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29.01KB ,
资源ID:71197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1197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docx

1、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轮子的作用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1轮子的作用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轮子”的三个作用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能力目标 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本课“轮子的作用”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轮子”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学习态度。重点 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使学生了解轮子的三种主要作用。难点 实验二和实验三,轮子组合后的变速作用和改变方向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获得解决。新

2、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课程资源)双基训练 板书 设计 1轮子的作用 课后 作业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轮子”的三个作用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本课“轮子的作用”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了学生对身边事物“轮子”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引言 由插图和

3、导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轮子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实验一 通过“拉书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一-省力的道理。1明确实验目的 2组内进行实验 3思考并回答问题。实验二 通过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二-轮子组合后,可以使从动轮的转速加快或减慢的原因。1要组织实验器材的制作,然后要指导实验的方法。2注意使学生明白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几个同学要互相配合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实验三 通过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三-轮子组合后,可以使从动轮改变转动方向。1细心做好各实验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更多同学进行实验操作。2强调几个同学要互相配合进行,要多做几次,体会从动

4、轮轮子方向的改变。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这一部分给出四段内容,用小组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第一个例题关键是连续两次转动方向的改变,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达到理解这一事例的目的。第二个例题关键是加了链条使从动轮不改变转动方向,而提高了速度,对于链条的传动不做过多的解释。钢珠“变”乒乓球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2钢珠“变”乒乓球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密度与浮力的相关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问题

5、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钢珠变乒乓球”的实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科学、掌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拓宽自身的科学知识,努力提高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重点 理解什么叫“同体积”。难点 通过敲击盆边、震动沙粒、使盆中的沙子“流动”,出现。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课程资源)双基训练 板书 2 钢珠“变”乒乓球 课后 作业 设计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通过活动,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通过活动,学生初步了解到密度与浮力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钢珠变乒乓球”的实验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了解科学、掌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心。培

6、养了学生积极探索,拓宽自身的科学知识,努力提高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钢珠“变”乒乓球这一科学游戏,一定要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钢球下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变魔术导入:可在课前在沙盆中埋入一个乒乓球,当众把一个钢珠放在沙子上,盖上一块黑布,用两手拍动盆边,打开黑布,钢珠不见了,盆中出现一个白色的乒乓球。使“魔术”“变”得逼真,增强魔术的真实感觉,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渴望解密魔术的真相。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钢珠“变”乒乓球这一科学游戏,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钢球下沉,乒

7、乓球上浮于沙子表面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几点提示初步认识到密度与沙子浮力的作用。但密度及浮力的概念暂不向学生提及,待将来用物理课中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通过敲击盆边、震动沙粒、使盆中的沙子“流动”,出现:同体积的钢珠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钢珠重,当拍动盆边、使盆中的沙子产生运动时,钢珠就沉入沙中。同体积的乒乓球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乒乓球轻,当拍动盆边使盆中沙子产生运动时,乒乓球旁边的沙子会沉入乒乓球底部,乒乓球就慢慢的浮出沙面。2这个科学游戏,是密度与浮力的实验。固体的沙子也会产生浮力,但沙子的流动性不像液体那么好,因此需敲打盆边,帮助固体的沙子流动。由于钢珠的密度大于沙子,沙子的密度又

8、大于乒乓球,因此密度高的钢珠会沉入沙子中,密度小的乒乓球会浮上来。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流沙是大自然所设计出的最巧妙机关。在公元 1692年时,牙买加的罗伊尔港口就曾发生过因地震导致土壤液化而形成流沙,最后造成三分之一的城市消失、两千人丧生的惨剧。看似平静的英国北部海、美丽而危险的阿拉斯加峡湾等地也曾发生过流沙陷人的故事。但是,大多数人往往都没见过流沙,更没有亲眼目睹别人掉进流沙或者亲身经历过。人们对于流沙的印象主要基于各种影片,在电影塑造的场景中,流沙是一个能把人吸入无底洞的大怪物。一旦人们深陷其中,往往不能自拔,同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受困者顷刻间被沙

9、子吞噬。保护鸡蛋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3 保护鸡蛋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防振及包装设计方面的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保护鸡蛋”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物体受力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重点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流程。难点 在活动中培养及增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课程资源)双基训练 板书 3 保护鸡蛋 课后 作业 设计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学生了解到

10、防振及包装设计方面的知识。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保护鸡蛋”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了学生对物体受力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本节课的两个活动,活泼、有趣,但要安排周密,有序地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引言 由插图和导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轮子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指导学生学习并议论 第 11页中的 1.设计实验方案中的 实验要求:设计实验:试验计划内容、思考问题 小组合作:制作实验装置的要求中的 动手实

11、验,验证成果中的,及查验表格中的每个细节。2若从二楼窗口(或平台)往下扔“实验装置”,一定要注意安全,要求伸出双臂让“装置”自由落下。上身不准探出窗外,这一要求列入竞赛规则中,违规者将不计成绩。以保证安全!3“鸡蛋扔向布屏后为什么不破?”因为鸡蛋扔向“布屏”后,鸡蛋与“布屏”撞击的作用时间较长,使鸡蛋与布屏之间的冲击力大大减小,加之“布屏”起着缓冲作用,因而鸡蛋不会打破。这是“物体碰撞时间对物体受力的影响”的实验,采用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在院子里进行“摔不破的鸡蛋”活动。1做好组织工作。2进行活动。4金鱼“游”进鱼缸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4 金鱼“游”进鱼缸 课

12、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科学道理。进而学习解释一些生活中与其相关的常见现象。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及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参与科学实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本课“金鱼游进鱼缸”课题的制作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重点 演示学具,了解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科学道理。难点 实验学具的制作。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课程资源)双基训练 板书 设计 4金鱼“游”进鱼缸 课后 作业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通过活动学生了解了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科学道理。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与其相关的常见现象。本节课的收获

13、通过实验及制作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参与科学实验的能力。和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探索延伸部分的笫一个事例让学生演示一下,效果更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引言:由教师演示教具,让学生观察,引起好奇心,提出“金鱼为什么会进入鱼缸里”的问题导入新课。提出:霓虹灯为什么会动起来?电影是怎么回事等?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为下边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2)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金鱼为什么会进入鱼缸里”,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1器材的制作 按照制作程序指导学生完成制作活动。注意两点,做好指导工作:一是

14、金鱼与鱼缸画的位置很重要,位置不对的话金鱼只能一部分进入鱼缸了。要指导学生研究后再画。二是铁丝的位置要放在白卡纸的正中央,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效果。2进行实验 1)通过搓动学具观察“金鱼游进鱼缸”的实验,研究人的眼睛在看东西时存在视觉暂留现象。2)这个实验要让每个学生都做几遍,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新知。3)指导好小资料的学习,让学生有些理解就可以了,不需要背下原文。4)理解视觉暂留现象 视觉暂留现象,就是人对连续影像的记忆,每一个画面约可停留1/24 秒在脑中,当上一张画面的影像尚未消失,而下一张连续动作的影像又进来,二张之间动作的差异又很小时,就产生动的感觉。?共两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

15、实验的结论。第二段内容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是有时间限制的,让学生从自己实验中去体会和理解,是可以达到好的效果的。这一部分是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两个事例。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水滴放大镜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5水滴放大镜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水滴呈水珠状时,它和凸透镜一样都会使光线会聚能够放大图像。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认真观察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引起学生对水滴能够放大物体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实践探究方面的科学体验和对观事物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重

16、点 研究水滴的放大作用。难点 只做好实验器材对于个别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课程资源)双基训练 板书 5 水滴放大镜 课后 作业 设计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学生了解到水滴呈水珠状时,它和凸透镜一样都会使光线会聚能够放大图像。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用水滴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实验活动,引起了学生对水滴能够放大物体的研究兴趣。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实践探究方面的科学体验和对观事物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形成了科学的价值观。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一张打有孔的卡片,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动手动脑的实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

17、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由插图和导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水滴放大镜”,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1活动准备:按小组准备实验器材。2.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分组,再按教材上的步骤做两个对比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1)在制作水滴放大镜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滴管时一定要将 12滴水滴卡片的小孔上,注意小孔呈现的是一颗水珠。(2)实验过程时,引导学生透过小孔仔细观察字体是否发生变化并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水滴的放大作用。3教学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活动,最好每组成员都有分工,有利于合作意识的形成。布置实验准备时,提示学生安全使

18、用剪刀。4在“思考问题”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以上两个对比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或规律,然后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实验一:通过实验,观察到了(1)卡片上的文字变大了。(2)水滴的外形是呈水珠状的,对文字有放大作用,因为水珠中间厚、边缘薄、能使光线会聚;实验二:透过水平面观察文字,看到图书上的文字大小没有变化。采用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1 让学生先进行思考,2 在小组中进行交流,3 全班进行交流。验证的结果是:(1)物体在方杯时没有多大的变化,而在圆杯时看起来比实际要大一些,原因是装有水的圆杯和凸透镜一样都会使光线汇聚能够放大图像。(2)从圆形鱼缸的外面平视观察鱼比原来的

19、鱼变大了,原因是圆形鱼缸会使光线会聚能够放大图像,所以看起来比原来大了。?潜艇的沉与浮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6 潜艇的沉与浮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了解浮力应用方面的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学习科学实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模拟潜艇上浮和下沉原理相关内容的学习与实验,激发学生对浮力知识的学习研究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物体上浮和下沉的原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重点 围绕“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了解潜艇上浮与下沉的基本原理。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做第二个实验上略有难度,教师要及时帮助和指导学生。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

20、展 双基训练 (课程资源)板书 设计 6潜艇的沉与浮 课后 作业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学习科学实验方法。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学生了解了浮力应用方面的知识。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模拟潜艇上浮和下沉原理相关内容的学习与实验,激发了学生对浮力知识的学习研究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到物体上浮和下沉的原理,形成了科学的价值观。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教师要把握好主题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和对浮力方面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由插图和导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

21、潜艇的沉与浮”,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1 进行安全教育。2 进行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潜艇能够上浮和下沉的道理。第二个实验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存在,并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浮力大小是可变的。第二个实验是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实验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3 知识资料 潜艇的体积不变,浸没水中受到的浮力是一定的。它的浮沉是靠调节水舱中的水量,从而改变自重来实现的。潜艇是利用置换的原理在水里沉浮。在水面上时,潜艇和普通轮船的航行方式一样。不过,潜艇的船身内有特制的水舱,能

22、够装水或空气来改变潜艇的重量。如果你拿一个装满空气的瓶子放在水面上漂浮,然后逐渐让水进入瓶子里,就会明白潜艇是怎么运作的。水潜艇准备潜水时,水舱会流进大量海水,使潜艇的重量比它所排开的海水重,所以潜艇能够潜入水里。当潜艇要回到水面上时,压缩的空气会被送入水舱,同时把海水挤出去,这时候,潜艇的重量比它所排开的海水轻,所以潜艇又会浮到水面上。采用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1 让学生先进行思考。2 在小组中进行交流。3 全班进行交流。平面图形的拼接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7平面图形的拼接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平面图形的拼接的一些知识和科学道

23、理。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本课的“平面图形的拼接问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常见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重点 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难点 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 双基训练 (课程资源)板书 设计 7 平面图形的拼接 课后 作业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平面图形的拼接的一些知识和科学道理。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本课的“平面图形的拼接问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了学生对身边常见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了学生喜欢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活动,

24、学生学习到实验方法,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出示范图让学生欣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为下面活动打下基础。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平面图形的拼接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对课题予以解析。1活动准备: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认识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四种图形。进行安全教育。2制作实验器材。强调小组内分工合作,使用组内共有图形卡,进

25、行共同实验。3进行三项实验,实验一 拼接正四边形,把握住两点:学习好拼接实验的操作方法。这就是:实验、观察、结论三步法。熟悉并掌握拼接要求:既不留下一丝空白,又不互相重叠。实验二 拼接正三边形,学生可以自主去完成。把握住“实验一”形成的拼接实验的操作方法,实验、观察、结论的三步法。指导学生有序完成。?“思考问题”提出一个猜想:“是不是正五边形、正六边形都能按要求拼接?”以此引动学生新一轮的实验研究。实验三 验证猜想,研究上边提出的猜想,指导学生按拼接实验的操作方法有序完成。1实验的回顾与总结。2引出公式,回答了“实验三”的问题。3使用公式的验证活动,让学生亲自对各种正多边形的拼接进行验证。用小

26、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会唱歌的玻璃杯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8会唱歌的玻璃杯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敲击探听”方面的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的能力和简单地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会唱歌的玻璃杯”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参与科技活动,要有学习、钻研、尝试的科学态度。重点 通过调整杯中水量,用筷子敲击玻璃杯,研究声音高低的变化规律。难点 通过亲自实践:让玻璃杯发出的声音是由低音到高音,杯中装水的顺序应是怎样的?并学会用“图示法”画出实

27、验结果。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课程资源)双基训练 板书 设计 8 会唱歌的玻璃杯 课后 作业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通过活动,学生了解到一些简单的“敲击探听”方面的知识。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会唱歌的玻璃杯”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学生了解到参与科技活动,要有学习、钻研、尝试的科学态度。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老师课前练习一支乐曲,以达到本课的课题“会唱歌的玻璃杯”的命名要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为下面活动打下基础。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会唱

28、歌的玻璃杯”,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对课题予以解析。1活动准备:老师课前练习一支乐曲,进行安全教育。2指导策略及基本答案 1)试验三,由老师进行演示实验,演奏一支简单的乐曲。以达到本课的课题“会唱歌的玻璃杯”的命名要求。2)实验二,答案如下:玻璃杯发生的声音由低音到高音,杯中装水的顺序图。3.参考资料 1)不同的物体,被敲击后,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听听它被敲击后的声音就可以知道物体内部的一些情况。掌握了这一规律,可以用“敲击探听”的办法探测物体的内部情况。2)铁路工人,用小铁鎚敲打列车的车轮,听声音就可以知道是否有裂纹,这就是简单的“敲击探伤”。3)种瓜的老农要知道瓜的生熟

29、程度,常常拿起瓜用手弹几下,或拍几下,根据发出的声音判断生熟程度。生西瓜因瓜瓢里组织紧密,发出的声音清脆;熟西瓜因里面组织软化,变松了,发出的声音发闷;烂西瓜里面是一包水,它发出的声音是噗噗的。4)医生用“叩诊法”,得到病人的“叩诊音”,能初步探知肺部、腹部的病情。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参考答案:好瓷碗敲击后能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坏瓷碗有裂纹,敲击后能发出嘶哑的嗡嗡声。瓷碗里倒入不同量的水,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瓶中装有不同量的水,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瓶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各瓶中还有不同量的空气,水的多少,决定吹出声音的高低,调整高水的多少,可以吹出1、2、3、5、7、的声音,勤学苦练就能吹出一

30、首好听的歌。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9人体上的尺寸 课型 新授 教学 知识目标 通过“脚长与身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身边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过程,获得自信,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路。目标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人体上的尺寸的学习与实验,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 通过测量身高与脚长,分析出两者的关系。难点 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课程资源)双基训练 板书 设计 9 人体上的尺寸 课后 作业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通过学

31、习与实验活动学生学会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通过“脚长与身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身边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过程,获得自信,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路。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脚长与身高”的探究活动,学生在了解身边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探究的过程,获得自信,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路。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测量脚长,身高数据的组织工作相当重要。如何做到有序不乱,数据准确需进一步考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1)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为下面活动打下基础。2)探索课题 二探索活动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人体上的尺寸”,进一步调动

32、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对课题予以解析。1测量脚长,身高数据的组织工作相当重要。做到有序不乱,数据准确。2让学生知道:搜集数据、统计、计算、分析是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方法之一。3采集真实可靠的数据是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基础,通过研究数据发现问题找出规律。4帮助侦察员计算犯罪嫌疑人的身高:脚印长 26 厘米,根据成人的身高约是脚长的 7倍,计算结果身高是:26 7=182(厘米)5让学生了解“人体尺寸略算值”9个数据,进行“实验二”中的测自己的“眼高”、“两臂平举长”、“上肢上举高”,和“人体尺寸略算值”的数据相比,找出与略算值的差别。发现自己身体各部位尺寸之间的关系。6.资料:1通过测量人体各

33、部分的尺寸,科学家发现了许多奥秘。本课活动就是根据人体测量学的原理对人体有关尺寸进行测量的探究活动。根据人体测量学略算值计算:(摘录)人的身高如果是 H,人的眼高(眼至脚的高度)就是 0.9H,人的肩峰高(肩至脚的高度)就是 0.8H,人的两臂平举的宽就是 H,人的坐高就是 0.55H,7 个脚长则是人的高度,拳头的周长和脚长非常接近。人的身高对于门框的设计、公共汽车高度的设计、床的设计等等都是重要依据。眼高决定人的视线高低,所以在广告设计和展品设计方面应参考人的眼高进行设计。在桌子、椅子的设计中都要参考不同年龄的坐高。只有依据人体的各种尺度才能设计出舒适的衣服、鞋帽、居室、家具、卧具、交通工具以及各种用具,因此,人体测量学是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2身高与体重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年龄、身高与体重的关系最为密切。按照国际标准规定,人体的标准体重公式是:排列中的规律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