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力读书笔记影响力读书笔记 总纲 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德曾经说过: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就是人们可以更频繁地以不假思索的方式行动。不单单是人类,乃至于天地间的万物,千万年的进化孕育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东西,那就是固定行为模式。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解释何为固定行为模式。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雌火鸡细心照顾下一代的行为仅仅是因为小火鸡发出嘁噗嘁噗的叫声。即使将火鸡的天敌鸡貂做成一个模型,只要模型发出嘁噗嘁噗这种声音,雌火鸡细心照顾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而无视模型的气味、感觉、相貌等因素。一旦模型不发出这种声音,它就会遭到雌火鸡猛烈的攻击。从这个生动的例子可以看出,有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刻进了雌火鸡的基因当中,
2、而开启这段基因的钥匙仅仅是这种嘁噗嘁噗的声音。细心观察人类社会,这种固定行为模式是无处不在的,尽管人类更多地来自于后天学习,而非基因。有这么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印证:一种普通的绿松石本来销路很不好,但是将其价格提高到原来的两倍的时候,竟然被一无所知的游客抢购一空。这是因为这些游客依赖这么一条公式昂贵=优质,显然这条公式是后天不断学习而来的。 那么这种固定行为模式为什么会出现呢?在漫长的进化史当中,无数次的试验证明某些固定行为模式在统计概率上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虽然并不能保证每一次都奏效。文明的不断进步需要人们处理越来越多的事情,然而人们的思考容量是有极限的,固定行为模式从保证效率最大化的
3、角度出发,尽量减少人们不必要的思考,这无疑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人们渐渐地将一些历来都大多数情况下正确的模式固定下来,以后只要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事件,就直接启动这一模式进行处理,省却思考的烦恼,也就是走了捷径,正如保护自己天敌的雌火鸡,就像盲目抢购绿松石的游客。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有些人发现了这些固定行为模式的时候,居心不良者就很可能利用这些模式来影响其他人,成为牟利者,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受害者却浑然没有察觉到牟利者的存在!呜呼哀哉,这些牟利者造成的最大伤害并不是令受害者蒙受损失,而是严重地伤害了固定行为模式的可信度,其深远的恶果就是人们渐渐地开始怀疑这些亘古不变的信条,人们渐渐开始需要重新
4、思考这些本来并不需要思考的问题,从而导致效率的下降,按照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德所言,这就是文明的倒退。 要想不落入这些牟利者的圈套,就既要有愿望也要有能力去意识到这些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固定行为模式,进而控制自己对牟利者进行反击。作者归纳了六大固定行为模式:互惠原理、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 Part1:互惠 付每一笔债务,就像上帝开的账单一样。拉尔夫沃都爱默生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互惠原理的出发点是鼓励和保护不同个体之间的公平交易,然而却常常被牟利者用作促成不平等交易的武器:预先给予对方小小的人情,然后提出较大的要求回报。人们往往在接受
5、了小小的人情之后产生一种负债感,正是这种负债感使人们对这些要求失去了抵抗力。比如政界中常见的相互提携、送礼人情,商界中免费试用的产品推销等等。互惠原理的威力在于,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不讨人喜欢或者欢迎的人,如果先施与我们一点小小的恩惠,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我们答应这个要求的可能性。这是因为一个不请自来的好处(即使这个好处我们并不想要,甚至转身就回扔掉),一旦被接受,也会制造出一种负债感。牟利者单方面既决定自己以什么样的行为来造成负债感,也决定对方以什么样的行为来消除负债感。这样一来,牟利者借互惠原理一手把他人推入一场不公平的交易。 从互惠原理出发,可以得到其另一面:如果他
6、人对我们做出了让步,我们也有义务作出让步。对任何一个人类社会组织来说,让它的成员一起努力去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是带着一些他人不见得能够接受的条件来参与一个具体行动的。只有采取某种方式把这些最初的不合适的愿望搁置到一旁,才能为合作扫清道理。这是一个妥协的过程,而相互退让正是这个妥协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形式。这种妥协的存在孕育了一种称为拒绝退让的策略:假定你想要我同意你的某个请求,一个可以增加你的胜算的方法就是先提出一个比较大的,我极可能会拒绝的要求。然后,在我拒绝了这个请求之后,你再提出那个小一些的、你真正感兴趣的请求。如果你的请求提得很巧妙,我就会认为你的
7、第二个请求是你做出的一个妥协,因而会觉得我也应该做出一个妥协,于是我同意你第二个请求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在这种拒绝退让策略点的影响之下,人们不仅会同意一个请求,更加努力地履行自己的诺言,而且还会自愿在将来做出更多的承诺。这种奇怪现象的存在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退让的行为不仅让受害者同意了提出的要求,而且也使他们感到是自己促成了协议的最后达成,他们对妥协的最后结果更有责任感,更可能遵守这个协议。第二,牟利者在受害者的要求下终于答应放弃自己原来的立场(虽然那本来就是虚假的,但受害者并不知道),做出一个妥协和让步,受害者心中便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正是这种成就感促使受害者愿意在将来继续与牟利者
8、合作。 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互惠原理的伤害呢?因为互惠原理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其一旦启动几乎没有幸免的可能,其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让它启动,其本质是观念上的转变。当我们发现自己陷入到牟利者设计的互惠陷阱中时,一旦确认对方最初的提议不是一个恩惠,而是一个迫使我们屈从的技巧,我们就将其恩惠判定为诡计,因为互惠原理指出恩惠必须用恩惠来报答,但是并没有说诡计也必须用恩惠来回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所以只要观念上的一点点转变就会将这种心理的负债感消之于无形。 Part2:承诺和一致 如果一开始没有拒绝,后来就难了。里昂那多达芬奇 所谓承诺与一致,就是我们都有一种要
9、做到(而且显得)与过去行为相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或选择了一种立场,就会有发自内心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来迫使我们以此保持一致。在这种压力下,我们总是希望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以前的决定是正确的,或者心中幻想出更多理由来说服我们自己,让我们确信以前的决定是正确的。这种固定行为模式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很多情况下保持一致都是一种很有益的行为,而且也是非常得体的。自相矛盾普遍被认为是一种不良的品行。如果一个人的信仰、言辞、行为相互矛盾,这个人就会被看做优柔寡断、头脑混乱、两面三刀、甚至有神经病。而另一方面,高度的一致则是和坚强的个性和优越的智力联系在一起的,是逻辑、理性、稳定和诚实的核心。举个
10、例子,众所周知,儿童节之类的节日总是父母给孩子买玩具的高峰期,但是节日一旦过去,玩具销量就会随之急剧下降,绞尽脑汁的商人们终于想出了延缓这种急剧下降的办法。=他们会在节日到来之前大肆宣传某一种玩具(比如芭比娃娃吧),于是在节日到来之前大多数父母都会答应孩子到时候给他们买一个芭比娃娃。然而,当节日到来,父母领着孩子进入商店的时候却发现芭比娃娃缺货了(其实不是因为销量太好而缺货,这是商家故意减少供应量)。这时候,承诺和一致原理就发挥作用了。因为父母之前答应过孩子要在儿童节给他(她)买一个玩具,所以虽然没有芭比娃娃,但是也只能买其他玩具充数了。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等节日高峰过去之后,商家却大量地增加
11、芭比娃娃的供应量,这时候,承诺和一致原理再次发挥作用。因为父母之前答应过孩子要给他(她)买一个芭比娃娃,于是父母们拗不过孩子,只能再次掏腰包买下这多余的玩具。多么聪明的商家!多么无辜的顾客!这样商人们就能将高销量维持更长时间,获取更多的利润。 从承诺和一致原理出发,有一种策略叫做入门策略:从小的请求开始最终达到对大的请求的依从的策略。因为答应一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要求,不仅会增加我们将来答应更大的有关请求的几率,而且也会增加我们答应更大的不相关请求的几率,尤以第二种几率的破坏性更大。所有入门策略关注的都是一件事情:利用一个小小的承诺来塑造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一旦你把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12、,他很自然就会答应你的一系列请求,只要这些请求与他的这个新的自我形象想吻合。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承诺都能够影响人们对自己的看法。一个承诺必须是积极地、公开的、经过努力才做出的、而且是人们自由选择的才具备这样的效果。实际上,一个承诺知道的人越多,越是公开,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效果越好。有一句俗语能够很好地印证这个道理:那些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这样东西的人对这样东西会更加珍惜。一个承诺越是人们主动做出,越是不受外界诱惑和压迫而做出的,效果越好。这些原理在实际生活中都有许多的应用,比如探索新型儿童教育方法,又比如商家经常采用的所谓的低抛球销售策略。 当牟利者拿起承
13、诺和一致原理作为武器企图影响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问自己一个关键的问题: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倒流到我做出之前的那个承诺之前,我还会答应他现在的要求吗?这样我们就能判断,那些我们心中认为支持我们做的正确的理由到底是真实的还是由于我们做出了承诺而被迫编造出来的支持理由。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我们就应该果断地拒绝他当前的要求。 Part3:社会认同 在大家都用同样的方式思考的地方,没有人思考得很深刻。瓦尔特李普曼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情,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比如就拿著名电视剧爱
14、情公寓的配音笑声来说吧。诚然我承认爱情公寓的确很戳到我的笑点,但是不可否认在某些审笑疲劳的时刻,我的确被配音笑声带动笑起来了。一般来说,当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时,当形势显得不很明朗时,当不确定性占了上风时,我们最有可能以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然而,在通过观察他人来消除我们的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我们很可能忽略了一个细小但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他人可能也正在观察中寻找社会证据。特别是在形式模糊不清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看一看别人正在做什么,这种倾向可能导致一种被称为多元无知的有趣现象。 对于这么一种社会现象:当一名受害者在极度的痛苦中挣扎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旁观者伸出援手。社会上一般以人性的冷漠解释
15、之,殊不知多元无知才是真正的原因。当紧急事件发生的时候,如果有许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原因有二。第一,当周围的有几个可能帮忙的人时,每一个人的责任感便降低了:也许其他人会帮忙的,甚至他们已经这样做了。第二,根据社会认同原理,许多时候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紧急是从其他人的反应出发的,殊不知其他人也在寻找社会证据,其结果是大家都没有采取行动。 了解多元无知现象甚为重要,因为它关乎生命。旁观者没有采取行动并不是因为冷漠无情或缺乏善意,而是没有搞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既不知道是否存在一个紧急事件,也不知道如果情况紧急的话自己是否有责任。如果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有责任介
16、入一个紧急事件,他们的反应是很迅速的!当紧急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保护自己的关键就在于减少旁观者的不确定性。比如呼喊求救的时候直接指定求救对象,甚至指定救助自己的方法。一旦有人开始帮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帮助我们,因为社会认同原理已经站在我们这一边了。就像是放在天平上的球,一旦我们轻轻地将球拨动一下,剩下的事情就可以交给万有引力去完成了。 社会认同原理在商业广告中也大有用武之地。众所周知,一开始的广告都是明星亮相,然而近来普通人做的广告也渐渐风行起来。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广告商知道,将产品推销给普通观众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证明其他普通人也喜欢并且使用该产品。社会认同原理作用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文
17、学领域也有其身影。文学家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一经出版,轰动一时,整个欧洲卷起了一股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以至于好几个国家都将此书列为禁书。社会学家戴维菲利普斯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一个地区关于自杀事件报道得越多,其自杀率越高。他将其命名为维特效应。这是因为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的消息之后模仿了他们,这些内心痛苦的人按照其他内心痛苦的人的做法采取了行动。 不正确的数据导致社会认同原理提供错误信息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发生在社会证据被有意伪造时。毫无例外地,这种情况都是牟利者为制造一种大量的人正在以他们所希望的方式行动的假象而炮制出来的。第二种情况是一个无意的、自然的错误像雪球似的越滚越大,从而
18、产生社会认同,导致我们做出不正确的决定,多元无知就是这么个例子。 Part4:喜好 一个诉讼律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陪审团喜欢他的客户。克莱伦斯搭柔 喜好原理指出:人们总是比较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比如,商家就会采取举办家庭聚会的促销手段,主人向与会朋友推荐商品,朋友们不好意思拒绝主人(甚至他们因为喜好的原因根本就没想过要拒绝主人),商家得以大大促进自己的销量。由此看来,博得人们的喜爱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上为影响人而交朋友这种现象不正是很好的佐证吗?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别人喜欢我们呢?关键有四个。第一,外表吸引力。大家一般都承认外表漂亮的人在社会上有很多优势,他们能够让旁观者自动地、
19、不假思索地产生下意识的反应。第二,相似性。人们通常都会对与自己相似的人更有好感,不管这种相似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第三,称赞。人们对称赞基本毫无免疫力。第四,熟悉。人们总是比较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前提是得到这种熟悉所需要的接触必须是愉快的经历,否则结果会适得其反。 由喜好衍生而来的一个重量级原理就是关联原理。关联原理指出:不喜欢坏消息是人类的天性,换消息的晦气会传染给报告坏消息的人。即使这个人对这个坏消息毫无责任,仅仅因为他与坏消息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就有了不喜欢他的充分理由。气象预报员为自然恶作剧付出代价正是绝佳的例子。同样的道理,与好消息联系在一起却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欢迎和爱戴
20、。关联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关联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有一种所谓的午餐策略正是利用了关联原理,因为人们在吃东西的时候所经历的人和事会更加喜爱。(PS:难怪约妹纸总是少不了吃饭这一环节)。举一个体育的例子,人们总是希望与自己有关的运动队赢得比赛,比如国家队,比如家乡队,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感。根据关联原理,如果我们能够用一些哪怕与自己只有非常肤浅的关系(比如说来自相同的居住地)的成功把自己装点起来,我们在公众面前的地位也会上升,我们的脸上也会更有光彩。正是由于所有这些原因,我们总是煞费苦心地控制我们与胜利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关系的能见度,彰显正面的联系,掩盖负面的联系,以使旁观者对我们有
21、更高的评价因为更喜欢我们。虽然这种想要沉浸在荣耀的光环中的愿望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某些有着性格缺陷的人这种愿望显得特别强烈。因为他们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价值估计过低。正是这种感觉使他们不是从自身的成就,而是从自己与别人的成就的关联中,来寻找荣誉和尊严,悲夫! 对于牟利者欲将此关联原理加之于我们身上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对牟利者的喜欢已经超过了正常的地步,这就是提醒我们需要警惕的信号。我们必须将交易者和交易本身明确地区分开来,划清界限,而只应该根据交易本身做出决定。 Part5:权威 跟着行家走。维吉尔 权威原理指出:人们对权威有着深深地责任感。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
22、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更可怕的是,当我们放弃独立思考权利的时候,不用权威的实质,只要带点权威的暗示,就足以让我们停止自己的思考,进入唯唯诺诺的服从状态。有三种最典型的权威象征:头衔、衣着、外部标志,这三个象征也常常为牟利者伪造以作谋利之用。保护自己免受权威原理伤害的关键就是以一种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分辨两种情况:什么时候应该听从权威的意见,什么时候则不应该。我们应该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个权威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专家?他的头衔、衣着、外部标志是伪造的还是故意让人产生联想的?第二,这个权威会不会对我们说真话?即使是最有知识的权威也不见得会诚实地对待我们,因此我
23、们对他们的信任程度还是应该有所保留的。 Part6:短缺 去爱一样东西的方法之一就是意识到它可能会失去。格克切斯特顿 短缺原理指出:一种本来人们没有多大兴趣的东西,仅仅因为正在迅速变得越来越难得到,马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俗话说,物以稀为贵。由短缺原理出发,可以得到两种常见的策略:数量有限策略和截止时间策略。比如商家故意告诉顾客某种商品供应短缺,不能保证一直有货,甚至是似乎再也不会有了。比如商家给顾客提供的商品加上时间限制,甚至是除非立即购买,否则的话就要付更高的价钱,甚至根本买不到。 由短缺原理衍生出一个有意思的理论心理抗拒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种机会变得比较难得时,我们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一
24、部分自由。而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是让我们深恶痛绝的事情。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指出,人们都有一种维护既得利益的强烈愿望。以这个观点为核心,他建立了解释人们对削弱的个人支配权产生反应的心理抗拒额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每当人们的总有选择收到限制或威胁时,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使我们对这种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产生更加强烈的要求。因为,当越来越严重的短缺或其他什么因素使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就会通过更卓绝的努力来抵抗这种干扰,已达到维护自己自由的目的。比如儿童的抗拒心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都可以通过心理抗拒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随着社会迈入信息社会,信息也渐渐成为可以变得短
25、缺的东西,自然也不能逃出心理抗拒的理论范畴。更为有趣的是,人们普遍觉得新近变得短缺的东西比一直就短缺的东西更有价值。我们不仅在某种东西变得短缺时更想得到它,而且在面临竞争得到它的愿望又更加强烈。 面对短缺原理带来的强烈的情绪化变动,我们免受牟利者伤害的关键在于分清楚使用和占用的区别。有时候,人们的满足感不是来自于对短缺商品的使用,而是对它的占有。每当我们面临某种短缺的压力时,一定要问自己:我为什么想要这件东西?假如我们是为了那种拥有某种不可多得的东西而带来的社会上、经济上或心理上的优势,那么短缺的压力应该成为衡量其价格的相当准确的指标。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并非为拥有而拥有,我们想要一样东西是由于它的使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牢记:短缺的东西不会仅仅因为供应有限就会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尾声 许久没有写过这么长的读书笔记了,确实是因为此书太过精彩!六大影响的武器,用之正道则造福社会,用之邪道则贻害无穷,务必谨之慎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