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229.76KB ,
资源ID:717103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1710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真课程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真课程设计.docx

1、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真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 真课程设计 学 号: 1030620227 姓 名: 李斌 指导老师: 胡开明 学 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2013年11月 1、设计要求.12、设计报告的要求.13、题目及要求.1(一)自动控制仿真训练.1(二)控制方法训练.19(三)控制系统的设计.234、心得体会.275、参考文献.28 自动控制原理及系统仿真课程设计一:设计要求:1、 完成给定题目中,要求完成题目的仿真调试,给出仿真程序和图形。2、 自觉按规定时间进入实验室,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因事要请假。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实验期间保持实验室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不得围坐在一

2、起谈与课程设计无关的空话,若违规,则酌情扣分。3、 课程设计是考查动手能力的基本平台,要求独立设计操作,指导老师只检查运行结果,原则上不对中途故障进行排查。4、 加大考查力度,每个时间段均进行考勤,计入考勤分数,按照运行的要求给出操作分数。每个人均要全程参与设计,若有1/3时间不到或没有任何运行结果,视为不合格。二:设计报告的要求:1.理论分析与设计2.题目的仿真调试,包括源程序和仿真图形。3.设计中的心得体会及建议。三:题目及要求一)自动控制仿真训练1.已知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 在MATLAB中分别用传递函数、零极点、和状态空间法表示;MATLAB代码: num=1den=3 1G=tf(n

3、um,den)E F=zero(G)A B C D=tf2ss(num,den)num=2den=3 1 0G=tf(num,den)E F=zero(G)A B C D=tf2ss(num,den)仿真结果:num =2den =3 1 0Transfer function: 2-3 s2 + s E = Empty matrix: 0-by-1 F = 0.6667 A =-0.3333 0 1.0000 0B= 1 0C = 0 0.6667D = 0num = 1den =3 1Transfer function: 1-3 s + 1E =Empty matrix: 0-by-1F =

4、0.3333A = -0.3333B =1C =0.3333D =0在MATLAB中分别求出通过反馈、串联、并联后得到的系统模型。MATLAB代码:num1=1den1=3 1G1=tf(num1,den1)num2=2den2=3 1 0G2=tf(num2,den2)G3=G1*G2G4=G1+G2仿真结果:num1 =1den1 =3 1Transfer function: 1-3 s + 1 num2 =2 den2 = 3 1 0 Transfer function: 2 - 3 s2 + s Transfer function: 2-9 s3 + 6 s2 + s Transfer

5、 function: 3 s2 + 7 s + 2-9 s3 + 6 s2 + s 2.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判断系统的稳定性。MATLAB代码:num=1 7 24 24den=1 10 35 50 24G=tf(num,den)p=eig(G)p1=pole(G)r=roots(den)仿真结果:num = 1 7 24 24den = 1 10 35 50 24Transfer function: s3 + 7 s2 + 24 s + 24-s4 + 10 s3 + 35 s2 + 50 s + 24p =-4.0000 -3.0000 -2.0000 -1.0000p1=-4.0000

6、 -3.0000 -2.0000 -1.0000r =-4.0000 -3.0000 -2.0000 -1.00003.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绘制根轨迹图,并求出与实轴的分离点、与虚轴的交点及对应的增益。MATLAB代码:num=1den=conv(1 2.73 0,1 2 2)rlocus(num,den)axis(-8 8 -8 8)figure(2)r=rlocus(num,den);plot(r,-)axis(-8 8 -8 8)gtext(x)gtext(x)gtext(x)仿真结果:num =1den =1.0000 4.7300 7.4600 5.4600 04.已知系

7、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绘制系统的Bode图和Nyquist,并能够求出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MATLAB代码:s=tf(s)G=5*(10*s+1)/(s*(s2+0.2*s+1)*(0.5*s+1)figure(1)bode(G)gridfigure(2)nyquist(G)gridaxis(-2 2 -5 5)仿真结果:Transfer function:sTransfer function: 50 s + 5-0.5 s4 + 1.1 s3 + 0.7 s2 + s5考虑如图所示的反馈控制系统的模型,各个模块为,用MATLAB语句分别得出开环和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MATLAB代码:

8、num=4den=1 2 3 4G=tf(num,den)G0=feedback(G,1)step(G0)y,t=step(G0)plot(t,y)num=1 -3den=1 3G=tf(num,den)G0=feedback(G,1)step(G0)y,t=step(G0)plot(t,y)num=1den=0.01 1G=tf(num,den)G0=feedback(G,1)step(G0)y,t=step(G0)plot(t,y)num1=4den1=1 2 3 4G1=tf(num1,den1)num2=1 -3den2=1 3G2=tf(num2,den2)num3=1den3=0.

9、01 1G3=tf(num3,den3)G=G1*G2G0=feedback(G,G3)step(G0)y,t=step(G0)plot(t,y)figure(2)step(G)y,t=step(G)plot(t,y)仿真结果:num =4den =1 2 3 4Transfer function: 4-s3 + 2 s2 + 3 s + 4Transfer function: 4-s3 + 2 s2 + 3 s + 8 y =1.0e+024 *0-0.8394 2.3467 -3.8466 4.9206 -5.0901 3.9226t = 0 1.4293 2.8586 4.2879 5.

10、7172 7.1465 8.5758 . . 464.5216 465.9509 467.3802 468.8094num =1 -3den =1 Transfer function:s - 3-s + 3Transfer function:s - 3- 2 s y = 1.0e+004 *num =1den =0.0100 1.0000Transfer function: 1-0.01 s + 1Transfer function: 1-0.01 s + 2y =0t=0num1 =4den1 =1 2 3 4Transfer function: 4-s3 + 2 s2 + 3 s + 4n

11、um2 =1 -3den2 =1 3Transfer function:s - 3-s + 3num3 =1den3 =0.0100 1.0000Transfer function: 1-0.01 s + 1Transfer function: 4 s - 12-s4 + 5 s3 + 9 s2 + 13 s + 12Transfer function: 0.04 s2 + 3.88 s - 12-0.01 s5 + 1.05 s4 + 5.09 s3 + 9.13 s2 + 17.12 sy = 1.0e+004 *t=0二)控制方法训练微分先行控制设控制回路对象,分别采用常规PID和微分先

12、行PID控制后系统输出的响应曲线,比较改进后的算法对系统滞后改善的作用。Simulink仿真如下:Smith预估控制设控制回路对象,设计Smith预估控制器,分别采用常规PID和Smith预估控制后系统输出的响应曲线,比较改进后的算法对系统滞后改善的作用。Simulink仿真如下:大林算法控制设被控对象传函,目标闭环传递函数,试设计大林控制器,并在Matlab中进行验证。Simulink仿真如下:三)控制系统的设计1.双容水箱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完成双容水箱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超调量30%,调节时间30s,扰动作用下系统的性能较单闭环系统有较大的改进。1). 分析控制系统的结构特点设计合理

13、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案;2).建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完成系统的控制结构框图;3).完成控制系统的主副控制器的控制算法策略的选择(PID),并整定相应的控制参数;4).完成系统的MATLAB仿真,验证控制算法的选择,并要求达到系统的控制要求,完成系统的理论的设计。5).写出系统的PID算法控制程序等的软件程序代码(C语言或汇编语言)。以THJ-2型过程控制实验对象测得的实验数据为:上水箱直径为25cm,高度为20cm,当电动阀输出的开度为50时,得水泵流量为Q=4.3186L/min,水箱自平衡时的液位高度为10.894cm,说明给定的频率阶跃信号适当,不会使系统动态特性的非线性因素增大,更不会引

14、起系统输出出现超调量的情况,在开度为50时下水箱的液位随时间变化值如下表:T/min0123456789H/cm00.674.765.967.638.308.839.399.8310.05T/min10111213141516171819H/cm10.1610.4010.5010.6310.7210.7610.8310.8910.8910.89下水箱直径为35cm,高度为20cm,当电动阀开度为40时, 得水泵流量为Q=2.6064L/min,水箱自平衡时的液位高度为10.838cm,同样说明给定的频率阶跃信号适当,在开度为40时时上水箱的液位随时间变化值如下表:T/min00.371.372

15、.373.374.375.376.377.37H/cm01.172.163.163.835.175.305.836.50T/min8.379.3710.3711.3712.3713.3714.3715.3716.37H/cm7.037.547.838.368.509.039.179.509.76T/min17.3718.3719.3720.3721.3722.3723.3724.3725.37H/cm9.8310.1010.3610.5010.8410.8410.8410.8410.84Simulink仿真如下:2.基于数字控制的双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要求:完成双闭环的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的微

16、机控制设计,超调量30%,调节时间0.5s,稳态无静差。1) 分析控制的结构特点设计合理的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2) 选择合适的检测与执行元件和控制器,完成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3) 建立系统的各控制参数的数学模型;4) 分别完成转速和电流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的选择和参数的整定,完成系统设计;5) 完成系统的MATLAB仿真,验证控制算法的选择,并要求达到系统的控制要求,完成系统的理论的设计。设直流电机,电枢电阻,V-M系统的主电路总电阻,电枢电路的电磁时间常数,机电时间常数,测速反馈系数,系统的电流反馈系数,触发整流装置的放大系数Ks=30,三相平均失控时间Ts=0.00167s,电流滤波时间

17、常数Toi=0.002s,转速环滤波时间常数Ton=0.01s。Simulink仿真如下:四、心得体会 通过为期三天的课程设计,我有如下几点感想: 首先,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让我熟悉并掌握了MATLAB软件的使用方法,而且通过频繁地使用MATLAB对传递函数、零极点、状态空间表达方法和串联、并联、反馈后得到的系统模型进行仿真,通过MATLAB绘制Bode图、Nyquist图,对系统稳定性进行判定等,复习了从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并加深了对其的理解与运用。 其次,通过对微分先行控制、smith预估控制、大林算法控制进行调试仿真,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加深了对微分先行控制、smith预估控制、大林算法控制的理解。 最后,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大大的加强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让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通过查资料问同学最后终于完成设计,感觉自己收获很多,既巩固了从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视野,还加强了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大下了良好的基础。五、参考文献1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 第二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 微机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3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 第四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