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2.98KB ,
资源ID:72188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2188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及对苏州的启示文献综述.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及对苏州的启示文献综述.docx

1、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及对苏州的启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及对苏州的启示一、引言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发展的主要方向,生态文明成为科学发展追求目标之一。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一种重要的运作方式。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2006年9月,我国首次发布生态工业园区标准,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工业总量的迅速增长,各地纷纷兴起了建设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热潮。由于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土地的过度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工作的弱化,致使我国工业园区环境问题日

2、益突出。在工业生态理念指导下,将工业园区改造成生态工业园区,有利于加速区域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形成,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向资源利用合理化、废物减量化、生产过程无害化的方向调整,提高园区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实现环境友好,提高园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进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优化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对于促进工业园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纷纷对生态化工业园区进行研究,本综述主要从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管理和建设的动因、管理模式、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评述。二、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生态工业园作为工业生态学与工业园区的结合形式,具有各种类型的概念形式,同时与工业园区

3、的特征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于现荣(2005)指出,生态工业园区是继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的第三代工业园区,是以生态工业学及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生产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园区建设模式,是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高效、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它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升级和发展趋势,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特征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林健、吴妍妍(2008)认为,生态工业园区是通过模拟自然系统建立产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互利共生网络,实现物流

4、的“闭路再循环”,达到物质、能量的最大利用。借助生态工艺技术和系统工程学方法,将资源的加工链尽量延伸,既达到资源价值增值,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吴松毅(2005)将生态工业园区定义为是建立在一块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企业社区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管理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企业社区所获得的效益大于单个企业通过个体行为的最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三、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和建设的动因目前,全球正面临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有毒化学品污染和有害废物越境转移等环境问题,工业活动是造成这些污染问

5、题的主要根源,这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开辟的一条新道路。但是目前中国在工业园生态化管理和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付启敏、刘伟、谭莉(2007)分析了我国目前化工行业的产业结构,指出中国的化工企业已经呈现出向各种化工园区聚集发展的态势,化工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不仅对企业延长产业链和提高竞争力不利,也给环境治理造成巨大压力。张攀、耿涌、姜艳玲(2008)阐述了高新技术园区的生态问题和隐患。指出在现阶段,国内诸多高新区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环境质量,相继开展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仍然有很多的生态问

6、题和隐患并没有得到识别、分析和处理。文中重点论述了有毒有害原材料的多重污染、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这几大问题。盛国滨(2009)则以青海工业园区为例,全面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区内部分大企业并未形成以龙头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与部分企业的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这两点尤为突出。通过对青海工业园区的分析,了解中国在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周才用(2008)总结了目前我国的工业园区建设在经济规模、规划布局、管理体制、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园区规划对生态建设引导不够、污染防治能力有待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资源配置有待加强、环

7、境监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吴松毅(2005)根据第一代和第二代工业园区把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推向了前所未有高度,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发展机会不平等、过度依赖土地经营、不计环境成本、园区企业间没有形成共生体系、工业园区过多过滥。王慧珍(2006)具体的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和日本北九州工业园区做对比,从园区内部企业基础、相应政策环境、技术支撑体系三方面,指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应当在企业的基础上完成,要想真正实现区域工业体系的生态化和清洁性,每个企业都应达到清洁生产的基本要求。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日本较早建立循环经济最

8、先进的立法体系,从而成为资源循环利用率最高的国家。我国目前在循环经济立法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主要循环经济法律问题,规定零散,缺乏系统和综合性的解决机制。北九州在园区内开辟了专门的实验研究区域,企业、政府、大学联合起来进行尖端的废物处理技术、再生使用技术和环境污染物质合理控制技术的研发,为企业开展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集技术、信息、管理、政策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和专家系统尚未形成。截至2007 年6 月,国家环保总局已主持通过论证了26 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规划,还有十几家生态工业园区正在规划中。路超君、

9、乔琦(2007)在文中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环境管理、组织形式、制度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生态工业园区认识不够,项目建设快而不实;相关的法律制度等保障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缺少约束力;园区内企业间信息沟通不畅;工业园区环境风险凸现等。四、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发展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正在开展探索的热点问题。人们认识到,单纯依靠污染的末端控制来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模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生态工业园区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

10、世界各地出现,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所取得的效果也就有所差别。(一)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李慧明、崔晓莹(2006)指出了日本北九州工业园区针对生态化问题实施的措施,被称为“北九州模式”,包括政府治理、社区治理、市民治理、合作治理、企业治理、财政支持、国际交流、环境教育,有效地平衡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北九州为例,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互为矛盾的关系,运用北九州模式,将废弃物作为资源来循环使用,环保产业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环境与经济并驾齐驱。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2005)指出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地方自治体为主体,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辅助和管理,企业

11、、研究机构、行政部门积极参与,形成了“产学官民”一体化的园区管理和运作模式。日本是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在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方面,日本环境省和经产省起着重要的作用,两省共同负责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实现双重管理。中央还制定生态工业园区补偿金制度,日本经济部门负有对新建企业进行资金援助的主要责任,而环境部门除对入园企业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外,在园区环境管理、废弃物回收和处理指导等方面起主要作用。邹阳(2005)总结了国外工业生态学家们对生态工业园区的两种不同模式,即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前者是针对能够相互形成生态链的企业群,在印度、瑞典、南非、荷兰、加拿大和美国都有类似的生态工业园

12、项目;后者的重心在于整个区域及其将来的发展变化,其中涉及到多个层次的利害关系,而且他们各自还有自身发展的要求。(二)国内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甘永辉(2007)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共生的基本模式,具体指出了基于逆向物流管理的恢复链模式及供应链的竞争与协调合同模式在生态工业园中共生企业之间的应用,逆向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都是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最终目标都是要达到整个系统资源配置最优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同时,根据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理论,两者都强调绿色设计、资源使用最小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最大化。但生态工业园和逆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还是有所区别,例

13、如:共生企业群落的构建方式不同、激励因素不一样、适应能力存在差异、循环利用的物质有所区别。因此,在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过程中,较为理想的模式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鼓励各企业积极寻找共生伙伴,实现生态工业园共生系统健康、持续的发展。吴松毅(2005)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工业部门,将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设计为三种模式,即网络藕合式生态工业园区、关联共生式生态工业园区和混合式生态工业园区。无论是网络藕合式生态工业园区、关联共生式生态工业园区还是混合式生态工业园区,都是以产品系统(原材料采掘原材料产生产品制造产品使用报废产品回收再循环)为主线,尽可能将相关工业部门组合成完整的工业循环系统,从而减少甚

14、至消除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所不同的是,网络耦合式生态工业园区是尽量用一个个接口将众多的工业企业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网络,而关联共生式生态工业园区则是以一个个主导工业企业为主,将相关部门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循环系统,实现三大效益高度统一。赵玲玲、罗涛、刘伟娜(2007)从政府和管理主体两方面对比中外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的特点,认识到不同的管理模式对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有不同的影响。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是由政府规划建设的,在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上采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依托重点企业在园区成立循环经济联谊会的形式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各级政府和环保

15、等主管部门主要在编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方面给予指导,从政策、资金和技术上予以支持。五、生态工业园区管理的具体措施 与工业发展相伴随,工业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增加,与之相关的生态问题也逐渐延伸,工业环境保护虽由深化末端治理到推进清洁生产,但均不能有效的控制工业污染的影响。工业园(开发区)环境问题也因企业集中、生产规模大而成为其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生态工业”的概念一经提出,便迅速引起全球学术界、产业界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各国更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展开生态工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累了发展生态工业园的许多经验,为我国现阶段生态行业园区管理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下面就这方面的一些文献进

16、行梳理:(一)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工业园区中的主体作用丁海军(2008)坚持“两个减量化”和“两个总量控制”的原则,为我国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提供对策建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营造良好氛围,科学制定规划、加快机制创新,强化政策引导、建设信息网络,强化监督管理。肖鹏程(2010)认为政府需强化行政管理,保障政策落实,以北九州生态工业园为例,环保局承担为入园企业协调办理各种手续,为企业合作利用废物资源提供信息和技术指导,通过政策引导和信息传递,指导和服务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相互利用产业间的能源与副产品,形成园区内企业间的产业链接,并与生活社区开展联合,实现园内外资源最优化。(二)协调生态工业

17、园区内部各产业间的平衡董立延、李娜(2009)指出,日本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是以建立废物资源化和安全处置产业即“静脉”产业为重点,努力与生产领域物质利用过程产业即“动脉”产业连接,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付启敏、刘伟、谭莉(2007)提出工业园区“一体化”建设战略,通过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辅助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以指导化工园区、化工企业走向成功。王玖河、郑海明、安军玲(2009)认为产业共生链是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诞生源泉和实现载体,在企业、园区或社会范围内,设计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再生资源利用为特色的共生链

18、,实现同资源共享、异质资源互补,既可有效地实现循环经济建设,也有利于形成技术创新的需求和方法。(三)加强产学研合作 李娜、周瑞红(2008)认为在园区内开辟专门的实验研究区域,产、学、政府部门共同研究废弃物处理技术、再利用技术和环境污染物质合理控制技术,为企业开展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李慧明、崔晓莹(2006)通过研究“北九州模式”指出人才培养是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是在企业、大学、行政强大的联合下展开的,联合多所大学建立多个试验基地,吸收大量高科技人才进行科学研究,以推动园区的产学研究活动,创造新产业,实现高度技术化,为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19、,保证最尖端的高新技术可以在第一时间应用于企业,投入生产并创造利润。(四)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吴松毅(2005)认为当前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总体来说还是新鲜事物,因此,需要通过加大培训和宣传的力度,提高各级管理者和广大民众的意识,宣传生态工业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操作知识。同时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信息系统,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信息系统,可以为相关领域工作人员进行资源共享、信息查询和获得网上帮助,为园区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丰富的、可靠的信息来源。周欣华、赵旭(2001)总结在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长期影响下,我国人民普遍存在着环境意识薄弱的严重问题,如果想真正推广工业生态园区的计划,取得长期的成果,就一定要使生态

20、思想深入人心。不仅要对工业生态园区中的企业成员加强环境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还要把环境和生态知识普及到每一个居民。要让人们参与到计划和设计的过程中,使人们认识到一项共同的使命,即工业生态化会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保护环境并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六、总结 合理高效利用环境资源、解决环境问题是制约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全球环境保护的大浪潮下,中国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更加紧迫。解决原有的企业盲目集成、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物排放量巨大的问题成了中国现今所有的生态工业园在建设过程中都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是一个自然的、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工业体系,尽管生态工业已是解决工业污

21、染的根本途径,但要真正实现生态工业,还面临着术、经济、法律、信息和组织等方面的许多困难和障碍。生态工业园区无论对我国还是对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它的建设需要在摸索中不断完善。为了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代代平等,我们必须坚定地走循环经济之路,使我国工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者认为,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的探索研究,深刻了解到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充分认识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运用生态工业园区所提倡的系统化、一体化的思想从园区的整体高度来审视资源的有效利用,使环境管理体系更富有生命力和成效性,推动环境管理体系不断向纵深发展,实现经

22、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李慧明,崔晓莹.日本北九州市生态工业园区驶上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新干线J.循环经济,2006,(02):11-13.2 董立延,李娜.日本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模式与经验J.现代日本经济,2009,(06):11-16.3 林健,吴妍妍.日本生态工业园探析以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为例J.华东森林经理,2008,(01):53-57.4 甘永辉.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共生研究江西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5 付启敏,刘伟,谭莉.促进生态化工业园区建设J.经济论坛,2007,(16):65-67.6 张攀, 耿涌, 姜艳玲.高新技术产业园生态建

23、设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08):96-98.7 盛国滨.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青海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J.青海师专学报. 2009, (02):47-50.8 路超君,乔琦.发展中国家生态工业园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 2007,(12):65-67.9 周才用.探寻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路径J.区域. 2008, (10):58.10 于现荣.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与实践D.浙江大学.2005.11 吴松毅.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12 邹阳.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支持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13 赵玲玲,罗涛,刘伟娜.中外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比较研

24、究J.当代经济.2007,(09):88-89.14 王慧珍.从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对比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J.天津科技. 2006(05):31-32.15 肖鹏程.日本北九州生态城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启示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0,(02):29-34.16 李娜,周瑞红.日本发展生态工业园的实践及启示J.经济纵横. 2008,(03):91-93.17 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生态工业园区如何搭台唱戏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管理模式EB/OL.2005.18 岳思羽,王军,刘赞,史云娣.北九州生态园对我国静脉产业园建设的启示J. 环境科技. 2009,(10):71-

25、74.19 王玖河,郑海明,安军玲.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研究以曹妃甸工业园区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 2009,(09):32-36.20 周欣华,赵旭.西方工业园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汇刊. 2001,(02):63-68.21 John Ehrenfeld Nicholas Gertler. Industrial Ecology in practice The Evolution of Interdependence at Kalundborg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1999. 22 Dara ORourke, Lloyd Connelly, Catherine Koshland. Industrial Ecology:A Critical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2005.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