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1 ,大小:54.17KB ,
资源ID:71750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1750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佛教初传流布中国考.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佛教初传流布中国考.docx

1、佛教初传流布中国考佛教初傳流佈中國考周伯戡,現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專任副教授頁 289-319文史哲學報第 47 期(1998.12 出版)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印行- 頁289 摘要 此文藉著檢驗佛教考古資料、初期漢譯佛典的內容、律 部中所呈現佛教和商人之間的關係,和第四世紀前中國社會 結構、儒家意識型態、種族的狀況、中國對西域的經營、對 中亞的貿易、第一世紀佛教在中亞的狀況相互對應,說明佛 教透過中亞商人及國際貿易做媒介傳入中國,並在中國下階 層人民和胡人間傳播。此文解釋了(一)何以正史記載 佛教初期的活動如此少,(二)初期佛教的性格。 頁291 從第四世紀起,佛教在中國漢人世家大族中流傳以前

2、, 它何時、由何人、透過什麼管道、傳入中國,並在中國流傳 ,一直是歷史學家和佛教學者研究的主題之一。在過去的研 究中,學者多從兩類資料中尋求答案:官方歷史材料,以及 後期的佛教記載。官方有關佛教的記載固然可靠,但是太少 ;後期佛教的記載充滿太多神蹟式的傳說,而且為了加強傳 說的可靠性,在上面附會許多歷史事件。 (註 1 )從這兩 類的資料裡,我們得不到佛教傳入中國的真相。 佛教早期在中國活動的模糊不清大大影響我們瞭解中國 佛教的演進。因此,在這篇論文中,我將從下面幾個面向重 新觀察佛教進入中國以及初期它在中國流傳的情形。(一) 佛教傳入中國時中國社會和種族的狀況,(二)佛教東傳的 歷史客觀條件

3、,(三)佛教傳佈和商人之間的關係,(四) 從考古發現的佛教遺跡看佛教初期在中國流傳的情形,(五 )從初期漢譯佛典的內容看初期中國佛教及佛教徒的特性。 我們將發現在可靠的正史中有關佛教活動的記載如此少絕不 是偶然的,少量的記載正好說明以下的事實:早期佛教只在 中國下階層社會和非漢人圈中傳佈,鮮為掌握政治和思想活 動的的儒家知識份子所熟悉。 註1: 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各種傳說,請參閱鐮田茂雄的 中國佛教通史,第一冊,關世謙譯,高雄:佛光出 版社,1985, 頁 83-116。 可靠的正史記載始於大月 支的使臣伊存在西漢哀帝元壽元年( 2 BCE) 口述浮 屠經與中國博士弟子秦景憲(或作景盧),和東

4、漢楚 王英於明帝永平八年( 65CE) 祭祀佛屠一事。 頁292 此外,本文也將闡明,我們不可以用中國佛教僧侶到印 度求法的精神來推想中亞和印度僧侶以同等的精神來華傳教 。佛教傳入中國是一連串歷史的因緣湊合所產生的結果。我 們也可以否定西元前第三世紀印度的佛教君主阿育王造八萬 四千塔及於中國,以及第一至第二世紀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 贊助僧侶對外宏法,促進了佛法東傳中國的關連性。前者所 處的時代,中印之間不可能有任何接觸;(註 2)後者的即 位時間不可能早於 78CE,(註3)而東漢楚王英拜佛一事已 見於更早的正史記載(65CE)。 一、社會階級 在此節中,我將藉著佛教傳入中國時的漢朝的社會結構

5、,來說明佛教何以會被主流的儒家知識份子所忽視。 佛教傳入中國時,中國有一嚴格的社會階級劃分:貴族 、官僚、平民和奴隸。平民是自由民,可以進一步區分成下 列四個階級:士、農、工、商。這四個階級由職業所劃分, 不是固定的,一個人可因職業的變動而改變他的階級。(註 4 )在這四個階級的自由民中,商人的地位最低,因為從儒 家的眼光,商業的活動不具生產性,而且低價買入高價賣出 ,有虧道德。因此政府有許多禁令,歧視商人。例如,商人 不得乘馬車,不得穿絲質的衣服。他們也不得在政府部 註2: 從第四世紀起,中國佛教圈開始流傳,佛教傳入中國 始於阿育王。參見鐮田茂雄,前引書, 頁 89-91。 註3: Pape

6、rs on the Date of Kanishka, ed. by A. L. Basham, Leiden; Brill, 1968. 註4: Ch? Tongtsu, Han So cial Structur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2, pp. 113 -122. 王爾敏,四民分業考,中國文哲研究集 刊,第二冊,1992, 頁169-182 白虎通把 商賈定義成兩種不同商業經營型態的人,商 指的是運貨販售的人。(商其遠近,度其有亡,通 四方之物,故為之商也。)賈指的是固定在一處 買賣的人(賈之為言固也。固其有用之物,以

7、待民來 ,以求其利者也。)。陳立,白虎通疏證,台北 :鼎文出版社,1973重印本,頁115a。但是在當時的 作品裡,商賈不分。 頁293 門充任公職,唯恐他們利用掌握的政治權力以謀個人的私利。 對儒家知識份子言,興盛的商業活動反而是社會倫理和 秩序墮落的現象,因為伴隨著成功的商業經營是生活的奢侈 和生產性農工活動的捨棄。東漢晚期由於中西交通開通後, 國際貿易促進了商業的勃興,儒家知識份子悲痛國家經濟、 社會人心的衰落。仲常統說: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 積貯,滿於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 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綺室。唱妓伎樂,列乎深堂。( 註 5 )崔實也說,當時人棄農從商,

8、 無用之器貴,本物 之業賤。 (註 6 )而隱藏在興盛的商業活動後是佛教進 入中國。到了第三世紀初佛教仍不被史學家所重視,因它和 商人及其商業活動有密切的關係;而商人在漢代社會極為卑 微,他們的生活幾乎被史學家所忽視。有關佛教透過國際的 商業活動傳布這一點。我在後面將會仔細地談。 相對於商人階級,中國社會的中堅是儒家知識份子。在 漢朝宣帝之後,帝國的官僚逐漸來自他們。當 他們通過考試和察舉,在政府中取得一官半職時,他們從士 的身份上昇為官僚。在漢朝,察舉和考試理論上是對全帝國 的屬民開放。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少數學者的家族和他們 的學生逐漸在察舉和考試上取得優勢;這是因為這些特定的 學者掌握儒

9、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的解釋權 。當這些學者把他們解釋經典的知識傳給家族的子弟和學生 ,使他們家族和門生較容易通過察舉和考試而得到官位。結 果,這些家族在政治和社會上逐漸成為士族。(註 7) 到了曹魏時期(220-265),由其他管道而形成的士族,也都 重視經學和道德,使士族成為學術思想和政府行政的掌握者 。 漢朝在西元 220年的崩潰,不影響士族的政治特權,相 反地,曹魏所新定的九品官人法更進一步加強他們的政治地 位。九品官人法是一個選拔政府官員 註5: 後漢書,仲常統傳,頁 16 48。 註6: 全後漢文,嚴可均輯,卷四十六,頁 5。 註7: 錢穆,兩漢博士家法考,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10、,台北:東大出版社, 1971, 頁 162-233 。 Robert P. Kramers,“ Development of the Confucian Schools, ”in The Co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 747-765, 特別是 pp. 756-69. 頁294 的制度。此制度把人的社會地位分成九等,並假設社會地位 高的人有較好的教育和品德;因此,儘可能從社會地位高的 人中選拔官吏。為了能發掘地方上較高品德和教育的人,政 府委託士族從事選拔的任務。結果,士族優先

11、把自己家族的 子弟送入政府中,使士族們幾乎壟斷了政府的行政權。 此外,在漢朝崩潰之際,許多自由民願意放棄他們自由民的 身份投入世家大族中,充任部曲,以尋求他們家庭和個人生 命的安全。因此從第三世紀到第七世紀中國的社會進一步分 化成兩個階級:居統治地位的門閥,和被統治的寒門或素族 。在這時期的皇帝,儘管很能幹,也不能改變這個社會結構 ,因為他們必須依賴門閥來治理國家。 世家大族們為確保他們的地位和特權,進一步透過門當 戶對的方式彼此連姻,使得中世紀的世家大族形成一種封建 的貴族階級。(註 8) 中世紀的世家大族不但掌握政治的權力,也主宰著中國 的思想。他們是否接受佛教是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重要的指標

12、 。 就這一點而言,世族接受佛教要到第四世紀初。 (註 9 )在此以前,佛教即使出現在宮廷內,它也未進入中國思想 圈。漢代儒家思想關心的是天人感應,而不是因果輪迴。 二、種族 這節將說明佛教在中國初期的活動中,胡人佔有一 關鍵性的地位,雖然他們一如商人,不受中國儒家知識份子 的重視。 註8: 參見下列作品。蘇紹與,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 :聯經出版社,1987. 唐長孺,門閥的形成及其衰 落,武漢大學人民科學學報,Vol. 58:8, pp. 1-24; Tanigawa Michio, Medieval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local “ Community ”,

13、tr. by Joshua A. Fogel,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 alifornia Press, 1985, pp. 100-119. 除了世族和 寒門之分外,尚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小姓,但在嚴 格的階級區分下,勢力不足以和世族對抗,見毛漢光 ,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 獎助委員會,1966;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 聯經出版社,1988. 註9: Erik Zcher, 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Leiden: Brill, 1959, pp. 73 -75. 頁295 從第一世紀起,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不

14、斷地增加,他 們絕大部份是在與中國軍隊作戰失敗後,為中國政府強迫遷 入長城以內,因為漢朝政府當心他們若住在中國統治無法達 到的地方,他們會再度叛變。 這些民族一般分為五族:匈奴、鮮卑、氐、羌、羯。我 們對他們在寄居中國時的活動所知甚少,因為受儒家教育的 中國史學家很少注意他們。對中國史學家而言,文明的 中國人(華)應該在文化上和居住上,和野蠻的游牧民 族(夷)保持距離。但是我們確知,他們常被漢人虐待、甚 至奴役。(註 10 )到了第四世紀初,當他們的人數達到數 百萬時,北方地區可以說成為他們的土地。 除了游牧民族外,有一人數不詳的中亞商人經過絲路來 到中國做生意,他們分別是粟特人、希臘人、月支

15、人、波斯 人、印度人。他們人數不會太多,勢力也不大,所以中國的 史學家根本沒有注意他們,但他們在佛教傳入中國一事上, 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我會在後面討論此點。 第三世紀末,當西晉內部爆發了血腥的權力鬥爭和內戰 時,帝國不能有效地控制境內的游牧民族,這些游牧民族藉 此稱兵反抗中國的統治,引發了長達三百年的戰爭。在此時 期,漢人被驅逐到南方,建立以建康為首都的五個政權,北 方留給游牧民族先後建立了超過二十個以上的政權。佛教在 此時期,發展迅速,取代儒家思想的主宰地位。 除了少數游牧君主,絕大部份的游牧民族的君主熱心地 支持佛教。其原因有二。第一、為了對抗儒家思想,他們以 佛教做為自己文化認同的對象。

16、後趙的石虎(統治的時間 335-3 49 )就如此說: 王度議云:佛是外國之神,非天子諸華所可宜奉 。朕生自邊壤,忝當其運,君臨諸夏。至於饗祀,應 兼從本俗,佛是戎神,正所應奉。夫制由上行,永世作 則;苟事無虧,何拘前代,其夷趙百蠻,有捨淫祀,樂 事佛者,希聽為道。(註11) 註10: 唐長孺,晉代北境各族變亂的性質及五胡政權在中 國的統治,收在氏著漢魏晉南北朝論叢,北京 :三聯出版社,1955, pp. 12 7-192. 註11: 高僧傳,卷九,大正, 冊 50, 頁 385c; 晉書 ,頁 2488. 頁296 第二個原因,佛教業報的觀念容易為心智簡單的游牧君 主所接受。正如佛典所言,贊

17、助佛教的活動,供養僧侶,能 從諸佛和菩薩得到各種福報(包括對政權的護衛)。石虎在 遭到南方晉軍的攻擊,戰局吃緊、人心不安時曾抱怨:吾 之奉佛供僧,而更致外寇,佛無神矣。第二天早上,佛圖 澄入朝,石虎以此事問他, 澄因諫虎曰:王過去世經為大商主,至罽賓寺嘗供 大會,中有六十羅漢,吾此微身,亦預斯會。時得道 人謂吾曰:此主人命當受雞身,後王晉地。今王 為王,豈非福耶?疆場軍寇,國之常爾,何為怨謗三 寶,夜興毒念乎?虎 信悟,跪而謝焉。(註 12) 石虎的信佛表現來自他相信佛教的業報。他承認他的抱 怨是對三寶的不敬乃是接受了佛圖澄對他前生的解釋。在佛 教本生的故事裡,佛生前曾為大商主,也曾為鳥。 (

18、註 13 )佛圖澄的解釋無疑地暗示石虎本人為如來。這是中國歷史 上最早君主即如來的應用。前面說過,石虎認同佛教為胡人 的宗教,以和漢人的儒家文明對抗。支持石虎對抗的基石即 是胡人的君主是如來的化身。 若以佛教供養三寶作為政權穩定的保證,這些胡人君主 就不需要接受繁瑣的、 他們所厭恨的儒家統治機構。 (註 14 )因此這些君主雖然殘忍,他們都願意捐錢 註12: 高僧傳,同上,頁 385a。 註13: 佛曾為大商主,散見於各種本生故事中。如康僧會譯 ,舊雜譬喻經,商主薩薄故事,大正,冊 4, 頁 510b-511a。 (同主題的故事分見大智度論,卷 十六,大正,冊 25, 頁 174b;雜寶藏經,

19、大正 ,冊 4, 頁 486c-487c。);賢愚經,五百盲 兒往返逐佛緣品,大正,冊 4, 頁 392c-393b. ( 同主題的故事分見眾經傳雜喻,大正,冊 4, 頁 539a; 悲華經, 卷九, 大正, 冊 3, 頁 226c-227a。 )雜寶藏經,二估客因緣,大 正,冊 3, 頁 465c-466a。佛前身曾為鳥,見佛本 行經卷 31, 大正,冊 3, 頁 799a-b. 在曇無讖譯 的大本涅槃經中說:如來亦名商主。 (迦 葉菩薩品第十二之一, 大正, 冊 12, 頁 564a.) 因為彼商主領導眾商人。 (師子吼菩薩品第 十一之五,大正,冊 12,頁 553a.) 註14: 有關游

20、牧君主摧毀儒家的統治機構,參看唐長孺的前 引文。 頁297 給僧團、建寺院、鼓勵人民出家。他們也雇用僧侶作為政治 顧問,(註 15 )請他們預測大事、或行法術。由於他們的 護持,佛教在華北廣泛地流傳。 他們單純的信仰對佛教在中國的演進扮演重要的角色。 華北的佛教在北方游牧君主的贊助下,不像南方佛教一樣, 遭到儒家和玄學的污染。當某些游牧民族的君主如符堅(統 治時期 357-384 )、 姚興(統治時期 394 -415 )受到 般若經中的帝釋角色的影響, 致力於經典 Z 的翻譯時, 北方的佛教徒有較大的可能性瞭解正確的佛教思想。 三、傳佈的媒介 毫無疑問,佛教是一佈教式的宗教。佛所行讚歌詠 僧

21、侶要以度眾生的精神到世界各地宏法: 六十阿羅漢,悉如羅漢法,隨順而教誡,汝今以濟度 ,生死河彼岸,所作已畢竟,堪受一切供,各應遊諸 國,度諸未度者,眾生苦熾然,久無救護者,汝等各 遊行,哀愍而攝受。(註16 ) 然而佛教傳入中國不是透過僧侶熱心捨身的傳教,也不 是靠僧侶奇力斯馬的力量,儘管我們知道佛教內部流傳許多 這類傳教的故事。(註 17 )許多證據說明佛教傳入中國是 藉著無名的中亞商人作為媒介。在這方面,我們必須檢驗兩 件事情:(一)中國和中亞的國際貿易和(二)商人與僧侶 之間的關係。 註15: 最好的例子是石勒和石虎請佛圖澄為國師。見 Arthur Wright, Studies in

22、Chinese Buddhi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註16: 大正冊 4, 31a-b. 對應此漢譯詩歌的巴利文見 Duugha-Niikaaya, X IV, 22.; Vinaya, Mahavaagga I, II.1. 在巴利文, I. B. Horner 翻譯成“ Fare yeforth, brethen, on the mission that is for the good of the many, for the happiness of the many; to take compassion to the w

23、orld; to work for the profit and good and happiness of gods and men. Go singly; go not in pairs. ” 註17: 如商那和修 Saanavaasin 在罽賓伏龍以傳教, 見 付法因緣傳,大正,冊 50, 頁 304a-b; 在阿育 王傳中此故事的主角為摩田提 Madhyantika,大正 ,冊 50, 頁 116b-c。 頁 298 (一) 國際貿易 這節將說明何以佛教傳入中國是個意外的結果。在西元 第二世紀前漢朝為了和月支結盟對抗匈奴時,根本沒考慮到 月支及中亞諸國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的傳布一事。我們可

24、從 後漢書西域傳一文對中亞各國的記載可知。西域傳 的底本是班超和班勇父子對中亞各國的民情風俗、經濟、 軍事力量的調查報告。在他們的報告中,從沒提到當地的宗 教信仰,可見漢朝根本沒考慮在此地的軍事行動對宗教傳布 的影響。 中國和中亞之間的貿易始盛於西元第一世紀前。這是中 國為對抗北方的強敵匈奴人導致的結果。為了打敗匈奴人, 漢朝設計出一個大膽的計畫聯絡中亞的月支,對北方 的匈奴展開鉗行攻勢。漢朝從匈奴的南方,月支從匈奴的西 方同時出擊。漢武帝估計月支曾遭到匈奴幾乎滅族之禍,且 其君主的頭被匈奴人砍下做為酒杯,月支必定懷恨在心,願 意和漢朝締結軍事同盟。 漢朝皇帝顯然高估了月支的報酬決心。月支相當

25、滿意他 們在中亞新建的貴霜帝國,無意對匈奴人採取軍事行動。儘 管如此,漢朝仍對聯絡中亞的塔里木盆地採取一連串的攻勢 ,控制此地區。對漢朝而言,塔里木盆地具有軍事戰略價值 。一旦漢朝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匈奴必須小心漢朝的軍隊會 從他的西方進攻,因而部署軍隊在西方,這樣匈奴入侵中國 北方的壓力便會降低。此外,漢朝因控制此區迫使中亞的國 家與漢朝為友,而不支持匈奴。(註18) 經過不斷與匈奴爭奪此地,並和當地較強的城邦如龜茲 征戰,漢朝在第一世紀前強而有力地控制此區。為了能長期 控制此區並減少中國在此地駐軍對本土軍需的依賴,漢朝在 此大規模的推展屯田。先進的灌溉方式被引入塔里木盆地, 漢朝軍隊在烏孫、

26、伊循、輪臺、鄯善、挖掘溝洫和運河,使 當地能有較大的面積能從事農業生產,穩定的食物供應變得 可能。(註 19 )結果造成這些綠洲城邦 註18: Yu Ying-shih, “ The Hsiung-nu, ”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 er China, ed. by Denis Sino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0, pp. 1 18-150. 註19: 王國維,西域井渠考,觀堂集林,卷十三, 台北:藝文印書,1956, 頁 158b 159a. 頁299 人口大量的增殖。(註 20 )良好

27、的經濟是佛教發展的先決 條件之一,因為僧團的僧侶需要在家人供養。 此時中亞的各民族雖然對漢朝的軍事計畫沒有興趣,但 垂涎於中國的財富。他們一開始與漢朝使節接觸,就注意到 中國的富饒。這些民族處於中國、印度、西亞三大文明區, 正是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上,他們給漢人的印象就是他們長 於經商。(註 21 )漢朝有效的控制塔里木盆地顯然為國際 貿易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條件,漢朝軍隊的巡邏使交通變得安 全,穩定的食物供給提供了較舒適的旅行。(註 22 )因此 大批的中亞商隊帶著珍珠、瑪瑙、水晶、沈香,硨磲、琉璃 、琥珀等進入中國,從中國帶出絲到地中海區。(註 23 ) 國際貿易的利潤一定相當驚人,所以他們不顧

28、地理上的險阻 和困難來到中國。(註 24 )而漢朝下階層的人也爭先恐後 投入這新闢的國際貿易事業中,不擇手段地尋求財富。(註 25 )班超伐焉耆時,還一度發吏士賈客千四百人。(註 26 )在西域,中國的商人為數一定不少。 此外,此時在中亞出現的貴霜帝國也有助於這國際貿易 。建立貴霜帝國的 註20: 我們可比較漢書和後漢書西域傳中對西 域城邦國家戶口的統計,可知道屯田對西域農業的發 展和人口的增殖有重大的貢獻。以戶數言,和闐, 漢書的記載是 3, 300, 但在後漢書是 32, 000 ; 同樣地,焉耆的戶數從 4, 000 增殖到 25, 000;車師從 1,250 增殖到 4,500;疏勒從

29、 1,510 增殖到 21,000。 註21: 漢人形容他們善賈市,爭分銖。漢書,西 域傳,頁 3896. 註22: 後漢書,西域傳:立屯田於膏腴之野,列 郵置於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 ,日款於塞下。,頁 2931. 註23: Liu Xinru, Ancient India and Ancient China: Trade and Relig ious Exchange AD 1-600,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53ff. 註24: 漢書記載罽賓的商人不顧艱險,前來中國做生意 ,奉獻者皆行賈人,欲通貨市賈,以獻為名,故煩 使者送至縣度。漢書,西域傳,頁 3885. 註25: 自博望侯開外國道以尊貴,其後從吏卒皆爭上書言 外國奇怪利害,求使。天子為其絕遠,非人所樂往, 聽其言,予節,募吏民,毋問所從來,為具備人眾, 遣之,以廣其道。來還不能毋侵盜幣物,及使失指, 天子為其習之,輒覆案至重罪以激怒,令贖,復求使 。使端無窮,而輕犯法。其吏卒亦輒復盛推外國所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