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1.07KB ,
资源ID:7135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135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传播学教程复习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传播学教程复习提纲.docx

1、传播学教程复习提纲传播学教程复习提纲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口语传播时代: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 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大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东汉蔡伦造纸、宋代毕升活字印刷)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电子传播时代:

2、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信息爆炸 媒介发达带来的最

3、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信息量正在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信息洪流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结构和形态,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社会。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中的“后工业社会”指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符号 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声音语言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听觉符号体系,文字是人类创造的第一套完整的视觉符号体系。并称为语言符号体系。语言是人类传播的基本符号体系。 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

4、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人工符号,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既可表示具体事物,也可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 非遗传,通过传统、学习继承; 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即意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明示性和暗示性;外延和内涵;指示性和区别性。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传播过程的构

5、成要素 传播者受众讯息媒介反馈 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五W:W 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评价:a.意义: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忽略了外部环境影响及五大领域的联系。

6、 (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噪源 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3.传播过程的特点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人内传播 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性质特点: 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

7、接关系; 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 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2.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 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3.人际传播 定义: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或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

8、播系统。(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特点: a.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b.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c.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d.非制度化的传播,建立在自愿和合意的基础上,相对平等和自由。 4.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它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镜中我”也是

9、“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准确。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群体意识 定义: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a.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b.群体感情(指成员间由于密切接触和协作产生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间主观境界的融合产生的“我们”的感情);c.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感)。 形成:在群体信息传播和群体互动过程中形成,受到群体传播结构的流量和流向的影

10、响。 2.群体传播 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3.群体压力 定义: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成因:a.信息压力(一般人通常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的正确性大于少数人的信息,因此个人较信任多数人的意见); b.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4.集合行为 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该行为中的传播是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发生

11、条件:a.结构性压力: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b.触发性事件:某些突发事件和突然的信息刺激;c.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 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5.组织传播 定义: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内、外传播。 功能: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又是保持组织整体与外部环境互动的信息桥梁。 具体地: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6.组织内传播 渠道:a.正式渠道(信息沿一定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传播的过程,分为上行、下行和横向传播)。b.非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形式 a.下行

12、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b.上行传播:指的是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c.横向传播:指的是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互相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第七章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 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社会功能 (1)H.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a.环境监视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C.R.赖特“四功能说”(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

13、) a.环境监视 b.解释与规定 c.社会化功能 d.提供娱乐 2.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廉价“便士报”) 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第一台电报机:1838年塞缪尔莫尔斯 第一条电报线路:1844年美国 第一家电影院:1895年巴黎 电视与大众传播 二战后出现黑白电视 1954年美国彩色电视 60年代后卫星电视 3.互联网传播特点,对整个传播业的作用 传播速度的真实性、信息内容的海量性、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信息检索的便利性、传播过程的交互性、传播范围的全球性 4.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基于乐观主

14、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代表:(美)J.布莱士(美利坚民主国)、(法)G.塔尔德(舆论与群集)、 C.H.库利(社会组织) “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代表:拉扎斯菲尔德、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等 背景:西方对传媒的集中和垄断,使得大众传播不仅未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成为少数人操纵的工具。二战后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加剧。 5.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a.人们因为活动范围等局限,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往往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因此人们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是对新闻媒介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媒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

15、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的反应。而人们意识不到注意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 b.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且由此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该机制使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三网融合中的“三网”指的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1.三种媒介技术道德观 技术“善”论:认为技术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 技术“恶”论:从本质上否定技术的观点 技术“中性”论:认为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它无非是中性的工具和手段 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媒介即信息 媒介:人的延伸 热媒介和冷媒介 3.“电视人”和“容器人” 媒介不仅通过其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而且它的出现、使用和普及及其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和性格。 a.“电视人”(林雄二郎):伴随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注重感觉的“感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