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1.21KB ,
资源ID:708087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0808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解析.docx

1、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解析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解析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解析 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约15克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

2、为斗,十斗为斛。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1.8克,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

3、梧桐子大(约)黄豆大。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1寸2.3公分,1尺23公分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 1/10,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

4、势传变,挽救危亡。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原方为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 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克,干姜69克,炙甘草6。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无怪乎中医治心衰,十有八九

5、要失败。不是经方不灵,而是我们未能继承仲景先师的衣砵真传。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是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使中医丢掉了急症阵地。“权”的发现,是中医界复兴的大好时机,可惜对中医界震动不大。衹有上海柯雪帆教授一人,闻风而动,广为传播。而且立即埋头于临床研究,用炙甘草汤原方试治多种心脏病取得惊人的疗效,令人振奋和感佩!60年代中期,他已对历史上习用的经方剂量,发生怀疑,每遇重危急症,如心衰濒死病人,辄用伤寒四逆汤类方原量投治。主药附子则加一倍、两倍、三倍,破格用药。有100多例肺心病、冠心病及大出血导致的心衰濒死病人,在协同西医进行抢救时,绝大部分西医放弃治疗,而他单用中药,一剂附子用

6、到200克以上,一昼夜按时服用3剂,附子总量达500克以上,使这些现代西医宣布死刑的病人,全部起死回生。他把此方定名为“破格救心汤”。80年代以后,他把六经主方及常用金匮要方,唐宋以前久经考验的效方,全部重新整理,按古今折算法厘订剂量,置于案头,以备检索。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宝库中之宝库,有强大的生命力!仲景上承内难,博彩百家,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仲景学说是中医学活的灵魂,是中医取之不尽的源头之水,是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仲景六经辨证之法,使我们洞悉病机,见病知源,以病机统百病,则百病无所遁形。立足于临床刻苦研读仲景著作,学以致用,反覆实践领悟,是中医成才的心由之路!也是提高

7、中医整体素质的唯一途径。 古老的中医学经历了4千多年的历史考验,经受了近百年凶涛恶浪的摧残,仍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并且在21世纪昂首阔步走向世界,令人振奋,前途是光明的,但中医的现状却是令人忧虑的。常见不少中医大学生,走出校门即对中医丧失了信心,而改从西医。个别中医硕士、博士厌倦中医,另找出路,青年中医不敢用经方治病,用西医的观点套用中药,见急症、重症、避之唯恐不及,大部分中医院放弃了急症阵地,连省级中医研究院的病床上也吊满了输液瓶。凡此种种,令人触目惊心!可见中医学院的教学方法大有问题,中医后继乏人情况严重,实在应该大刀阔斧加以改革!要打破儒家治医、崇尚空谈的老套,脚踏实地地把伤寒金匮的理

8、法方药的精髓原原本本传授给学生。强调学以致用,早临床,多临床,有必要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家现身说法,以加深理解,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具有独当一面、敢治大病的胆识与能治大病的功力。不要让西医客串而喧宾夺主,中西医并重的教学方针,衹能培养不伦不类的“半瓶醋”。要在短短5年内,学好学透中医实是难事。 目前我国对汉今度量单位换算说法不一,比较权威的有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方剂学在“古今药量考证”一节中说:汉代“一两约合现代的9克(三钱),一尺约合六寸九分,一斗约合二升,一升水约合二合(200ml)”。又说:“古方一剂等于现在的三剂药,如直接的折算,可按一两约合了3克(一钱)计算”。伤寒论讲义“古今剂量折算表

9、”中亦有类似的记载云:“凡云若于升者,若作容量计算,以折合6080ml为宜”等。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语译、金医要略语译云:秦汉一两为今之6.69克。中医研究院等编简明中医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附篇均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记载谓东汉一两折为今13.92克。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代一两为1.克。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载汉代一两为15.6克。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记载西汉每斤合248克(一两合15.5克),新莽时期每斤合238克(一两为14.875克),东汉每斤合220克(一两为13.75克)。 郝万山先生在汉代度量衡的转化一文中,通过文物考察准确得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

10、,该“权”为东汉国家最高农业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衡重器具。现按其系列实际称量下来,汉代1权为12斤,1斤=16两250克,1两15.625克。为方便计算,常约等于15克。 经方药量的折算如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用量基本一样。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15g 15g 15g 10g 4枚。 我们换算

11、时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这样记起来就有点麻烦,可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目前临床多如此用药。所以现在一天的药量仅相当于伤寒论原方一次服用的药量,而我们现在多数汤剂是分两次服用,尽管是将原药煎煮两次兑

12、在一起后再分两次服用,但第二煎的有效成分实际上估计是比较少的,这从药液的汤色上就可以看出,否则伤寒论原方也就不会只煎煮一次了。此外,伤寒论在桂枝汤服法之后还有这样的说明:“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曰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曰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如果以原方服用三剂计算的话,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的用量就是135 g,甘草90 g大枣36枚,现在一天的药量仅相当于原方一天药量的九分之一;以二剂计算的话,现在的用量就相当于原方的六分之一;以一剂计算的话,现在的用量就相当于原方的三分

13、之一。即便是原方“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的话,现在的一服也仅相当于原方一服的二分之一多点。如此小的剂量,估计是不太容易出现“一服汗出病差”的。何况现在的病人也不太会每个人都能做到“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所以其疗效就会大打折扣。在小柴胡汤中,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曰三服。换算成今天的g,其中柴胡125 g,黄芩45g,人参45 g ,半夏50g,甘草45 g,生姜45 g,总量355g,加大枣12枚,用水2400 m

14、l,先煮取1200 ml,去渣,煎至600 ml,每服200 ml。 现在教科书小柴胡汤中的剂量:柴胡24 g,黄芩9g,人参9 g ,半夏9g,甘草9g,生姜9 g,总量69g,加大枣4枚。就算剂量搞不准有争议,大枣的大小总不会有多大变化吧,为何减至4枚?再如石膏的用量,伤寒金匮均有“鸡子大一枚”之方,而在大清气热的白虎汤中石膏用量为一斤,照现在这样的药量折算则为一两,而且还是16两归斤的一两,实折今31.25克,去掉尾数,则为30克。鸡子大一块石膏,今曰实秤为50多克,而作为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方,方中用石膏不过是清其郁热的厚朴麻黄汤,却用鸡子大一枚,比白虎汤的石膏还多,有是理乎?姜春华先生

15、曾开玩笑说:“可能汉代鸡蛋比现在小,但汉代的鸡蛋是多大?我们怎么知道?”。如今中医处方用药计量单位一律采用“g”(公克)为单位的公制。十六进制与公制单位换算:1市斤(16两)0.5g500,1市两31.2510市钱1市钱3.12510市分,1市分0.312510市厘为方便以克记量,规定统一采用近似值换算:即一两(十六进制)=30克,一钱=3克,一分=0.3克,一厘=0.03克 汉代“一升”在中国大陆的考据约是现在公制的200ml(cc),一般都是把“伤寒论”原方用量“两”当“钱”换算,曹颖甫是把“一两”当“二钱”换算!只要比例不变,药量随病的轻重调整! => 这个算法应该是错误的。 唐宋

16、元明清至中华民国基本上大约相等,因此宋一钱可视为今一钱,一盏水可视为一碗水(200cc,既今饭碗)。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陆的一斤500公克,折一钱3.125公克;而台湾的一斤600公克,折一钱3.75公克。但是台湾中药剂量换算1斤不是以600克计, 而是以590克计算, 所以和目前我们认知的台斤与公克换算率有些差异.由中国历代的衡制(重量)上看, 1斤皆为16两, 但换算成现今的公克(g)却有所不同:战国斤(市斤下同),约今公克秦朝斤,约今公克汉朝斤,约今公克南北朝略如前,但各自不同隋朝斤,约今公克。(小斤则为公克)唐朝斤,约今公克宋朝斤,约今公克元朝斤,约今公克明朝斤,约今公克清朝斤,约今

17、公克民国台斤,公克(中药剂量换算用590计)明清民国:1石=120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石=70800克,1斤=590克,1两=36.9克,1钱=3.69克,1分=0.7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裁衣尺:1丈=355公分,1尺=35.5公分,1寸=3.55公分量地尺:1丈=345公分,1尺=34.5公分,1寸=3.45公分营造尺:1丈=320公分,1尺=32公分,1寸=3.2公分现今中国大陆:1钱=5克,1两=50克,1市斤=10两=500克,1市丈=10市尺=3.33米,1米=3市尺=100公分,1市尺=10市寸=33.3公分,1市寸=10市分=3.3

18、3公分,1升(水)=1市斤=500毫升,1公升=2市斤=1000毫升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