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3 ,大小:282.12KB ,
资源ID:71441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1441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明代空白期青花瓷器鉴赏和收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明代空白期青花瓷器鉴赏和收藏.docx

1、明代空白期青花瓷器鉴赏和收藏明代空白期青花瓷器鉴赏和收藏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30余年,政局动荡,使得经济生产受到很大影响。据文献记载,此三朝有官窑产品:正统三年(1438)曾禁止民窑烧造和官窑器式样相同的青花瓷器;正统六年(1441)命景德镇烧造金龙、金凤白瓷罐及九龙凤青花缸;正统十二年(1447)又有不准民窑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的禁令;景泰五年(1451)有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记载;天顺元年 (1457)曾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天顺三年(1459)又有将原定烧造133万余件的瓷器准减8万的命令。从上述文献记载看,这段时期不论官、民窑器都曾有烧造。但传世品中至今未

2、见一件署年款的官窑瓷器,所见瓷器均为民窑所产,故学术界有空白期和黑三代之称。学术界所称原指官窑,并非民窑。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注意到了明代纪年墓葬的瓷料,在三朝纪年墓里出土了一批民窑青花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在景德镇珠山以西明御厂西墙外东司岭一巷道中,发现的大量明代正统官窑瓷器,品种有青花和斗彩等,呈现出与宣德、成化不同的风格。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深人,特别是对景德镇明代官窑遗存的进一步科学发掘,空白期瓷器的真实面目将会愈加明朗。 正统、景泰、天顺朝青花瓷器就目前巳发现的资料可以肯定,就民窑生产来说,它和其他朝代一样,并未间断过,但就决定青花生产时代风貌特点的官窑来看,三朝则仍然

3、是一个空白期。造成官窑青花生产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战乱频繁,宫廷的争权和社会经济的衰败,固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帝王兴趣爱好的转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景泰年1司特别风行铜胎珐琅器,所谓景泰蓝即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专称。明代空白期青花瓷鉴识要点 明代宣德之后成化之前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共28年,历时虽短暂,但战乱频繁,各业凋零,影响到瓷业生产,与前朝永、宣相比有所下滑。另,由于资料缺乏,烧瓷情况也难以洞明,加上这段时期出土、传世的瓷器数量较少,有关的研究文献也极有限,因此,研究界就把这三朝时期称为明代瓷业的黑暗期或空白期。但随着人们对三朝瓷业研究的深入,发现这个时期虽然尚未见到署年号纪

4、年的官窑瓷器,但是瓷业生产并非一片空白。可以确认,当时不仅有官窑生产,民窑瓷的烧造也仍然是很活跃的,从未有过间断。而且,无论是纹饰还是胎釉、用料均有着较为鲜明的特色。试将识别要点概述如下: 先说纹饰。其总的特点是由宣德时的繁密而向成化时的疏朗相过渡。图案花纹以缠枝和折枝的花草为多见,常见有缠枝莲、缠枝菊、折枝牡丹、松梅竹等。本期的蕉叶纹多为連弧状宽边,主脉空勾留白,支脉画成并列细斜线。松针早期为圆形,后期呈椭圆形。梅花早期多蓓蕾及半放的小花,后期则夹画数朵大花。竹子早期竹杆空勾,后期改成一笔实线画之。这个时期的柳树条画成条条直线,犹如断续的雨点。动物纹中,常见麒麟、孔雀、犀牛、狮子和鱼藻纹等。

5、星象图也较常见。有人物的图象多见楼台亭阁、琴棋书画、携琴访友、仙人指路等内容。而且,人物大都活动在云雾幻境之中,人物的脸部鼻尖突出。所画云层常迷漫天际,或从地上涌起,缭绕于亭阁之间,造成一种亦仙亦幻的气氛。云纹的轮廓线很宽,沿着粗线内侧再用细笔画数层連接的弧状云纹或涡状云,这种大片流云纹的画法,至景泰以后,演化为弹簧状,而且,笔法也更加泼辣恣肆,层数也更多。这种画法被日本陶瓷界称之为“云堂手”,为三朝所独有。除了飘带状如意云纹以外,尚有三眼蝌蚪云纹、“壬”字形灵芝云纹,和成“器”字排列的“壬”字云与蝌蚪云的组合等画法。碗盘之类的四周沿边常可见有卷曲形花草纹,状如螺纹,也为三朝民窑青花装饰的典型

6、图式。 由于大都是民窑器,胎、釉制作较粗,削足也不太规正。器物底足从总的倾向来说有加宽的趋势,足宽而深是本期民窑器的普遍特征。瓶、罐类早期底部无釉。至后期,圆器多为釉底,砂底少见。碗、盘类器底足跳刀痕明显。正统期胎体厚重为多,胎骨细白坚致。釉色青白,釉层莹润,少数釉色泛黄,釉面有开片。至景泰胎质兼有粗细两种。胎色由洁白向灰白转变。釉色白中泛青,釉层肥厚如脂。至天顺,胎色在洁白或灰白中,青味減少,白度增高,釉面平整莹润。器物的表、里和底釉色调比较一致。 三朝均未见有官窑款。民窑器中偶见有纪年款者,大都系明代后期的仿品。须仔细鉴别。 三朝距今已有500多年,应特别注意岁月在器物上留下的痕迹。传世品

7、的瓷面上应有较厚的包浆,在青花上应有水头。此外,不管以何种方式保存下来,总应该有相应的旧痕留存于上。作假者可以以油污或腐蚀作旧,但却较难做出真正的包浆。凡青花无灵气者,哪怕图式、形制都对,也要多加小心。正统、景泰、天顺时期() 这三个朝代,历时约三十年,其中正统,天顺均属同一位皇帝,景泰为其皇弟,其时外族进逼,社会动荡不安,景德镇官窑进入低朝的时期,甚至停烧,史称“空白期”,迄今不见署有确切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民窑器物还见一些延续生产,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景德镇珠山出土元明官窑瓷器展览”展出九件正统地层的出土青花器。计有:缠枝花四楼双耳瓶,缠枝莲托八宝纹侈口碗。九龙纹直壁碗,海涛纹侈口

8、,海涛白龙侈口盘、瑞兽纹莲池纹盘、海鸟纹四铺首器座,海涛纹把杯,青花千彩莲池鸳鸯纹侈口碗。钴料:多数是国产料。亦有宣德时留下的苏尼勃青进口料,色调浓艳,浓郁处有钴铁斑,深入胎骨。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新收藏正统一景泰青花人物大罐。国产料前期呈色蓝中偏黑,后期发色淡雅的较多,铁锈斑晕散较少。 黑暗期瓷器又称“空白期瓷器”,指明代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年)三朝烧制的瓷器。文献记载,历时约30年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朝廷都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烧造瓷器。正统三年,规定禁民窑烧造与官窑式样相同的瓷器。正统六年,命景德镇烧造金龙、金凤白瓷罐和九龙九凤青花缸。景泰五年,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

9、之一。天顺元年,进行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但是,由于战争频繁,饥荒不断,皇室内部为争夺皇位发冲突,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此时因朝野动荡不便书写年款。以往很长时期,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这三朝官窑瓷器均被划归宣德或成化朝,致使人们对这一时期官窑瓷器生产面貌认识不清,称之为中国明代瓷器史上的“空白期”或“黑暗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一时期纪年墓里出土了一批民窑青花瓷器,特别是1988年11月,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在景德镇珠山以西明御厂西墙外东司岭一巷道中,发现大量明代正统官窑瓷器,品种有青花和斗彩等,呈现出与宣德、成化不同的风格。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特别是对景德镇明代官窑遗存的进一步科学发掘,

10、空白期瓷器的真实面目将会愈加明朗。 黑暗期琢器的胎体均较为厚重。正统时的瓶、樽、罐类的器口与宣德时的直颈形状相同,而景泰至天顺时的则多与其后成化时的上收下阔式相近。修足工艺,也与其前后时期有所区别。一般底足削修得并不过分细腻,多为敦厚的浅宽圈足或微上凸的平砂底,带有火石红痕或粘有星点窑渣,类似其后成化大盘类多见的所谓“糊米底”。看来,这应是此时通行的一种琢器底足修整工艺。 纹饰沿袭明初常见的一笔勾勒法而又有所变化特别是中锋运笔所绘的流云和人物,具有独到之处。所见的这天顺器物多为民窑瓷,而官窑瓷和民窑瓷又互有影响,因此在鉴定时,应当结合前后朝官窑器的各自特征,从器形、胎体、纹饰、青花色调以及器足

11、处理等方面去分析对比,体察互相之间的细微变化和内在联系。 明初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官窑资料极为罕见,人们至今对其制瓷情况依然模糊不清,这与其前(宣德)后(成化)朝制品丰富多彩形成鲜明对比。根据史料可知:“宣庙崩,太后(宣宗母张太后)即命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革中官不差。”(明李贤天顺日记)由于正统帝年幼登基,难以涉及朝政杂务,可知该时期景德镇御厂制作的“玩好之物”不应太多,御厂所制瓷器主要应以日常用品为主。景泰时期,根据“景泰五年(1454)减饶州岁造瓷器三之一”(郭子章豫章大事记)中记载,可推测该时期制品数量也有节制,无法与宣成时期(注:指宣德、成化两朝,后同)相比。 198

12、8年11月,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珠山以西明御厂西墙外的东司岭发现三层瓷片堆积,最上为成化制品,最下为宣德制品,中间堆积了许多没有落款的御窑瓷片。在这些无落款制品中,青花双耳球花纹瓶(图1)是一种具有独特纹饰及造型的制品,暂时没有见到永宣朝的类似器物。其中主花纹即四瓣转枝花,很可能是由宣德的类似八瓣花纹演变而来,瓶颈处的团花纹可在成化早期制品中见到相似的团花、团果纹。应该客观的说,这件器物不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图案选择,都具备宣成两朝特点。 根据堆积层的时间顺序,这批无款器为空白期制品并无多少争议,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将之推断为正统期制品,由于出土资料缺乏有力的断代依据,笔者以为确凿制作时间还需考证。

13、在这些具体时期暂且不明的制品中,莲托八宝纹(图2)也被作为主图案使用,该类制品绘画线条有些凌乱、缺乏工整。因该类器物为废弃制品,以现有出土资料暂时很难判断是否因其绘画质量原因被淘汰。 根据该地层无款制品可以推断:除已知的这些御厂出土制品外,传世品中应该还存在一些该时期制品因人们对其认识不清而被划分进无款永乐、宣德、成化器中。要想进一步了解这些三朝器物,除鉴定者不断加强对明初制品的认识外,更需要景德镇陶瓷考古工作者尽快找到该时期确凿的遗址资主题: 辨认元青花的几个重要步骤 一, 首先搞清两大前提(1)历史上并没有元青花的仿品见中国陶瓷461页(2)中国元青花仿制是从1985年开始的,只有20年历

14、史。真元青花的历史700年,假元青花的历史只有20年。老的就是真元青花,新的就是假元青花,问题就这么简单。有难度的是明早期青花与元青花十分相似,有元代遗风,所以如何正确区分元青花与明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景泰、天顺青花瓷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比较头痛的问题。(请参阅河南博物院元青花玉壶春图片)但只要用心也是不难区分。元代纹饰画法讲究写实,进入明代开始露头抽象化的端倪。龙纹是元明比较多用的纹饰,五爪龙是从明代开始有,并且是风轮状。变形莲瓣纹俗称“八大码”,也是元明都用的纹饰。元代变形莲瓣纹,两肩方,沿内框画细线洪武变形莲瓣纹,两肩转折柔和,互相借用边框。胎质、釉色及其纹饰上都有一定的区别。二,特

15、别要警惕把假的说成真的,把真的说成假的把假的说成真的,把真的说成假的,都是对祖国文化遗产的一种亵渎。讲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一定要讲良心、讲良知,讲实物,讲标准。肯定历史上的东西,一定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要想心术正,心理卫生很重要。 (1)医治“恐高症”。景德镇高仿并不是社会传说那么玄,差得还很远。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把真的拿出来与高仿一比较就明白了。(2)医治“色盲症”。要研究和熟悉元青花的釉和色。(3)医治“软骨症”。无私才能够无畏。心软就眼花。吃了人家,吐不出箴言。只有克服私心杂念,看瓷不看人,尊重科学,尊重器物的本来面目才能做到心明眼亮,实事求是地辩认

16、元青花。三,把握四个时间界限。(1)元青花用的麻仓土到明万历年间就枯竭了。(2)明万历之后景德镇用的是高岭山的高岭土。(3)景德镇高岭山的高岭土用到1969年就已经枯竭,现在用的是新发现的高岭土。(4)元青花用的苏麻离青料到明成化中期就已经完全没了。四,容易让人上当的四个东西 (1)器型。 (2)纹饰。 (3)铁锈斑。 (4)火石红这四样景德镇造假的都有迷惑您上当的本事,所以要特别慎重五,真元青花必须具备的四大要素(1) 以麻仓土为骨;(2) (2)施的釉白中见青,如脂似玉、有玻璃质感是元青花当朝穿的衣裳。(3) 用的苏麻离青或苏麻离青与国产混合料是元青花的身份证。(4) 具有时代感的纹饰画法

17、是元青花的灵魂。什么叫大开门?具备了元代当朝这四个要素就是大开门。六,元代真正意义上的官窑烧的是枢府卵白瓷。元青花无心栽柳,柳成行。所以只有精品、粗品,好、差之分,没有官窑、民窑之分。元青花刚出来,不是人人都能用得起。它当时主要有三个用途,一是官用;二是赏赐之用;三是庙宇搞祭祀时用。起码窑口没有明确查清楚以前应该这样认为。中晚期,具体到至正型的精品多,早期的粗品多。当时赏给众汗国,比如赏赐伊儿汗国青花瓷多数是好的精品。七,克服片面,提倡全面。古代瓷器生产是一种完全手工做的创造性劳动,决不是现代标准化生产,也不是高科技科隆生产。陶工、画工的技术、情绪对元青花的成型到美与不美,质量好坏关系极大。因

18、为过去对元青花没有真正研究辨认,所以未知、未见的器型、纹饰的东西冒出来是可能的。不能因为过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而轻易地否定一个元青花。不能一笔一划上纠缠不休而因噎废食。因此,具备四大要素的前提下,其它器型、纹饰、铭文等等都应该服从四大要素,把全面综合分析作为重要的辅助因素考虑。漫话麻仓土 奖励8藏币 奖励理由:好文章! 明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砂土条谓:“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土埴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色。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五十斤,曝得干土四十斤。” 又记“湖田石末”时,夹行小字批注谓:“和官土造龙缸取其坚。”文中王宗沐把麻仓土列

19、为砂土,并指出淘洗出泥率为50,与德国著名瓷器大师奢则尔记述的世界上大多数原生高岭土矿淘洗出土率相若。“夹注”再说加官土“取其坚”,可见王的记述与高岭土的形态功能吻合。因此,麻仓土就是高岭土。江西省大志陶书记麻仓在新正都,考新正都即今东埠地区以东。高岭山东北,麻仓尚保留明代的名称。专家证实,麻仓坑洞矿洞遗迹走向与花岗岩风化脉走向一致,麻仓为元明高岭土采掘故址。 有机会上手元青花,或亲手触摸过元青花底部的人 ,会惊奇发现,有些看似很粗糙的元青花底,摸上去却甚是光滑,甚若女子肌肤,这在元以前和元以后的各代素胎瓷底中是见不着的。元青花中的这种有特殊滑腻感的底足,并不是经过打磨或特殊工艺修整而成,而是

20、由于瓷胎中的一种特殊材料,特殊的性质所造成,它就是麻仓土! 麻仓土为粘土,具滑腻感,干燥后成粉状,吸水性,煅烧后成白色。麻仓土只要用水淘洗即可成胎料,能制作浆胎,粉胎。因其细腻与粉沙状,又有“滑底沙足”之美誉。古时根据所制瓷器的档次和大小规格不同,麻仓土的配量也不同 。“凡要作细瓷,则等量相配;要作中等瓷,则配比为四比六,但配比最小为一比三”。所以,二元配方中,麻仓土含量的多寡,会造成胎质和外表的明显不同。麻仓土的含量的高,则足底滑腻感和粉状明显,反之则显粗糙.麻仓土发现之前,均单独使用瓷石制胎,因瓷石耐温低,仅1200,烧制大型器件易出现瘫软变形,成品率低。而麻仓土的烧结度高,在1700以下

21、不会软化,把它掺和在瓷石中制胎可增加制品在高温下的强度,减少瓷器变形,胎骨的质量也明显提高。可以说,麻仓土的发现和使用,使烧制大型精美的元青花成为可能。 麻仓土为粘土,具滑腻感,干燥后成粉状,吸水性,煅烧后成白色。麻仓土只要用水淘洗即可成胎料,能制作浆胎,粉胎。因其细腻与粉沙状,又有“滑底沙足”之美誉。古时根据所制瓷器的档次和大小规格不同,麻仓土的配量也不同 。“凡要作细瓷,则等量相配;要作中等瓷,则配比为四比六,但配比最小为一比三”。所以,二元配方中,麻仓土含量的多寡,会造成胎质和外表的明显不同。麻仓土的含量的高,则足底滑腻感和粉状明显,反之则显粗糙. 同样掺有麻仓土的元青花的胎质并非都是一

22、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元青花的胎质胎色会有这么多的差异的原因. 并非胎中加入的麻仓土越多越好.超出一定的比例,反而会使胎质变粗,因为麻仓土是不能单独制胎的,麻仓土的烧结度高,单独制胎烧制的话,烧出来的不是瓷器,而是像陶器.所以,麻仓土加入过量,或加入的麻仓土超过一定比例,胎体胎面的粉质化是比较明显的,胎面常会有一层白粉状物存在,用手也可以摸下来;有些胎面还会有许多细小裂缝,吸水性也较好,在表面洒上一些水会立刻就干,新瓷根本不具有这样的吸水性。 从元代早期开始一直到明嘉靖、万历之际的两个多世纪,官府烧造的瓷器都是采用这种麻仓土和瓷石混合制备而成的。但是,至万历初,麻仓老土开始枯竭了。乾隆七年(174

23、2年)浮梁县志卷十陶政陶土记:“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管厂同知张化美见麻坑(仓)老坑土膏已竭,掘挖甚难,每百觔加银三分。” 至万历中期以后,文献已不再见麻仓土开采的记载,代之而起的,则是“高岭土”。 高岭山的高岭土用到1969年完全枯竭. 元青花的高仿是从1985年开始的,高仿用的高岭土是景德镇周围新发现的高岭土. 麻仓土与高岭土成分含量不同,用麻仓土烧制的瓷器底部火石红自然而明显,有黑痣,烧出来的瓷器有鼓包现象,或对釉面有炸裂成豁口,或出现棕眼.用高岭土烧制的瓷器几乎没有以上现象.这些自然现象,高仿瓷器是除采取人为作假外根本做不到.从“主席专用瓷”谈麻仓土(转)有关文献记载,1975年,

24、国务院指示景德镇革委会生产一批茶具供中南海使用。景德镇为此组织了一支由熟练工人组成的生产小组白日连夜的进行这项工作。工人们进入废弃了几百年的古矿洞收集从明朝宣德年后就绝种的麻仓土。用竹签剔,用鸡毛扫,费了几个月时间把麻仓土收集整齐。麻仓土收齐了,然后再采用一系列繁琐的古法将茶具生产完毕。但中南海只取走一套供毛泽东使用。余下的部分被景德镇革委会作为奖励,单件单件的分发给了一些生产积极分子。随后这些瓷器出现在交易市场,单件的价格从一百元涨到一万元。二十多年后的九十年代,一套的拍卖价达300多万元。 从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两个信息:一是麻仓土确已绝种,即使残留一些灰尘,那也是弥足珍贵;二是麻仓土与现在的

25、其他制胎原料在品质上肯定有截然的区别。要不然,在制作“毛瓷”的时候怎么会那样不计代价的去收集“灰尘”呢? 事实上,以上的两个判断是确凿的。即使国家一级仿造大师也不得不承认,没有麻仓土,仿制的元、明瓷器永远存在差异。 由此,可以说,麻仓土又是元代、明朝洪武、永乐、宣德瓷器的DNA。既然是DNA,那么它的不可被复制的密码是什么呢?即是: 一、从圈足露胎处感受,麻仓土瓷胎即使表面不平整,摸上去仍然有光润的感觉,象有滑石粉在上面一样;其他种类的瓷胎则有干而涩手的感觉。 二、麻仓土瓷胎断口截面有细小空隙,当然我们不可能为了鉴定而打碎瓷器去观察。但你可能会在圈足处发现这一特征。其他瓷胎绝无这一特征。 三、

26、麻仓土瓷胎透光性能极好,夜间将25瓦的节能灯放入壁厚达一厘米厚的瓶里,也能透出“肉红色”的光!(肉红色的透视光也可看作其特征之一)。而其他瓷胎绝无这一功夫。 以上几种特征是麻仓土瓷胎独具的,其他瓷胎绝不可能同时具备那几个特征。可以肯定的说,只要仿制不出麻仓土,那么谁也不能“完全的”仿出以上提到的那些瓷器。元代含麻仓土的底胎特点相信有机会上手元青花,或亲手触摸过元青花底部的人 ,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有些看似很粗糙的元青花底,摸上去却十分的光滑,甚至非常的滑腻,这在元以前和元以后的各代素胎瓷底中是见不着的。元青花中的这种有特殊滑腻感的底足,并不是经过打磨或特殊工艺修整而成,而是由于瓷胎中的一种特

27、殊材料,特殊的性质所造成,它就是麻仓土! 麻仓土因出于浮梁县新正都的麻仓山而得名,元时称“御土”,为官府所垄断。入明后成了“官土”,始称“麻仓土”。明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砂土中载:“ 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土埴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色。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麻仓土发现之前,均单独使用瓷石制胎,因瓷石耐温低,仅1200,烧制大型器件易出现瘫软变形,成品率低。而麻仓土的烧结度高,在1700以下不会软化,把它掺和在瓷石中制胎可增加制品在高温下的强度,减少瓷器变形,胎骨的质量也明显提高。可以说,麻仓土的发现和使用,使烧制大型精美的元青花成为可

28、能。 麻仓土为粘土,具滑腻感,干燥后成粉状,吸水性,煅烧后成白色。麻仓土只要用水淘洗即可成胎料,能制作浆胎,粉胎。因其细腻与粉沙状,又有“滑底沙足”之美誉。古时根据所制瓷器的档次和大小规格不同,麻仓土的配量也不同 。“凡要作细瓷,则等量相配;要作中等瓷,则配比为四比六,但配比最小为一比三”。所以,二元配方中,麻仓土含量的多寡,会造成胎质和外表的明显不同。麻仓土的含量的高,则足底滑腻感和粉状明显,反之则显粗糙. 麻仓土加入多寡并不像现代的人们所说的都是25%,实际上是有一个实践和摸索过程的.一则麻仓土较贵,资源紧张,二则根据所制器物档次来确麻仓土加入多少,三是个人的经验喜好有所差别,大多通过不断

29、的试验,总结和观察,得知不同的比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所以,同样掺有麻仓土的元青花的胎质并非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元青花的胎质胎色会有这么多的差异的原因. 并非胎中加入的麻仓土越多越好.超出一定的比例,反而会使胎质变粗,因为麻仓土是不能单独制胎的,麻仓土的烧结度高,单独制胎烧制的话,烧出来的不是瓷器,而是像陶器.所以,麻仓土加入过量,或加入的麻仓土超过一定比例,胎体胎面的粉质化是比较明显的,胎面常会有一层白粉状物存在,用手也可以摸下来;有些胎面还会有许多细小裂缝,吸水性也较好,在表面洒上一些水会立刻就干,新瓷根本不具有这样的吸水性.元青花瓷要素分析元青花瓷器异常珍贵,目前国内外发现推测不过千只

30、,而包头近几十年陆续发现和出土元青花瓷数量不少。不仅包头博物馆大小件都有,民间收藏也不少,完整器和瓷片都很丰富。经过对当地大量瓷片和完整器的探寻及结合国内外情况研究,发现元青花瓷器在目鉴中有五点因素最关键,是给以肯定或否定的主要因素。即造型工艺、胎质、釉质、颜料、画风。在这些主要因素外涉及到一些有争议的可做为参考因素。主要因素一、造型工艺。造型为元代风格,类型化而非一致化。就是每一类造型只是大致一样,并不像明清瓷器造型十分严谨。比如缠枝牡丹纹大罐类,只是大致相同,每一只和每一只高低胖瘦宽窄均不一样;再如兽头罐,不仅每个罐的脖胫位置尺寸不相同,就是兽头的模样也差异较大。壶也如此,没有一只在各个部

31、件尺寸都完全一致的(成对者除外)。这即是元代的认真中有点不拘小节或豪放大度的风格所致,这也正是同明清器物风格本质不同的地方。可从包头、国内外发现或拍卖的近六百只器物中看出这一特点。但并不是说同一类型的器物差别很大,如果差别很大,恐怕就不是同一种类型了。就目前情况看,可能还有不少未发现的品种造型尚待研究归类。工艺上采用手工分段衔接制作,无论何种罐、梅瓶、玉壶春瓶、葫芦瓶及至小件如三足炉等等,五段四接、四段三接、三段两接甚至两段一接情况都有。这种琢器工艺一直从元明沿续到清代康熙时止。底足为手工旋削而成,足墙脊平切,脊外稍微斜削一圈留沿,足内墙向底中心斜削深浅不一,足底平面旋削留下旋纹(器里底部也可

32、见此一情况),旋纹中心肚脐状或矮或鼓或平或只有痕迹。中、大罐足底旋削平缓或较平。由于手工制作,口沿、足底的整体平面都有尺寸差异、高低相错、或凹或凸之感。有的还出现跳刀痕、旋裂撕痕等。另外,在某些器里底部如三足炉等还有明显手工旋纹,其中心也留有脐状旋突,体现出元代的典型风格。能看见圈状接胎痕,于接缝中自然挤出泥痕,大多突出1-2毫米,较圆润,也有未挤出泥痕呈一圈凹痕的。底部均不施釉,极个别底部施釉的器物有三足炉等。但仍不排除其它个别施釉的器物,对此要慎重对待。器内壁一般施半截晃荡釉,或不施釉。二、胎质。采用景德镇附近麻仓山所产的“麻仓土”和瓷石混合后制成胎体,也称“二元配方”。麻仓土白洁细腻,而瓷石是一种白中带灰色、绿色、黄色、浅红色的原料。所以瓷石掺得过头时,胎土颜色也会变得白中略带灰,而正常胎土配料比例合适时趋于莹白。至于到底是多少比例为白或为带点灰,因没有这方面的分析,故不能简单的下结论。关于麻仓土的颜色,元代孔齐至正直记书中说:“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