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157.96KB ,
资源ID:71576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1576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XXX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XXX隧道监控量测方案.docx

1、XXX隧道监控量测方案目 录一、编制依据: 1二、监控量测目的: 1三、工程概况: 1四、人员组织: 2五、元器件及设备: 2六、监控量测断面、测点布置、监控量测频率及监控量测基准 26.1监控量测项目 26.2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 26.3监控量测频率及控制基准 46.4监测文件标准 56.5监控量测控制基准 5七、监控量测方法 87.1 时间要求 87.2 洞内、外观察 87.3 净空变化量测 97.4 拱顶下沉量测 97.5 地表沉降量测 107.6 量测注意事项 10八、数据记录格式 11九、数据处理及预测方法 11十、信息反馈及对策 12十一、监控量测点点位保护、损坏补救措施

2、14十二、数据真实性保证措施及惩罚措施 15XXX隧道监控量测方案一、编制依据: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铁建设【2010】120号文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相应隧道设计图二、监控量测目的:1、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2、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认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准确性或为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3、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4、监控工程对周围环境影响;5、积累量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三、工程概况:隧道位于长白山山脉余脉南延部位,山势西高东低,沟谷发育,地形起伏较大,山坡基

3、岩裸露,表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粗圆砾土及上更新统坡残积(Q3dl+el)粗角砾土覆盖,自然边坡约隧道围岩分级及岩土施工工程分级XXX隧道围岩分级及岩土施工工程分级表里程段落围岩分级岩土施工工程分级DK119+909.18DK119+955、DK119+955DK120+010DK120+010DK120+230DK120+230DK120+300、DK120+300DK120+385、DK120+385DK120+425DK120+425DK120+630DK120+630DK120+750DK120+750DK121+420DK121+420DK121+550DK121

4、+550DK121+885DK121+885DK121+942.92、四、人员组织: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五、元器件及设备:量测仪器配备:数码相机1台、罗盘仪1台、收敛仪1台、全站仪1台、水准仪1台、钢挂尺1个。六、监控量测断面、测点布置、监控量测频率及监控量测基准6.1监控量测项目根据设计要求,结合XXX隧道具体情况,确定围岩量测必测项目。表1 围岩量测必测项目序号监测项目测试方法和仪表测试精度备 注1净空变化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0.51mm一般进行水平收敛量测2拱顶下沉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钢尺0.51mm3地表下沉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塔尺0.51mm隧道浅埋段必测(H0

5、2b)4地质和初期支护观察每次开挖后对开挖面进行观测,如发现异常应立即进行处理;对已施工的区段每天至少观察一次,发现结构开裂、突出等异常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了解隧道支护结构及围岩地稳定情况6.2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6.2.1地表沉降测点布置原则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25m。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不应小于46.47m,地表有控制性建(构)筑物时,量测范围应适当加宽。图1 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浅埋隧道(H02b,H0隧道埋深3.82m,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17.8m)应在隧道

6、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应符合表2要求。表2 XXX隧道洞口监控量测测点布置间距序号项目名称洞口埋深H0(m)洞口横向量测范围(m)洞口纵向量测范围(m)横向点间距(m)1程家堡隧道入口2.944372-52程家堡隧道出口2.4350262-56.2.2拱顶下沉测点、净空变化测点布置原则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监控量测断面按表3的要求布置。拱顶下沉点设置在拱顶轴线附近。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按图2布置。表3 必测项目监控量测断面间距围岩级别设计长度(米)监控断面数量(个)断面间距(m)II-III15903250IV2551025V148305表4 净空变

7、化量测测线数一般地段特殊地段全断面法一条水平测线-台阶法每分部一条水平测线每台阶一条水平测线,两条斜测线图2 拱顶下沉量测和静空变化量测的测线布置示例(a)拱顶测点和1条水平测线示例;(b)拱顶测点和2条水平测线、2条斜侧线示例;6.3监控量测频率及控制基准表5 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监控量测频率(01)B2次/d(12)B1次/d(25)B1次/23d(25)B1次/3d5B1次/7d注: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依据系数B,B为隧道开挖宽度。表6 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位移速度(mm/d)监控量测频率52次/d151次/d0.511次/23d0.

8、20.51次/3d0.21次/7d6.4监测文件标准根据铁建设【2010】120号文补充要求如下,如与其他设计图纸、范有冲突的以铁建设【2010】120号文为执行标准:6.4.1隧道监控量测应按现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的规定建立等级管理、信息反馈和报告制度。6.4.2隧道监控量测应作为关键工序纳入现场施工组织。监控量测必须设置专职人员并经培训后上岗。对周边建筑物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的城市铁路隧道,应实施第三方监测。6.4.3隧道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的量测断面间距:级围岩不得大于10m、级围岩不得大于5m。6.4.4隧道浅埋、下穿建筑物地段,地表必须设置监测网点并实施监

9、测。6.4.5当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速率达5mm/d或位移累计达100mm时,应暂停掘进,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6.4.6当采用接触量测时,测点挂钩应做成闭合三角形,保证牢固不变形。6.5监控量测控制基准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动等,根据本隧道的地质条件、施工安全性、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周围建(构)筑物的特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6.5.1隧道初期支护基线相对位移可参照表7使用。表7 跨度7mB12m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围岩级别隧道埋深h(m)h5050h300300h500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0.010.030.010.080.030.100.080

10、.400.300.600.100.300.200.800.701.200.200.500.402.001.803.00拱顶相对下沉(%)-0.030.060.050.120.030.060.040.150.120.300.060.100.080.400.300.800.080.160.141.100.801.40注: 1 本表适用于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硬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小值,软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大值。表列数值可在施工中通过实测资料积累作适当修正。2 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两拱脚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3 墙腰水平相对

11、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乘以1.11.2后采用。6.5.2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表8要求确定。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表8要求确定。地表沉降控制基准应根据地层稳定性、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要求分别确定,取小值。表8 位移控制基准类别距开挖面17.8m(U1B)距开挖面35.6m(U2B)距开挖面较远允许值65%U090%U0100%U0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U0为极限相对位移值。6.5.3根据表8位移控制基准,可按表9分为三个管理等级,地表沉降控制基准应根据地层稳定性、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要求分

12、别确定,取最小值。表9 位移管理等级管理等级距开挖面17.8m距开挖面35.6mUU1B/3UU2B/3U1B/3U2U1B/3U2B/3U2U2B/3U2U1B/3U2U2B/3注: U为实测位移值6.5.4钢架内力、喷混凝土内力、二次衬砌内力、围岩压力(换算成内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换算成内力)、锚杆轴力控制基准应满足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的相关规定。6.5.5爆破震动孔子基准应按表10的要求确定。表10 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振速序号保护对象类别安全允许振速(cm/s)10HZ10HZ15HZ50HZ100HZ1土窑洞、土坯房、毛石房屋0.51.00.71.

13、21.11.52一般砖房、非抗震的大型砌块建筑物2.02.52.32.82.73.03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0.04.03.54.54.25.04一般建筑与古迹0.10.30.20.40.30.55水工隧道7156交通隧道10207矿山巷道15308水电站及发电厂中心控制设备0.59新浇大体积混凝土龄期:初凝3d龄期: 37d龄期: 728d2.03.03.07.07.012注:1、表列频率为主频率,系指最大振幅所对应波的频率。2、频率范围可根据类似工程或现场实测波形选取。选取频率时亦可参考下列数据:深孔爆破1060HZ;浅孔爆破40100HZ。3、有特殊要求的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确定。6.6采用分部

14、开挖法施工的隧道应每分部分别建立位移控制基准,同时应考虑各分部的相互影响。6.7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应根据控制基准,结合事态曲线形态判别。6.8一般情况下、二次衬砌的施做应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6.8.1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及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下降;6.8.2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90%以上。 6.8.3对浅埋、软弱围岩等特殊地段,应视现场具体情况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6.8.4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的二次衬砌应及时施作,二次衬砌距掌子面的距离:级围岩不大于90m,、级围岩不大于70m。6.9地质和初期支护观察地质和初期支护观察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已施工区段初期支护观察

15、及地表观察。6.9.1开挖工作面观察在每次开挖后进行一次,内容包括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工作面稳定状况、围岩变形等。当地质情况无变化时,可每天进行一次,观察应绘制开挖工作面略图并作好地质素描,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表及围岩级别判定。6.9.2对已施工区段初期支护的观察每天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砼、锚杆、钢架的状况,以及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5.9.3洞外观察包括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仰坡的稳定、地表水渗透的观察。七、监控量测方法7.1 时间要求洞内、外观察和地表沉降观测根据本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净空变化和拱顶下沉量测布点应在开挖后至初喷前进行,若围岩出现变化异常应尽早布设;初始读数在每次开挖后

16、12小时内取得,最晚不得迟于24小时。7.2 洞内、外观察洞内观察可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其中,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勘察资料进行对比;已施工地段观察,应记录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变形和二次衬砌等工作状态。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7.3 净空变化量测7.3.1 级围岩不大于10m,级围岩不大于5m。并按规定量测频率进行量测。主要原理:每次测出两点间净长,求出两次量测的增量(或减量),即为此处净空变化值。读数时读三次,

17、然后取其平均值,并按附表记录。7.3.2预埋测点由钢筋加工而成,采用冲击电锤或风钻钻孔,埋入钢筋采用直径不小于20mm的螺纹钢,前端外露钢筋与埋入钢筋焊接,直径不小于6mm,加工成闭合三角形,保证牢固不变形。测点用快凝水泥或锚固剂与围岩锚固稳定,埋入围岩深度不小于20cm,若围岩破碎松软,应适当增加测点埋入深度。7.3.3 量测方法检查预埋测点有无损坏、松动,并将测点灰尘擦净。把净空收敛仪的尺头及尺架挂钩分别固定在预埋测点孔内,选择合适的尺孔,将尺孔销插入,用尺卡将尺与联尺架固定。调整调节螺母,记下钢尺在联尺架端时的基线长度与数显读数。为提高量测精度,每条基线应重复测三次取平均值。当三次读数极

18、差大于0.05mm时,应重新测试。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读数。测试过程中,若数显读数已超过25mm,则应将钢尺收拢(换尺孔)重新测试,两组平均值相减,即为两尺孔的实际间距,以消除钢尺重孔距离不精确造成的测量误差。一条基线测完后,应及时逆时针转动调节螺母,摘下收敛仪,打开尺卡收拢钢尺,为下一次使用作好准备。 当拱顶下沉速率达5mm/d或位移累计达100mm时,应暂停掘进,并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7.4 拱顶下沉量测7.4.1 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钢挂尺进行。主要原理:通过测点不同时刻相对标高,求出两次量测的差值,即为该点的下沉值。读数时应该读三次,取平均值,并按附表记录。级围岩不大于10m,级围

19、岩不大于5m。按规定量测频率进行量测。7.4.2 在隧道拱顶轴线附近通过焊接或钻孔预埋测点,测点应与隧道外监控量测基准点进行联测。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布置在拱中,每断面布置一点,布设原则和间距按规定进行。预埋测点由钢筋加工而成,钢筋直径不小于6mm,前端加工成闭合三角形,保证牢固不变形。测点用快凝水泥或锚固剂固定在拱顶选定位置,埋入围岩深度不小于20cm,若围岩破碎松软,应适当增加测点埋入深度。7.4.3 量测方法:设置水准基点(水准基点选择在围岩稳定地段设置)。量测时采用水准仪、塔尺及钢挂尺,测出该点相对标高即可。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读数。同一测点每次量测必须采用同一基点。当拱顶下沉速率达5

20、mm/d或位移累计达100mm时,应暂停掘进,并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7.5 地表沉降量测7.5.1采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进行,主要原理:通过测点不同时刻标高,求出两次量测的差值,即为该点的下沉值。其量测精度为1mm。当隧道埋深小于3倍洞径时进行量测,小于2倍洞径时必须进行量测。7.5.2 基准点应设置在地表沉降影响范围之外。测点采用地表钻孔埋设,测点四周采用水泥砂浆固定。布点原则和量测频率按规定执行。当地表有建筑物时,应在建筑物周围增设地表下沉观测点。7.5.3 量测方法:与拱顶下沉量测方法相似,采用精准水准仪和铟钢尺测出各沉降点标高即可。在工程开挖前对每一个测点读取初始值。首次观测时,对

21、测点进行三次观测(三次差值小于1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量测过程中读数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个测点读数误差不宜大于0.3mm。7.6 量测注意事项7.6.1 监控量测布点应在喷砼前预埋,测点布置时应避开钢架和脱空回填处,并保证布点打入围岩,严禁将测点布在钢架上。及时进行测点的布设,并做好保护,可采用桩点沿初支边墙向内凹陷,防止破坏。如果测点被破坏,应在被破坏测点附近补埋,重新进行数据采集;如果测点出现松动,则应及时加固,当天的量测数据无效,待测点加固后重新读取初读数。7.6.2测点布设以后,在测点位置用红色油漆做醒目标识。监控量测桩点上严禁悬挂重物。7.6.3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量测基点应

22、与洞内、外水准基点建立联系。7.6.4 各监控量测小组须保证量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如实的反应实际变化情况,不得弄虚作假。7.6.5 现场监控量测与施工易发生干扰,必须紧密配合。施工现场应及时提供工作面,创造条件保证监控量测工作的正常进行;监控量测工作也要尽量减少对施工工序的影响。监控量测元件的埋设计划应列入工程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中。7.6.6 量测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进行定期的检查、校对和率定。收敛仪使用时调节螺母逆时针转动最大范围不得露出螺纹。在收敛仪使用一段时间后应进行对零校正,检查数显读数是否为零,若存在偏差,必须进行对零。收敛仪量测完成后,用棉纱擦除灰尘并定期对钢

23、尺擦涂机油,以防生锈。八、数据记录格式8.1数据记录分为现场记录表格与监测量控结果、周(月)报、监控量测数据汇总表、观测资料,监控量测工作总结报告。8.1.1监控量测现场记录可按以下表格执行: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隧道净空变化量测记录表8.1.2监控量测数据汇总表九、数据处理及预测方法9.1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包括数据校核、数据整理及数据分析9.2每次观测后立即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如有异常及时补测。9.3每次观测后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包括观测数据计算、填表制图、误差处理等。9.4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包括以下主要内容:9.4.1根据量测值时态曲线。9.4.2选择回归曲线,预测最终值,并与控

24、制基线进行比较。9.4.3对支护及围岩状态、工法、工序进行评价。9.4.4及时反馈评价结论,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建议。9.5监控量测数据可采用指数模型、对数模型、双曲线模型、分段函数、经验公式进行分析,并预测最终值。9.6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可根据爆破振动速度按式(1)计算。式中 R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m);Q炸药量,齐发爆破为总药量,延时爆破为最大一节药量(kg);V保护对象所在地质点振动安全允许速度(cm/s);K,与爆破点至计算保护对象间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关的系数和衰减指数,可按表11选取,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表11、爆破区不同岩性的K、值岩 性K坚硬岩石501501.31.5中硬岩石

25、1502501.51.8软 岩 石2503501.82.0十、信息反馈及对策10.1监控量测信息反馈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分析结果,对工程安全性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工程对策与建议。10.2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控量测数据实施分析和阶段分析。10.2.1实时分析:每天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发现安全隐患分析原因并提交异常报告。10.2.2阶段分析:按周、月进行阶段分析,总结监控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价,提交阶段分析报告,指导后续施工。10.3工程安全性评价根据5.5.3条分三级进行,并采用表12相应的工程对策。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见图3。图3 监控量测信息反馈程序框图表12工程安全性评价分级

26、及相应应对措施管理等级应 对 措 施III正常施工II综合评价设计施工措施,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采取相应工程对策I暂停施工,采取相应工程对策图4 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10.4工程对策包括下列内容10.4.1一般措施10.4.1.1稳定开挖工作面措施;10.4.1.2调整开挖措施;10.4.1.3调整初期支护强度和刚度并及时支护;10.4.1.4减低爆破振动影响;10.4.1.5围岩与支护结构间回填注浆;10.4.2辅助施工措施10.4.2.1地层处理,包括注浆加固、降水、冻结等方法;10.4.2.2超前支护,包括超前锚杆(管)、管棚、超前插板、水平高压旋喷法、预切槽法等。十一、监控量测点点位保护

27、、损坏补救措施11.1点位保护措施11.1.1每次采集数据前检查点位是否完好,有无明显碰撞痕迹。11.1.2监控量测点点位旁悬挂点位标识牌,以及注意事项。11.1.3点位保护落实到个人,下发点位保护责任书。11.1.4洞内机械施工时,专人指挥机械,杜绝机械碰撞点位。11.1.5填写点位检查记录表,并形成。11.1.6发现点位损坏导致监控量测数据中断后做好相应记录,并及时上报。11.2损坏补救措施11.1.1为保证数据连续性及对隧道施工提供指导性数据,建立点位损坏补救及惩罚措施。11.1.2监控量测点位损坏后,在原点位置布置新点,并读取初始数据。11.1.3点位损坏后将对相关单位进行惩罚,第一次

28、点位破坏罚款5000.0元,第二次点位破坏罚款10000.0元。十二、数据真实性保证措施及惩罚措施12.1数据真实性保证措施12.1.1量测人员相对固定;12.1.2仪器的管理采取专人保管,专人负责;12.1.3量测设备、传感器等各种器件在使用前均经检查校准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12.1.4各量测项目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监测项目实施细则;12.1.5现场监控量测过程中,加强数据的准确性,观测后在现场及时计算、校核,有异常现象,必须重新观测;12.1.6量测数据均经现场检查、室内复核后方可上报;12.1.7现场量测的测点埋设、数据采集,围岩及相关信息采用专门表格记录,全部实行表格化管理。表格签暑齐备,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12.2惩罚措施按照测量管理办法执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