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0.90KB ,
资源ID:715929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1592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冠县一中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史记》.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冠县一中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史记》.docx

1、山东省冠县一中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史记山东省冠县一中2020高中语文 魏公子列传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史记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3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急人之困”的品质;体会侯赢等人以死报恩的思想感情。资料链接1文题解读魏公子,名无忌,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魏圉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因为他的封地在信陵,所以又称为信陵君。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故本文又称他为“魏公子”。魏公子,是“战国四公子”之首。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君(田文)、赵之平

2、原君(赵胜)、楚之春申君(黄歇)。他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的危局。窃符救赵后,在赵居住10年,后秦攻魏急,魏大败之后,回国统帅五国联军击退秦军,并追击秦军到函谷关以西。但很快魏王中秦国反间计,夺其兵权,后四年(公元前243年)在郁郁寡欢中酗酒病亡,十八年后魏国为秦所灭。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战国四公子都以“好士”闻名。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们都立了传,而对信陵君特别推重

3、。他认为信陵君的“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名冠诸侯”,都实有不虚,所以历史上将信陵君排在四公子之首位。明朝人茅坤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2事件背景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的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

4、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3.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即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能文能武,又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这些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就

5、是所谓战国四公子。他们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预习:朗读、正音:魏昭王少子( ) 安釐王( ) 昭王薨( ) 不肖( ) 厚遗( ) 执辔( ) 俾倪( ) 数遗魏王乃公子书( )冠盖相属( ) 侯生曾无一言半辞( ) 馁虎( ) 屏人间语( ) 嚄唶( )朱亥 ( ) 俾倪 ( )第一课时(13段)一、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直上载公子上坐(坐同“座”) 2、俾倪故久立(俾倪同“睥睨”)(二)词语释义1、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无论)2、致食客三千人(招来)3、诸侯以公子贤(因为)4、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赠送一份厚礼)5、侯生摄

6、敝衣冠(整理)6、微察公子(暗中观察)7、公子颜色愈和(脸色)8、从骑皆窃骂侯生(私下里)9、乃谢客就车(辞别)10、遍赞宾客(介绍,引见)11、为寿侯生前(敬酒)12、今公子故过之(特意)13、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故意)14、过客以观公子(拜访朋友)15、公子往数请之(多次)(三)词类活用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名词作动词,谦逊对待)2、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名词作状语,按礼节)3、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形容词作动词,傲慢地对待)4、公子从车骑(使动,使跟从)5、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动,使久久停留)6、公子怪之(意动,认为奇怪)(四)特殊句式1、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判

7、断句)2、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3、为寿侯生前。(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五)翻译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译:公子做人的原则仁爱而且在士人面前谦恭,士人不论有才无才都谦逊地以礼相待,不愿因自己富贵傲视士人。2、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译:我有个朋友在集市肉铺里,希望委屈您的车马载我去拜访他。二、文本探究前三段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公子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答:前三段写了信陵君的身份地位,以及和侯嬴的交往过程,体现了信陵君为人仁慈谦恭,礼贤下士的品质。第二课时(46段)一、基础知识(一)通假字 1、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具同“俱”

8、) 2、北乡自刭(乡同“向”)(二)词语释义1、已拔赵(攻克)2、留军壁邺(扎营驻守)3、冠盖相属(形容请救的使臣连续不断地到来)4、让魏公子曰(责备)5、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自愿依托)6、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解急救患)7、且公子纵轻胜(即使)8、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各个方面,各种办法)9、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估计)10、约车骑百余乘(凑集,备办)11、欲以客往赴秦军(带领)12、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表示原因)13、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用来的)14、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遗憾)15、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果)16、此五霸之伐也(功劳)17、而公子亲数存之(问候)18、所以不报谢者(

9、表示原因;答谢)19、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时机)20、公子过谢侯生(辞别)(三)词类活用1、留军壁邺(名词作动词,驻扎) 2、屏人间语(使动,使退避)3、北救赵而西却秦(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使动,使退却)(四)特殊句式1、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判断句)2、数遗魏王乃公子书,请救于魏。(状语后置)3、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状语后置)4、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省略句)5、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6、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被动句)7、此五霸之伐也。(判断句)8、不听,可使击之。(省略句)(五)翻译句子 1、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译:如今邯郸危在旦夕,早晚就要

10、投降秦国,可是魏国救兵至今不来,这哪里能体现出公子能够急人之难的品德和精神呢! 2、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3、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二、本文探究 1、文章四、五、六三段是事情的发展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侯嬴与公子的什么特点?2、公子出发而侯生没有送行,这是为什么?第三课时(78段)一、基础知识(一)通假字 1、公子与侯生决。(决同“诀”) 2、侯生果北乡自刭。(乡同“向”)(二)词语释义 1、矫魏王令代晋鄙。(假传,假托)2、屯于境上。(驻扎)3、公子遂将晋鄙军。(统率)4、勒兵下令军中。(约束,整顿)5、秦军解击。(解除包围)6、赵孝成王德公

11、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感激)7、窃为公子不取也。(私下)8、赵王扫除自迎。(台阶)9、口不忍献五城。(不好开口)(三)词类活用1、朱亥袖四十斤铁椎。(名词作动词,用袖子藏)2、椎杀晋鄙。(名词作状语,用椎子)3、已却秦存赵。(使动;使退即,使保存)(四)特殊句式1、屯于境上。(状语后置)2、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状语后置)3、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状语后置)4、使将将其军归魏。(省略句)5、夫人有德于公子。(状语后置)6、无功于赵。(状语后置)(五)翻译1、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2、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3、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12、二、本文探究1、本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说说这些形象对集中刻画传主形象的作用。2、研读本文有关侯嬴的记述,探讨“侯生北乡自刭”的原因。 3、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能算得上“义勇”吗?历史地位礼贤下士,威服九州诸侯的宾客所进献给公子的兵法,公子皆书其名,世称魏公子兵法。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中,有魏公子二十一篇。太史公自序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之”。信陵君在秦汉之际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张耳,是梁人,“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陈豨,梁人,其少时数称慕魏公子”。汉高祖刘邦少时,也“数闻公子贤”;当皇帝

13、后,每过大梁,常祭祀公子;汉高祖十二年,更为公子置守冢五家,年年四时举致祭。夷门歌王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 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 魏王不救平原君。公子为嬴停驷马, 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 嬴乃夷门抱关者。非但慷慨献奇谋, 意气兼将生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 七十老翁何所求!鸡鸣狗盗秦昭襄王听说田文贤能,把他请到秦国,想让他就相位,但秦国宰相樗里疾担心田文夺他的相位,指使他的门客公孙谗言于昭襄王:“田文是齐国人,他必定先齐后秦。再说,他的门客都是藏龙卧虎之辈,对秦国的事务了如指掌,他一旦背叛秦国,秦国就危在旦夕。”。昭襄王去问樗里疾,樗里疾假作惊诧地说说得对呀,田文是秦国的祸害

14、,不如杀了他!”,昭襄王将信将疑,就把田文软禁在馆舍里。秦泾阳君与田文要好,把真象告诉了田文,并献策说:“昭襄王宠爱燕姬,只有贿赂于她,让她在秦王面前求情,就有救”。田文找秦昭襄王宠妾燕姬求情,宠妾索要他的白狐毛皮袍子,但这件袍子已送了给秦昭王,幸好田文有一位下等门客,深夜里潜入库房,学狗叫骗过守库门吏,把袍子偷了出来,献给燕姬,燕姬向秦昭王求情,把田文放了。但不久,秦昭王后悔了,派兵去追,田文一行来到秦国边境函谷关,关口规定要鸡鸣才放人,由于时辰未到不肯开关。幸好下等门客中有人学鸡鸣逼真,带动其他鸡一起叫了起来,田文及时地过了边关。到了赵国,赵国人取笑他矮小,田文大怒,其门客把取笑他的人全杀

15、了。回到齐国,成为齐相。田文感叹“明珠弹雀,不如泥丸;细流纳海,累尘成冈”,正是两位不知名的下等门客救了他,人才不可估量呀。于是,他把这两位门客提为上等客。后来齐湣王灭了宋国,十分骄横,要杀田文,于是田文逃到魏国为相,联合燕国、赵国、魏国、楚国、秦国几乎灭了齐国。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与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读史记魏公子传可知,信陵君魏无忌,他的一生中的任何一个关键时刻都是在贤士的帮助下而成功的,而他之所以成功与战国时期王侯贵族普遍的养士之风和自己仁而下士的行为是紧密相连的,另外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精神对后世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封建帝王对人才的选择方式,而且还引领了一条功成身退后明哲保

16、身的为官之路,以及后世历史对他们的评价。一1 魏公子与士的故事 通过阅读史记魏公子传,我们不难发现信陵君在他人生中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依靠着“士”的帮助,因“探赵王阴事之士”而惊魏王、得“辩士万端”说魏王援赵、“与魏公子百乘之士” 赴秦军、“斩如姬仇者头之士”、“说信陵君谦逊忘德之士”使魏公子谦恭、“背平原君而投信陵君之士”让魏公子威信大增,还有“进兵法退秦军之士”,而最重要的故事却是与四大隐士有关,他们分别是监门侯赢、屠夫朱亥、博徒毛公和卖浆者薛公,正是是因为这一次次由于“士”的鼎力相助才成就了信陵君魏无忌的成功。 既然魏公子的成功与“士”这一群体如此紧密不分的话,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样的

17、人才是“士”,它们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援引蒋星煜在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给出的定义:“士、农、工、商、兵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学的人民分类法,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士是一种知识分子,犹今之所谓读书人文化人。狭义言之以能通古今辩然否为士。” 纵观历史我们发现,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士”这一阶层,而“士族阶级”是战国时代特定的政治环境所产生的特殊产物。进入战国时代,此前周代腐朽的宗法伦理秩序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周天子的地位已经摇摇欲坠,战国时期已经是一个天下无主,群雄并争的年代了,而在强大的诸侯兼并战争的背景下,每一个诸侯国都必须有强大的后备人才基础为后盾,才可以在生存的竞争中站得先机,最终在根本上引发了人

18、才的竞争。 同时,随着奴隶制的不断瓦解,原来一些亡国的旧贵族阶级不用被奴役为战胜国的奴隶,另外许多奴隶的人身自由也得以解放,处于这两个阶级的才俊之士逐渐形成了我们所论证的“士人”。另外,我们纵观史记,可以发现一个规律,但凡士人,多为文士,为武者太少。古人言:“学而优则仕”,虽然周代的宗法秩序已经趋于崩溃,但是周礼对士人地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士人所学多以政治哲学为主体,史学文学辅之,这是历代帝王计划教育的结果,目的是使士缺乏能力自养,但是这种结果带来的好处即在于“士人”大多对当时天下大势均有个人透彻的把握,具有政治、军事、外交、谋略等多方面的才能,而这些才能又是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中稀缺的,同时战

19、国时期连年战祸纷争,农业发展缓慢,正是在这些诱因下,“士人”不得不走入仕途。从而使得战国的养士之风成为了时代特有的“社会风气”。2 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 司马迁所称之魏公子,即是闻名遐迩的“战国四公子”之首的魏信陵君魏无忌,在当时就以养士众多,德才兼备称雄于世。史记中记载,“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至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虽然这一段多少有些出于文学的角度大加渲染了魏公子的仁德1,但是还是能看出魏公子的过人之处的。既然有过人之处,就说明信陵君是战国时期喜欢养士的众多的王侯贵族中的杰出代表。既然是代表,也就证明了那个时代,王侯贵族的“养士之风”不仅具有那个时代

20、的特殊性,同时也具有普遍性。 春秋战国之际,养士为贵族一大风气,其突出者有“战国四公子”之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和秦相吕不韦。因为士的人生理想能否实现,全待能否得到贵族的知遇之恩,而司马迁本身也是以慷慨之士自许的,因此,王侯贵族的养士之风就成为了史记极力推崇表现的一大主题,周本纪、鲁周公世家、管晏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吕不韦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淮南衡山列传和汲郑列传等篇。我们纵观史记,不难发现这股尊士养士之风发于春秋与战国的交接时期。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后十三年,鲁贼臣阳虎来奔,赵简子受贿,厚遇之。他日,简子出,有人当道当道者

21、曰:“吾欲有谒于主君。”简子问其姓而延之以官。当道者曰:“臣野人,致帝命耳。”遂不见。简子书藏之府。 另外史记魏世家载,“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足以可见魏文侯对子夏、段干木这样的士人是相当的尊重的。 以上这三段记述,1是史记上最早有关于王侯贵族尊士养士之风的记载了,但鉴于魏文侯属于赵简子七代之后那一辈的人物2,其尊士养士的时间自然比赵简子晚。另外通过对史记赵世家上下文的分析 3,我们可以把战国尊士养士之风的最初形成时间定格在晋定公十二年,即公元前500年。 在赵简子和魏文侯之后,齐宣王、齐威王、燕昭王时期又相继将养士之风发扬下去,见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学游说

22、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其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又见史记燕召公世家:“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这些史例说明中前期的养士之风多存在最高统治者阶层。到了“战国四公子”和吕不韦时期,这一时期的养士之风多存在于国相一级的阶层中,养士文化也达到了鼎盛时期。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魏公子有食客三千人以外,还有如下记载: 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者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春申

23、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着书布天下。” 从后两段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结论。首先,各国的国相之所以广收宾客,就是为了能够长时间地辅国持权,而且人才的竞争很激烈,这一时期的“士”多为“辩士”,而且这些辩士不仅辅助国政,还写书众多,为百家争鸣的多元思想爆发奠定了基础。其次,似乎各位国相宾客都为三千余人,我认为中国古代多用虚数,这三千只是用来形容人多罢了,并不精确。 这一时期关于士的故事流传至今的有很多,如孟尝君与他的鸡鸣狗盗之徒,平

24、原君与毛遂自荐、信陵君窃符救赵、春申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吕不韦招三千宾客着吕氏春秋等等,都说明了士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地位之突出,影响之深远。 等秦统一六国后,士这一阶层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了,虽然在淮南衡山列传和汲郑列传中仍能零星见诸于他们事迹的记载,但是随着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确立及汉代孝廉制度等选官制度的不断完善,养士之风已经丧失了其所需的历史条件,也就逐渐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去了。二、观“养士之风”见信陵君的优秀之处1. “养士之风”与信陵君之“仁而下士” 纵观历代史记文选和注疏,我们不难发现魏公子列传都是属于历代名家眼中的上乘之作。明代学者茅坤在史记钞中的这句话便是最好的概括:“信陵君是太

25、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既然信陵君乃司马迁胸中得意人,自然有其得意之处。 司马迁借平原君之口这样评价信陵君:“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 司马迁又用这两句话来概括了信陵君天下无双的深刻原因:“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因此,可见信陵君过人之处有两点“不耻下交”和“仁而下士”。 首先,我们来说说信陵君的仁而下士。魏公子之“仁”心,在文中有二处可以看出。一是侯嬴推荐力士朱亥与之同行,曰:“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

26、是公子泣。一是在既得晋鄙之军队后,勒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前者显示了信陵君伸张正义的时候也不忘记仁义,毕竟晋鄙也是无罪之人,后者更能打动人心,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信陵君很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为每家留一男丁,不仅给了每个家庭生存下去的希望,同时有鼓舞士气,收精兵,强军力。另外不耻下交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同样是尊士养士,情感上也有亲疏诚伪之分,程度上也有深浅之别。当时战国时期诸侯贵族很难打破其阶级传统,往往会将所养之士分为上客、中客、下客三等,这些宾客大多是自己主动前来投奔的,常常采用自荐的方式来施展才华,获取贵族的赏识。如毛遂自荐的故事,还比如孟尝君列传

27、:“初,冯驩问孟尝君好客,蹑跷而见之。冯驩曰: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有时这种方式一开始并不能引起贵族们的好感,如 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闻驩烧劵书,怒而使使招驩。”王侯贵族这种守株待兔的行为,虽然能网罗到一些人才,但是像侯生、薛公和毛公这些真正的卧虎藏龙往往被埋没了。而信陵君超越了战国其他诸侯贵族正是建立于他真诚地对待士人这一情感态度的基础上。 纵观全文,最浓墨重彩的描述的一个故事,就是魏公子如何耐心的不顾身份亲自去拜会大梁城夷门的监门侯赢,将其奉为座上宾的故事,这体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和不耻下交的特点。而故事进程中,侯生处处的故意刁难,既是高士们自尊心的一种表现,使对方感觉到自己并非呼之即

28、来挥之即去的等闲之辈,也是高士们为了试探魏公子的度量与真诚程度,用这种欲擒故纵的方式,使自己被重用的几率也逐步加大。正是侯生在看到“公子执辔愈恭”和“公子颜色愈合”之后被他的诚心所打动,而公子以此超常隆重的方式去请一个糟老头的壮举,也让满堂宾客一个个大惊失色,足见魏公子尊师的行为确实让他人望尘莫及。2. 信陵君之纳谏与其它战国三公子之比较 报恩作为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一直以来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渗透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战国士林时代的有一种风气,接受了答谢诸侯贵族的知遇之恩,就意味着士人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这位诸侯贵族,“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

29、种表现的一个最高境界。 魏公子仁而下士的另一突出表现在于他能认真听取士人给予的建议。尊士不仅仅是在礼节和生活条件上的优待,最重要的是能采纳他们的意见,让士人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才能使士人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魏无忌也并非神人,他也有糊涂骄矜的时候,但是魏公子能以非常之理待非常之士,而他也因此在特殊情况下得到了贤士的非常回报。第一次,魏无忌因被平原君责以姻亲之义,一时基于大义乱了方寸,“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予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幸得行过夷门,见侯生,取妙计,得朱亥,书写了他人生的最大功业窃符救赵。本来侯生不必死的,但他以死明志,更显魏无忌之光辉,士人之壮烈。第二次,在魏无忌

30、救赵留赵之后“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此时又有说客及时劝阻公子应谦逊忘德被信陵君欣然接受,说明魏公子是一个勇于改正错误的主公。第三次,魏公子留赵十年,初无存魏之意,在认真听取了博徒毛公和卖浆者薛公以宗庙大义为出发点的冒死力荐之后,火速反魏,率五诸侯之兵击败秦兵,立下了人生第二大功业存魏却秦。不进救国家于水火,而且也是他的美名远播天下。以上三次的虚怀纳谏就是魏公子成功人生之所在,也是魏无忌高出孟尝君、春申君和平原君的地方。 反观同时期的另外三公子,我们发现从他们的在纳谏方面的失败之处对比起魏公子的成功之处,更显信陵君的伟大,同时也为我们的人生选择起到了警示的作用。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就是这个道理。相对于信陵君的第一次,春申君不听宾客朱英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因无妄之灾而满门抄斩,这是血的教训。对比身在赵国以养士著称的平原君不用“二公”与刚刚才留赵的信陵君以重礼待赵国的博徒毛公和卖浆者薛公,足见平原君之平庸,后有“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就是对平原君鄙陋最大的反讽。另外,信陵君最后能存魏却秦,与孟尝君后期引外国之兵犯齐的行为,既违反宗法伦理,又招致灭门惨剧,晚节不保,得不偿失相比,不管是在道德还是在仁义上都有质的不同,所以一个领导者能仁而下士、虚怀纳谏的话,对他人生意义非凡。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