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护送钱斯观后感护送钱斯观后感【篇一:护送钱斯观后感】美国影片护送钱斯/TakingChance描述了曾参加海湾战争的麦克?施特博尔上校自愿护送在伊拉克战争中殉国的一等兵钱斯?费尔普斯的遗体回怀俄明州的老家,影片回避了战争的残酷现实,而是动情地描述了一路上阵亡将士受到的自发的、无比荣誉的尊敬。护送遗体每经一处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天细节,一次次的立正敬礼,但手臂一次次缓缓地抬起,又缓缓地放下时,中间还穿插钱斯遗体被送往美国、遗体和义务接受清洗的画面,当所有在场的人都默默为这位殉国士兵默哀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对人性,对生命的无限尊敬和热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美国人从小接受的是“自由,平等,
2、博爱”的教育,对生命的尊重,对自我的培养。国家的意识保证着民主、民生和民权,每个公民自愿地捍卫着信仰。在我国,每个人都是在党领导一切的前提,忠诚着“国家”,而自我和家庭得服从着这样的思想。美国士兵每人兜子都装着“投降书”,作战时可以投降;我们就只能说“向我开炮”,血战到底(美国著名总统阿伯拉罕?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当钱斯为国捐躯,人们自发的尊敬和悼念,是出于生命的尊敬以及他为国家做出最大牺牲的尊敬。而经典的我国英雄-苦命鸳鸯的余则成和翠平(潜伏),知道党国的事比天大。影片很平淡,但饱含真挚的感情,让人不由自主肃然起敬。【篇二:护送钱斯观后感】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很感动,讲的是运送美国在伊拉克阵
3、亡士兵回到故乡。很庄重,入殓师精心为他们的身体处理,在得知士兵的亲人不会打开棺木的情况下,仍旧为他精心制作军装。我难以说出什么,我感动于人们对阵亡士兵的观念。就像影片中说的一样,人么也许反对这场战争,但他们仍旧纪念阵亡的士兵。是啊,士兵不是决策者,他们只是执行者,固然他们的双手沾满鲜血可他们真的有罪吗,难道可以责怪杀人的刀吗?可是对于伊拉克人民来说他们是仇人。可是我认为战争从来没有光明的,无论任何理由屠杀便是屠杀。然而对于一场所谓正义的战争,死亡的士兵是光荣的,而非正义呢,士兵也只能服从。又怎么能责怪他呢。战争在我看来只是人性恶的一面,无论什么原因,死者都是值得追悼的。还有,我看凤凰节目上说在
4、抗日战争时日本的士兵阵亡人数十精确到个位数,还有美国等也是。而我们中国则往往是死亡几万人。我希望以后少一些无名英雄,无论是战争还是灾难,我们都能记住他们得名字,都能精确到个位。也许有千万种理由反驳,中国人多,有的人口不登记,可我总觉得这不是理由,也许这样太理想化,不符合中国国情,但我总觉得不应该这样。【篇三:护送钱斯观后感作文】很少在看完外国战争片后写影评,可能是因为担心自己在意识形态潜意识里无法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一位朋友看了护送钱斯以后写了影评,约我也写一篇出来,并共同分享。我想,这倒是以文会友的好方式。虽然形式上是让人不爽的命题作文,但我欣然应之。于是就有了这篇。护送钱斯区别于以往常见
5、的战争片,它没有正面描述战争的激烈和残酷,没有刻意去渲染战争片常见的血淋淋的镜头和撕心裂肺的叫喊。它只是通过平铺直叙的剧情,在点滴细微中触及心灵深处。这部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来源于迈克尔中校一篇护送报告在网络的传播。故事就从海军陆战队参谋部迈克尔中校担任灵柩护送员开始,他主动要求护送在伊拉克战争中阵亡的19岁一等兵钱斯的遗体回乡,直到看到钱斯遗体得以体面且荣耀的安葬,他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使命,也获得了心灵的解脱和释怀。影片的基调是深沉的,一种悲伤的音乐始终环绕四周,伴随着钱斯灵柩跨越了美国东海岸至西北部3000多公里的路程。从一开始,温馨的家庭生活和冰冷的灵柩景象就相互交织,形成强烈的反差。传统
6、的蒙太奇手法在这里用到了极致,将生与死的反差强烈扩大。影片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美国普通民众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崇高无上的敬意。从搬运工、司机、航空乘务员、机长、小镇居民,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为烈士送行。有些震撼人心的情节是不用语言的,比如:在弯弯山路上,路过的车辆不约而同的亮起了车灯,向为国家牺牲的人致敬并组成车队送行。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电影,它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国英雄钱斯的形象,也成功向世人展示了美国民众对生与死的理解。整部影片,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孤胆英雄,没有对政治是非的讨论,没有对战争对错的剖析。导演有意淡化那些意识形态里的形而上的东西,只是关注普通民众对逝者的敬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7、甚至连时代背景在这里都只是个铺垫。不可否认,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片的思想高度。因为一旦回避那些纷繁复杂的政治因素,战争就变得毫无意义。而在毫无意义战争中牺牲的人们,其牺牲价值就成为了疑问。如果战争的另一方,在怀有敌意的前提下来看这部影片,它就成了好战分子鼓吹战争的一件利器,成了众多宣扬愚忠和美国救世主价值观的作品之一。所幸,我是在远离战争的和平条件下,怀着一种超越战争、敬畏生命的心情来看这部影片,所以我宁愿只看到正面的积极的关注生命的大爱。但我仍然不免在想,如果美国人能够把对为国捐躯者的敬重转化为对世界所有个人、所有民族的尊重的大爱,或许情感就会更加饱满、震撼就会更加强烈、共鸣就会更加持久。
8、虽然这已经不属于简单的电影层面的事情,但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还是应该有所作为的。谨以此文,向所有在人类战争史上失去生命的人们致哀!并衷心祈愿和平。【篇四:护送钱斯观后感】解读生命与责任的意义,从死亡开始。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19岁的海军陆战队员钱斯在伊拉克战争中阵亡。他的灵柩,受到礼赞,受到最高的尊重;他的亡魂,在回到最终安息地之前,一直倍受呵护,从不孤独。这是一部低调的影片,不必将伟大、崇高、悲壮之类的词与之相连。一个青年死了,死于一种使命他自己的使命,当兵的义务赋予他的使命。这里,不论正义与否。电影像流水一样记录着陆军少尉迈克尔护送钱斯的过程,情节朴实,语言简单、真诚,
9、凝重的画面,点点滴滴的感动,堆积、堆积,在所有低沉的时空里,宏大的音乐舒缓、深情,推动观众内心的波澜,逐渐汹涌,你会被某个细节轻轻抓住,泪水不知不觉湿了眼眶一条普通的道路,当路上的车辆准备超越灵车时,司机会默默摘下帽子,打开车灯,并且放慢车速,而更多的车辆加入,形成一条护航的车流;当遗体护送下飞机的时候,同机的乘客以及工作人员会自发肃立致礼;迈克尔在6天的行程中,寸步不离钱斯,他无法让他孤单,而他自己身为军人的灵魂,也经历了一次洗礼,从负疚到平和这些印象最深的场景,都有着前后温和而细致的铺垫,悄无声息当中,一个个海浪便扑进观众柔软的心房对钱斯,未进行正面的描述。战友的口中,他很普通,没有惊天的
10、壮举,可以穿着拖鞋出入营地。越平凡,受到尊重的程度越高,突显的意义才越真实他只是尽了他该尽的责任。责任并不会因为平凡或伟大而有任何的增加或减少。对死亡的尊重,就是对生命的敬重,也是对责任履行行为的颂扬。【篇五:护送钱斯观后感】XX年,我曾采访过山西转业老军人王艾甫利用偶然收藏到的太原战役牺牲官兵名册,极力为烈士寻亲,并将昔日未曾寄出的阵亡通知书送达烈士亲人的故事。XX年,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在采访流落缅甸的原远征军老兵后,发起并组织了“接引老兵回家”的活动。王艾甫、孙春龙均非那段历史的亲历者,而是后辈中国人,他们是沿着历史之河上溯几十年,代表今天的国家和同胞抚慰一段远去的历史,告诉那些曾经为
11、民族浴血奋战、又曾饱受委屈的老兵:“国家从来没有也不会忘记和抛弃你们。”对于牺牲者和幸存者而言,这是一份迟到的礼遇,可谓之“救赎”之举,它让人感到今日中国人渐渐觉醒的历史良知。如电影集结号中执着于为牺牲战友的归宿有一个交代的“谷子地”一样,王艾甫、孙春龙的举动是一种现实版的中国民间行为,他们书写的是有国情特色的“士兵回家”故事。在美国电影护送钱斯中,我看到的却是完全陌生的“士兵回家”故事。这部影片记录了在伊拉克阵亡的美军陆战队士兵钱斯,经由一位上校军官麦克全程护送,沿途备享尊崇而魂归故里过程。影片源于真实发生的故事,只是因为那位护送军官留下了一份非常详尽的记录文本,于是吸引了HBO(HomeB
12、oxOffice,美国最大的电影频道)投拍,据说最初的形态是纪录片。因而它记录的是那个国家的日常现实,这样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在美国上演着:担负护送任务的麦克上校,穿着挂满勋章的军装,从美国东海岸的特拉华州多佛空军基地出发,直至美国西北部的怀俄明州钱斯家乡的小镇,护送这位普通士兵的灵柩跨越了大半个美国。在机场、饭店、仓库、车站,他一次次以缓缓举起、缓缓放下的军礼,迎送遗体的每次装载。转机时,搬运工们围拢来,和麦克一起向钱斯致敬。在费城上空,一个空姐蹲下来,轻轻叫醒麦克,将一个十字架放在他手心,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在另一次航班上,一个时尚女孩坐麦克身旁,发短信给朋友调侃说与一位帅哥军官同行。抵达后,
13、机长广播说,飞机上还搭乘了一位阵亡士兵,请大家留在座位上,让护送员先下飞机。那女孩转过头来,眼波中忽然涌出郑重感和歉疚之意,轻轻对麦克说:“对不起。”麦克站在行李装卸口,再次缓缓举手,所有乘客都停住脚步,向躺在灵柩中的钱斯致敬。他在一场美国公众认同或不认同的战争中失去了生命,但如今却像一位早夭的王子那样,被迎送回了故乡。在护送之途中一遍遍插叙回放的镜头,几乎都在说着同一件事,就是对死者及其遗体的尊重。钱斯的遗体用盛满冰块的棺木从战场空运回国,在专门的殡仪馆整理遗容,每一件遗物、每一寸皮肤都会被仔细擦拭一个黑人女军官将钱斯的手清洁干净后,一双黢黑的、女性活着的手,停留在死者白净瘫软的手上。遗体经
14、过X光检测,还专门拍照存档,负责的后勤人员为钱斯换着崭新的军装,并缀上代表功勋的略表即便在后来举行的追悼仪式是闭棺进行的,亲人只会看到照片,不会亲眼见到遗容,但为了这位普通士兵的遗容,这个国家不怕麻烦、不惜血本。当灵柩从费城机场搬运至飞机的过程中,在数十米外的候机楼上有两个孩子透过厚厚的玻璃见证了整个过程。也许他们还不明白所见到的一切,但是他们一定在好奇中感受到了肃穆和庄严,这将给他们的幼小的心灵烙下深深的印记,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生。还有,在驰往钱斯故乡小镇的公路上,一名卡车司机看到行驶中的灵车,马上放慢车速,脱帽并开启车灯表达自己的敬意。随后,一辆辆飞驰的汽车都放慢了车速并打开车灯,自发组成
15、了车队共同护送这名年轻的士兵回归故乡影片中没有交代,但几乎所有美国人都知道护送军官是干什么的,并能马上意识到自己应有怎样的态度和行为,可想这一仪式早已制度化并为公众所熟悉。无数的人委身于一个素昧平生的士兵的遗体。不,并非委身于他的遗体,是委身于他短暂一生的作为,和不死的灵魂。电影中有个特别的细节:负责派遣护送员的军官,交给麦克两面国旗。他说,因为钱斯的父母离婚了,必须分别送给他们。在后来的葬礼仪式上,两位士兵捧着国旗分别送到钱斯父母面前,说着同样的话:“来自美国总统、陆战队总司令及国家的感激,请收下这面旗,因您的儿子为国光荣服役所献出的永远的忠诚。”19岁的一等兵钱斯可谓极尽哀荣。当我意识到这
16、不过是那个国家和公众制度化的仪式,心里涌起的却是感慨之余的苦涩:为什么我们国家见不到这样的风景?我更加留意的是护送者麦克,与我同职务和年龄的上校军官。影片开头告诉观众,他每晚睡前要上网查阅伊战阵亡士兵的名单,并祈祷不要看见自己熟悉的人。终于有一天,他走进将军办公室,请求护送一等兵钱斯的遗体回家。将军提醒说,“你是一个高级军官。”麦克说,“这个19岁的孩子,和我来自同一个小镇。我没上战场,希望能为他做这件事”麦克护送钱斯,是因为觉得自己坐在办公室里不像个军人。看见一个19岁的小同乡死了,他有一种内疚,仿佛钱斯是替他死了。他认为自己舍不得家庭温暖、习惯了拥抱妻儿,对失去这一切的恐惧,超过了对自己职
17、分的承担。他认为这是自己在炮兵上尉任上参加海湾战争升职之后,从事文职、远离战场的潜在动机。在战友的死亡面前,他无法找回自己以军人身份存活的正当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他在无数普通公民面前一次次向钱斯缓缓行礼时,他重新获得了军人身份的认同。这也是他在机场安检口坚持不脱下缀有金属勋章的军服的原因,他要捍卫军装亦即军人身份的尊严。有一组打动我的镜头:在护送灵柩抵达某机场后,需要过夜等待次日转机。虽然政府已经为麦克预订了酒店,但是他拒绝离开而坚持留在机场仓库陪伴钱斯,只是向工人要了一把椅子、一条毯子和一件御寒衣物,他的话坚定而又发自内心:“我不想把他一个人留着这里。”他彻夜未眠,在他心里钱斯不是一具僵硬
18、的尸体,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也是自己心里沉甸甸的价值感。在整个旅途中,他一遍遍地拿出钱斯曾经沾血的遗物清点、抚摩,仿佛从中感悟、汲取着某种精神力量。每天,麦克仍坚持晨跑、做俯卧撑,又仿佛是下意识地在为某种期待中的召唤重返战场做着准备这一切,均缘于麦克上校内心深处的“自省”,即时时提醒自己是干什么的。在抵达钱斯故乡小镇时,麦克与几位更老的韩战、越战退役军官相遇,流露出自己对于自身价值的困惑和沮丧。一位老兵大声告诉他:“你的护送之旅就是对军人价值的见证,没有这样的见证,我们军人所有的牺牲都没有意义。”在和平岁月里,沉浸于天伦之乐,或庸常世俗的办公室生涯,有几位军人体验到了麦克式的身份焦虑?有这种身
19、份焦虑感军人,即便不再有机会走返战场,也是令人可敬的;当他是你的假设敌,则令人可畏。麦克在护送钱斯回家的过程中,同时也完成了自己心灵的回归之旅,即回到军人应该永远擦拭、保持的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影片相关的“主题词”的感悟:仪式感。整个护送之旅由无数的仪式构成,仿佛是一场漫长的宗教信仰活动。仪式是能提炼、强化日常生活价值感的文化行为,它是一种形式,但内容却融入了其中。对于“实用主义”已弥漫了生活空间的我们来说,也许最应该珍视的是这样的“形式主义”,而不是乱批一通。主旋律。影片无疑表达的是最纯粹的美国式“主旋律”虽然他们从来不这么命名,却让极力倡导“主旋律”创作的我们而自惭。看来弘扬主流价
20、值观并非我们的“专利”,而是每个国家的“共同课目”;真正值得研究的是:“主旋律”应该怎样演奏?生命。为公众死去的士兵,值得以最郑重的方式对待。这不关乎仗该不该打,士兵死得值不值。因为一个人的死,值不值得我们纪念,和他值不值得死并没有关系。至少有一件事值得我们尊敬,就是生命本身。家。我们所做的事,如果有意义,就意味着有一个家,超过现实的家。否则一切理想、事业,本质上都与我们对家庭的责任冲突。也必有一种血亲,超过现实的血亲;必有一种弟兄,超过现实的弟兄。不然你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你说“血浓于水”,不是实现不了的梦想,就是哄我们去死的谎言。【篇六:护送钱斯观后感】在很多电影电视中,我们可以看见美军
21、官兵,在见到上级的时候,都是满不在乎的举手一碰帽沿,所以在很多人的眼里,美军官兵并不严肃。可在看过护送钱斯后,看到每当美军遗体出现,麦克上校和每个美军官兵,缓慢严肃的军礼,每个转运的工作人员的肃立和手贴心礼,我被深深的震撼了。即便确定葬礼上将不会开棺,钱斯的遗容也永远不会展现在众人面前,但他的每一处伤口和血痕还是得到了最细致的擦拭,伤残的部位也得到了整容。他的遗物被精心地收集起来进行清洁,清除血渍、消毒和抛光,给钱斯换上了崭新的军装,并配以合适的勋章和勋带。尽管这一切并不会为人所见,但是zf还是不惜巨资,只是为了让一个阵亡的士兵在死后获得应有的尊严。他们明明知道,由于遗体受伤严重,他不会被人瞻
22、仰,而在军方的太平间,众多工作人员一遍遍擦拭着战士的遗体和染血的遗物,试图还原其生前的状态,一名黑人女军官用一双黝黑的、灵巧的女性的手安抚着死者净白瘫软的手。而为遗体制作军装的人更是努力的把军装做得最好,虽然他们知道没人会看到这身军装,但出于对死者的尊重,他们默默的把军装做的最好。他们在做着同一件事情,就是对死者及其遗体的尊重。从美国东海岸的特拉华州多佛空军基地出发,至美国西北部的怀俄明州钱斯的家乡,路程超过3000公里。一路上,麦克都感受着普通民众对护卫队和钱斯遗体的敬意。灵车司机理查将麦克送至机场并嘱托麦克,“让他们家里都知道我们惦记着”;机场检票口工作人员感谢麦克为此做出的奉献;在飞机上
23、,一名时尚的女孩坐在他身旁,并在和朋友的短信中打趣地说自己和一名帅帅的兵哥做伴。当她得知麦克此行承担的任务后,立即向麦克说:“抱歉,我不知道。”然后对其表示敬意。在抵达目的地后,机长通过广播告知机上的乘客:“我们的航班此次还搭载着一名阵亡士兵,请大家留在座位上让护卫队员先下飞机。”在行李装卸口,当钱斯的遗体被慢慢运出时,所有乘客、机组人员、搬运工都停了下来,肃穆地站着为逝者祷告。在乡间的公路上,一名卡车司机看到行驶中的灵车不时脱帽并开启车灯表示自己的敬意,随后一辆辆飞驰的汽车都打开了车灯并放慢了车速,自发组成了车队共同护送这名年轻的战士回归故乡其实,在影片当中还有很多情节让我感触、让我动容。理
24、查、乘客、机场工作人员、机组人员、司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向永远安眠的钱斯致敬。虽然他在一场他们并不一定认同的战争中失去了生命,但作为一名军人,他得到了人们最崇高的敬意。麦克跨越了大半个美国,在基地、机场、仓库、车站,一次次以庄严、郑重的军礼护送着遗体。每一个军礼,都如同一道特殊的光芒,打动着我。对于这些身盖着星条旗的士兵而言,他们履行了自己对国家的职责,现在可以回家了。也许就在数月前,他们也是搭乘同一架飞机为了“国家利益”跨越了半个地球奔赴疆场,他们来时是站立的,而归去却不得不躺下。他们为国牺牲,站着是一个男人,倒下也是一个男人。人生最后的旅程注定不能亲自走过,他们将生命献给了国家,国家又如何
25、报答他们的牺牲呢?当灵柩从费城机场搬运至飞机的过程中,在数十米外的候机楼有两位孩子透过厚厚的玻璃见证了整个过程。也许他们还不明白下面所发生的一切,但是他们一定从好奇中感受到了肃穆和庄严,迈克尔中校忠于职守和一丝不苟的形象将给他们的幼小的心灵烙下深深的印记,他们感受到了军人的威严和光荣,这也许会成为他们长大后报效祖国的动力,用国内通常的说法就是榜样的力量。飞往明尼波利斯的班机上,一位空姐将一座十字架赠给了迈克尔中校,于自身而言十字架是个人最重要的护身符。当得知阵亡者的灵柩就在身边,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这位空姐无论与死者还是护送员都素不相识,但是她以自己的方式在不惊扰其他乘客的前提下表达了
26、自己的敬意,中校在后来将这份珍贵的礼物转赠了钱斯的父母。迈克尔和灵柩抵达明尼波利斯后需要过夜等待第二天转机,虽然zf已经为迈克尔预订了当地的酒店,但是中校拒绝离开而坚持在仓库陪伴钱斯,只是向机场工人要了一把椅子、一条毯子和一件御寒衣物,他的话坚定而又发自内心:“我真不想把他一个人留着这里”。而事实上,迈克尔中校彻夜未眠,在他心里钱斯不是一具僵硬的尸体,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他的兄弟,所以他不能丢下钱斯不管。这是他的使命,更是他的心意。在搭乘前往比林斯的班机时,一位美丽的女孩成为了迈克尔的邻座,由于并不知情她对中校开了一些玩笑。当飞机降落后,机长告诉全体乘客,飞机上搭载了一位阵亡士兵的遗体,希
27、望能让护送员和灵柩先行离开。当女孩知道了这一切后,立刻用严肃代替了笑容,她向迈克尔表示道歉并希望得到他的原谅。当迈克尔向搬运中的灵柩敬礼的时候,女孩和同机的所有乘客一起行注目礼,人们在默默地为一个素不相识的捐躯者隐隐抽泣。从比林斯机场到钱斯的家杜波伊斯镇需要5小时的车程,在装运殡仪车之前,迈克尔仔细地为钱斯的棺木拆除了航空包装,并整齐地包裹了美国国旗。在接下来看似枯燥的行车旅途中却不经意地迎来了本片的第一个高潮,怀俄明地处洛基山脉,境内有闻名遐迩的黄石国家公园,在护送钱斯的旅途中虽然窗外风景如画,但是迈克尔中校却无心欣赏,心中的责任感让他心无旁骛。一辆卡车从左侧超车吸引了他的注意,卡车司机在与
28、中校的车平行时打开了汽车的前灯。随后,更多的车超过了他们,并同样打开了车灯,当镜头的视角扫到汽车的后窗,在他们的身后更多的车排成了一列伴随着他们同行,并且同样亮着车灯。当镜头从远处拉到广角端,令我们惊奇的一幕出现了,之前超过的汽车并没有离开,而是在灵车之前开路。一列自发的护送车队在群山中蔓延,他们用自己的光明为逝者照亮天堂之路,他们用自己的护送安慰自己的灵魂。看到这里,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不得不为之动容,一股电流涌到脑际,不觉中眼眶已有些许湿润。灵柩送抵杜波伊斯镇的当晚,当地退伍老兵为钱斯举行了纪念活动,很多人对迈克尔中校表示感谢,因为一位高级军官护送士兵灵柩回乡是一份光荣,而中校始终表示能够护送
29、钱斯回家是他的荣幸。在这里,钱斯的战友安兹中士向中校介绍了钱斯的为人、英勇和牺牲的经过,他为自己不能挽救战友的生命而表示深深的自责,当他说到“我就是无法相信我还活着而他没有”时,迈克尔中校劝慰他:“我很高兴你能在这里”。是的,中国有那么一句话“活着就好”,当一个人经历过枪林弹雨和生离死别,还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呢?虽然迈克尔如此劝解他人,但是他自己也为不能亲历战场而深深地自责,他甚至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一名真正的海军陆战队队员了。一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对他说:“你把钱斯带回家了,你就是他的见证人了,要是没有一个见证人,他们就这样消失了!”他们的牺牲不是无谓的,他们的价值和精神需要见证者的传递,他
30、们的光荣需要别人的分享,他们的为国捐躯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崇敬。这句话让迈克尔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他给予了钱斯所能得到的最高尊严,并且在护送过程中分享了钱斯的光荣,他的军人身份和价值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他得到了释怀。在第二天的告别仪式上,全镇的居民自发地聚集在一起悼念钱斯,并且一路目送着钱斯的灵车前往墓地,在接近墓地的道路两边童子军手持国旗站成两列为钱斯守护最后的路程。葬礼按照军礼进行,仪仗队鸣枪致敬,礼毕后海军陆战队员分别将两面国旗折叠整齐后分别交到钱斯已经离异的父母手中,“来自美国总统、海军陆战队统帅,以及一个充满感激的国家,请接受这面国旗作为您的儿子对他的国家忠诚服务的证明,愿主保佑
31、你!”而钱斯的父亲,同样是一名越战老兵,他将自己两枚分别刻着“1960”和“越南”字样的勋章永远地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当参加葬礼的人群渐渐离去了,在苍茫的墓地中只有迈克尔中校和钱斯的灵柩,迈克尔噙着眼中的热泪向钱斯敬了最后一个礼,这是军这部影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来源于迈克尔中校这篇护送报告在网络的传播,也许这样的事情每天的都在发生,只是一名高级军官的参与使其更具有了代表性。军人不管是因为对外参与何种性质的任务而身亡,但是对于他们为国捐躯的性质是同等的,作为他们的祖国有义务让他们受到有尊严的对待!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宣扬美国价值的主旋律电影,对于通常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我们的定式往往离不开“灌输”、“说
32、教”、“苍白”等印象,从而让我们从主观上对主旋律电影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排斥,但是护送钱斯却彻底颠覆了主旋律在我内心的印象。没有伟岸光辉的英雄形象,没有惊天动地的人物事迹,更没有一波三折的情感历程,护送钱斯却能够像一条温润的小溪缓缓地流过我们的心房,让我们这些并不十分了解美国文化的人也能从内心深处迸发出莫名的感动,护送钱斯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真实是一把无形的卡尺,只有真实方可打动人心。不可否认,护送钱斯作为一部电影不可避免地会运用一些艺术化的渲染,但是一件普通的事件、一些平凡的人物、一些自然而然的举动在朴实无华的表演中是显得如此地真切。也许,伴随着美国对外战争的持续,这样的事情可能每天都在发生,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边,所以即便是那些最不起眼的角色,他们的表演依然是那么自然而毫无破绽,他们的敬意甚至不是源自表演的需要,而是从内心油然而生。影片并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