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5 ,大小:65.14KB ,
资源ID:71588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1588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学术史》教学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学术史》教学大纲.docx

1、中医学术史教学大纲中医学术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83.0.3课程名称:中医学术史History of Academic TCM 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 限选课 学分:2学分 学时:28学时前期课程: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授课对象:基(七) 医(七) 医药(七)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占80%,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共占20%。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教学分总论和各论,总论部分按各学术派别介绍了中医学历史上出现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学派,各论则按照时间顺序,从晋唐开始,直至清代。详细介绍了这期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著名医家,按照:生平著作、学术理论、医论选读、学术评议的板块介绍。

2、阐明历代医家的学术特点,指明他们的学说、见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This course consists of the two sections of the general and the specific introductions. The former section introduces some typical schools that appeared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CM. The latter section introduces famous TCM doctors ranging from the Dynasties of Jin

3、and Tang to the Qing Dynasty, focusing on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works, academic theories, selected medical readings, and academic reviews. 本课程以线性方式,将历史朝代与当时的医家及其学术思想贯穿起来,使中医历史的纵向与各家学术特点的横向加以结合,有益于融会贯通的理解中医发展的源流和学术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自先秦迄于晚清的我国医学发展概况、医学重要成就和特点、著名医家的学术贡献等,使大家能系统地了解中医学衍革的源、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中医学

4、形成的大体始末。This course relates in a chronological order the ancient Chinese dynast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dicinal scholars along with their academic ideas. By combining the history of TCM with the academic features of various schools, the teaching program is sure to be beneficial for the understand

5、ing of the source and origin of TCM, its history of evolution, and its academic thoughts.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中医学术史是专题研究中医学术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与了解中医学沿革的源与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中医学形成的大体始末。中医学术史的主要内容是论述自先秦至晚请我国医学发展的概况,医学的重要成就和特点,以及著名医家的学术贡献。虽然中医学术史属于医史范畴,但其内容以历史演绎为经,重点讨论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医学内容,以学术成就为纬,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较

6、之医史则增加了学术的深度与广度,较之各家学说更增加了学术发展的脉络与内在联系。中医学术史的教学以课堂讲授及课堂讨论为主,应当结合自学,以加强学生对中医理论发展的系统性及规律性的认识。【教学要求】1掌握历代中医学发展的关系和学术流派形成因素及特点。2熟悉各医学流派的形成、特点和代表医家。3了解学习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的目的和意义。【教学内容】1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主要医学流派的形成和研究方向。3中医各家学说研究的范围、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本课程总学时为28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28学时。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 先秦、两汉医学中医学术思想的起源与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目的要求】

7、1了解中医学术理论的起源。2掌握中医与哲学、自然科学鉴的联系。3了解春秋时期诸家养生学的特点。4了解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特点。5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6了解淳于意、华佗的有关情况。7掌握藏象学说学术内容。8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9了解淳于意 华佗的有关情况。10掌握运气对气候的影响,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11了解两汉律历成就与运气学说的关系;两汉及以前有关运气学说的概况;运气的推算。【教学内容】第一节 中医学术理论的起源要求:1了解中医学术理论的起源。2掌握中医与哲学、自然科学鉴的联系。内容:1哲学与医学的结合(1)阴阳学说对医学的渗

8、透。(2)五行学说与医学相结合。(3)气、精、神生命观的确立。(4)形神论与中医基本理论。2自然科学技术对医学的影响(1)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和物候学。(2)天文、历法、物候学对医学的影响。(3)冶金技术与“九针”之制。第二节 养生学的形成要求:了解春秋时期诸家养生学的特点。内容:1养生术的起源与导引吐纳、养神服食。2春秋战国诸子的养生理论。(1)老子“清净无为”说。(2)庄子“养生”、“全形”说。(3)子华子“贵生”说。(4)孔子“安适自养”说。(5)荀子“修身礼治”说。(6)韩非子“啬神”、“少欲”说。(7)管子“节欲存精”说。(8)吕氏春秋集先秦养生学大成。(9)淮南子中的养生思想。(1

9、0)黄帝内经论养生。第三节 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要求:1了解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特点。2掌握藏象学说学术内容。内容:1内、难医学理论中医学基础理论确立的标志。2藏象学说的建立。(1)解剖与度量。(2)“司外揣内”的藏象学说。3经络学说的形成。4病因研究。5病证和病机理论(1)病证记载概括。(2)病机理论研究。6诊断学成就(1)色诊。(2)脉诊。7治法及治则的制定第四节 伤寒杂病论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要求:1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2了解淳于意 华佗的有关情况。内容:1伤寒杂病论的问世2伤寒外感辨证论治(1)六经辨证论治。(2)“辨证评脉”。3杂病辨证论治第五节 中药

10、理论的萌芽第一部本草专著的问世要求:1掌握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确立临床辨证论治体系所作的贡献。2了解淳于意 华佗的有关情况。内容:1本草学的雏形。2神农本草经成书。第六节 古代医学气象学运气学说的产生要求:1掌握运气对气候的影响,及其在医学上的运用。2了解两汉律历成就与运气学说的关系;两汉及以前有关运气学说的概况;运气的推算。内容:1运气学说的发展概况。(1)两汉律历与运气学说。(2)运气学说的逐渐形成。(3)运气推衍与气象规律。2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医学医学理论的继承和临床方治的革新【目的要求】1了解晋唐时期养生学发展概况。2了解葛洪、孙思邈

11、等医家的养生经验。3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对医经的研究状况。4熟悉对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以及本草学的研究。5了解对病机学研究状况。6熟悉巢元方、王冰病机说。7了解经方与经验方各自发展的特点。8了解晋唐时期对本草学研究的状况。【教学内容】第一节 晋唐时期养生学的发展要求:(1)了解晋唐时期养生学发展概况。(2)了解葛洪、孙思邈等医家的养生经验。内容:1葛洪与陶弘景的养生思想。(1)葛洪的的养生思想(2)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2诸病源候论养生宣导术。(1)对养生导引法的阐述发挥。(2)孕妇及小儿养生。3孙思邈集养生学说之精要。(1)抑情节欲。(2)“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3)依时摄养。(4

12、)内视、调气。(5)食宜、食养和食疗。(6)服食、服水。(7)养老。第二节 医学经典著作的整理和研究要求:1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对医经的研究状况。2熟悉对内经、伤寒论、针灸甲乙经以及本草学的研究。内容:1全元起与内经训解注疏素问的开山。2王冰与素问注。(1)整理编次。(2)补遗七篇。(3)注释阐发。3皇甫谧与甲乙经针灸学专题研究之肇兴。4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5王叔和注脉经和编次张仲景方论。6孙思邈对伤寒论研究。第三节 病机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要求:1了解对病机学研究状况。2熟悉巢元方、王冰病机说。内容:1巢元方的病因病机学说。2脏腑病机学说的演进。3王冰阐发“气动”病机学说。第四节 本草

13、学的形成要求:了解晋唐时期对本草学研究的状况。内容:1陶弘景编撰本草经集注。2新修本草的颁行。第五节 经方的衍变与经验方的兴起要求:了解经方与经验方各自发展的特点。内容:1经方的衍变。2经验方的兴起。(1)葛洪的肘后备急方(2)孙思邈的千金要方(3)王焘的外台秘要第六节 医家学术思想和医学实践1陈延之2孙思邈【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四章 明代医学金元医学的继续和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目的要求】1了解明代医家医学理论的研究概况。2了解寒温之争的原由与影响。3掌握先天水火不足论。4掌握“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5掌握薛己、李中梓的脾胃关系的观点。6掌握脾阴学说的发展及主要内容。7掌握命门学说的发展及

14、明代医家的命门学说的内容及观点。8了解三焦形质论及奇经八脉的主要内容及乙癸同源的学术观点。9了解四诊内容的发展概况。10掌握望诊、问诊及切脉的主要成就。11了解明代诸家本草学著作。12掌握本草纲目及神农本草经疏的学术成就及在本草学发展中的地位。13了解明代医学与金元医家,如河间、丹溪、洁古、东垣等学术思想及师承、私淑联系。14掌握戴思恭、汪机、王纶、龚博等明代医家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 明代前期医学思想要求:1了解明代医学与金元医家,如河间、丹溪、洁古、车垣等学术思想及师承、私塾联系。2掌握戴思恭、汪机、王纶、龚博等明代医家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内容:1赵道震、赵良仁、戴思恭、刘

15、纯私淑丹溪的学术影响。2汪机、王纶、龚博私淑丹溪、车垣的学术影响及学术内容。第二节 寒温之辨要求:1了解寒温之争的原由于影响。2掌握先天水火不足论。3掌握“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内容:1寒温之辨。2先天水火不足论及对血证、痰证、消渴、小便不通、中风等证的论治。3“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第三节 脏腑经络理论的深入探索要求:1掌握薛己、李中梓的脾胃关系的观点。2掌握脾阴学说的发展及主要内容。3掌握命门学说的发展及明代医家的命门学说的内容及观点。4了解三焦形质论及奇经八脉的主要内容及乙癸同源的学术观点。内容:1脾肾、肝肾和脾阴的研究。(1)脾肾关系认识的日趋完善。(2)阐述乙癸同源、肝肾同治。(

16、3)脾阴学说的确立。2命门学说的发展与完善。(1)左肾右命门与肾间命门说。(2)命门有形说。(3)肾间动气说。(4)命门君火说。(5)命门为真阴之脏说。3三焦形质论的形成。4对奇经八脉的研究。第四节 四诊及辩证纲领的逐步完善要求:1了解四诊内容的发展概况。2掌握望诊、问诊及切脉的主要成就。内容:1四诊内容的不断充实。(1)对望诊的重视就研究。(2)问诊内容的归纳与总结。(3)脉学发展的新阶段。2辨证纲领的完善及确立第五节 本草学的成熟时期要求:1了解明代诸家本草学著作。2掌握本草纲目及神农本草经疏的学术成就及在本草学发展中的地位。内容:1药物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2疏义以致用的神农本草经。3诸家

17、本草著作的相继出现。第六节 医家学术思想与医学实践要求:了解明代医家医学理论的研究概况。内容:1薛己2李时珍以及本草纲目3周慎斋4缪希雍5张介宾6吴有性7喻昌8李中梓9绮石【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五章 清代医学【目的要求】1了解温补时弊产生及其批判。2掌握对温补时弊的批判的学术内容。3掌握对伤寒论的研究进展与内容。4掌握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与内容。5了解瘟疫学说的发展及内容。6了解对金匮要略近代研究的概况。7掌握清代医家研究金匮要略的不同观点。8了解专病专科发展状况。9了解西医传入中国的历史。10掌握清代医家中西医会通思想发展特点。11了解清代医家主要学术思想。12熟悉清代学术研究对历代医家的

18、总结以及汇通西医学的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 对温补时弊的批判要求:1了解温补时弊产生及其批判。2掌握对温补时弊的批判的学术内容。内容:1温补时弊的产生及其批判。2有关学术争议。第二节 伤寒学的深入研究与温病辩证体系的确立要求:1掌握对伤寒论的研究进展与内容。2掌握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与内容。3了解瘟疫学说的发展及内容 内容:1伤寒论的深入研究(1)柯琴的六经地面说(2)张志聪的六经气化为病论(3)尤在泾的以法类证研究(4)徐灵胎的以方类证研究(5)俞根初详论四时感证2温病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1)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2)吴瑭论三焦辨证(3)薛雪对湿热病的辨证论治(4)王士雄的温热经纬3温疫

19、学说的形成与发展(1)戴天章发挥温疫辨治(2)杨璿剖析伤寒、温病之异(3)余师愚的治疫心得(4)王士雄论霍乱第三节 金匮要略杂病研究和专病专科论治的深入要求:(1)了解对金匮要略近代研究的概况(2)掌握清代医家研究金匮要略的不同观点(3)了解专病专科发展状况内容:1金匮要略研究的深入(1)徐彬的金匮要略论注(2)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3)吴谦的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4)程林的金匮要略直解(5)沈目南的金匮要略编著(6)黄元御的金匮悬解2专病专科论治的进步(1)吴澄的不居集(2)姜礼的风劳鼓膈四大证治(3)傅山的傅青主女科(4)费伯雄的医醇 义(5)王泰林的肝病证治第四节 中西医学汇通思潮的产生

20、和尝试要求:1了解西医传入中国的历史2掌握清代医家中西医会通思想发展特点内容:1西医传入中国的历史2中西医学汇通的探索3中医改进说与科学进化论第五节 医家学术思想与医学实践要求:1了解清代医家主要学术思想2熟悉清代学术研究对历代医家的总结以及汇通西医学的发展内容:1张璐及其学术思想2叶桂及其温热病理论3徐大椿及其学术思想4吴瑭及其温病条辨5王清任及医林改错、瘀血理论6吴师机7石芾南8唐宗海及其血证论【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三、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第一章 先秦、两汉医学第二章 魏晋、隋唐、南北朝医学第三章 宋金元医学第四章 明代医学第五章 清代医学考试547552合计28四、大纲

21、使用说明本大纲针对中医、针灸方向本科生,七年制、专升本等专业应用。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在已经学过中医学各科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与掌握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理论、治疗经验,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其思维,使之深入认识中医学的丰富内容,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扎实基础。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的教学,在讲授中既要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又要符合医家的原著精神,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的能力。1本教材使用于研究生班及本科生选修课。研究生班授课学时可稍增加。2课堂授课选择主要内容,其他内容作自学。五、主要参考书目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严世芸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

22、004年6月第1版;中医各家学说,严世芸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历代医家原著伤寒论选读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91.0.2课程名称:伤寒论选读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Abstracted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专业课(基础医学方向七年制),限选经典课(临床方向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七年制、医药结合方向七年制、中医方向五年制、中西医临床方向五年制、骨伤科学方向五年制、运动医学方向五年制)。学分:4学分 学时:56学时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授课对象:中医学基础医学方向(七年制)、

23、中医学临床方向(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七年制)、医药结合方向(七年制)、中医方向(五年制)、中西医临床方向(五年制)、骨伤科学方向(五年制)、运动医学方向(五年制)考核方式:考试(期末考试)、考察(论文、作业、课堂讨论)、考勤。其中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主要通过论文或作业得分、出勤和课堂讨论表现进行评定。一般论文或作业得分占总成绩20%左右,出勤和课堂讨论表现占总成绩10%左右。采用PBL教学法的班级,原则上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仍由论文、作业成绩以及课堂讨论表现、出勤等方面决定。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伤寒论选读选择伤寒论中的十篇398条、

24、112方,系统讲授伤寒论的基本精神、辨证论治原则,伤寒论方的组方原则、配伍规律及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应用等。并配合自行研制的“伤寒论方证辨治操练系统”以及以医案讨论为切入点的PBL教学法的开展,培养学生辨证论治的能力,巩固本课程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Selected Readings of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extracts 10 important sections, including 112 recipes within 398 doctrines of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

25、eases, as the main texts.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basic idea of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the principle of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principle of recipe designing, the law of medicine combination and how to use them clinically.For the purpose of

26、 setting up the students independent clinical capability of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making this course more impressive, we have developed the software of Recipe-Syndrome Practicing System on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This software is mainly based on recipe-syndr

27、ome treatment theory system of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A Man-Computer Dialogue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patient emulated by the PC and the doctor emulated by the student. Therefore, during certain periods of the course, the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 educational method is used by

28、the discussion about clinical cases. Our purpose is to set up in the students the clinical thinking ways of TCM, and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大纲内容:一、前言 【课程目的】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其中有许多精华值得后人学习、研究、整理、提高。伤寒论课程为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之间的桥梁。伤寒论选读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将理、法、方、

29、药连贯起来,与临床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实际应用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各种证候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掌握辨证的方法与技能,为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打好基础。【教学要求】本课程选择宋本伤寒论中的十篇398条、112方,系统讲授伤寒论的基本精神、辨证论治原则,伤寒论方的组方原则、配伍规律及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应用等。为培养学生在临床上具有独立辨证论治的能力,并巩固本课程所学的知识,我们研制了“伤寒论方证辨治操练系统”,以伤寒论方证为主线,计算机模拟病人,学生模拟医生,作人机对话操练。并选择部分章节,以医案讨论为切入点,开展PBL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中医临证思维,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本课程总学时为56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52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伤寒的涵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