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9.05KB ,
资源ID:70324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0324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当下社会中哲学地价值.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下社会中哲学地价值.docx

1、当下社会中哲学地价值“哲学有什么用”或“哲学有什么价值”,同“哲学是什么”一样,是一个历久弥新、充满争议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缺乏立足于价值论、区分哲学“学科”与“学说”视角的解决。我们认为,哲学的价值涉及哲学在人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立足于以哲学学科为客体、以人和社会为主体的价值关系视角,运用开放性的价值思维进行分析。一、哲学与“有用”、价值关于“哲学有什么用”的问题,综观历史与现实中的各种观点,最引人注目的是两种极端的看法:“哲学万能论”和“哲学无用论”。“哲学万能论”极力夸大哲学的功能与价值,认为一切学术的精华皆在哲学,哲学具有超越一切具体科学的价值;哲

2、学家是真正的爱智者,甚至是智慧的化身,最应该承担社会的重任。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国家篇中认为,唯有那些能够发现事物的真理即把握事物的理念的人,才配称为真正的爱智者,而只有真正的爱智者才有资格担当治国重任“哲学王”。“除非是哲学家们当上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像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和智慧于一身,让现在的那些只搞政治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不搞政治的庸才统统靠边站,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人类是永无宁日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18页)中国北宋思想家张载代表儒家表达出立意高远、使命感强烈的宗旨,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正如冯友兰所

3、描述的:“中国哲学家,多讲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即立德,外王即立功。其最高理想,即实有圣人之德,实举帝王之业,成所谓圣王。”(冯友兰,第9页)圣王理想与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可谓异曲同工。我国20世纪6070年代“左”的时期,也曾将哲学抬得很高,似乎只有哲学才是提高觉悟、统一思想的法宝;一旦政治斗争、社会发展遇到什么问题,总是以为问题出在哲学上,因此动辄开展“大批判”或“全民学哲学”运动。种种“哲学万能论”的表现,或者通过不适当的过高要求和期待使哲学神秘化、武断化,或者通过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诉求将哲学庸俗化、简单化。这些都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哲学,而且严重地危害了社会。“哲学无用论”则完全否定哲

4、学的功能与价值。由于哲学自身的抽象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的思维难度,并且无法带来直接的看得见的功利效果,怀疑哲学的价值是比较常见的现象。20世纪初年,蔡元培、王国维等人主张在我国大学开设哲学科,此议遭到清末管学大臣张百熙和张之洞等人的坚决反对。张百熙认为:“盖哲学主开发未来,或有骛广而荒之弊。”即哲学会令人好高骛远,想入非非,不切实际。于是他下令取消哲学一科:“哲学置之不议者,实亦防士气之浮嚣,杜人心之延宕。”(转引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第66页)张之洞甚至认为,自由、民权等各种异端邪说都是随哲学而来的:“中国今日之剽窃西学者,辄以民权、自由等字实之,变本加厉,游荡忘返。”(转引自中国近代

5、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第86页)还有人以哲学的目标难以实现,或者哲学中的某类问题无由解答,或者哲学方法不如科学方法精确(如逻辑实证主义),或者哲学家们之间无休无止的争论没有结果等为由,提出应该取消或“消灭”哲学、哲学的某些分支、某些哲学方法。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认为“哲学无用甚至有害”者,除一部分是出于对哲学的不了解或了解不充分以外,还有一些则属于某种特定政治立场和文化立场的反映,比如反对自由思想和批判精神,害怕由于倡导哲学而危及“大一统”的思想和话语统治,等等。而哲学学科在我国终于建立起来,标志着科学理性的发展不可阻挡,并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哲学无用甚至有害论的终结。无论是“哲学万能论”还是“哲

6、学无用论”,看似都有一定的根据,但都存在着明显的问题。问题出在观察的视角和方法上。其实对于任何事物,人们常常都要问一下“它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与善恶、美丑、祸福等问题一样,在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带有极大的普遍性,需要立足于相应的理论加以解决。事实上,正是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和争论,最终导致了哲学中一个新领域价值论的出现。价值论旨在揭示一切价值现象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为人类提供创造和实现理想价值的理论支持;它也应该能够回答哲学自身的价值问题。所谓价值,是一个产生和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范畴。任何事物(客体)是否有价值以及有何种价值,都是相对于一定主体而言的,都是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哲学的价值也是如此。

7、哲学的一切价值都是对于人的价值。如果没有人,或不与人相联系,根本无所谓哲学的价值可言。要说明哲学的价值或意义问题,不能只就哲学本身来说,还必须进一步考察它与人的现实生活的种种关系。没有哲学,没有它的存在和独特性质,固然就没有它的价值可言。但是哲学若不与人即一定的主体相联系,若不是从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本性及其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它的价值更无从谈起。也就是说,只有在一定主体(个人、群体或作为整体的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当哲学的属性和功能确实满足了主体的某种生存或发展需要时,哲学才表现出相应的具体的现实价值,即表现出“对谁之用”与“何种之用”(工具性之用与目的性之用)。因此,哲学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8、,而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实践的发展而呈现着不同的面貌,哲学并非对于任何人都始终具有同样的意义。还需要指出的是,已往关于哲学的价值思考往往受到两种习惯性视角的限制。一是“学说视角”的限制。即当思考哲学有什么价值时,人们所说的哲学往往只是指已知的某些学说,而不是整个学科。由于这种视角的局限,对问题的回答就往往停留于表面和片面。诸如“哲学是高深莫测的玄思妙想”,“哲学是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说教”,“哲学是有闲人自我娱乐的概念游戏”,“哲学是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哲学万能”或“哲学无用”,等等,恰恰是囿于某些哲学流派或其在某些时刻的特殊表现而得到的一些印象、观感甚至偏见。但“哲学有什么用”是一个普遍

9、性问题。哲学的价值是由全部哲学学说的具体的历史价值的总和所构成。一方面,各种具体哲学学说的特殊价值中包含着哲学的一般价值。世界上并不存在孤立抽象的一般哲学,哲学只能通过其各种历史形态即学说体系存在和表现。这正如梅洛-庞蒂指出的:“哲学完全是历史的,它从来都没有独立于历史话语之外。”(梅洛-庞蒂,第36页)在哲学的历史和现实中,由于每一具体学说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乃至阶级性、宗派性等特征,这就使得它们每一个都只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不可能代表哲学的全貌;它们每一个对于人类的价值都只是具体的、相对的,不可能包揽哲学的全部人类价值。但是,部分中总是包含着整体,特殊中总是包含着普遍,相对中

10、总是包含着绝对。一般说来,一种有影响的哲学学说出现,一定是在某个方面或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其背景则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遇到的某种问题,或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某种需要;而人们通过哲学上所面对和提出的问题,人们回答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结论等,也表现出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方式的特点和所达到的水平。这些思想成果不仅显示了人类理性思维的魅力和成就,它们的得失也进一步启发和激励着人们,为人类检验、反思、发展自己的智慧提供基础,为实现人类精神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提供新的动力,从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正是无数学说有限的、具体的历史价值的总和,不断地显现和推动着哲学的发展与人类命运的结

11、合,构成了哲学对于人类的一般价值。在历史上,哲学学说的出现从来不是单一的、不变的,每个时代的哲学都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不同时代又总会出现新的学说代替旧的学说。在不同学说之间,既有同时态的不断互补、竞争、融汇,也有历时态的继承和不断更新,这样才完整地展现出哲学学科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和整体面貌。而不同学说之间的互补、竞争、融汇和更新,就在总体上造成了一种结果,不仅使人类在各个时期所能达到的最高智慧和先进理念,以某种方式得到突出和显现,而且推动着哲学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处于永远追求“更深、更广、更活”的开放境界,这也构成了哲学对于人类不可替代的价值。二是“个体视角”的限制。当人们思考哲学有什么价值时,

12、往往习惯于从哲学对于个人自己或所属群体的意义着手,而忽视了哲学对于人类整体的意义。哲学的价值诚然具有主体性,因人(个人或群体)而异,但看待哲学学科的价值,必须立足于人类整体,有全局眼光。哲学如同科学一样,首先是属于整个人类的事业;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态和成果,它并不为任何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宗教等所特有。人类历史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哲学的产生,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在几千年里绵延不断的发展,人类无数精英致力于这项极其繁难的智力事业,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都曾以一定方式表现出来对哲学的关注,这一切都证明哲学对于人类是有用、有价值的。当然,这种证明还只是显现一种“其然”,而非“其所以然”。但它至少提供了这样的

13、证据,表明哲学的存在确实反映着人类的某种需要和能力;进一步则可以说,迄今为止,哲学这一学科的样式、形态和特性本身,也确实适应了人类某种需要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这也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哲学的人类价值之存在。二、哲学的工具价值谈及哲学有用无用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或所指的是它的工具(手段)价值。所谓哲学的工具价值,是指哲学能够作为手段或工具,满足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为实现人类的目标服务。当然,哲学与其他具体学科不同,它似乎不能直接帮助人类达到某种现实的功利或实用目的,例如哲学并不提供衣食住行的资源和手段,也不能直接用于发财致富或生产技术,等等。但是,哲学却能够装备人的头脑来增强人的力量,并通

14、过人的精神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变,产生改变世界的巨大作用。因此,人类向来重视哲学的这种工具价值。例如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页)列宁也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当然,不仅工人阶级,而且历史上一切阶级,都有一定的哲学学说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而人类则在总体上把哲学当作自己的一种精神武器。作为提供普遍性知识、理念和方法的科学,哲学之于人类的工具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总结人类长期实践的经验成果,提供最具普遍性的知识,具有认识价值。像其他

15、任何科学门类一样,哲学也负有为人类提供知识、满足人类求知需要的功能。但哲学知识不同于其他具体学科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实证性知识。哲学知识的主要特点,是以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思辨逻辑等“形而上”的形式,表达出一些最具普遍性的知识,满足人类对普遍知识的需求。抽象是普遍性的思想形式,抽象性是哲学语言和思维的特性。哲学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与数字、符号和计算公式等数学抽象有些类似,它们本身并不直接与某个具体事物相联系,而是对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某些共性的抽象。数学概念主要是对事物的一定形式和量的抽象,而哲学概念则表达出人类对世界多方面属性、本质,相互关系、运动及把握方式的根本理解,是一些更普遍的知识。无

16、论数学知识还是哲学知识,无不是人类在长期实践的无数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提升和凝练而成的认识成果。在哲学上,运用这些抽象概念进行的逻辑思考,有时看似纯粹的概念推理和思辨,其实是在高度普遍性的层面上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有了哲学这样高度普遍化的知识基础和概念工具,人类才可能通过它们去了解和描述世界的普遍性质,运用它们去思考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并运用思考的成果去指导人的生活实践。反映和代表着人类一定普遍性知识的系统,是哲学之于人类的价值的一个方面,可以叫作哲学的认识价值。虽然哲学的认识价值并不是其一般价值的全部和主要方面,但却是一个基础的方面。“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哲学判断,同样也可以在一定

17、程度上用于哲学本身。试想,如果没有了这些抽象概念所代表的认识和经验,没有了诸如关于存在、知识、真理、因果、价值等哲学知识的创制和传承,人类如何保存和积累世世代代实践中的宝贵思想成果?如何在超越个别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普遍性的思考?其结果,很可能就会像没有了数学和数字符号、计算知识等一样,人类只能停留于感性的直观和物物交换的生活方式,不可能有如今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全球交往,更不可能有充满理想和创造性的思想追求境界。第二,构建世界观、方法论基础,探索有效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具有实践价值。哲学在形成上述普遍性知识的过程中,就构建着关于人和世界的本性、面貌、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的整体性理念,即世界观。而世界

18、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对于实践的指导,在于它构建一定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为实践提供经过深思熟虑的理念和方法作为前提。这是一种深层的、宏观的、长远的思想影响和引导作用,属于根本性、方向性、战略性的指导。毛泽东曾从工具价值的角度,把科学的世界观比喻为望远镜和显微镜(参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12页)。望远镜可以看远,高瞻而远瞩;显微镜可以入微,洞察秋毫。要观远察微,必须站得高,只有登高才能望远;还要把握事物的矛盾,洞悉不易看见的内在联系和关键环节。由于哲学需要立足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负有吸收、提炼、综合各门具体科学成果的责任,因而它的立足点更高、视角更广,更可能把握事物的普遍性特征,类似于望远

19、镜和显微镜的功能也更强。当然,现实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多种多样的。几乎可以说,哲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和范畴,在不同的学说中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因此面对同样的普遍性知识,也就必然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系,这是哲学这一学科历来就有的一个现象。例如仅就关于“存在”的知识来说,有的学说强调它的实体性涵义,有的则是从运动和关系着眼;有的认定世界存在的本质是物质,有的则认定为精神等等。由于这一系列基本观念的不同,便最终形成不同的世界观方法论。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和风格去指导人们的思想和实践,产生不同的效果,表现出不同的意义。但是,这些学说形态的不同,并不否定关于“存在”等知识的重要性,更不否定在世界观方法论

20、层面探索的必要性。相反,恰恰是在实践的应用和检验中,才能显示它们的真正性质和意义;在不同学说的比较和综合中,才能更加深切地理解探索和构建科学的彻底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系的重要性。世界观方法论要通过人们具体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其间往往要经过若干转化和过渡的环节与形式。例如在具体领域或具体科学中,要经过它们的基础理念和方法、应用理论和实践原则、技术和操作的目标与规则,直到个体的选择和具体实行,才能最终表现出哲学所包含的实际意义。其中每一环节都需要结合实际加以具体化的研究和创新,才能切实有效。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理论本身也在经受检验,需要做出必要的反思和修正。所以,哲学的实践价值的实现,不是也不可能是用

21、现成的答案去贴标签、“对号入座”那样的简单过程,而是理论与实际不断反复深入地结合的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第三,表达和反思人的价值追求,探索人类生活的规范和境界,具有人文价值。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不仅包含对“宇宙智慧”的寻求,更包含着关于社会人生智慧的探索。哲学在解释世界的同时,怀着对人类自身的深厚关怀,总是表达并不断反思社会和人们“应该”怎样的价值选择和导向。它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尝试设立理想的社会人生模式和目标,不断寻求合理的社会建构和完美的人生境界。哲学从一开始就以关注人生、社会为己任。从人类的起源、人的本质和本性、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入手,关于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的权利与责任、人类命运和前途的

22、探索与反思,成为哲学思考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哲学史上,关于社会人生智慧的学说各种各样、层出不穷。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学说,各种人生哲学或人生价值学说都曾设定了一定的价值信念、信仰和理想,并以之引导、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探索实现人生价值的合理化、最大化。它们有的诉诸人,有的诉诸神;有的诉诸理性,有的诉诸情感;有的系统,有的零散;有的全面,有的片面;有的深刻,有的肤浅;有的积极,有的消极;有的影响重大而深远,有的只是昙花一现,而无论其表现如何,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和理解,表达出一定条件下获得的人生感悟和追求,并且用以指引人生思考和选择,

23、也都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哲学对社会人生智慧的探索,既以“认识你自己”为基础,又以追寻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为使命。人的世界是人所造成的,人是世界的认识者与改造者;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同时,又造就了人自身这一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因此,人是世界上一切奥秘中最深刻的奥秘,是最难加以认识和把握的奥秘。在哲学史上,“人是什么”是一个难解的千古谜题。“人是城邦的动物”,“人是上帝的奴仆”,“人是自然的仆役”,“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语言性存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答案层出不穷,而问题似乎仍未解决。特别是,当人认识自己,把“我”作为对象认识时,因为自我相关,还会发生自我缠绕,“剪不断,理还乱”,因而更

24、是困难。有时候,越是要认识“我”,“我”隐藏得越严实。但是,哲学作为一种穷根究底、追根溯源、没有止境的反思性、批判性活动,能够透过重重迷雾,追问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或意义,从而使人明了自己的现实处境和真实需要,追寻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人还会不断追求和创造“新我”,不断把握人自身的超越性存在及其运动。目前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完美,远未达到理想境界。正如许多浪漫主义哲学家批评的那样,17世纪开始的工业化、现代化把理性片面地等同于技术理性、工具理性,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被排除在外了。商品社会和工业文明把人类吞没在它的经济职能中,人成了这个

25、商品社会的附属物,成了“单向度的人”,人的存在与价值消失在物质的功能中。这又进一步导致了物欲的膨胀和消费主义的流行,导致人类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困境: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核威慑、放射性污染,等等。走出这些困境,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哲学,从人自身和人的本性、目的出发,引导人们克服欲望与功利的膨胀,克服心态的浮躁和浅薄,以永不停止的反思、批判精神,确立新的价值信念、信仰和理想,重建新的价值坐标和规范体系,将世界治疗和变革得更美好。总之,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的特殊作用或工具价值是任何具体科学都不可替代的。实践也证明,千百年来,哲学不仅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守望黑夜,而且如

26、同高卢的雄鸡一样迎接黎明;不仅反思和批判现存的一切,而且超越现实、预测远景,促使人不懈地追求理想与信仰,给现实生活以指导。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哲学已经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并且将永远有其用武之地。三、哲学的目的价值作为人类理性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形式,哲学还具有超越具体工具价值,看似无形却更深刻、更能显示人的精神本性的崇高意义,即哲学的目的价值。这种目的价值在于,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哲学已经成为人类特有的、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生存和生长方式,即在高度理性、高度自觉层面上实现精神的自我满足、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的方式。就是说,哲学已经属于人类固有精神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哲学的发展并不仅仅是要为人

27、类的其他活动提供思想工具或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意味着人类理性需要的不断满足和理性能力的不断提升。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实现着、代表着人类在精神上的一种自我生长、自我实现;哲学本身的发展和繁荣、对哲学成果的占有和享用,就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尺度和目的之一;哲学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人的发展。哲学的目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哲学来自人类理性的形成和自觉,是人类精神存在的重要表现。哲学体现着人类精神生命的自我价值。人之为人而不同于其他一切生命的特征之一,在于人是一种有精神存在和精神生活的生命。人类通过自身生命活动的实践,在造就了自己特有的物质和实践存在方式的同时,也造就了自己特有的精神存在方式

28、,这就是人的丰富的情感与理性生活。人的精神存在既表现为感性的需要、能力和活动,又表现为理性的需要、能力和活动。其中,人类“求知、求真、求彻底、求超越”的理性需要是人的高层次精神需要;人类理性能力的形成和不断提升,是人的高端精神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人类理性成果的不断丰富,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一个自我确证。这些构成了人的高级精神存在形式。人类不但已经有了这样的高级精神存在形式,而且已经意识到它,并力求把握它、运用它,从而走向理性的自觉。哲学就是人的这种理性及其自觉的表现形式。哲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哲学思维的批判性、反思性等等特征,无不是人的这种高级精神存在方式的显现。今天的人类之为文明人类,其精神生活的

29、本性和方式之一,就是有求知、求真、求彻底、求超越的理性需要和能力。这种需要和能力,是人类在不断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成了人之为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一种值得自豪的能力。“求知、求真、求彻底、求超越”这种需要和能力的实现,意味着人在精神上的生存和发展、精神上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意味着人通过了解世界而在精神上成为现实的、完整的人。因此它已不仅仅是手段。人并非只是为了“能用它们去做什么”才去求知求真,就像人类不再仅仅为了追求果实而去种植,同时也为了欣赏美和享受环境而去种植,为了确证和实现自己把握世界的能力而去种植一样。今天的文明人类不同于原始蒙昧人类的一大特征,就在于理性的发展。原始

30、人虽有精神需要但并不靠理论来满足,而是凭经验和信仰。人类辗转发展到今天,无论在哪方面都已经离不开理性、知识和逻辑。所以,虽然原始人曾不以理性自觉的发展为目的,而现代人类却必须把它当作社会发展的一大指标,当作文明进步的一个尺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和整个科学事业,正是人类在理性发展的方面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必要形式与成果。这就是哲学与科学不仅是工具、而且具有深刻的目的价值的原因和基础。第二,哲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人类精神追求的无限性,是人类精神活力的表现。哲学体现着人类自我超越的精神价值。哲学是人的理性化需求和思维能力发展的产物,也是展现和提升人类理性生存能力及其成果的一种必要形式。哲学思维具有

31、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等特征;抽象、批判、反思的意义,就在于促使人对世界和自身的了解,不断地从个别走向一般、从特殊走向普遍、从有限走向无限。这意味着它是一门“开放搞活”人的大脑,从而不断实现人类思维自我超越的学问。在生活实践中,没有抽象的思维就不可能有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头脑。例如给书桌下定义,若定义为“由四条腿支撑的一个学习和工作的平面”,就把人的思想束缚住了;而如果抽象地定义为“一个用于学习和工作的平面”,那么设计的思路就会大大放开,从而造出有腿或没腿、适应各种场合、美观而实用的桌子。抽象程度越高,思想视野往往就会越开阔,僵化的思维模式就越可能打破。批判性是对一切信念、知识和价值都要问一个为

32、什么,追根究底,彻底审察,不受既有信仰的摆布,不受现成观念的束缚,不受已有模式的限制。哲学批判与科学批判的方向不同。科学批判往往是实证化的、针对结果和证据的批判,即“形而下的检验”;哲学批判则是前提性的批判,即直接向前提和基础发问,对作为思想的根据与出发点的信念进行审察,对思想的尺度、标准和方法进行考验,即“形而上的批判”。相比而言,哲学的这种批判性更有利于打破人类已有的信仰和知识界限,去探讨更广阔、更深层、更可信的理由。艾赛亚伯林指出:“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会渐渐烂掉。”(见麦基编,第4页)反思是指批判不仅仅是针对外部世界、针对对象的,更是时刻针对人自身和人的思想的,是主体自觉的有意识的自我批判。反思能使人们打破自我封闭的习惯框框和狭隘眼界,在精神上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走向主观世界的更高境界。虽然各门学科都能帮助人解放头脑、提高能力,但是没有一门学科能够如同哲学一样,从人的信仰前提、思维极限方面来解放人的头脑,促进人自由地开放地思考。可见,哲学以其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的追求,不断促进人的头脑解放和思想自由,以发挥人类思维的最大潜力,达到更高的水平。哲学一直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变革世界的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