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42.57KB ,
资源ID:715455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1545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docx

1、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

2、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 、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

3、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

4、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

5、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3分)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

6、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

7、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杨收,字藏之,世居冯翊。收七岁而孤,处丧若成人。母长孙亲授经,十三通大义。善属文,所赋辄就,吴人号神童。里人多造门观赋诗,至压败其藩。及壮,寡言笑,博学强记,至它艺无不通解。贫甚,以母奉浮屠法,自幼不食肉。约曰:“尔得进士第,乃可食。”涔阳耕得古钟,高尺余,收扣之,曰:“此

8、姑洗角也。”既劀拭,有刻在两栾,果然。以兄假未仕,不肯举进士。既假褫褐,乃入京师。明年,擢进士,杜悰表署淮南推官。悰领度支,又节度剑南东西川,辄随府三迁。宰相马植表为渭南尉,议补监察御史。收又以假方外迁,谊不可先,固辞。植嗟美为止。复为悰节度府判官。蜀有可县,地宽平,多水泉,可灌粳稻。或谓悰计兴屯田,省转馈以饱边士,悰将从之,收曰:“田可致,兵不可得。且地当蛮冲,本非中国。今辍西南屯士往耕,贼得乘间。若调兵捍贼,则民疲士怨。假令大穰,蛮得长驱,是资贼粮。岂国计耶?”乃止。懿宗时,擢累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始南蛮自大中以来火邕州掠交趾调华人往屯涉氛瘴死者十七战无功蛮势益张收议豫章募士三万,置镇

9、南军以拒蛮。悉教蹋张,战必注满,蛮不能支。又峙食泛舟饷南海。天子嘉其功,进尚书右仆射,封晋阳县男。中尉杨玄价得君,而收与之厚,收之相,玄价实左右之;乃招四方赇饷,收不能从,玄价以负己,大恚,阴加毁短。知政凡五年,罢为宣歙观察使。明年,贬端州司马。吏具大舟以须,收不从,曰:“方谪去,可乎?” 以二小舸趋官。又明年,流驩州,俄诏内养追赐死。后三年,诏追雪其辜,复官爵。(新唐书杨收传 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始/南蛮自大中以来火邕州/掠交趾/调华人/往屯涉氛瘴死者/十七战/无功/蛮势益张/B. 始南蛮/自大中以来/火邕州/掠交趾/调华人往屯涉氛/瘴

10、死者十七/战无功/蛮势益张/C. 始/南蛮自大中以来/火邕州/掠交趾/调华人往屯/涉氛瘴死者十七/战无功/蛮势益张/D. 始南蛮自大中以来/火邕州掠交趾/调华人/往屯/涉氛瘴/死者十七/战无功/蛮势益张/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如易经诗经礼记春秋等儒家经传,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B.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C. 孤专指人年幼时父亲去世,不能指年幼时母亲去世,例如传主杨收即七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所以称“七岁而孤”。D. 监察御史掌管监

11、察百官、巡视郡县等事务。虽然官阶不高,但因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收少年时便学有所成,成年后学问更加渊博。他十几岁通晓经书,擅长写诗文;面对涔阳人挖出的古钟,他敲了敲便知其名。B.杨收很看重礼法,不愿在兄长前占先。因为兄长杨假未做官,他便不肯考取进士;又因兄长在外地任职,他就不答应先行升迁。C.杨收看问题从实际出发。在可县屯田一事上,杜悰听从了杨收的建议;在朝廷调人去南蛮屯守一事上,杨收也提出了好的建议。D.杨收为人正直,因得罪权贵而获罪。杨收与杨玄价交往很深,但在杨玄价以私事相托时被杨收拒绝,杨玄价盛

12、怒之下将他害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假令大穰,蛮得长驱,是资贼粮。岂国计耶? (2)吏具大舟以须,收不从,曰:“方谪去,可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吴注松道中二首(其二)宋 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8.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分) 9.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 。”(论语子张

13、) (2)舜发于畎亩之中, , 。(孟子告子下)(3)野马也,尘埃也, 。(庄子逍遥游)(4)念天地之悠悠,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7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7分)“天鹅故园”赏芭蕾在俄罗斯文化艺术宝库中,俄罗斯芭蕾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享有世界声誉,它的独特魅力强烈感染着世界观众。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当晚,我们即被安排观看仰慕已久的俄罗斯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前往剧院,为剧院朴实的外表所惊诧,黄色的墙壁,没有围栏和明显标识,也没有耀眼的灯光,似乎刻意要将自己低调“遁”于彼得堡闹市一隅。然而走进剧院,仿佛进入一座艺术宫殿。精致

14、的壁画,传神的雕塑,尤其是芭蕾明星的大幅剧照,引来一群群俄罗斯美少女拍照留念,也吸引我们凝神观赏。环顾四周,找不到一点商业广告影子。剧院大厅、走廊,充盈着艺术的光彩和魅力,表现着俄罗斯民族崇尚艺术、高雅脱俗的素质。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文化艺术名城,有不少这样的剧院,犹如一朵朵盛开的艺海奇葩。进场的俄罗斯观众很有秩序地轻脚低语地寻找着自己的座位。并静静地落座,偌大的剧场里听不见座板翻动的杂乱声。在热烈的掌声中,深绿色的大幕缓缓开启。优美的音乐、青春的面庞、轻盈的舞姿,演绎着白天鹅与王子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紧紧吸引着观众的目光,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观众席上没有一丝窃窃私语,也没有一人起身走动,更没有吃

15、零食、打手机的不雅现象,安静得似乎一根针落地都能听见。即使是中场休息,观众依然是井然有序地退场,休憩片刻后,又静静地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听不见一点喧哗声。这种良好的秩序,充分体现了俄罗斯观众对芭蕾艺术的珍爱,对演员劳动的尊重。令人惊叹的是,演出每到精彩之处,观众席上就会响起热烈的掌声,但又会戛然而止,是那样的整齐划一,绝不会有零星散落的掌声。观众席上仿佛有一个统一的指挥,什么地方该鼓掌,掌声持续多长时间,什么时候该收声,仿佛都被一种“魔力”支配着。其实,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魔力”就是艺术素养吧。在短短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我们为俄罗斯芭蕾的风情和魅力所陶醉,更为俄罗斯观众的良好艺术素养所折服。

16、观赏芭蕾舞表演,绝不是低层次的娱乐活动,而是高品位的艺术鉴赏,它需要有相应的艺术学识和素养,才能真正享受到艺术的魅力,感受到艺术的真谛,才能与艺术产生共鸣。正如中国俗语:“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这些芭蕾艺术的门外汉,在观看芭蕾舞表演时难以产生像俄罗斯民众那样的艺术共鸣,自然就不难理解了。艺术素养是需要长时间的艺术教育、熏陶浸染的。用中国当前时兴的说法,就是要从娃娃抓起。俄罗斯幼儿园和小学普遍开设芭蕾舞班,孩子们从小就在芭蕾基础教育中接受古典艺术的熏陶。我们在剧院中看到,有很多漂亮的俄罗斯小姑娘跟随父母来观看芭蕾舞演出,她们看的是那样专注投入,如痴如醉,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之中。即使是中

17、场休息时刻,她们也不去玩耍,而是站在乐池边,静静地看着乐手调试着乐器,仿佛回味着那抒情浪漫的美妙旋律。对俄罗斯民众来说,观赏芭蕾舞表演已是必不可少的精神生活需求。据报道,莫斯科有1/5多的民众每月去剧院看一场芭蕾舞,这一比例远高于看展览、听音乐会和参观博物馆。观众即使并不富足,也会盛装出席。芭蕾舞艺术已流淌在俄罗斯人的血液中,扎根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7月)(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俄罗斯芭蕾是俄罗斯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欣赏芭蕾舞演出时,从进场到退场,每一个观众都能够安静下来,一声没有。B.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文化

18、艺术名城,有不少剧院,这里有1/5多的民众每月都要到剧院看一场芭蕾舞演出。C.观赏芭蕾舞表演,是高品位的艺术鉴赏,作者一行属于芭蕾艺术的门外汉,因而难以产生像俄罗斯民众那样的艺术共鸣。D.俄罗斯从幼儿园和小学便重视芭蕾基础教育,因而,跟随父母来观看芭蕾舞演出的小姑娘们能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之中。E.文章记述了一次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看芭蕾舞演出的经历,不仅表现出俄罗斯芭蕾舞的魅力,而且反映出俄罗斯观众的良好艺术素养。(2)俄罗斯圣彼得堡剧院的建筑有哪一显著特点?这种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7分)_(3)观看芭蕾舞演出过程中,俄罗斯观众的哪些表现让“我”深深折服?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7分)_(4)结

19、合文本内容,探究“这种良好的秩序,充分体现了俄罗斯观众对芭蕾艺术的珍爱,对演员劳动的尊重”的含意。(8分)_第II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法国在海地遭遇失败后,财力上捉襟见肘,所以将一大块地盘以一千五百万美元的代价卖给美国。B.行刺从来就不是什么值得光荣的事,也不是什么值得歌颂的事,我认为,荆轲刺秦王,不足为训。C.很多优秀的作家在作文时是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因为他们都已经掌握了既定的写作原则和规律。D. 不知是曾几何时,报刊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缅怀往事的文章,慨叹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

20、病的一句是(3分) ( )A.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生的检查,选配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B.为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吉林环保产业水平,省政府拟举办“生态吉林建设高层论坛”暨第五届环保产业博览会。C.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D.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谷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米,它是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的古老的农作物,在我国有七千多年的种植历史。 。

21、。 。 。 。 。 为了使谷子发挥更大的作用,研究人员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惊喜。这样的农作物,现在却因种种原因种植面积在大幅度减少江山社稷的“稷”就是指谷子建国初期,小米还曾作为工作人员的工资来发放据现代科学研究,谷子营养价值很高在我国传统医学名著本草纲目中,小米还是一种有药用价值的粮食谷子是养育中华民族的主要粮食A.B.C.D.16. 阅读下面的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平庸。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1

22、7.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大家都知道, ,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人体通过呼吸, ,排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壤也有呼吸?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样,也是一个 的过程。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粒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

23、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答案: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任何”一词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和酒店”,不是“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就必须”也过于绝对,原文是说“只有 有机结合才能”。解题思路:在解答论述类文本题目的时候,要注意选项措辞的严谨程度。看

24、其是否与原文有出入,尤其是语意绝对的地方。2.答案:D考点:考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D项中“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 ”不对,原文是“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3.答案:D考点: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D项中“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 世界各国所认可”。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词语出现的句子,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判断。二、古代诗歌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答案:C5.答案:C 孤可以指人幼年

25、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6.答案:D 原文是“(杨玄价)阴加毁短”“又明年,流驩州,(唐懿宗)俄诏内养追赐死。”7.答案:(1)假使获得了大丰收, 蛮人得以长驱直入, 实际上就是资助贼人粮食, 这难道是治国的大计吗? ”(采分点:穰,丰收;资,资助;国计,治国的大计。)(2)属下官吏准备大船等待他使用, 杨收不允许, 说: “刚贬官离去,这样做行吗? ” (采分点:具,准备;须,等待;谪,贬官。)(二)古代诗歌鉴赏8.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9.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

26、;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诗歌赏析:“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簸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

27、了。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3)生物之以息相吹也。(4)独怆然而涕下。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7分) (1)答案: E C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B、D不给分。A项,“从进场到退场,每一个观众都能够安静下来,一声没有”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很有秩序的轻脚低语地寻找自己的座位”“听不见一点喧哗声”。B项,“这里有1/5多的民众”错,文中说的是“莫斯

28、科”,而不是圣彼得堡。D项,强加因果,这一因果关系于文无据。(2)答案:朴素。具体表现为:黄色墙壁,没有围栏和明显标识,没有耀眼的灯光,外表展示出低调的风格。剧院里面有精致的壁画传神的雕塑、大幅剧照,吸引着俄罗斯美少女拍照留念,展示出艺术的魅力,表现出俄罗斯民族崇尚艺术、高雅脱俗的素质。剧院里找不到一点商业广告的影子。(3)答案:观众在进场很有秩序,轻脚低语;在表演过程中,观众席上非常安静,也没有不雅现象;中场休息时,观众依然是井然有序地退场,回来后仍然保持安静;演出每到精彩之处,观众席上就会响起热烈的掌声,但又会戛然而止,特别整齐划一。(4)答案:俄罗斯人观看芭蕾舞时所表现出的良好秩序,只是

29、社会的一个缩影,从侧面反映出这一民族良好的素质。(2分)对于艺术,他们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来欣赏;对于演员,他们用一种尊重的态度看待。在欣赏过程中,艺术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演员的价值得到了体现,观众的素质也得到了体现。这种体现,展示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而这种精神面貌,会让整个民族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充满生机,才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分,只要意思正确,可酌情给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13答案:DA.捉襟见肘:衣服破烂,拉衣襟露胳膊肘,比喻困难或处境窘迫。B.不足为训:不足,不值得;训,准则,教导,规范。不值得作为遵循或效仿的准则。C.文不加点:点,涂上一

30、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D. 曾几何时: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指时间没过多久。14.答案:B A“切忌不要”重复,属于双重否定误用。C语序不当,应该将“电子商务”提至“不仅”前。D宾语残缺,应该在“说教”后面加上“的现象”。15. 答案:D 承接前面谈谷子的历史由来,承接讲谷子在现代社会曾起到过的作用,谈现今与古代对小米价值的研究。16. 答案:C本题考查的实质是把握漫画的寓意。首先要读懂漫画,漫画的中间是一个写意的人,代表手的线条抓着一些东西,而头部后转,代表眼睛的黑点紧盯着未被抓住的东西。再比对选项,可以确定寓意为我们总是想不 到我们已经得到的,而总是盯着(想要)我们未得到的。17.示例:一个人活着就必须呼吸从大气中吸入氧气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五、写作(60分)【写作指导】本材料的最大“两点”其实正在最后一段上这个强有力的反问提供了非常好的立意角度:即使成不了珍珠,也自有其不容抹杀的价值。据此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追求成功,出类拔萃,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平平淡淡,在平凡中活出自己的精彩,也是值得尊重的。参考资料:立意大致围绕“平凡与杰出”的关系就不算跑题。材料中有两个关键句:一是“一个人,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