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36.16KB ,
资源ID:705591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0559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五单元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五单元教案.docx

1、苏教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五单元教案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生活动预案

2、教师导学预案【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备学提纲】1、 预习教材第33页例题1,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整理下来。2、观察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3、数学上说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和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一样吗?请说出理由。【活动方案】活动一:1、 认识图形的放大比较两幅图,说说能发现什么学生观察讨论活动二:学习例1。1、认识图形的放大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

3、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活动三:学习例2(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

4、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检测反馈】1、做“练一练”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2、做练习六第1、2题。思考题:一、导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指出

5、: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

6、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五、全课小结

7、。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教学反思: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36题。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意义。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 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学生活动预案教师导学预案【学习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

8、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备学提纲】1、什么是比例?(可以画图说明、可以举例、可以文字叙述)并写出3个比例。 2、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可以列表、可以文字叙述等)3、如何判断一个比例能否成立?你能想出哪些好办法?【活动方案】活动一:复习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活动二:学习比例的意义1、认识比例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认识比例说说什么叫比例2、学以致用(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2)分别写出照片放

9、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活动三:巩固练习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检测反馈】练习九第3-6题第3题。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10、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

11、,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2、练习九第5、6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第38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4、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活动预案教师导学预案【学习目标】1、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通过自主学习,让

13、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4、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备学提纲】1、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你能写出几个,试一试。)【活动方案】活动一:1、 回答问题: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活动二:学习新课1、学习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如:3/5=18/30 2、 学习例4(1) 思考回答: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2) 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1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验证规律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4、思考3/6=2/4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5、小结: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检测反馈】1、 “练一练” 学生尝试练习。 交流讨论。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3、 做练习十第1、2题 思考题:判断四个数是否可以组成比例,你有什么好方法?一、复习导入 1、 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和18:30 0.4:

15、0.2和1.8:0.9 5/8:1/4和7.5:3 2:8 和9:27 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出示: 3:5 前项后项(2)出示:3: 5= 18: 30 内-项外-项(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2、 出示例4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16、,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4、思考3/6=2/4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

17、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 12:()=():5 3、 做练习十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长进? 五、作业 :练习十3、4题板书设计:3: 5= 18: 30 内-项外-项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学反思:解比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例5,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七的第59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18、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学生活动预案教师导学预案【学习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备学提纲】预习书本第40页例题5,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到哪些数学知识?【活动方案】活动一:谈话: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活动二:学习例51、 理解题意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 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

19、什么形式?”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活动三总结解比例的过程。(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检测反馈】1 1、做“练一练”2、做练习七第6、7题。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练习七第8、9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思考题:一、导人新课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

20、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3)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21、。(在6x前加上“解:“) 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做“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2、做练习七第6、7题。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练习七第8、9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四、全课小结。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5题。板书设计: 解比例 李明在电脑上把照片按

22、比例放大,放大后的照片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解:放大后照片的宽是x厘米。 6:413.5:x 6x13.54 6x54 X9 答:放大后照片的宽是9厘米。教学反思:认识比例尺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的例6,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八的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2、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教学难点:看懂线段比例尺。学生活动预

23、案教师导学预案【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2、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3、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提高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备学提纲】自学教材43页例6,说说你认为什么叫做比例尺?能举个例子加以说明吗?【活动方案】活动一:填空活动二:1、看中国地图,回答:你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

24、出它们的比? 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学生思考回答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学生思考回答: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活动三1、 “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 做“练一练”第2题。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检测反馈】练

25、习八第1、2题。思考题:书上一共介绍了几种比例尺?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如果有,请举例说明。一、复习 1厘米 ( )毫米 1分米 ( )厘米 1米 ( )分米 1千米 ( ) 米20米 ( )厘米 50千米( )厘米二、情境导入,学习新课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2、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

26、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

27、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 20 30米 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提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28、3、指出: 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2.5厘米:1O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做练习八第1、2题。板书设计: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的例7,完成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八的第3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2、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

29、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教学难点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活动预案教师导学预案【学习目标】1、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2、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备学提纲】预习书本第44页例题7,先自己在书上做一做,再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活动方案】活动一:谈话: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活动二:学习例7(1)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3)说说为什么这样算?2、做“试一试”。(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