【答案】A【解析】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A项错误;流感病

20、毒侵入人体,可以引起特异性免疫,引起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分化,B项正确;效应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靶细胞,并使之裂解,C项正确;特异性免疫可产生针对该病毒的记忆细胞,D项正确。13.如图为某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发育为乙的主要场所是淋巴B. 乙增殖分化为丙需要抗原刺激C. 丙表面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D. 丙在二次免疫中具有较强的分裂能力【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转

21、移到胸腺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相应的抗体。由图分析可知,丙细胞产生抗体,判断出丙是效应B细胞(浆细胞),甲是骨髓造血干细胞(淋巴干细胞),乙是B细胞。【详解】A.甲发育为乙(B细胞)的场所在骨髓,A错误;B.乙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丙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C.丙(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细胞表面没有特异性抗原受体,C错误;D.丙浆细胞表面没有抗原受体,也丧失了分裂能力,D错误。故选B。14.用含不同剂量制剂的饲料饲喂健康小鼠,一段时间后给小鼠注射绵羊红细胞,测定小鼠血清中

22、溶血素(针对绵羊红细胞的抗体,能导致其溶解)的含量得到如图结果。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 实验中用到的绵羊红细胞相当于抗原B. 浆细胞分泌溶血素有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C. 溶血素导致红细胞溶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D. 中剂量的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最大【答案】C【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详解】A.实验中用到的绵羊红细胞为异体物质,相当于抗原,A正确;B.溶血素即为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的,其分泌过程通过胞吐,有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C溶血素能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这个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错误;D.据柱形图可知,中剂量的该制剂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最

23、大,D正确。故选:C。15.利用“双抗夹心法”检测患者血液里促卵泡激素的含量,原理如下图所示。检测之前,将“抗体1”固定在支持物上,加入待测样本待其充分结合后冲洗掉未结合的蛋白,再加入“抗体2”,抗体2上标记的酶可催化底物发生颜色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抗体1和抗体2的氨基酸序列一定相同B. 加入抗体2以后需要再次进行冲洗C. 需设置不同浓度的促卵泡激素检测结果的标准曲线D. 反应体系中颜色越深说明待测样品中激素水平越高【答案】A【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

24、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详解】A. 抗体参与特异性免疫,只能针对特定抗原,具有特异性,抗体1和抗体2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相同,A错误;B. 加入抗体2以后需要再次进行冲洗,显示抗体2上标记的酶可催化底物发生颜色反应,B正确;C. 本实验需设置不同浓度的促卵泡激素检测结果的标准曲线做对照,C正确;D.待测样品反应体系中激素水平越高,抗体2上标记的酶可催化底物发生颜色反应越深,D正确。故选A。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 2019年底北京市常住

25、人口性别比例为1. 07:1B. 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逐年增加C.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 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榕树种群死亡率升高【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密度; 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 ;4、性别比例;5、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的空间特征: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详解】A.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是对种群性别比例的描述,属于种群数量特征,A正确;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是对种群年龄组成的描述,属于种群数量特征,B正确;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

26、近形成集群,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错误;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描述的是种群的死亡率,属于种群数量特征,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试题相对简单,属识记内容,应理解加记忆并举,主要区分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17.新挖的池塘里放养了一群鱼苗,调查发现其种群密度增长的情况近于S型曲线的增长模型。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种群刚迁入时会有一个缓慢增长期B. 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C.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D. 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之前和“J”型增长一致【答案】D【解析】【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

27、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详解】A. 种群刚迁入时有一个适应过程,会有一个缓慢增长期,A正确;B. 近于S型曲线的增长的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B正确;C.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D.刚刚迁入的种群由于环境资源状况比较理想,在最初时期有可能出现类似“J”型曲线的增长,但绝对不可能持续到K值时期,D错误。故选D。18.初级生产量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

28、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下图显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初级生产量和呼吸量的变化。据下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呼吸量是指群落中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呼吸作用的总量B. 群落演替至成熟阶段时,初级生产量与呼吸量大致相等C.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生物量不断增加,最终达到最大并保持稳定D. 为保持原有演替方向,应将每年的釆伐量控制在当年增加的生物量以内【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初级生产量和呼吸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详解】A.呼吸量是指群落中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作用的总量,A错误;B.据图分析,群落演替至成熟阶段时,初级生产量与呼吸量大致相等,B正确;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

29、的生物量不断增加,最终达到最大并保持稳定,C正确;D.每年的采伐输出量控制在当年增加的生物量以内,可保持原有演替方向,D正确。故选A。19.由于农田存在,棠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数量逐年下降。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农田没有垂直结构,缺乏松鼠适宜的栖息地B. 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基因交流困难C. 生态通道的建立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D. 可用标志重捕法检查生态通道建立后对松鼠的保护效果【答案】A【解析】【分析】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

30、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农田也有垂直结构,但比森林简单,农田确实缺乏松鼠的栖息地,A错误;B.松鼠的活动区域已经被分隔,说明产生了地理隔离,属于不同的种群,地理隔离导致基因交流困难,B正确;C.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的迁移,有利于基因交流,因此有利于保护基因多样性,C正确;D.种群密度是检查保护效果的基础,松鼠的种群密度可以

31、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统计,D正确。故选A。20.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下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A. 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 光照同时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 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 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柱形图: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但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不相同,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详解】A.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种类数)均高于林下,A正确;B.林窗和林下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距离地表的深度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