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7.45KB ,
资源ID:71757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1757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重点1高考复习专题指导文言文阅读八种设误类型例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重点1高考复习专题指导文言文阅读八种设误类型例析.docx

1、重点1高考复习专题指导文言文阅读八种设误类型例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八种设误类型例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学生易犯一些低级的失误,如果我们能把高考常见的设误类型告诉学生,那么学生做题时多长个心眼,效果或许可以好些。从近几年高考的文言阅读看,常见的错误大致有以下八种。1 【误点】偷换概念【题例1】(2001年全国高考题)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 B C D 【纠错】错选B项。 分析:第句陈述

2、的是燕王不再信任乐毅,而改用骑劫代替乐毅,这是田单使用反间计后燕王不再信任乐毅而改用骑劫将军。应当说这句话与田单“兵不厌诈”有密切的关系,但仍然不能算是符合题干要求的,因为要求选出的是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而这一句是表达田单“兵不厌诈”的结果。“结果”与“手段”有很大区别,但出题者却不知不觉中偷换了概念,稍不留意就会中计。第句是描述“牛”和“燕军”的情状,第句是说燕军大败,排除所在的选项,从而得出答案C。【题例】(1996年全国高考)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袖举牒还之 永杖巫,暴日中 必条利病反复 或遂寝而不行吾知行吾志而已 A. B.

3、 C.D. 【纠错】错选D项。题干要求筛选的是表现郭永刚直抗上的“举动”,而第句“吾知行吾志而已”却是郭永表达心志的“言谈”,这显然不属于题干对人物刻画方法筛选的指定要求。但却有不少考生只盯住“郭永刚直抗上”,未能注意后面的“举动”二字,从而做错了题。2【误点】张冠李戴【题例1】(2000年全国高考题材)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1.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3.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4.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5.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6.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 、 B. 、 C. 、 5 D. 、 【纠错】错选

4、C项。 分析:此题中第3句“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如果单从字面来看,很容易误为“清慎”的举动。实际上此句是说胡质帐下那个都督为巴结上司,悄悄地供给胡质食物,一路相伴,命题者巧妙地利用此句省略主语的特点,将都督的所为之为嫁接到胡质身上,让考生判断。考生稍有不慎就会跌入命题者所设的陷阱。【题例2】(2003年全国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

5、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诌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纠错】错选D项。分析:其实C项有问题。原文中为“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明明是炀帝向裴矩询问方略,而并非“裴矩向炀帝献计”。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而题干的要求则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某人的

6、一组”。文章涉及多个人物时,会混淆人与事的对应关系,如把另一个人的政绩当作主人公的政绩等。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错位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人物身上。在选文中出现的人物决不止一个,而我们答这个题是只要抓住题干中的“某人”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做初步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某人”所说所想所做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被排出,从而帮助解题。 3【误点】无中生有【题例1】(1997年高考全国卷)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权善才得罪了飞骑,飞骑为了报复;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将善才的过错酿成死罪,从而引发了高宗和狄仁杰之间是否要处死善

7、才的一场激烈争论。B.由于狄仁杰坚持己见,拒绝执行高过的命令,高宗为此十分恼怒,在这君臣双方相持不下时,侍中张文挥动笏板,要仁杰离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强行谏劝。 C.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有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 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 D.狄仁杰认为法令既已公之于众,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罚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张法令不可无 常,使全国上下无所适从,只要法令没有改变,就不可将善才处以极刑。 【纠错】错选B项。其实C项有问题,其中的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以宽厚仁爱为本”都是原文根本没有涉及到。出题者利用了人往好处想

8、的心理来加以干拢,稍有不慎就会中计。4【误点】以偏概全(2004辽宁省高考卷)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粱复遣曹义宗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日:“荆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王罴须破贼。”屡经战阵,亦不被伤。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

9、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时关中大饥,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唯罴信著于人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文帝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死者来!”神武不敢攻。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

10、,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注)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讟:怨恨。台使:六朝时推朝廷使者。 【题例】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罴为官清廉,办事公允。当荆州被围,城中粮尽时,他和将士平均分食煮好的粥。每逢宴会,他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 B王罴虽是性情中人,却为人小气。他请台使吃饭时,竟因对方撕去薄饼边儿而撤去食物;还

11、曾因客人削的瓜皮太厚,而使客人下不来台。 C王罴性格质朴正直,倔强急躁,别人总是对他又敬又怕。曾有下属挟带私心跟他谈事,他勃然大怒,拿起靴子来击打对方。 王罴作战勇猛;出战时经常不穿铠甲,不戴头盔;面对敌人的偷袭,他英勇杀敌;镇守华州时,他竟欲与神武帝拼命。 【纠错】错选C。分析:正确项应为B。B项中提到了两件事。一件是“他请台使吃饭时,竟因对方撕去薄饼边儿而撤去食物”,此内容应该没有问题,但其出发点只是说使者“未饥”;第二件是曾因客人削的瓜皮太厚,“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由这两件事推出王罴“为人小气”显然是断章取义,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只要完整地读全文,就会发现在两件事

12、的前面有一句总括性的话,“罴性俭率,不事边幅”,抓住这句话就能准确理解王罴的行为。5【误点】混淆是非【题例】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是杀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13、。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纠错】错选C。分析:本题D项所拟的题目是“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刀笔之吏”一词的理解上,原文的相关表述是“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很显然选项把“刀笔之吏”理解成了现在的“律师”“智囊团” 一类的角色,而事实上“刀笔之吏”是指古代掌管文书的官,在这里结合语境应指“执法官、审判官”之类。整句话应理解为:况且自己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执法官、审判官)的侮辱。试题中经常出现这

14、类利用个别字词来混淆是非的情况,看来增加文言文阅读量,让自己见多识广些很有必要。6【误点】妄加推断【题例】(2000的全国卷)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

15、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纠错】错选D。分析:本题有四个切入点。分别是胡威、胡质、胡质帐下都督和晋武帝。只要考生读懂全文应该能做好本题。但C项的概括很有迷惑性。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住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成为可能,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因此从选项所述内容的整体上看,C项的概括与推断是不正确的。7【误点】时事交错【题例】(19

16、99年全国卷)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纠错】错选C。分析:D项“在治内

17、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这些表述在时间的顺序上有混乱之处。把“谢绝劝告”说成是遭受灾害情况下的事,空泛而不确切;把“冒着危险”的目的说成“革除旧弊”,也是时间顺序上的错乱。因而D项是错误的。8【误点】判断错误【题例】(1999年全国卷)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每见则谈问玄理。 仍致于听事梁上。 遂上表陈状。 ABCD【纠错】错选D。这道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处事艺术”。现代汉语词典把“处事”解释为“处理事务”,而“艺术”则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第句“知宾非

18、盗者,即便放之”,只能说明苏琼依法办事,不冤枉一个好人,谈不上是处事艺术。第句“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也只能说明苏琼工作作风细致,没有偏听偏信,终于“别获盗者”,并不能说是处事艺术。第句“每见则谈问玄理”,是说苏琼避开道研提及征租的话题,与他谈论缥缈的玄理,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没有因正面拒绝而得罪道研,应当说这确是一种处事艺术。第句“仍致于听事梁上”,是说考虑到赵颍“年老,苦请”,苏琼无法拒绝赵颍送给自己的新瓜,但又不愿剖食,于是把新瓜放到了大厅的梁上。苏琼这样做,既顾及了赵颍的脸面,又坚持了自己不享受馈赠的原则,这也确是一种处事艺术。第句“遂上表陈状”,是说苏琼把郡内受灾,以及“贷粟以给付

19、饥者”一事向上报告,属于按规矩办事的一种作风,如果说是处事艺术就显得甚为勉强。因此正确答案只能是C。整合训练题 训练一 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帝谓绩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

20、蔡京同校五朝宝训。绩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绩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命绩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绩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

21、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绩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绩亦终不复用。以疾卒,年七十九。绩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绩传)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绩刚直守正的一组是 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绩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 绩恶亶为人,辞不答 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绩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 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A B C D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发兵讨伐交趾时,转运使发布官文

22、,徐绩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绩同情他们,为使一千多个被捉来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徐绩一向关心百姓疾苦。担任通州通判时,曾亲自监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滥成灾。担任太平州知州时,又曾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C针对神宗正史久未编成的状况,徐勋认为原因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见难以一致,所以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肯定。 D皇帝曾命令徐勋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劫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绩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

23、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 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大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

24、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大祖在长安,召彰诣行

25、在所。彰自代过邺,大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大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曹彰传) 1下列记述曹彰言行的句子,可以作为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的一组是 数从正伐,志意慷慨。 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 “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

26、节度乎?” 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 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A. B. C. D.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彰年少时,善于射箭、骑马、驾车,本领高强,力量超人,能徒手击杀猛兽。 B. 曹彰早年曾立志做将军,主张赏必行,罚必信,在日后的战斗中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C. 在敌人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曹彰临危不惧,善于听取下属意见,制定正确策略,坚守要道,使敌军退散。 D. 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训练三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对仗,问宰相曰:“谁

27、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腾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曏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太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太后召说。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

28、璟壕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壕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说叱之曰:“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 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 (录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略)注:对仗:当廷奏事。曏:从前。承乏:充任(谦辞)。戬:高戬,时任

29、司礼丞。台衡:指宰相。 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 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宫,使证元忠 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 A B C 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元忠曾杖杀张易之的家奴,又曾阻止张易之的弟弟为雍州长史,二张因此限之入骨。 B.太后生病,张昌宗担心太后一旦去世,失去靠山,被魏元忠诛戮,因而设计陷害元忠。 C.凤阁舍人宋璟劝免张说伸张正义,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因此获罪,也是光荣的。 D.张说起先阿附张昌宗,参与了对魏忠元的陷害;后来由于宋璟的劝导,转变了立场,没有按张昌宗的意思加害元忠。参考答案:训练一、1 A 2 D 训练二、1 D 2 D 训练三、1 B 2 D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