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7.23KB ,
资源ID:71524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1524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章太炎对道家思想的诠释与认同.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章太炎对道家思想的诠释与认同.docx

1、论章太炎对道家思想的诠释与认同论章太炎对道家思想的诠释与认同 章太炎在自述学术次第(1913年)中写道:“余所撰著,若文始、新方言、齐物论释及国故论衡中明见、原名、辨性诸篇,皆积年讨论,以补前人所未举。其他欲作检论明之。(旧著訄书,多未尽理,欲定名为检论,多所更张。)”655由此可知,检论渊源于章太炎早期代表作訄书(1899年),是其学术思想成熟期最重要的文本。前言15检论没有导言或结论式的篇章,与一部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严谨论著殊为不类,它的分卷编次与太炎文录倒有几分相似,而且,该书涉猎深广,清末民初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历史、文艺等问题均不同程度地有所触及,真可谓“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社会的

2、一面镜子”。辛亥革命前后,訄书被修订为检论,在修订过程中,章太炎关于道家思想的论述作为这面“镜子”中的一个“镜像”投射出一位革命的现代思想家特有的文化情怀。 一 检论内容极其庞杂,却并非毫无条理。全书九卷共六十二篇,第一卷(四篇)讨论中国民族的起源和历史演变;第二卷(十篇)讨论中国经典的起源和历史内涵;第三、四卷(共十七篇)讨论中国学术思想史;第五、六、七卷(共二十一篇)讨论中国社会改革史;第八卷(四篇)讨论中国知识分子史;第九卷(七篇)反省作者所亲历的“辛亥革命”。前言17因此,检论的主题实际也是“中国向何处去”。检论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的探讨占很大比重,其中第三卷主要集中评论周秦诸子,第四卷主

3、要集中评论秦汉以后的中国学术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在检论成书前,訄书“手改本”还曾拟将原道(上、中、下)三篇收入。342章太炎在原道中首次对道家思想作了阐释和评论,其论调为今人所谓“道家主干说”323-324之先声。 首先,原道以道家为先秦诸子之学的本源和主干。“孔父受业于征藏史,韩非传其书。儒家、道家、法家,异也,有其同。庄周述儒、墨、名、法之变,已与老聃分流,尽道家也,有其异。是樊然者,我乃知之也。”儒、道、法不同,然均渊源于老子,因此老子实为先秦思想学说的根源,即中国学术思想的本源。“老聃据人事嬗变,议不逾方,庄周者,旁罗死生之变、神明之运,是以巨细有校。儒、法者流,削小老氏以为省,终之其

4、殊在量非在质也。”496总之,“儒家法家皆出于道,道则非出于儒也”。儒家、法家与道家系同质的思想形态,道家不但是先秦思想的本源,而且是其主干。章太炎给老子的定位:“老聃反于王霸之辅,同于庄周,嬗及儒家,痟矣。”换言之,庄子是老子“内圣外王”学最杰出的继承者,儒学乃是支流,“若其开物成务以前民用”,“知此者韩非最贤”499。因此,在先秦思想史上,老子、庄周、韩非构成一个序列,而老子最为本源,“老聃之言,则可以保傅天人矣。大匠不斫,大庖不豆,故春秋宝书之文,任之孔、左。断神事而公孟言无鬼,尚裁制而公孙论坚白,贵期验而王充作论衡,明齐物而儒、墨、名、法不道天志”503。 其次,原道藉韩非的解老、喻老

5、阐释了以老子为标志的道家方法论思想。499章太炎认为,老子最重要的方法论是“废私智绝县挆,不身质疑事,而因众以参伍”502。这个特点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实事求是”(“废私智绝县挆”)和“群众路线”(“因众以参伍”)等原则颇有几分接近。章太炎认为:“此为道艺之根,政令之源。”他反对任何“前识”、“臆度”,“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臆度也”。“夫不事前识,则卜筮废,图谶断,建除、堪舆、相人之道黜矣。”他看到了个人理智的有限性,“私智不效则问人,问人不效则求图书,图书不效则以身按验。故曰绝圣去智者,事有未来,物有未睹,不以小慧隐度也;绝学无忧者,方策足以识梗概,古今异,方国异,则方

6、策不独任也”。据此可知,章太炎思想中已经有很清晰的反对主观主义(“私智不效”)、反对本本主义(“图书不效”)的元素。章对庄子齐物论的理解更是超绝时辈:“齐物者,吹万不同,使其自已。官天下者以是为北斗招摇,不慕往古,不师异域,清问下民以制其中。”强调根据人民需要治天下,“相地以衰征,因俗以定契”。并引韩非解老说:“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莫不计会规矩也。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故曰不敢为天下先。”总之,章太炎十分强调老子之学尊重客观规律(“万物之规矩”)的特质,因而容易在理论上造成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忽视,章本人对此也并非毫无意识,他引韩非对“不为而成”的解释“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

7、获利其上”时曾明确指出:“不为在于任官,非旷务也。”道家的“无为”并非“无所事事”,而是反对政治上任意妄为、朝令夕改。此外,原道对老子道学的政治实践也有所总结。“世人云汉治本于黄老,然未足尽十一也。诸葛治蜀,庶有冥符。”换言之,在章太炎看来,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是道家政治实践的楷模。“夫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声教遗言,经世综物;文采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老子所经,盖尽于此”504-505。 最后,原道以庄周为道家世界观最杰出的阐释者,“齐物论”是道家原则

8、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哲学。“韩非虽解老,然他篇娖娖以临政为齐,反于政必黜。故有六反之训,五蠹之诟。”韩非谓:“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侍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利剑之属。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五蠹)章太炎认为韩非“有见于国,无见于人;有见于群,无见于孑”,“不悟政之所行与俗之所贵,道固相乏。所赏者当在彼,所贵者当在此。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章太炎认为多数人的暴政(“以众暴寡”、“以愚割智”)是政治的最大弊端,国家应该尊重每个

9、人的自由和权利。在这一点上,章太炎认为:“庄周明老聃意,而和之以齐物,推万类之异情,以为无正味、正色,以其相伐,使并行而不害。”516-517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划界,而把人民的自由作为国家的基础,这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根本原则之一。正如洪堡所指出:如果国家不是个体自由的条件,就失去其存在的正当理由。新的国家应当是保障个体自由的法律秩序,即便“为了维持和促进国家的作用,国家不得企图对习俗和民族性格本身施加影响,不得给民族性格确定或者使之失去某一种特定的方向”。章太炎认为庄子的齐物论所表达的就是这种原则:“其道在分异政俗,无令干位。故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者,各适其欲以流解说,各修其行以为工宰,各致

10、其心以效微妙而已矣。”章太炎认为,国家政权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且应该受到限制,“政之所具,不过经令;法之所禁,不过奸害。能说诸心,能研诸虑,以成天下之亹亹者,非政之所与也。采药以为食,凿山以为宫,身为室家农圃之役,升斗之税不上于王府,虽不臣天子,不耦群众,非法之所禁。版法格令,不得剟一字也,操奇说者能非之,不以非之剟其法,不以尊法罪其非。君臣上下六亲之际,雅俗所守,治眇论者所驳也,守之者不为变,驳之者无所刑”。章太炎还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和谐社会”:“国有群职,王公以出治,师以式民,儒以通古今、会文理,百工以审曲面埶,立均出度。其权异,其尊不异,地有九州,赋不齐上下,音不齐清浊,用不齐器械

11、,居不齐宫室,其枢同,其取予不同,皆无使相干也。”518-519 总之,原道不但确定了老子为道家思想的本源和主干,开“道家主干说”之先声,326而且以韩非、庄周为中介对先秦道家思想作了系统诠释,以韩非为中介,章太炎强调了道家尊重客观实际的方法论,以庄周为中介,章太炎揭明了老子为标志的道家学说的世界观原则和政治理想。 二 原道对道家在先秦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作了总结,对道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本源和主干地位作了阐述,检论最后虽然未将原道收入,章太炎却不忘在书中提醒读者:“章炳麟次道家师说,先为原道(见国故论衡),次作齐物论释,自以为尽其眇意。”431实际上,检论对道家思想的评论和诠释与原道基本一致。订

12、孔、道本等仍坚持道家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本源和主干地位。订孔(下)谓:“东极之圣,退藏于密,外虞机以制辞言,从其品物,因变流行,浮屠、老聃、仲尼、庄周以之。虞机虽审,权议虽变,岂直无本要哉?道在一贯,持其枢者,忠恕也。”“体忠恕者,独有庄周齐物之篇,恢恑谲怪,道通为一。三子之乐蓬艾,虽唐尧不得更焉。兹盖老聃之所流传,儒道所以不相牾。”426-427道本谓:“最观儒释之论,其利物则有高下远迩,而老聃挟兼之。仲尼所谓忠恕,亦从是出也。”430原道实际确立了检论评论中国学术思想的基调。检论对秦汉以来中国学术思想基本趋势的论断特别值得玩味:“赫赫皇汉,博士黯之;魏晋启明,唐斩其绪;宋始中兴,未壮以夭。”4

13、56 如前所述,原道主要集中于阐释和评论先秦学术思想,检论关于先秦学术思想的评论基本也在重述原道的论断,对于秦汉至宋明的中国学术思想,章太炎则大多重新写过,如关于汉晋学术思想,章太炎撰学变代之以据说原拟加入的五朝学。五朝学是章氏名文之一,所谓“五朝”,指晋、宋、齐、梁、陈等五个偏安南方的政权,所谓“五朝学”,“经莫穷乎礼乐,政莫要乎律令,技莫微乎算术,形莫急乎药石。五朝诸名士皆综之”,换言之,“五朝学”既包括六艺也包括方技以及玄学,“凡为玄学,必要之以名,格之以分,而六艺方技者,亦要之以名,格之以分。自唐以降,玄学绝,六艺方技亦衰。”可见,章太炎认为玄学是魏晋时期中国学术得以兴盛的重要条件。“

14、玄学者,固不与艺术文行牾,且扶翼之。昔者阮咸任达不拘,荀勖与论音律,自以弗逮。宗少文达死生分,然能为金石弄。戴颙述庄周大旨,而制新弄十五部,合何尝、白鹄二声以为一调。殷仲堪能清言,善属文,医术亦究眇微。雷次宗、周续之,皆事沙门慧远,尤明三礼。关康之散发,被黄巾申王弼易,而就沙门支僧纳学算,眇尽其能,又造礼论十卷。下逮文儒祖冲之,始定圆律,至今为绳墨,其缀术文最深,而史在文学传(南史)。谢庄善辞赋,顾尝制木方文,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郡殊,合之则宇内一。徐陵虽华,犹能草陈律,非专为美言也。”显而易见,五朝学有意为玄学辩诬:“世人见五朝在帝位日浅,国又削弱,因遗其学术行义弗道,”章太炎认为

15、,“五朝所以不竞,由任世贵,又以言貌举人,不在玄学。”75-77然而,检论最终未收五朝学而代之以新撰学变。学变首先痛斥董仲舒:“以阴阳定法令,垂则博士,神人大巫也。使学者人人碎义难逃,苟得理利禄而不识远略。”444文末附黄巾道士缘起说辨析道教、道家(老庄)与神仙家之不同,认为从“三张”到黄巾道士虽习老子,“斯乃古之巫师,其术近出墨翟,既非老庄,亦非神仙之术也”447。章太炎认为:“魏晋人本以老庄为宗,神仙则其所假托耳。”446据此推断,检论所谓“魏晋启明”实际上是在肯定“以老庄为宗”的魏晋玄学对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 五朝学已有“魏晋启明,唐斩其绪”之说“五朝有玄学,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

16、出其性,故骄淫息乎上,躁竞弭乎下,及唐,名理荡荡。唐时虽有佛学,研精者惟沙门,士大夫则揽其枝叶耳。”76检论又作案唐,进而批评唐人浮华,疏于名理,“未有深达理要,得与微言者”,章认为王勃是这种浮华风气的开创者。“中说与文中子世家,皆渤所谰诬也。”“终唐之世,文士如韩愈、吕温、柳宗元、刘禹锡、李翱、皇甫湜之伦,皆渤之徒也。其辞章觭偶不与焉,犹言魏晋浮华,古道淹替,唐世振而复之。不悟魏晋老庄形名之学覃思自得亦多矣。然其沐浴礼化,进退不越,政事堕于上,而民德厚于下,固不以玄言废也。”451尽管章太炎对唐代学术并非全盘否定,如他曾肯定唐代“史如刘知几,政典如杜佑,谋议如陆贽”,但整体上是否定大于肯定,

17、基本论调是延续了五朝学所谓“名理荡荡”的评论。通程一篇更加明确:“魏晋间,知玄理者甚众,及唐,务好文辞,而微言几绝矣。”453訄书重订本所收学蛊已有“赫赫皇汉,博士黯之。自宋以降,弭又晦蚀”147。检论删去学蛊另作通程谓:“赫赫皇汉,博士黯之。魏晋启明,唐斩其绪。宋始中兴,未壮以夭。”456据章太炎,“中兴”人物是“二程”。检论对宋学的评论是:“宋自庆历,始有儒言。孙复、石介之徒,务为陗刻而或近怪,犹摭唐之余华。其后始审谛,有内心。迄于南国,学者分散为数家,伴涣滂沛,更相克伐,而亦交有资取。窥其作始,周、邵近阴阳、纬候。唯张氏尚,亦淫于神教。善作述者,其惟二程邪?降度闽、婺、永嘉、四明之说,旨

18、要不同,始皆本于程氏。”章太炎未对“二程”区别对待,对程学的基本判断是:“大抵程氏之学,多本自然,于老庄为近,而非能尽之也。比于佛氏则间隔多矣。”453-454由此可知,章太炎所谓“宋始中兴”明指“二程”学,而“二程”所“中兴”者“于老庄为近而非能尽之”。既然如此,则所谓“宋始中兴”与“魏晋启明”当同指老庄或道家重兴。 通程甚至根据程颢定性书论定二程“远于释氏,而偏迩老聃”的倾向,并谓:“伯子所论,其展伸如此,号曰定性,而更宛藏南面之术。”455检论议王有一段比较程颢与王阳明的论述更加可以看出章太炎所谓“宋始中兴”的真实意指:“近世多谓文成所学近于程伯子,此徒据识仁篇所谓不待检防穷索者,则文成

19、有似之耳。若夫外绝牵制,内断疑悔,此文成之所独,而伯子所无也。又其性情言议多不相似。性似伯子者莫如陈公甫;论似伯子者,莫如湛玄明。玄明所主,在随处体验天理,文成以为求之于外。玄明言:阳明以方寸为心,吾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故以吾为求外耳。观此则知湛、王之异即程、王之异也。心体万物而不遗,所见远出文成之上;至其为道,则亦南面之术耳。”461 然而,中国学术思想的主流终究不是老庄道家,章太炎一再表彰老庄或道家只能说明老庄或道家在章太炎思想中获得了某种特殊位置,这种特殊位置就是章太炎对道家思想的主观认同,因此,检论貌似客观的评论实际是某种主观认同的表达。 三 从1908年起,章太炎就有意阐释一种被

20、他本人称为“齐物论”的新说。1908年6月10日,民报第二十一号刊出章太炎排满评议、驳神我宪政说、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答梦庵等文,多本“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精神而作。2637月10日,民报二十二号刊出的四惑论则提出“齐物论”以反对所谓“公理”论,“言公理者,以社会抑制个人,则无所逃于宙合,然则以众暴寡甚于以强凌弱,而公理之惨刻少恩,尤有过于天理。乃知庄周所谓齐物者,非有正处、正味、正色之定程,而使万物各从所好,其度越公理之说,诚非巧历所能计矣。若夫庄生之言曰: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与海格尔(即黑格尔引者)事事皆合理,物物皆善美者,词义相同,然一以

21、为人心不同,难为齐概,而一以为终极目的藉此为经历之途。则根底又绝远矣”449。尽管章太炎这时已趋向某种新的“齐物论”,但这种“新齐物论”思想尚有待阐发。 1909年,章太炎完成庄子解故并将其分期刊载于国粹学报,庄子解故署“章绛学”,首志:“庄子三十三篇,旧有经典释文,故世人讨治者寡。王氏杂志附之卷末,洪颐煊财举二十九事。挽自俞、孙二家而外,殆无有从事者。余念庄子疑义甚众,会与诸生讲习旧文,即以己意发正百数十事,亦或杂采诸家,音义大氐备矣。若夫九流繁会,各于其党,命世哲人,莫若庄氏。消摇(“消摇”二字原文如此引者注)任万物之各适,齐物得彼是之环枢,以视孔、墨犹尘垢也。又况九渊、守仁之流,牵一理以

22、宰万类者哉。微言幼眇,别为数义,非解故所具也。”315由此可见,至少到1909年,章太炎的“新齐物论”思想已经基本形成,只是尚未完全成文。1910年3月,章太炎在教育今语杂志第一册发表中国文化的根源和近代学术的发达,首次用白话文论述“中国文化”:“第一个宣布历史的人不是二千四百年前的孔子吗?第一个发明哲理的人,不是二千四百年前的老子吗?”322以孔子为史学宗师,是章太炎的一贯看法,而以老子为中国哲学的大宗师,在这时的章太炎却是新观点。据章氏自述学术次第:“少虽好周秦诸子,于老庄未得统要。”“余既解齐物,于老氏亦能推明。”643据此,章太炎推崇老子渊源于他对“齐物论”的新解。章太炎写道:“中国头

23、一个发明哲理的,算是老子”,二百年后,“庄子出来,就越发俊逸不群了”。“老子是史官出身,所以专讲质验。”“及到庄子齐物论出来,真是件件看成平等。照这个法子做去,就世界万物各得自在。”323原道及齐物论释亦完成于同一时期,皆意在诠释章氏“新齐物论”。 原学谓:“夫言兵莫如孙子,经国莫如齐物论。”这是章太炎对作为政治哲学文本的齐物论的基本定位。原学还回顾了章太炎对齐物论的理解过程:“余向者诵其文辞,理其训诂,求其义旨,亦且二十余年矣,卒如浮海不得祈向。涉历世变,乃始謋然理解,知其剀切物情。老子五千言亦与是类。”475-476这里对章太炎理解齐物论的条件的叙述十分隐晦:“涉历世变,乃始謋然理解。”究

24、竟是怎样的“世变”使章太炎对齐物论“謋然理解”呢?尚需进一步研究。章太炎“謋然理解”的齐物论究竟又是怎样一种“齐物论”呢?从五无论最初提出“齐物论”的“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和“人心不同,难为齐概”等原则到原道的结语:“道若无歧,宇宙至今如抟炭,大地至今如孰乳已。”以及“推万类之异情,以为无正味、正色,以其相伐,使并行而不害”,云云。可知“新齐物论”关注的是“异同之辨”。在章太炎看来,真正的同一性就是差异性(非同一性),他并不主张消除差异,而是主张“合同异”,在章看来,差异性是真实的、绝对的、第一位的,同一性则是不真实的、相对的、第二位的。差异原则是“新齐物论”的根本原则,齐物论释借助唯识学来讨

25、论差异性与同一性关系的问题。“齐物者,一往平等之谈,详其实义,非独等视有情,无所优劣,盖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乃合齐物之义。”“新齐物论”的主题是“平等”,佛教所谓“平等性”(sama)即“同一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齐物论”又是某种“同一论”:差异即同一。章太炎的“新齐物论”以一种新的可能性回到了庄子“同异之辨”的玄理。然而,章太炎的检论对道家学说的评论绝非仅仅出于求知的客观态度,这是显而易见的。 章太炎对道家的认同并非仅仅停留在1910年写作齐物论释时期,他对“新齐物论”的诠释在“辛亥革命”(1911年)后仍在延续。在检论修订前后,章太炎还写成自述学术次第,自述学术次第

26、评论齐物论释有“一字千金”之谓,此文再度肯定道家的特殊地位:“佛法虽高,不应用于政治社会,此则惟待老庄也,儒家比之,邈焉不相逮矣。然自此亦兼许宋儒,颇以二程为善,惟朱陆无取焉。”643这些观点和原道、齐物论释完全一致,此外,自述学术次第对“二程”的评论与通程基本一致。稍后的菿汉微言对道家尤其庄子的评价更高,一方面儒道并列,老聃、庄周与文王、孔子并列为“域中四圣”,而且“文王、老、孔,其言隐约,略见端绪,而不究尽,可以意得,不可质言。至若庄生,则曲明性相之故,驰骋空有之域,委悉详尽,无隐乎尔”38。另一方面,章太炎更把“庄生之玄”列入“终身以为师资”第一。49菿汉微言虽以探讨佛学开端,但章太炎认

27、为释迦“详于内圣”,“支那广土众民,竞于衣食,情实相反,故学者以君相之业自效,以经国治民利用厚生为职志,孔、老应之,则世间之法多,而详于外王。兼是二者,厥为庄生。即齐物一篇,内以疏观万物,持阅众甫,破名相之封执,等酸咸于一味;外以治国保民,不立中德,论有正负,无异门之衅,人无智愚,尽一曲之用,所谓衣养万物而无不为主者也。远西工宰亦粗明其一指,彼是之论,异同之党,正反为用,撄宁而相成,云行雨施而天下平。故齐物论者,内外之鸿宝也”36。换言之,庄子在章太炎心目中已成为中国学术思想的最高峰,这大概是检论论述老庄道家的内在根源。 1916年初,章太炎在“幽囚”和“忧愤”中完成了菿汉微言。在该书结尾,章

28、太炎再次肯定自己对庄子齐物论的认同:“顷来重绎庄书,眇览齐物,芒刃不顿,而节族有间。凡古今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拘者执著而鲜通,短者执中而居间,卒之鲁莽灭裂,而调和之效终未可睹譬彼侏儒,解遘于两大之间,无术甚矣。余则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逊顺。执著之见,不离天倪,和以天倪,则妄自破而纷亦解。所谓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岂专为圆滑无所裁量者乎?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世固有见谛转胜者邪!后生可畏,安敢质言?秦汉以来,依违于彼是之间,局促于一曲之内,盖未尝睹是也。乃若昔人所诮专志精微,反致陆沉;穷研训诂,遂成无用者,余虽无腆,固足以雪斯耻。”74 菿汉微言成书时,章太炎尚不到“知天命”之年,这样盖棺论定似乎由于为时过早而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长期以来,章太炎作为一位“国学”大师被后辈敬仰或批评,而这位现代大师对道家思想的一往情深却被长久地遮蔽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