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19.60KB ,
资源ID:702066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0206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

1、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时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标解读】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

2、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制治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

3、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字狱,八股取士,思想化专制不断加强。【重点难点】(1)三省六部、行省制度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2)如何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知识梳理】第2时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到元政治工作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两汉时期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1)背景: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

4、对抗。(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中期的藩镇割据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依据略述,指导学生看地图册P6唐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4、军、政、财三权收归中央(1)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由中央派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作用: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藩镇

5、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的行省制度(1)设置:除河北、西、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2)权力: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3)作用: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武帝削弱相权2、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和形成。(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三省体制。(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

6、)门下(负责封驳审议),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尚书省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作用: a、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b、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对后进产生了深远影响。3、宋代皇权加强的措施(1)措施: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作用: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皇

7、权得到加强。4、元朝的中书省(依据略述)元朝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小结: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本目第一段)。1、汉朝的察举制(1)涵义: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2)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3)选拔的主要途径:举荐孝、廉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1)涵义: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

8、世家大族担任。(2)选拔标准:门第声望。(3)弊端:世家大族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4)衰落: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3、科举制的发展。(1)涵义: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2)发展演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意义: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提高官员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

9、响深远。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社会发展:从废除宰相到设立内阁,建立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封建社会晚期,衰落时期。(二)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根上上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已久。明太祖认为元朝的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废除行中书省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P16历史纵横)宰相胡惟庸骄恣擅权,是其借口。2、目的:为了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加强皇权。3、废除:(1)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2

10、)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4、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指导学生阅读P16资料回放)过渡:明太祖废丞相制,职分六部,隶属皇帝。使秦汉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宰相”之“宰”有主宰之意,“相”意指辅佐,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但权力过大会威胁君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如今“废宰相,权分六部”,则可防止皇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这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和必然产物。但如此一,还有

11、谁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不可无辅臣(2)创立与发展3 特点:P17最后一段(3)特点:(1)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4)认识: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专制的作用。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权利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三)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1)原因(必然性):经济根: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政

12、治根: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思想根: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2)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服从中央,中央无条服从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a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b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4)专制主义中央集

13、权的历史作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积极作用:a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b有利于抵御外侵略,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d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消极作用:a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b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小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原因、总趋势、特点和作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