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88.91KB ,
资源ID:705760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0576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docx

1、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重点难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结局及历史意义。2.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与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3.义和团运动的救亡意义与局限性。知识梳理一、戊戌维新运动1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2)维新思想的兴起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2“公车上书”

2、(1)时间:1895年。(2)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3)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4)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判断正误(1)公车上书的背景是德国强占了胶州湾。( )(2)公车上书虽送达皇帝,但未引起皇帝的重视。( )思维点拨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3“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

3、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4变法失败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5历史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思维点拨戊戌变法要在近代中国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6失败原因(1)守旧势力很强大。(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

4、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深化理解全面认识戊戌变法运动的意义(1)爱国性: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2)进步性:变法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3)启蒙性: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3)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

5、步刺激了山东民众。2兴起: 山东民众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3当地官员的态度: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思维点拨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4八国联军的镇压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

6、和团加以控制利用。5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2)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判断正误(1)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了极端镇压的态度。( )(2)义和团运动具有爱国性和保守性。( )三、八国联军侵华1借口: 镇压义和团运动。2经过(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

7、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4)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3罪行(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攻城略地,扩大征伐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2)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4结果(1)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2)当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概念阐释“东南互保

8、”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四、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1签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内容(1)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

9、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3性质: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4影响(1)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2)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3)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4)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深化提升辛丑条约的特点(1)从内容上看: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

10、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2)从目的上看: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帝国主义成了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知识图示重点突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要注意图示中八国联军的入侵时间、进军路线及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地点等。针对练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

11、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甲午中日战争抗击日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00年6月2日”“天津火车站”等信息可以判断C项正确。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本年夏间,拳匪构乱, 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 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应用材料表明清政府已经对列强妥协,镇压义和团运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2获取材料信息材料戊戌变法初期,康有为认为“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

12、,可以自立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应用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示强求变法的“速度”“全变”, 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义和团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精神在中外矛盾加剧的19世纪末,终于引爆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他们打击的对象是外国势力,到1900年发展到顶点,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团众以血肉之躯和八国联军进行了英勇搏斗,尽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下失败了,但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战胜性

13、。针对练“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A洋务运动影响的普遍性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C戊戌维新运动影响的国际性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答案B解析材料中“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体现了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故B项正确。疑难讲解1P(103)学思之窗:想一想,戊戌维新有怎样的局限性。提示(1)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政治组织。(2)变革过程缺乏宏观

14、规划,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3)错误估计西太后的立场,单纯拥戴光绪皇帝,使改革缺乏强有力的中心,无法形成政治上的凝聚力。(4)缺乏从政经验,计划失当,操之过急,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5)对帝国主义存有幻想,妄图依靠日美干涉的办法维新。(6)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不敢批判传统儒学。2(P105)思考点: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提示(1)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3(P106)问题探究:阅读上述材料,结

15、合所学,谈谈戊戌变法的背景。提示(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3)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4)资产阶级维新派呼吁应时变法,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随堂巩固11898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称康、梁等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日本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萌。材料表明()A顽固势力遭到维新派的阻挠B戊戌变法因阻碍社会发展遭到反对C顽固势力竭力破坏维新变法D顽固势力担心维新派获取政权答案C解析材料中御史杨崇伊的上书大肆诋毁维新派,恳请慈禧太后训政,这实质上反映了封建

16、顽固势力对戊戌变法运动的破坏,故C项正确。2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爱国运动。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表现在()A变法维新运动和救亡运动相结合B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C维新变法与传播新式文化相结合D维新变法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相结合答案A解析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产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自己的政治要求融入救亡运动中,使变法维新运动和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故选A。3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又重新实行“以华治华”的策略,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B义和团运动对列强的打

17、击C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D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的侵略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故B正确,A项表述属于结果并非原因,故A项错误;B项表述属于直接原因,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力量不断加强,故C项错误;D项表述属于根本原因,并非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4清帝诏曰:“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诏书中的“议约”是指()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D解

18、析由题干“不割吾领土”可知该“议约”未割让土地。南京条约割让土地,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割让土地,故B项错误;马关条约割让土地,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没有割让土地,故D项正确。5“夷兵至骑驴上三殿,玉帛图籍焚掠无遗。户部银三百余万,内帑倍之,尽以资敌。大治道途,穿城为铁道,通正阳门。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及出而薪木皆尽矣。”与材料所示战争相关的是()A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D设使馆界各国派兵保护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及出而薪木皆尽矣”可知所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设使馆界各国派兵保护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的内容,故D项正确。二、中外

19、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情况(一大至七大) 会议 时间 地点 介绍 一大 1921年 上海 嘉兴 建党;通过党纲、宣言;强调与第三国际的联系。 二大 1922年 上海 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大 1923年 广州 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四大 1925年 上海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五大 1927年 武汉 批评了陈独秀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及建立革命武装未能作出回答。 六大 1928年 莫斯科 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

20、的经验教训。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问题,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七大 1945年 延安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综合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会议,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论述:1、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前两次大会都在上海举行。2、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随着北伐胜利进军,革命中心转移到广州、上海和武汉。3、国共合作破裂后,情况危急,六大在莫斯科举行。

21、4、随着长征的胜利,延安成为革命中心;5、解放战争胜利后,建立新中国,北京成为首都,故八大以后均在北京举行。6、历次全国大会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的艰难和曲折历程。 观点: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灵魂 论述:中国共产党注重实事求是。1、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2、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遭受重大挫折,中共四大、五大及时调整,提出了建立工农联盟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主张。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成果的法宝。【解析】【详解】首先,分析材料信息,

22、从材料中提取部分或者整体相互关联的信息确定一个主题,本题可从历次代表大会得出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按照逻辑论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高潮时期主要方向方式规模及代表人物清末同治时期留学美国官费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

23、山东1名)。代表人物有詹天佑,唐绍仪等清末光绪年间留学日本官费自费各半1896年到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民初五四前后留美、留法、留苏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代表人物有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国勤工俭学,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代表人物有李彦宏,张朝阳等。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

24、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评述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这一现象。【答案】阶段信息分析第一阶段官费,留学美国,主要是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影响: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促进了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第二阶段留学日本,主要是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自费留学人数大增。留学逐渐成为风尚。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科举制度被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距离日本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影响。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第三阶段主要是到美国

25、,法国,俄国留学。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背景: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影响,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第四阶段以留学欧美经济文化发达国家为主。自费留学逐渐占主流。规模空前,双向。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思想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全球化潮流。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友谊的桥梁,增强国际了解和沟通。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总论【解析】【详解】分析结合每一

26、个阶段特点,从经济、政治以及思想角度分析回答。比如:第一个阶段可从“官费,留学美国,主要是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分析,背景从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等角度分析,影响从近代教育、工业、国防等角度分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纪下半期世界形势与中国外交时段世界形势中国外交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政策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争霸欧洲煤钢联营成立日内日瓦会议召开万隆会议召开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执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日本、欧共体崛起世界政治格局多

27、极化趋势显现实行“一大片”“两个拳头出击”外交策略(即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和苏联的霸权主义)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奉行“无敌国外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盟成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论题:冷战环境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

28、义国家实施冷战政策,并对中国实行外交封锁,中国只能倒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其结果是中国与苏联等国建交,并与苏联签订同盟互助条约,成功突破外交封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并不矛盾,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独立和主权;倒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意味着盲目顺从苏联而不维护国家利益。它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在对西方国家外交等问题上的自主性,受到一定的牵制和约束。总之,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美国的冷战政策和对中国的封锁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政策”“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争霸”和“执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外交方针”等信息,可以确定论题“

29、冷战环境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根据材料中的“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奉行无敌国外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等信息,可以确定论题“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变化”。还可以根据材料信息确定其他的论题。然后任选一种,如确定论题“冷战环境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可以联系所学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形势,论述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原因,再对这一政策进行简单的评析,如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局限性。解答本题首先必须写明论题,论述过程要做到中外关联,史论结合。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根据老舍小说改

30、编的电影我这一辈子上映于1950年,讲述了一位老警察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现象。电影梗概如下:清朝末年,二十多岁的“我”失了业,经邻居巡警赵大爷介绍,当上了巡警。那时,世道昏暗,民如草芥。1911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我”被派差,当了秦大人家的门警。巴望有个好世道,不想秦大人是个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我”的希望成了泡影。1919年,北京爆发爱国学生运动,秦大人倒了台,“我”又成为巡警,还和学生运动领袖申远交上朋友。总想着世道会变样,谁知秦大人再度出山,官当得比从前更威风,“我”却被降为三等警察,妻子病死,留下女儿大妞和儿子海福,穷得难以为生。这时到处出现共产党,秦大人要抓共产党人申远,“我”却把他放跑了。不久,青天白日旗代替了五色旗。“我”的女儿大妞出嫁了,儿子海福继承父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