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261.76KB ,
资源ID:705003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0500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一些经典初等数学模型.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一些经典初等数学模型.docx

1、一些经典初等数学模型初等数学模型本章重点是:雨中行走问题、动物的身长与体重、实物交换、代表名额的分配与森林救火模型 的建立过程和所使用的方法复习要求1进一步理解基本建模过程,掌握类比法、图示法以及问题分析、合理假设的内涵。2进一步理解数学模型的作用与特点。类比法是建立数学模型的一个常见而有力的方法 作法是把问题归结或转化为我们熟知的模型上去给以类似的解决: 这个问题与我们熟悉的什么问题类似 ?如果有类似的问题曾被解决过, 我们的建模工作便可省去许多麻烦实际上,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问题在数学模型上看确实具有相类似的甚 至相同的结构.利用几何图示法建模有不少实际问题的解决只要从几何上给予解释和说明就

2、足以了,这时,我 们只需建立其图模型即可,我们称这种建模方法为图示法 这种方法既简单又直观,且其应用面很宽1 雨中行走问题3T0 ,那么全身被淋的雨水总量为2雨中行走问题的结论是:(1)如果雨是迎着你前进的方向落下,即pwDC = C1 C 2 dr sin J h (r cos v v)vdr sin 日 + hr cos 日=pwD +h 1 v 丿这时的最优行走策略是以尽可能大的速度向前跑JT 3T 3T(2)如果雨是从你的背后落下,即 一乞T乞二.令=,则0 : ::.那么全身被淋2 2 2的雨水总量为这时你应该控制在雨中行走的速度,使得它恰好等于雨滴下落速度的水平分量从建模结果看,“

3、为了少些淋雨,应该快跑”,这个一般的“常识”被基本上否定,那么根据何 在?由此提出了建模目的:减少雨淋程度 .而为减少雨淋程度,便自然提出“被淋在身上的雨水量”这个目标函数 C,而C=C (v),于是问题便归结为确定速度 v,使C ( v)最小一一本模型的关键建模步骤便得以确定。有了确定的建模目的,自然引出与 C (v)有关的量的设定与简化假设 .一般地,开始时不要面面俱到地把所有相关量都涉及到,往往只需考虑几个主要量,甚至暂时舍弃某个主要量,以求尽快建立模型.尤其对初学者,这样做有助于建模信心的增强 .自不必 说建模过程往往如此,更有模型尚有的进一步修改和推广的主要步骤 .而一旦建立起简单模

4、型后,其进一步的改善也相对容易多了 .这就是本模型只所以建立了两个模型的原因,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的 .另外,为了检验所建模型的合理性,建模后用较为符合实际的几组数据对模 型加以检验是重要的,它既是对所建模型是否基本符合实际的检测,也是进一步 完善模型的需要.例1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 .据监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 0(如2图2-1)的东偏南r(cos r =)方向300km的海面P处,并以20km/h的速度向10西偏北45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km,并以10km/h的速度不断增大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问题分析与假设1.根据问题解决目的:问几小时

5、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以及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的假设,只要求出以台风中心 p(动点)为圆心的圆的半径 r,这个圆的半径划过的区域自然是侵袭范围2.台风中心是动的,移动方向为向西偏北 45,速度为20km/h,而当前半径为60km,并以10km/h 的速度不断增大,即半径的增加图2-1速度为r(t) =60 10t,t为时间.于是只要op乞10t 60,便是城市O受到侵袭的开始.模型I如图2-2建立坐标系:以 O为原点,正东方向为x轴正向.在时刻t(h)台风中心P (x, y)的坐标为x = 300 工 20 工 1,斗 10 2|_ 72 1 丁2y = -300 20 t.10 2此时

6、台风侵袭的区域是2 2 2(X X) (y y) r(t),图2-2其中 r(t)=10t+60.若在t时刻城市O受到台风的侵袭,则有2 2 2(0 - x) (0 - y) (10t 60),r r b t 2 2 2 72 2 2 2即 (300 20 t) (一300 20 t) (10t - 60),10 2 10 22整理可得 t -36t 288 0,由此解得1224,即12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模型II设在时刻t(h)台风中心为P (如图2-2),此时台风侵袭的圆形半径为 10t+60,因此,若在时刻t城市O受到台风侵袭,应有OP _10t 60由余弦定理知OP 2

7、= PP 2 - PO 2 -2PP 卩O cos._OPP.cos /OP P =cos( v _ 45 ) = cos v cos 45 :亠 sin sin 452 2 2 4O P (20t) - 300 -2 201 30052 2 2=20 t -9600 t 300 .因此20 2t29600 t 300 2 m(10t 60 )2 .即t2 _36t 288 0解得12 de =1/24,与情形1结论相同;情形3是由情形1类比而来,最自然的想法是求 S-.ADE,为了增加变换方式获得新命题,本情形求的是S.Cbh3.实物交换问题实物交换是人类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交换方式,在当今的

8、社会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种实 物交换问题可以出现在个人之间或国家之间的各种类型的贸易市场上 .例如:甲乙二人共进午餐,甲带了很多面包,乙有香肠若干,二人希望相互交换一部分,达到双方满意的结果 .显然,交换的结果取决于双方对两种物品的偏爱程度和需要程度,而对于偏爱程度很难给出确切的定量关系 因此可以采用图示的方法建立实物交换的数学模型,确定实物交换的最佳交换方案图2 6AB的交点(如图 2 6)下面依据等价交换准则确定最佳交换方案.等价交 换准则是指两种物品用同一种货币衡量其价值,进行等 价交换.不失一般性,设交换前甲占有数量为 X。的物品X, 乙占有数量为yo的物品Y;交换后甲所占有的物品

9、 X, Y的数量分别记为x,y ;单位数量的物品 X,Y的价值(价格)设为Pi,p2.由等价交换准则,x,y满足方程P!(XoX)二 P2y,o 込 X 咗Xo,o 込 y 込 y,容易证明,在此直线上的点进行交换均满足等价交换 准则。在等价交换准则下双方均满意的交换方案必是此直线与曲线无差别曲线概念的提出是用图形方法建立实物交换模型的基础,确定这种曲线需要收集大量的 数据,还可以研究无差别曲线的解析表达式及其性质例3消费者的选择在本章中讨论实物交换模型时,引进了无差别曲线描述人 们对两种物品的满意和偏爱程度,用图形的方法确定两个人进 行实物交换时应遵循的途径本例要利用无差别曲线族的概念 讨论

10、,一个消费者用一定数额的钱去购买两种商品时应作怎样 的选择,即他应该分别用多少钱去买这两种商品记甲乙两种商品的数量分别是 qi和q2,当消费者占有它们 时的满意程度,或者说它们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用 qi、q2的函数,记作 U (qi,q2),经济学中称为 效用函数(Utility function). 图2-7U(q1,q2)=c (常数)的图形就是 无差别曲线族,如图2-7是一族单调降、下凸、互不相交的曲线 在每一条曲线上,对于不同的点,效用函数U( q1,q2)的值不变.而随着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U( q1,q2)的值增加(图中12上的U值高于丨1上的U值)曲线下凸的具体形状则反映了消费

11、者对甲乙两种商品的偏爱情况这里假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 U(qi,q2),即他的无差别曲线族已经完全确定了 设甲乙两种商品的单价分别是 pi和P2 (元),消费者有s(元)钱.当消费者用这些钱买这两种商品时所作的选择,即分别用多少钱买甲和乙,应该使效用函数 U ( qi,q2)达到最大,即得到最大的满意度经济学上称这种最优状态为消费者平衡 因为当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购买量分别为 qi和q2时,他用的钱分别为Piqi和Piq2,于是问题归结为在条件piqi+p2q2=s (2.1)下求比例Piqi/p2q2,使效用函数U (Pi,q2)达到最大这是二元函数的条件极值问题,用 拉格朗日乘子法不难得到最优

12、解应满足当效用函数U (q1,q2)给定后,由(2.2)式即可确定最优比例 p1 q1/p2q2.上述问题也可用图形法求解 约束条件(2.1)在该图上是一条直线 MN.MN必与无差别曲线族 U (qi,q2)=c中的某一条曲线相切(图中是与 12相切),则qi,q2的最优值必在切点 Q处取得图解法的结果与(2.2)式是一致的因为在切点Q处直线MN与曲线12的斜率相同,而 MN的斜率是kmn=- pi/p2, 12的斜率是K 12 J -,在Q点处K mn = K 12,即给出(2.2)式. dqi 矽i /矽2经济学中卫,旦称为边际效用,即商品购买量增加一个单位时效用函数的增量 .(2.2)式

13、表创1 和2明,消费者均衡状态在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恰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时达到从以上讨论可见,建立消费者均衡模型的关键是确定效用函数 U (qi,q2)下面列举几个常用的效用函数,并分析消费者均衡状态,即最优比例 piqi/p2q2的实际含义(2.3)(i)若效用函数为U (qi,q2)根据(2.2)式可以求得最优比例 piq-i/p2q2为结果表明均衡状态下购买两种商品所用钱的比例,与商品价格比的平方根成正比 .同时与效用函数 U(qi,q2)中的参数a、B有关:a越大购买商品甲的钱越少, B越大购买商品甲的钱越多.这说明在(2.3)式给出的效用函数中, 参数B和a分别表示消费者对商品甲和

14、乙的偏爱程度 .于是调整B和a可以改变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爱好倾向,或者说可以改变无差别曲线的具体形状(2)若效用函数为(2.5)U (qi,q2)=qiq2:0 : ,::i根据(2.2)式可以求得最优比例 Piqi/p2q2为(2.6)入和分别表示消费者对商品甲(2.7)这表明均衡状态下购买两种商品所用钱的比例与价格无关,而参数 和乙的偏爱程度.(3)设效用函数为U (qi, q2) =(, qi q 2 f , a, b 0对(2.7)式的求解及结果分析留给读者 .应用这个模型时,可以根据上面的分析决定选用哪一种形式的效用函数,并由经验数据确定其 参数.4.代表名额的分配问题:(1)问题的

15、提出分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它涉及到如何将有限的人力或其他资源以“完整的部 分”分配到下属部门或各项不同任务中 .分配问题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例如:大到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小到某学校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均涉及到将代表名额分配到各个下属部门的问题 代表名额的分配(亦称为席位分配问题)是数学在人类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应归属于政治模型 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如何分配代表名额才是公平的呢?(2)模型的分析与建立在数学上,代表名额分配问题的一般描述是:设名额数为 N,共有s个单位,各单位的人数分别为p,i=1,2, ,s.问题是如何寻找一组整数 qi”,qs使得q什q2+, +qs=N,其中

16、qi是第i个单位所获得的代表名额数,并且“尽可能”地接近它应得的份额 PiN/(pi+p2+, +ps),即所规定的按人口比例分配的原则s如果对一切的i=1,2, ,s,严格的比值piN/(Pi)恰好是整数,则第i个单位分得qi名额,这i 土样分配是绝对公平的,每个名额所代表的人数是相同的 .但由于人数是整数,名额也是整数, qi是整数这种理想情况是极少出现的,这样就出现了用接近于 qi的整数之代替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这个代替的过程会给不同的单位或团体带来不平等,这样,以一种平等、公正的方式选择 qi是非常重要的,即确定尽可能公平(不公平程度达到极小)的分配方案设某校有3个系(s=3)共有2

17、00名学生,其中甲系100名(pi=ioo),乙系60名(p2=60),丙 系40名(p3=40).该校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共有 20个代表名额(N=20),公平而又简单的名额分配方案是按学生人数的比例分配, 显然甲乙丙三个系分别应占有 qi=io,q2=6,q3=4个名额.这是一个绝对公平的分配方案.现在丙系有6名同学转入其他两系学习,这时 Pi=I03,p2=63,p3=34,按学生人数的比例分配,此时qi不再是整数,而名额数必须是整数,一个自然的想法是:对 qi进行“四舍五入取整”或者“去掉尾数取整”,这样将导致名额多余或者名额不够分配 .因此,我们必须寻求新的分配方案 Hamilton (

18、哈密顿)方法哈密顿方法具体操作过程如下:1先让各个单位取得份额 qi的整数部分口;2计算ri=qi-qi,按照从大到小的数序排列,将余下的席位依次分给各个相应的单位,即小数 部分最大的单位优先获得余下席位的第一个,次大的取得余下名额的第二个,依此类推,直至席位分配完毕.上述三个系的20个名额的分配结果见表 2 1.s哈密顿方法看来是非常合理的,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缺陷 .譬如当s和人数比例PjN/(7 pi)不变i =1时,代表名额的增加反而导致某单位名额 qi的减少.表2 1 按哈密顿方法确定的20个代表名额的分配方案系别学生人数所占比例(%)按比例分配 的名额数最终分配 的名额数甲10351.

19、510.310乙6331.56.36丙3417.03.44总和200100.020.020考虑上述某校学生代表大会名额分配问题.因为有20个代表参加的学生代表大会在表决某些提案时可 能出现10: 10的局面,会议决定下一届增加一个名额.按照哈密顿方法分配结果见表2 2.表2 2系别学生人数所占比例(%)按比例分配 的名额数最终分配 的名额数甲10351.510.81511乙6331.56.6157丙3417.03.5703总和200100.0P 21.000P 21显然这个结果对丙系是极其不公平的,因为总名额增加一个,而丙系的代表名额却由 4个减少为3个.由此可见,哈密顿方法存在很大缺陷,因而

20、被放弃 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哈佛大学数学家Huntington (惠丁顿)提出了一个新方法,简述如下Huntington (惠丁顿)方法众所周知,Pi/ni表示第i个单位每个代表名额所代表的人数 很显然,当且仅当 Pi/ni全相等时,名额的分配才是公平的但是,一般来说,它们不会全相等,这就说明名额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并且 pi/qi中数值较大的一方吃亏或者说对这一方不公平 同时我们看到,在名额分配问题中要达到绝对公平是非常困难的既然很难作到绝对公平,那么就应该使不公平程度尽可能的小,因此我们必须建立 衡量不公平程度的数量指标不失一般性,我们考虑 A, B双方席位分配的情形(即 s=2) 设A

21、, B双方的人数为pi,p2,占有 的席位分别为ni,n2,则A, B的每个席位所代表的人数分别为 pi/ni, P2M2,如果Pi/ni=p2/n2,则席位分配是绝对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且对数值较大的一方不公平 为了刻划不公平程度,需要引入数量指标,一个很直接的想法就是用数值|pni- p2/n2|来表示双方的不公平程度,称之为绝对不公 平度,它衡量的是不公平的绝对程度 显然,其数值越小,不公平程度越小,当 |pi/ni-p2/n2|=0时,分配方案是绝对公平的用绝对不公平度可以区分两种不同分配方案的公平程度,例如:Pt =120,=9,p2 =100,n2 =11,旦一邑=4.2,n

22、i n2P1 p2Pt =120 ,宀=10, p2 =100 ,n2 =10,丄一二=2,n n2显然第二种分配方案比第一种更公平 .但是,绝对不公平度有时无法区分两种不公平程度明显不同的情况:Pt =120 =10, p2 =100 ,n2 =10,氏空=2,n1 n2P1 =10020 ,m =10, P2 =10000 =10 旦-空=2,m n2第一种情形显然比第二种情形更不公平,但它们具有相同的不公平度,所以“绝对不公平度”不是 一个好的数量指标,我们必须寻求新的数量指标这时自然想到用相对标准,下面我们引入相对不公平的概念 .如果p1/n1 p2/n2,则说明A方是吃亏的,或者说对

23、 A方是不公平的,称P1 P2P2n1为对A的相对不公平度;如果p1/n1p-/n-,此时1 -A (10,10)二 0.2,A (10 ,10)二 0.002与前一种情形相比后一种更公平 建立了衡量分配方案的不公平程度的数量指标 a ,B后,制定分配方案的原则是:相对不公平度尽可能的小首先我们作如下的假设:(1 )每个单位的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选举权利;(2) 每个单位至少应该分配到一个名额,如果某个单位,一个名额也不应该分到的话,则应将 其剔除在分配之外;(3) 在名额分配的过程中,分配是稳定的,不受任何其他因素所干扰假设A,B双方已经分别占有 n1, n-个名额,下面我们考虑这样的问题,当

24、分配名额再增加一 个时,应该给 A方还是给B方,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就可以确定整个分配方案了,因为每个 单位至少应分配到一个名额, 我们首先分别给每个单位一个席位, 然后考虑下一个名额给哪个单位,直至分配完所有名额不失一般性,假设 P1/n1p2/n2,这时对A方不公平,当再增加一个名额时,就有以下三种情形:情形1: p(n 1+1)p-/n-,这表明即使A方再增加一个名额,仍然对 A方不公平,所以这个名 额应当给A方;情形2: (n1+1)p-/(n-+1),这表明B方增加一个名额后,对 A方更加不公平,这时对 A的相对不公平度为公平的名额分配方法应该是使得相对不公平度尽可能的小,所以若情形 1发生,毫无疑问增加的名额应该给 A方;否则需考察b(n1+1,n2)和A(n 1,n2+1)的大小关系,如果 b(n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