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4.84KB ,
资源ID:704570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0457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史料的辑录.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史料的辑录.docx

1、史料的辑录 史料的分类 史料按照是否是历史事件当事人、参与者与亲近者的记录可以分为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历史学家一般极重视第一手资料。当然在一手资料找不到或很少的情况下,二手资料便显出其重要性,当然如何甄别二手资料准确性,对于史学家而言也是极重要的事。 史料按照存储的形式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碑史料、声像史料和数字化史料。 文字史料是最常见的,比如正史、类书、地方志、私人笔记或者日记等。实物史料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碑铭、器物、遗址等几类,一百多年来专家又发现了很多价值很高的实物史料,比如敦煌文书、汉简、甲骨等等,对中国古代史研究作用很大,在文字资料中很多以前不清楚的、有疑问的问题搞清

2、楚了,需要实物证明的史料得到了证明。口传史料更多地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或没有文字的地区流传,作为保存先人事迹与奋斗历程的手段,许多没有记录在书上的人物、事件和思想得到发掘,扩大了人们对历史与社会的认识。由于影视和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声像史料与数字化史料出现了,它变得更加生动、立体、可感,大大扩展了史学影响的群体和受众,让史学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存在形式。 史料的收集 要获得较全的史料,中国古代史要搜集正史、类书、丛书、地方志、私人笔记、敦煌文书、竹简、碑铭、游记、考古发现等。另外诗词也要搜集,因为诗词等文学作品反映出一个时代的人们对社会、人生、情感的观察与思考,利用诗词有时能等到很好的效果,这方面陈寅

3、恪先生做的很好,他的“以诗证史” 中国近现代史要搜集的资料更多,如文书、笔记、日记、报刊、契约、家谱、地方志、遗迹等都要注意,而档案馆、图书馆尤其要去 史料的辑录、校勘、辨伪与考据文本的资料、考古的资料、口述的资料,有的互相印证,有的互相矛盾,比如尧禅位于舜一事,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是尧看舜品德高尚禅位于他,而竹书纪年则说舜是通过斗争获取政权!要从众多非常零碎、片段、残缺和真伪混杂的历史资料中复原历史真实的本来面目,就需要对这些历史资料认真作出辑录、校勘、辨伪、考证,以确定哪些史料可靠、可信,哪些史料部分可靠、可信,有一定史料价值,哪些史料是胡编乱造,没有史料价值。史料辑录,是研究者围绕准备深

4、入探究的课题,要认真作出综合性的按照子课题分类的史料辑录、摘编。辑佚,就是将已佚古书尚存于他书中的各片段,重新整合成册,以最大可能恢复原书面貌。他通常是从古代经、史、子、集诸书的大量注疏引文中,从经过分类编次的类书中,从抄辑其他古书而成的资料性著述中,辑出佚书、轶文的部分或大部分文字。如裴松之三国志注,引用魏晋人著述200余种,其后90以上原书俱佚。(三国志65卷,西晋陈寿撰。魏书30卷,晋书15卷,吴书20卷,无表志。内容简略,且无志。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作注,作注主要是增补史实,他广搜博采,引书多达二百余种,于元嘉六年成书,字数为三国志的3倍,不仅使三国志的史料大为丰富,而且还纠正了正文的某

5、些谬误,故与正文具有同等史料价值。)除此之外,还有后人辑佚的辽史资料,辽史拾遗24卷,清厉鄂撰,成书于乾隆八年,仿裴松之注三国志例,从300余种史籍中摘录有关辽史的史料,对辽史的本纪、志和列传分别加以补充,对记载有误的分别作了考证。辑佚之时,对于引用佚书的古代文献要尽可能的选择可靠地版本,将这些文献中所引用的佚书文字一一录出,凡引用详略不同、文字不一者,应详加考释校正,然后逐一编订。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史料由于年久错简、辗转传抄讹误,或本就记载的失实,故对搜集起来的史料必须“去粗取精、去伪求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校勘与辨伪。校勘,校勘又叫校雠,是指用精密的方法、确凿的证据,通过查勘和核对,以校正古书

6、中由于抄写、翻刻、破损、漫漶、错简等原因造成的各种讹误、缺漏。除此之外,广义的校雠还包括定书名、编目录、辨真伪、辑佚字等。如果单纯只是为了校正古籍中的错别字和标点,那只能说是一种狭义的校勘,即普通所谓的“校对”。校勘学,也称校雠学,它是研究有关校勘问题,即校勘对象、校勘方法、校勘史等方面内容的一门学科。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种种错误,古谚云:“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四遐览篇)因秦焚书事件,书籍损失很大,存世之书,或出于口传,或出于壁中。西汉初年,朝廷多次下诏搜罗天下图书,并命人整理。武帝时,汉兴近一百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史记-太史公自序)成帝河平三年

7、(公元前26年),又命陈农到全国各地去访求遗书,并指定光禄大夫刘向负责校经传、诸子、诗赋;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本书校雠完毕,由刘向总其成。别录谓:“校雠:一人读书,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所以校勘工作很早就有了。从汉唐到宋代,记载校勘成果的书籍不断出现。进入清代,随着考据学的兴起,书籍校勘大盛,校勘学获得进一步发展,校勘成果也进一步发展。如阮元在礼记注疏校勘记序中谓:“此礼记七十卷本,出于吴中吴泰来家。乾隆间,惠栋用以校汲古阁本,识之云:讹字四千七百有四,脱字一千一百四十有五,阙文两千二百一十有七,文字异者两千六百二十有五,羡文九百七十有一。

8、”一部礼记校出的讹误共达11662字,占了全书的11.78。这一方面说明古籍传之后世讹误之多确实惊人,另一方面也足以看出清代学者校勘之勤,收获之丰。乾嘉学者常常给经过自己整理和考证的古籍写校勘记,并总结校勘经验,介绍校勘成果。像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章学诚的校雠通义。近人陈垣先生以其多年治史经验,并结合前人有关校勘学的成就,在校勘的实践和校勘学理论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像这个元典章,自元代雕版印行后600年间无刻本。清代学者沈家本用当时从日本借回的的缮钞本刊刻,人称沈刻本。沈刻本刻写虽精,但错误极多。1925年,陈垣先生在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时,在故宫发现一本元刻本元典章,于是,从1930年夏起

9、,用了9个月时间,以故宫元刻本及其他四种钞本与沈刻本校勘,得沈刻本谬误一万两千余条,“其间无心之误半,有心之误亦半”。据此撰成元典章校补一书。此后,他又将校勘出谬误的十分之一,提炼概括为50例,撰成元典章校补释例6卷,书中说明校勘的原则和方法,并总结出“校勘四法”,成为我国校勘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系统性、总结性的科学著作。简单说了中国校勘学的发展,那么校勘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呢?大体说来有四项,即整理错乱、删去衍羡、补上脱漏、改正讹误。1.错乱的产生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在将散乱的简牍穿编成册时前后次序发生错乱,称之为错简;另一类是书籍因年深月久,装订处遭到破坏,叶面有散落,在没有数字表示顺序、装订

10、时粗心大意的情况下,极有可能造成页面错乱;还有就是人们在传抄的过程中因体力不济、马虎大意而将前后页码混乱。2.删去衍羡,羡是多余的意思,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古籍在抄写和翻刻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或思想走神,容易把不相干的文字误抄上去,造成文意错误,或不可解,因而在校勘古籍时必须将这些误增的文字删去。3.补上脱漏,所谓脱漏,是指古籍在传写、翻刻中脱落得文字。4.改正讹误,古籍在传抄、翻刻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别字、错字、前后两字合成一字,或一字拆为两字等讹误。当然,由于古籍中出现的讹误,涉及范围很广,所以除了对正文内容认真校勘外,对书名、撰者、目录、卷数、篇名、序跋等也要一一进行校勘。做好校勘工

11、作的基本条件:一,尽可能多的收集各种版本。二,要广泛搜集与校勘有关的各种著述。三,校勘者必须具备的条件。首先树立高度责任感,工作时必须细心认真,做到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再者,校勘时要有确凿的证据,不可臆测,也不要凭道听途说。还有,要丰富学养,增加对一般历史知识的了解。最后,要认识异体字。校勘古籍的方法(校勘四例):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分别解释一下。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陈垣先生评价这种方法的长短处,“此法最简便,最稳当,纯属机械法。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式录之;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的校此本,可知祖本

12、或别本之本来面目。”所以,陈垣先生提出:“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本校法:即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择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在没有别本的情况下,本校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毕竟同一部古籍中文句相同或相似的场合不会很多,且前后翻动过于频繁,也容易发生疏漏,所以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校勘方法。他校法:就是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陈垣先生认为这种方法,范围较广,用力较劳,但是有的时候唯有用其法才能证明讹误。理校法:顾名思义就是在不依靠别的典籍,而只依靠自身的经验,或以常理或

13、逻辑作判断,来发现和纠正古籍中存在的错误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最高妙,也最危险。乾嘉学者钱大昕、赵翼、王念孙等人学术造诣精湛,都是理校法的大师。他们在读古书时,发现问题,以为某当作某,虽无其他旁证,后来往往得到证实。但是若非造诣高深,最好不要轻易使用此法。古籍经过校勘后,要将其结果写出来,以改正原书的错误,并让读者了解此种错误,其结果处理的形式,一般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定本式,即根据校勘的结果,把底本的误字、衍字、脱字、倒置及书名、篇章等错误,一一予以改正,写成一个定本,并在改正处作校勘符号,于校勘记中说明所改依据。第二种是底本式,即校勘后不改动底本,在疑误处或与别本有歧义处作上校勘符号,然后在校

14、勘记中一一指出别本情况。第三种是混合式,即对校勘的结果,有的地方作定本式处理,有的地方作底本式处理。第四种是札记式,即底本不录全文,只录底本有问题的那句或那段文字,形成札记,然后注明原书页码,再在后面作校勘记。辨伪,即辨认古书或史料的真伪,对所收集的史料作初步的外在的鉴别。辨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辨伪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实性。它的涵盖面很大、凡是有问题的古史事、古书籍、古器物、古碑刻、古字画等均在辨识的范围内。文献学上所讲的辨伪,主要是辨识古典文献的真伪,任务时认定文献的作者、年代体现其归属感。考古所得史料也需要辨伪,据新华社2002年5月25日报导:日本“东

15、北旧石器文化研究所”前副理事长藤村新一曾声称自己“发掘”出大批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和遗存,从而将日本历史推进到70万年以前,此举震动了整个日本考古学界。后来经人揭发并通过日本考古协会特别调查证实,这些所谓的“遗迹”和“遗存”,纯属藤村新一造假所致,完全不能凭信。此外,家谱、墓志铭等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身世具有史料价值,但是大多具有拔高和美化的成分,如某人明明由于贪赃渎职而遭贬黜,往往说成“因与长官不和,遂挂冠而去”;明明屡试不第,却说成是“淡泊功名,终生不事科举”等等,进行掩饰。而文献作假自古有之,伪书的出现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全伪,内容都是胡编乱造,没有多大史料价值:一种是真假参半,如梅(臣责

16、)的古文尚书。史料价值视情况而定;有的是书名作假,内容真实。如有一本著者为南宋人的国史通典,但其内容却是杜佑的通典;还有就是窃取他人所撰之书,略作改头换面,以为己作。伪书的出现有其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原因。如三国王肃借孔子之口编造孔子家语以攻击郑玄。还有辫奸录,就是北宋后期保守派为攻击王安石而假借苏洵之名蓄意炮制。辨伪思想也早已有之,如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伪书自古有之,辨伪也早已有之,被瞿林东教授称为“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在外篇疑古第三就就列举了对尧舜时期记载的十点怀疑,比如究竟舜是自己出游病逝于南方,还是被禹流放南方致死。明人胡应麟又有四部正讹,梁启超的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列出了对

17、古书进行辨伪的“十二条公例”。其中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树立辨伪意识,学习如何辨伪。梁启超的辨伪方法系统、详密,可是后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随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竹简、睡虎地秦简等大批地下材料的相继出土,证明了许多“伪书”并不伪,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所以,对于史书的辨伪,还需要结合考古发现和其他学科知识、技术来综合判定,不可轻下结论。如对魏收的魏书的辨伪就是运用了避讳学知识。魏收撰魏书,凡提到广阳王渊名,无论本纪、列传,皆依实记载。可是在该书卷一四神元平诸弟子孙、卷一八太武武王传中,俱作广阳王深。该“渊”为“深”乃避唐讳所致,魏齐间人不当有此举。原来魏书阙失甚多,卷一四、一八也属于阙失之列,这两卷

18、乃取北史补入,北史乃唐初人所修,故有是讳。考证,亦称考据,是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确定其所述内容的可靠程度、精确程度。考证的前提是质疑精神,能质疑方能致思,能思方能究其理。李大钊曾说:“依我看来,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很大。第一:史学能陶冶吾人于科学的态度。所谓科学的态度,有二要点:一为尊疑,一为重据。史学家即以此二者为可宝贵的信条。凡遇一种材料,必要怀疑他,批评他,选择他,找他确实的证据;有了确实的证据,然后对于此等事实方能置信;根据这确有证据的事实所编成的纪录,所说明的理法,才算比较的近于真理,比较的可信。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可见李大钊对考据的肯定。考证方法主要是

19、证实、证伪、究人、究事。证实,就是考订反映同一历史事件的各种记述,以之为基础,伴之以各种旁证,辨明历史事实是否发生及其确凿时间、地点、参与人物、具体过程。我们知道,实录在唐以后宰相监修,帝王亲观成了制度,实录并非完全实录,已经成为史家的共识。这就导致以实录为依据而撰成的国史的不实。如唐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下旬初,唐太宗即位不久,突厥就大举向长安进犯,突厥颉利可汗统帅的军队直逼渭水便桥而来,形势十分危急,据旧唐书-太宗纪上载:“(颉利)遣其酋帅执失思力入朝为觇(chan),自张形势,太宗命囚之。亲出玄武门。驰六骑幸渭水。上与颉利隔津而语,责以负约。俄而众军继至,颉利见军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

20、由是大惧,遂请和,詔许焉。”历史上这条脍炙人口的记载,表现了唐太宗面对险情,毫无惧色的英雄气概,南宋画家刘松年还据此画了便桥见虏图,画出想象中的唐太宗在便桥上斥退颉利可汗的情景。但是据今人考证,却与事实大有出入,原来突厥这次兴师的目的并非为了进据中原,而只是为了“索要物质财富”。执失思力受颉利派遣入朝,不是为探听唐军虚实,而是肩负了谈判的使命,“为双方议和罢兵发挥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唐太宗在明确了突厥的意图以后,才敢于率六骑与颉利在渭水便桥对峙交言,亦即“单独面议”。突厥索要金帛的目的一旦达到,也就“自动退兵”(参见牛致功关于唐与突厥在渭水便桥议和罢兵的问题,载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3期)。由

21、此可知,考证史实的确切发生原因、经过是非常有必要的。证伪考异,就是勇于正视各种不同的乃至完全相反的历史记载,敢于否定各种虽异口同声肯定而而实是作伪而成的历史记录。例如,关于尧禅位于舜,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有:“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

22、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舜帝”。而竹书纪年里则说的是,尧与丹朱的几位兄弟联手,将丹朱与尧囚禁,接着又将丹朱的几个兄弟打败,成为统治者。究人,代表考证的更高境界,即对史料撰述者进行深入的专门考察。考虑撰述者是否有自私心,偏袒一方,或为局势所迫没能如是记载,或者撰述人能力或角度有问题,导致撰写与事实不符。究世,就是推究史料和史料撰述者所处的时代,包括那时人们的价值取向、人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应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文字、观念及整个话语系统。在中国,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发达,钱大昕、赵翼等在考证史料方面作出巨大贡献成就,总结了考证方法。欧洲19世纪,以德国兰克学派为代表

23、,将史料考证发挥到极致。考证方法有很多像本证、旁证、反证。旁证举个例子,清乾隆皇帝自谓:“朕御极以来,从未尝以语言文字罪人,在廷诸臣和进诗册,何止数千万篇,其中字句谬戾亦时有所有,朕皆不加指摘。”(清代文字狱档-胡中藻案)可是,据他史记载,仅乾隆在位的前四十余年,就出现了近70起文字狱,其中如以博学多才闻名朝野的齐召南,曾深受乾隆的赏识,累官至礼部侍郎,又做过皇子的老师,后因老病乞归乡里。乾隆十五年(1750年),有族人齐周华为吕留良案鸣不平,他因此受到牵连,被“逮诣京师”,最后乾隆虽然格外开恩,“夺职放归,还其家产十三四”,但受尽折磨的齐召南,返家后即病故(清史稿-齐召南传。仅此一例就足以戳

24、穿乾隆“未尝以语言文字罪人”的谎言。而反证,就是与史料所言的意思刚刚相反的证据。如汉文帝时候有一位学问和道德都很好的大臣叫直不疑,有人出于嫉妒,在文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盗嫂”,也就是与他的嫂嫂有不正当关系。后来文帝向他问起此事,直不疑并不多做解释,只回答“我乃无兄”四字,便使真相大白。直不疑在这里使用的就是反证。顾颉刚先生认为:“校勘、训诂是第一级,我们的考证事实是第二级。”无论是辑录、校勘还是辨伪、考证,都是极其重要的工作。要想做出成绩,毋庸置疑,掌握方法很重要,另外,最最需要的还是一份执着精神,要做得下去冷板凳,要在浮华的环境中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反思:我们所了解的历史许多是与真实历史有偏差的,我们对历史的了解还只是停在表面,并没有去真正判别其真实性,可靠性,所以要想学好历史,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出题:1.实录是如实记载的吗?又有哪些因素导致实录 未能如实记载? 2.校勘,是校勘文字吗?狭义上与广义上的校勘各是什么? 参考书目: 瞿林东等人撰史学导论 三最丛书系列之史记, 李文通整理 何忠礼著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