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门头沟区“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2011年1月目 录序言.4第一部分 发展环境.5一、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5(一)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强,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5(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进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6(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7(四)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城市功能不断加强.8(五)民生工程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9(六)体制机制焕发活力,发展环境日益优化.10二、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12(一)世界城市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出新要求.12(二)首都西部发展规划为跨越式发展拓宽新空间.12(
2、三)良好的发展基础为跨越式发展创造新条件.13(四)重大项目建设为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动力.13三、面临的挑战. .13(一)跨越式发展要求与经济社会转型的矛盾.13(二)跨越式发展要求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14(三)跨越式发展要求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矛盾.14(四)跨越式发展与创新型资源短缺的矛盾.14第二部分 战略部署.14一、总体思路.14二、指导原则.16(一)坚持生态优先. .16(二)坚持高端发展. .16(三)坚持特色引领. .17三、规划目标.17(一)总目标.17(二)主要指标.17第三部分 规划任务.19一、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19(一)建设高端产业功能区.19(二)大力发
3、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20(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1(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2(五)打造特色沟域经济.23二、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24(一)优化生态新区环境.24(二)强化生态涵养功能.25(三)加大节能减排力度.25(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26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27(一)门头沟新城建设.27(二)特色小城镇建设.28(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9(四)加强城乡管理.30四、加快建设城乡基础设施.30(一)加强城乡路网建设.30(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31(三)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32五、巩固扩大招商引资成果.32(一)提高招商引资能力.32(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33(
4、三)促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34六、统筹协调社会事业发展.34(一) 推动教育优先发展.34(二)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35(三)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35(四)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36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37(一)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7(二) 加快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38(三) 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各项改革.38(四) 推进民生领域改革创新.39八、全面推进和谐社会构建.40(一)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41(二) 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41(三)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2(四)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43第四部分 规划实施.43一、政策创新.43二、人才支撑.43三、资金支持. .44四
5、、项目带动.44五、规划执行.44附件.46 序 言“十二五”时期,是门头沟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促进城市功能转型,建设门头沟新城的关键时期,也是门头沟区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诸多有利因素,区委、区政府将带领全区人民,紧抓机遇,奋勇开拓,全面推进现代化生态新区和首都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到2020年,形成以旅游文化休闲为主导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加完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个绿色、富裕、文明的现代化生态新区将在首都西部崛起。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
6、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阐述了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是全区“十二五”时期的战略部署,是区委区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大谋划,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引导市场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本规划主要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门头沟新城规划、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门头沟区委关于制定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落实“三个北京”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的意见,以及区第十届党代会以来的重大决策进行编制。规划期自2011年至2015年。第一部分 发展环境一、过去五年的主要成就过去的五年,是门头沟
7、区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实现战略转型的五年,是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是全区人民谱写山区建设新篇章的五年。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区县功能定位,带领全区人民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区,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强,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区域经济实现稳步发展。“十一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5.9亿元,年均增长13.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经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7亿元,年均增长9%。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8、2531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672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58.1%和67.7%。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6.3亿元,年均增长32.9%。结构调整取得突出成就。从保护首都环境大局出发, 五年累计关闭煤矿66家,结束了上千年的煤炭开采史。非煤矿山、砂石企业、石灰土窑、煤矸石砖厂和水泥厂基本关闭,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传统养殖业全面退出。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39.3%,完成了“十一五”时期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任务。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局面。加大产业投入力度,旅游休闲业、都市型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五大生态友好型产业健康发展,五年
9、累计完成生产经营性投资23.8亿元,年均递增20.6%。打造永定河文化节、京西旅游山会、京浪岛音乐节等旅游文化品牌,斋堂古村落古道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被授予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五年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3亿元,年均递增16.7%。实施北京旅游重组,昊华能源等4家公司实现上市。石龙经济开发区加快向综合服务功能转型,成为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产业基地和北京市电子商务产业园。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全方位、多领域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成功举办了大型招商项目推介会,与中粮集团、中建股份、中国五矿、京投银泰等知名企业签署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投资协议,引进各类项目75个,主要集中在旅游休闲、文化创
10、意、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协议金额突破2000亿元,区域知名度得到明显提升。(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进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生态涵养功能不断强化。全面推进生态体系建设,五年累计生态建设投入26.2亿元。以防沙、保水、增绿为重点,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5平方公里,被确立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基地。生态修复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推进废旧矿山生态修复,完成了永定河山区河道生态修复和大砂坑综合治理工程,形成青山绿水百里画廊,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56.6%,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7.15平方米,超
11、过全市平均水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和城市空气质量完成了全市下达的指标任务。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城乡环境面貌令人瞩目。实施城市夜景亮丽和主要大街景观布置工程,全面开展“一湖十园、五水联动”景观体系建设,完成中门寺沟治理工程,门城湖工程实现蓄水目标;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永定河文化广场、京浪岛、石门营、葡山、福鼎等公园的景观品质大幅提升。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规范了重点大街店容店貌和户外广告,荣获国家卫生区称号。潭柘寺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斋堂镇、妙峰山镇等五个镇被命名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58个行政村被授予市级生态村称号。(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沟域经济初具规模
12、。依托山区独特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山区替代产业和农民增收途径,率先在全市提出了发展沟域经济新思路。完成十八条沟域的规划编制,初步形成爨柏沟、苇甸沟、韭园沟等一批绿色生态、特色鲜明、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示范沟域。明确了中芬生态谷等重点沟域的投资主体、建设方向,全面启动妙峰山沟域建设国际招标工作。农村经济不断繁荣。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唯一性特色果品基地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建成国家级观光基地4个,提升改造农业观光园50余处。培育林下经济,发展养蜂、养鸡、食用菌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山区农村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巩固煤窑关闭成
13、果,解决农村能源建设问题,率先在全市试点推进三镇85个村送气下乡工程。采取财政补贴方式,在山区农户推广使用平价液化石油气;建立型煤加工厂,对农民实施型煤平价供应。建设太阳能浴室,解决山区农民洗澡难的问题。山区农村地区已经形成了以煤炭、液化气和电能利用为主,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多元发展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面完成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和“三个起来”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通光缆、通有线、通公交的目标。完成农村街坊路改造,实现了山区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改造农村户厕2.7万个。山区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完成险村险户搬迁845户2187人,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2
14、.2万户。全面消除农村供水安全隐患, 山区集中供水工程投入使用,解决了101个村、近5万人的饮水困难。(四)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城市功能不断加强城市拆迁力度空前加大。以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生态新区为目标,以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国内首条S1线磁悬浮轻轨建设为重点,门头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旧城旧村改造拆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石门营、石泉砖厂、黑山等棚户区和S1线沿线拆迁任务。增强土地资源收储力度,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交通路网体系日趋完善。提高与市中心及周边区县的道路通达性,西六环门头沟段、莲石路、阜石路建成通车。完成了滨河路、水担路、西北环线、门支路等一批城市道路建设。108国道改建一期、潭王
15、路、双大路等山区道路加快建设。五年累计新增公路里程244公里,公路密度和等级大幅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整合门城供热资源,改造提升供热管网,新建了黑山、石门营两座供热厂,供热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确保了全区供暖质量安全稳定。完成门矿、城子矿地区供水设施改造;门城再生水厂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实现达标运行,城市污水处理率明显提升;建成杜家庄35千伏、军响110千伏变电站;实施居民一户一表改造工程2.1万户,完成天然气入户2.03万户;建成焦家坡、斋堂垃圾填埋场,垃圾消纳能力进一步增强。(五)民生工程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石门营、石泉砖厂地块116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全面
16、推进,黑山、中门寺地块安置房建设全面启动。完成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一期建设,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2005年的22.3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25平方米,群众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基本全覆盖。累计开发置换社区就业岗位1.9万个,安置失业人员1.6万人,为4.5万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五项保险基金收缴率均达到了99%以上;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了社会救助无盲点、全覆盖。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名校办分校初见
17、成效,首师大附中永定分校、实验二小永定分校建成投入使用;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成功创建学习型城市先进区。医疗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新建区医院急诊综合楼和疾病控制中心,推进公立医院试点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由2005年的65.7%提高到98.5%,创建市级卫生村91个,健康社区70个。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琉璃渠、灵水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京西太平鼓、琉璃渠琉璃制作技艺、妙峰山庙会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名录,完成了戒台寺等重点文物抢险修缮保护工作;完成2.6万户数字高清电视工程。新建门头沟区体育馆,成功举办首届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六)体制机制焕发活力,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财政体制改
18、革走在前列。初步形成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相结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实现了零余额管理。实施镇、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镇街综合保障和统筹发展能力。政府采购改革不断深入,采购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公开招标采购比例逐年增大。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实现产权交易“阳光”操作,在全部二级预算单位实现资产动态管理。5年共完成40家国企改革任务。区域合作成果显现。完成与西城区合作发展规划,开展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合作,成立产业共建基地,推动“城区资源进山区、山区资源进城区”的双向流动与要素互补,实现合作共赢。落实与西藏泥木县和内蒙古察右中旗对口帮扶工作,加强在经济、文化、人才、智力等多方面、宽
19、领域交流合作。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搭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开展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生态林补偿机制,试点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进一步改进行政服务方式,实行全程办事代理制。创新支持企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政策,帮扶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成立区公共工程服务中心,代建职能进一步规范。开通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建立部门联动的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管理协调机制。落实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公示监督制度,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全面稽查,优化发展环境。有效维护全区社会稳定局面。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健全“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圆满完成迎奥运和国庆60周年
20、任务,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获得国家双拥模范区称号,居民文明素质大幅提高。坚持依法行政,打击矿山关闭后的非法盗采活动,维护安全生产秩序。落实信访条例,排查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建立“连民心”恳谈室,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跨入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行列。二、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十二五”时期,是门头沟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功能转型,建设门头沟新城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世界城市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出新要求加快建设世界城市以及“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任务,要求城市更加宜居
21、,环境更加优美,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人口与资源环境更加协调。门头沟区以地处西长安街延长线、距市区最近、位于西部发展带的独特区位优势,易于就近融入首都新一轮发展中;加快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建设,为世界城市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巩固首都西部绿色生态屏障,展现独特的山水魅力,提出了新要求。(二)首都西部发展规划为跨越式发展拓宽新空间随着首都西部地区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制订,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的规划建设、首钢搬迁和国家服务业综合试点区建设,极大地提升了首都西部的战略功能定位,为门头沟参与西部产业分工与调整,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友好型产业,提升产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拓宽了新空间。(三)良好的发展基础为
22、跨越式发展创造新条件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一系列政策和门头沟新城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使全区发展方向、产业选择更加明确;日趋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生态环境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使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彰显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门头沟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新条件。(四)重大项目建设为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动力长安街西延长线、S1线磁悬浮轻轨、采空棚户区改造、109国道复线高速路、中芬生态谷、斋堂旅游集散中心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落户门头沟,将带来城乡发展格局的新变化,为增强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
23、新动力。三、面临的挑战(一)跨越式发展要求与经济社会转型的矛盾门头沟区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传统资源型企业退出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兴替代产业还需长期艰苦的努力。产业转型过程中,居民增收和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二)跨越式发展要求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 门头沟作为一个纯山区,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8.5%,平原面积狭小,加上采空区、高压走廊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城乡建设可利用土地资源不足。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废弃矿山、裸露山体等生态治理任务
24、艰巨。(三)跨越式发展要求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矛盾城乡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公路总量、路网密度、公路等级等项指标均在全市处于较低水平,新城水、电、气、热等市政设施滞后,与新城功能定位差距较大。受山区地理条件制约,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成本高。(四)跨越式发展要求与创新型资源短缺的矛盾国内外竞争加剧,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对创新型资源提出新需求,门头沟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高端人才短缺;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少,科技支撑不足;创新手段相对落后,人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产业高端化发展受到制约。第二部分 战略部署一、总体思路坚持科学发展,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着力点,以保障
25、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瞄准世界城市建设目标,按照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和西部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要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地理区位独特的三大优势,加快建设新城区,规划发展浅山区,保护涵养深山区,形成“三区”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按照“一带两线三点”的空间发展布局,以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重点,全力打造集休闲旅游胜地、高端商务新区、山水宜居新城、首都生态屏障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新区。加快建设新城区。门头沟新城面积87平方公里,包括永定镇、龙泉镇和大峪、城子、东辛房三个街道办事处,是门头沟区现代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主要承担服务首都中心区,辐射山区的功能。依托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永定河两侧产业空间布局,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商务服务、高端地产、休闲娱乐、文化创意等产业。规划发展浅山区。浅山区面积380.3平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