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155.17KB ,
资源ID:70433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0433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生物必修III知识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生物必修III知识整理.docx

1、生物必修III知识整理生物必修()知识整理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相关概念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2、渗透作用:通过半透膜,水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的扩散。3、溶液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二、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细胞内液(2/3)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组织液(细胞间隙液)、淋巴等2、体液之间关系 3、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

2、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1、血浆中酸碱度(pH)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2、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3、正常的人体温度37(一般不超过1 )。三、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种器官系统的参

3、与;2、细胞与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相关概念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2、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3、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4、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三、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相关概念1、反射:动

4、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分为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2、兴奋: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3、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4、神经冲动: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5、学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6、记忆: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神经元 细胞体、结构: 神经元 树突突体 神经纤维轴突 、功能: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

5、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三、兴奋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电位(外负内正)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1 传导特点: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传递过程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传递特点:单向传递

6、(轴突树突,轴突胞体)单向传递的原因:因为只有突触前膜有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分工: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大脑: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功能,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最高司令部)脑干:有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维持生命必要的基本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行为的控制有关。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2、低级中枢高级中枢的控制五、人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

7、的高级功能。1、语言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得运动性失语症:能看懂文字、听懂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H区(听性语言中枢):V区(视性语言中枢):W区(视运动性语言中枢):2、学习与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第二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一、相关概念1、激素: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对生命活动的有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含量极少的有机物。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叫激素调节。它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3、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

8、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对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4、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具有相反的作用。例如: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5、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具有相同的作用。例如: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二、人体中主要激素本质激素名称分泌部位功能备注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与新陈代谢,对神经系统发育具有重要性幼少:呆小症成少:甲状腺肿大成多:引起甲亢肾上腺激素肾上腺升高血糖,促进机体产热多肽类或者蛋白质类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垂体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骨骼的生长过多:巨人症过少:侏儒症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生长发育

9、,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升高血糖胰岛素胰岛B细胞降低血糖固醇类激素雌激素卵巢促进雌性生殖器官发育和卵细胞形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维持正常的性周期雄激素睾丸促进雄性生殖器官发育和精子的形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三、物质的平衡调节1、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正常值:0.81.2g/L 低于0.8g/L:低血糖症 高于1.2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肝糖元的分解 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 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血糖平衡调节: 胰岛素与

10、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四、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级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第二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特点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2、体温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3、水盐平

11、衡调节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存在反馈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第四节 免疫调节一、相关概念1、免疫;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免疫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包括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两种。2、抗原: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3、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二、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细胞

12、(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三、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免疫 体液免疫 免疫器官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免疫细胞 细胞免疫 免疫物质2、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13、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d、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病毒)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各有其独特功能,二者又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3、免疫系统疾病:、免疫过强: 、过敏反应: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攻错了目标而产生的较严重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14、,风湿性关节炎 、免疫过弱: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而引起的疾病。艾滋病(AIDS)、全 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病 原 体: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病 理:HIV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瓦解免疫功能、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三种途径,性滥交是艾滋病的主要途径。、预 防: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

15、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相关概念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二、生长素(IAA)的发现过程1、19世纪 达尔文实验结论:、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物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伸长区。2、1910年 詹森实验 结论: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物可以通过琼脂片向下传递。3、1914年 拜尔实验 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

16、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端分布不均匀造成的。4、1928年 温特实验 结论: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5、1942年 郭葛结论:这种化学物质是吲哚乙酸,有促进生长作用。 a、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b、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尖端下部的伸长区;c、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d、生长弯曲的部位是:下端伸长区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四、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和分布1、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

17、长素)2、运输:、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纵向运输(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倒运,又称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3、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第二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相关概念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限制的现象。 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具体实例:、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2、生长

18、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三、生长素的应用1、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子果实的获得,无子草莓,无子番茄)2、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3、防止落花落果第三节 其他植物激素主要植物激素激素种类合成部位作用赤霉素(GA)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或幼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抗逆激素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 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本质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基因选择性表

19、达)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分裂,数量增加;而生长素和赤霉素主要是促进伸长抑制生长:乙烯和脱落酸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一、相关概念1、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3、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4、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5、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6、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7、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0、。二、种群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计算方法:、逐个计数、估算方法a、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树上的蚜虫,昆虫卵和跳蝻,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b、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2、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3、迁入率和迁出率: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4、年龄组成: 、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意义: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未来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相关概念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

21、群进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3、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数学模型:、NtN0t 、曲线(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在实验室条件下。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在有天敌的条件下、特点:S型增长曲线渐进于K值,但不会超过K值即环境容纳量,有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 a、

22、K值为环境容纳量;b、K/2处增长率最大。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影响因素:、环境因素:水分、温度、食物、天敌等、人为因素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特征一、相关概念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物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5、竞争:两种或两种

23、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6、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生)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7、群落空间结构: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二、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的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种间关系。三、种间关系种间关系举例图形捕食老鹰捕食老鼠竞争在细菌的培养基上生长着青霉、羊和牛寄生人体内的蛔虫略互利共生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等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物种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原因: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24、、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物种分布、特点:分布具有呈镶嵌性、原因: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一、相关概念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湖底、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3、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

25、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二、群落演替的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干旱的荒漠地区只能到基本植物阶段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相关概念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2、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3、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4、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

26、复杂营养结构。二、生态系统的类型 海洋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冻原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人工林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果园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组成结构)、 无机环境(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主要成分。生物群落: 消费者: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是不可缺少成分。 生产者不都是植物:如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食蝇草、菟丝子是消费者。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蛔虫、蜣螂、白蚁等

27、却是分解者,绿眼虫是生产者。细菌不都是分解者:如根瘤菌是消费者;硝化细菌、硫细菌是生产者。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食物链组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举例: 植物蝗虫青蛙蛇鹰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食物网: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如果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则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由其他生物取代,一般地,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3、食物链与食物网的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28、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一、相关概念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即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得到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1、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来源:太阳能、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数量: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源是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能量的去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一个来源,四个去向):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处:呼吸作用

29、散失、未利用的、分解者分解作用、被下一营养级所摄取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相关概念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范围是生物圈,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的特点。二、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1、碳循环途径 大气中的CO2 燃烧微生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