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148.55KB ,
资源ID:710942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1094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4.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4.docx

1、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 4 一年级下册 1 二年级下册 7 三年级下册 10 四年级下册 15 五年级下册 18 六年级下册 20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 一年级下册一年级下册 全文各册问题的顺序,都按照教材呈现的前后顺序。一、怎样组织教学,才能落实“数豆子”的教学目标?第 4页“数豆子”一课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经历用计数器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会写 100以内的数;二是能对 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对于第一个目标,教师都能理解,实践中也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需要关注的是第二个目标,强调估计意识的培养,主要原因有:

2、第一,估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第二,估计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渠道。估计教学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建议第一学段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为主,通过设计适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估计的必要性。本册书是第一次出现估计数量的活动,教师应注意把握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估计,初步体验估计的基本过程:用部分的数量(如教材中 10粒黄豆)来推断总体的数量(如教材中一把豆子的数量),不要求学生独立探索估计的策略。有关估计的具体策略在以后教材中还要学习。教材的设计思路是首先通过估计一把豆子的粒数引入估计活动,然后通过验证估计结果,引入数的写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境入手,先让学生估一估一把

3、豆子有多少粒,然后再让学生数出 10粒豆子,以此为标准(或参照物)再进行估计。这样不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想法。在估计的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比较”来进行估计,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策略,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也很有好处。在实际数出豆子个数之后,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结果,帮助学生理解计数器上不同数位上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加深学生对数位的理解,进而鼓励学生结合计数器上的结果写出抽象的数。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豆子来数,比如可以用黄豆、蚕豆、芸豆等。由于豆子的大小不同,学生一把可以抓起的豆子

4、多少也会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引导学生估计豆子的数量,让学生经历估计的过程。活动时也很容易出现豆子撒落地上学生忙着捡豆的情况,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建议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准备一碗豆,豆不要装得太满,碗下面可以再放一个比较大的纸盒,这样学生抓不住的豆子一般会落到纸盒内。二、教材第 7页第 4 题中“仔细观察右表,你发现了什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到哪一步?是否要让每个学生都理解所有的发现?借助百数表可以帮助学生整体认识百以内数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建议教师首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几组“发现”,之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发现”活动,在自己“发现”的基础上,组织小组或全班交流。在带领学生“发现”的过程中

5、,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序地对百数表进行观察。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横着看前后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在每一行中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 1,或者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1;引导学生竖着看上下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在每列中都是下一行比上一行多 10,上一行比下一行少 10;引导学生观察右起第一列,学生可能会说在这一列中,下一行十位上的数都比上一行多十位上的数多 1,上下两个数差 10,这些列上的数都是整十数。虽然百数表是以练习形式引入的,但是希望教师能够充分认识百数表的价值,并能创造性地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时不需要让每个学生都理解所有的发现,而要通过探索和交流,使学生都有所发现

6、。学生只要能独立完成前三道小题就已达到基本要求,第(4)题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发现,并进行小组和全班交流,但对提出的发现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三、在“小小养殖场”中,怎样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发展数感?教材通过养殖场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一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在学会对客观事物进行定性描述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到定量刻画。数量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没有绝对的标准,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描述。例如在34、85、200三个数中,85 就比 34多一些;但是如果三个数换为 34、40、85,85就可以说比 34

7、多得多了。对于用语言描述几个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时,结论是相对的,只要不出现逻辑上的混乱,比如“85比 40 大一些,85比 34大得多”即可。教材的情境只是学习的素材之一,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第 9页“猜数游戏”的形式进行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在猜数游戏中,既体会到数的大小关系,又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自然第引入“多得多”、“少一些”等语言。四、怎样通过观察物体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安排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观察活动中,可能有教师认为实物观察的课堂组织难度较大、占用时间长,为了提

8、高效率,可以直接进行图片观察。但实际上,空间观念的形成仅靠教师的讲解和图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亲身的实践体验。实物观察活动利于学生发现所观察物体的形状特征,便于学生获得从不同方向(或站在相对于物体的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可能看到不同形状的直接经验。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观察活动,不断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建议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实物观察图片观察形成视觉表象”的过程,并从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需要提醒的是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可观察、易交流的物体,比如,被观察物体不宜太小,物体的各个部位要简明并具有显著特征

9、。观察时,还要注意物体不要放得太高,和学生的视线最好在同一水平线上。五、在本册测量内容中如何组织估测教学?首先,要重视学生对 1厘米、1米等表象的建立,这是估测的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中 1厘米、1 米等物体的长度,帮助他们对长度单位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些熟悉物体的长度表象,比如铅笔盒的长度大约是多少,便于以后用他们作为标准去估测其他活动。例如教材 14 页量一量的(1),教学中可以不仅仅定位在熟悉用直尺测量的方法,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3厘米、5厘米的表象。其次,在开展估测的活动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估测的指导。为作好估测指导,教师需要对教材中这部

10、分内容的设计层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抓住关键内容组织有效教学。教材 15页的第 1 题是开展估测活动的第一个层次在长度单位理解的层面上进行估测。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估测,之后还要注意把估测的结果与精确测量后的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再估测”进行不断的调整,以保证学生形成正确的长度表象。同时,这里形成的某些物体长度的表象,如食指宽的长度还会成为估测其它长度的一个新的参照物。教材 18页第 2 题是开展估测活动的第二个层次通过参照物进行的估测,通过同已知长度(门的高度)的比较,来估测其他物体的长度(小明和机灵狗的身高)教学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素材,进行估测练习,同时教师还

11、可以帮助学生总结这种估测方法,但不需要学生背诵。作好估测指导,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加强生活中测量经验的积累。比如,找出“身上的尺子”:一拃的长度、一步的长度等,把他们也作为标准帮助学生完成日常生活的估测任务。六、在第三单元第 28页“拔萝卜”的教学内容中,如何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竖式教学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算法多样化和竖式都是本单元内容的重要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感觉教学内容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用 2 课时或者 1课时完成。算法多样化在数学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它体现了对课程目标的全面认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态度情感等多方

12、面得到发展。看起来学生在观察、实验、尝试、修正等过程中花费了时间,但他们却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发展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通过尝试过程中的逐步调整,加强了数感和估计能力;他们在检验猜想并进行修正的过程中,发展了运用数学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而所有这些都是数学课程所希望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第二,有益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第三,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学生使用的策略也向老师显示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水平,这使得教师有机会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第四,通过各种算法的交流,借助直观模型还

13、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竖式。其实,在教材中呈现的四种方法,特别是前两种方法本质上与竖式是一样的,一个是用计数器的模型,一个是用口算。老师可以将这些方法进行沟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竖式的道理,比如“数位要对齐”。竖式在这里是第一次出现,教师需要在此对竖式做适当的介绍。除了上面提到的沟通模型、口算和竖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数位要对齐”以外,教师对竖式的书写格式也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此外,熟练掌握竖式也离不开必要的练习。七、针对教材第 48 页题“比寿命”一题,学生如果提出“猫和狗一共活了多少年?”算不算对?为什么?教学中确实存在这种现象。首先要说明的是“猫和狗一共活多少年?”这个问题显然是没有实际意义

14、的的,而要让一年级的学生提出有实际意义、有数学价值的问题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的。如果有学生提出“猫和狗一共活多少年?”,建议教师不要马上一口否定,而要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是否存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首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应尽可能有实际意义。八、“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编排特点是什么?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力图体现以下特点:以动手操作为主线,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无论是平面图形的引入,还是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教材都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以使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在“认识图

15、形”中,教材通过“从立体图形中得到平面图形”的操作活动,既引入了平面图形的学习,又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三个“动手做”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操作、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动手做(一)”,通过折、剪、拼活动,鼓励学生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分解和组合;“动手做(二)”,借助七巧板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拼图;“动手做(三)”,鼓励学生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图案。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学习的几个平面图形。在实际情境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在引入学习的几个平面图形以后,教材设计了一些活动,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图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应用意识。例如,寻找交通标志中所认识的图形,让学生

16、说一说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九、如何进行教材 53页“发新书”中的估算教学?估算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第二,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并为判断计算器、口算、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工具。第三,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估算学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估算意识的培养,二是用运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估算的内容,目的是通过估算 40 本新书够不够发,帮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因此,在这里的教学,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是首要的。教

17、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问题不精确计算出结果是否也能解决”,以使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如果学生口算基础好不愿意估算,建议教师可以用选择题的方式,来增强估算的必要性。比如,可以通过让学生选择“是本够?还是本够?”的问题,“促使”学生选择进行估算。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创设能够体现估算必要性的、更好的问题情境。在估算教学中,机械地去记住几种估算方法是无法形成估算意识的,也难以发展估算能力。所以,在估算教学中,应当多增加一些估算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验,积累学生的经验。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估算的方法,只要能解释清楚问题,教师就要给予肯定。比如有的学生把两个数都

18、估成 20,由此得出 40 本够了;有的学生把一个数估成 20,另一个数不变,也由此得出 40 本够了,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估算的结果,不要求学生用“”来表达,也不要求用程式化的语言进行笔答,学生主要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十、如何提高百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技能?掌握 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计算技能是重要的,它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为促进学生形成基本计算技能,加强练习是必要的,但练习要注意科学性,教师不要人为地过高要求难度和速度。在 100以内加减法教学中,为落实好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学生对 100 百以内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操作、直观模型、

19、生活经验等多个角度理解“数位对齐、满十进一、借 1后以一当十”的道理,并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将操作、直观模型与数的运算建立联系,以促进学生反思,进而建构对百以内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另外在理解算理过程中,实际的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能仅仅是说说而已,教学时还应适当配合直观教具,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为学生正确理解算理提供实际支撑。当然,操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先说后摆,先摆后说、边摆边说。2、把握计算速度和准确度的要求 100以内加减法要求学生每分能计算 34题左右;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只要求学生能正确计算出得数即可,没有速度要求。教师要根据这个标准合理安排练习

20、,不能对速度和准确度做过高要求。3设计有效、形式多样的练习 练习的呈现方式要多种多样,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准备练习。(1)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熟悉百以内加减法的方法。特别是找到本班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针对性的练习。(2)练习形式要多样。既可以设计单纯计算的题目,也可以设计一些对比性练习、改错练习、趣味游戏、探索活动、解决问题等。(3)合理地安排练习阶段。对于新学习的内容要及时练,及时反馈,因为遗忘是先快后慢的;注意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在后面单元的学习中,教师也需要适当地穿插有关的练习。十一、“购

21、物”单元的教学要求到什么程度?“购物”单元有两个学习目标,一是结合购物情境,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认识元角分及相互关系;在购物情境中进行付钱和找钱的活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落实两个目标,需要教师结合实际购物活动或模拟购物活动,鼓励学生借助人民币的操作活动完成“算钱、付钱、找钱”的任务。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在本单元学习中存在困难,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难度,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购物情境完成付钱和找钱的活动。在考试中也要控制题目的难度,不要出现复名数,也不要求学生列式。教师可以在教学本单元之前,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去购物,积累购物的生活经验。十二、如何组织好“今天我当家”这

22、样的实践活动的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亲身实践、生动有趣是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初步把数学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将初步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将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实践活动课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活动,在呈现形式上不局限于单纯课内活动,可以课内外相结合。需要指出的是,不要把实践活动的教学处理为简单地计算练习,只是罗列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解决,而要强调学生的实践、学生

23、的探索。比如,教学“今天我当家”,教材创设了“六一”儿童节要为家人包饺子的生活情境,通过运用学过的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热爱劳动、关心父母的品德。为了突出实践性,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开展调查、制定方案,在课堂中进行交流。下面是一个教学过程建议:1)布置任务 再过一周就是“六一”儿童节了,你们打算怎样度过自己的节日?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打算。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任务:“六一”我当家。2)和学生一起制定活动方案 和爸爸、妈妈商量包饺子所需要的原料、要买的水果并做好记录。根据商量的结果到超市去买包饺子所需的原

24、料、水果及饮料,做好记录,拍好照片。付钱,写出在买东西的过程中你发现的数学问题,完成相应的计算。包饺子,写出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你发现的数学问题,拍好照片。写写自己的活动体会。3)学生实践。4)课堂交流。南方的孩子可能对包饺子不熟悉,教师可以做一些介绍,也可以换用当地比较熟悉的素材,达到本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十三、如何进行“整理与复习”的教学?本套教材“整理与复习”改变了过去单纯是练习题的形式,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你学到了什么”。这一栏目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第二部分“我的成长足迹”是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建议教师平时指导学生制作成长记

25、录,如学生自己认为优秀的作业或作品、数学日记等收入成长记录袋中,在“整理与复习”课上进行交流。第三部分是基本练习。在上述三部分中,教师要特别重视第一、第二部分的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反思。下面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教学片段:教学片断:整理与复习(一)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四个单元的数学,你学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一翻书,两人互相说一说。师:这里有几幅图,可能会帮助你回忆一下你学到了什么。(出示第一幅图)师:你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生:淘气和笑笑在量身高。量身高要用尺子。师: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应注意什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一条边的边长。师:长度单位有哪些?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 厘米有多长,请

26、同学们站起来,指一指 1 米到你身体的哪里?1 米等于多少厘米?师: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同学们都有很大进步,今天我们每人要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绩,与同学分享。可以展示“你最满意的一次作业”,你收集的“最有趣的数学问题”,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一堂数学课”。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师:哪位同学想展示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生 1:这是我最满意的一次作业,因为我计算时很认真,都算对了,写得也很工整,老师给我印了一朵小红花。生 2:这是我用七巧板拼成的一句成语“惊弓之鸟”,这是我最满意的一个作品。(老师一一的把这些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自己发现的一个最有趣的数学问题。生

27、 1:昨天我和妈妈上街买东西,在乘车时发现一个数学问题:“我上车时从车上下去 4人,上来 5 人,这时我数一数车上有 13 人,原来车上有几人?”我一开始计算135412(人),后来我一想,师:对不起,现在我想打断你的发言,可以吗?(同学点头示意)同学们,他算得对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生 2:上车的比下车的多 1人,那么原来车上的人一定比现在少 1人,所以原来车上有 12人。师:(问生 1)后来你是这样想的吗?(生 1 点头示意)真好,大家都很动脑筋。生 3:我也想说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妈妈买来一包松子,给我抓了一把,我用眼一看,估计有 40粒,然后我 5 个 5 个地数,有 42粒,和我估

28、计的差不多。师:同学们能注意把所学的本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谁能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一节数学课。生 1:我印象最深的一节数学课是老师让我们观察玩具小汽车,我知道了从不同方向看,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我在课下经常从不同方向去看一个物体,我觉得挺有意思的。生 2:我印象最深的一节数学课是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一根皮筋能围出这么多的图形。师:还有很多同学都想展示自己的成长足迹,我们下课后在教室的后面设立一个小小的展览室,把每个同学准备的成果展览出来,大家一起分享。展览会后,把每人的成果放入自己成长记录袋中。二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 一、怎样借助分物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余数以及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教师

29、在“有余数除法”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分物的实际操作活动,并将操作和思考相结合。具体来说:第一,通过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引入对余数的认识 在“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教材创设了“分橘子”活动,引入有余数除法。通过操作活动,学生会发现:14 个橘子,每盘放 4个,可以放 3盘,还剩 2个。建议教师重点提问学生:2个为什么不继续分了,使学生体会到继续分下去,每盘就不一样多了。平均分到最后不能再分了,就出现了余数。通过“分苹果”、“分橘子”的操作活动,学生将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体验到那平均分的结果有两种:正好分完,不够分还有多余,从而体会学习余数的必要性,以及余数的意义。第二,有余数除法竖式需要与操作活

30、动有机结合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需要和分橘子、分小棒等操作过程联系起来。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请你们把操作过程用竖式写下来,好吗?”在学生前一节中已经学习除法竖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并引导学生结合操作的过程说说每一步的含义。第三,学生通过多次分物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结合操作活动,学生将体会到剩下的不够再分了,从而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有的老师可能认为操作活动是比较“低级”的,因此总是让学生尽可能脱离操作。实际上,借助实际操作不仅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如果能将操作和思考有机结合的化,操作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

31、时操作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怎样利用第 7 页“租船活动”这一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册教材中,与前几册一样,应用问题不单设章节和例题,而是结合每部分内容,选择现实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题材,采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在学习了有余数除法后,教材创设了同学们租船活动的情景,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可以先鼓励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从图中获得了“每条船限坐 4人”“每条船每时 3元”的信息,还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图上有 9个人要租船”。这时,教师可以先不提出书上的问题,先让学生解决

32、 9 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学生得出 9 42(条)1(人)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余下的 1人怎么办。根据“每条船限坐 4人”的条件,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将得到至少要租 3条船。然后再解决书上的问题“21个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可以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讨论第(2)个问题“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时,可以让学生用小棒或其他学具摆出分配方案。如,把 4根小棒放一堆,表示每条船限坐 4人,21 人摆了 5 堆,还剩 1 人。可以把剩下的 1人放在第 6条船里,但实际生活中人人往往不这样。因此,需要调整各船上的人数,调整后的方案可以多样化,只要合理就可以。如,从

33、第 5条船上抽出 1 人到第 6 条船上,那就是 4人、4人、4 人、4人、3人、2 人。还可以再从第 4 条船上抽出 1 人到第 6条船上,那就是 4人、4 人、4人、3人、3 人、3 人。只要求学生用小棒摆出分配方案就可以了。试一试中的“每时租金 3元,10元钱最多划几时?”。列出除法算式 10 33(时)1(元)后,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剩下的 1 元能不能再划 1时,显然是不能的,因此,10 元钱最多划 3时。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对结果“进”与“舍”的时候会存在困难,这时可以通过模拟操作和生活经验等帮助学生体会。三、怎样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遵循一定的顺序?第二单元“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以及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应用。教材是通过具体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混合运算要遵循一定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