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2.72KB ,
资源ID:70176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0176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辨析菑川国之剧与北海郡之2.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辨析菑川国之剧与北海郡之2.docx

1、辨析菑川国之剧与北海郡之2辨析菑川国之剧与北海郡之 李沣 一 史上到底是一个劇(下面一般用简体“剧”)还是两个劇,经史学家有不同的说法,至今似乎也没有个统一的结论,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做一辩析。 汉书地理志北海郡载:景帝中二年置。属青州。县二十六。这二十六县中有剧,侯国。汉书地理志甾川国载:故齐,文帝十八年别为国。县三,首县为剧。全祖望曰:“故属秦齐郡,文帝属甾川国,景帝分置。” 水经注疏载:“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径剧县故城东。”就是说北流的西丹水的西面,有剧县故城。水经注疏又载:“巨洋水又北过剧县西。”“康浪水北流,注于巨洋。巨洋水又东北径剧县故城西,古

2、纪国也。”是说巨洋水会合康浪水后,往东北流时经过剧县故城西。这样就有两个剧县,一个在西丹水的西侧,一个在巨洋水的东侧,即古纪国地。对此,赵(一清)云:“按郡国志云,北海国,建武十三年,省菑川、高密、胶东三国,以县属。但前汉志菑川有剧,北海也有之。此(巨洋水东侧之剧)是菑川之剧,非北海之剧也。”也认为是有两个“剧”。赵(一清)又云:“菑川国之剧,在寿光县东南三十里,亦曰剧南城。北海之剧在昌乐县西北。后汉时,此剧废省,而移北海郡治菑川之剧也。”并明确,这两个“剧”一个在寿光地,一个在昌乐地。 清人叶圭绶在续山考古录中也延用此说。他说:“汉有两剧县。一属北海,在今昌乐,而西北去纪城四五里。一即纪城,

3、甾川国治之。名同地近,后人称隶北海者为剧南城以示别。”因此,他在寿光县条下注:“甾川国剧县故城在(寿光城)南二十五里。此即纪国城,今故址内犹有故台。”在昌乐县条下注:“北海郡剧县故城在(昌乐县)西十里,又名剧南城。”此说有误,赵一清说的纪南城是菑川国,在寿光东南三十里的剧,非昌乐之剧。 另外,文献中对“剧”还有些别的说法,如补三国志:“剧属东莞”;晋太康志:“剧属琅琊”。而清代的经史学家程恩泽在其国策地名考中,对剧的地望说的就更难以 理解,比如他说:“剧,齐附庸。今淄川剧县。”说剧是齐的附庸,这是对的。但说剧即“今淄川剧县”就与上述各种说法相悖,因今淄川在青州以西,属淄博地区管辖,而我们说的剧

4、在今寿光,属潍坊地区管辖。那么是否在今淄川地域古也有剧县?他还说:“北海之剧,在丹水之西,今在青州府临朐县西南。”在临朐县西南的话,还真是淄川地。这是笔误还是对剧的地望的一个新判断,从文字上还无法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在汉时古青州地,到底是一个剧还是两个剧?抑或是多个剧?对此问题,经史学家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为了澄清问题,必须弄清“剧”的源流,即弄清“剧”的来龙去脉,弄清“剧”的隶属关系的变迁。 二 关于“剧”之源,水经注曰:“巨洋水又东北径剧县故城西,古纪国也。春秋庄公四年,纪侯不能下齐,以与弟季,大去其国,违齐难也。后改曰剧。”鲁庄公四年,即公元前690年,“纪侯大去其国”,也就是齐国灭亡了

5、纪国,从此纪国已不复存,纪国的地盘已成为齐国的邑,所以把这个地区的名字由“纪”改为“剧”。 为什么叫“剧”?说法不一。通志都邑略周诸侯都篇曰:“纪都纪,迁于剧。纪本在东海故赣榆县,纪城是。剧在青丘,临朐县东,寿光县西。亦名纪,音讹为剧。”通志的说法不确,纪由赣榆迁于寿光后仍称己(纪),是齐灭纪后,此地才改曰剧;说剧在“临朐县东,寿光县西”也不确,因临朐和寿光两县的地理坐标,不是东西的关系而是南北的关系,临朐在南,寿光在北。但这种说法与程恩泽的说法相类。 关于齐灭纪国后,将纪地改曰“剧”的原因,我想还是因为己、其、箕、剧、籧这些字的音、形、义相似所致。我在探寻寿光古国一书中,曾用很大篇幅考证其、

6、其(箕)与籧(注:此籧应把走之去掉,因字库缺字,借用之。带走之与不带走之的两字意同,均为筐属,同莒。)的关系。广雅疏证云:“、豆、籧,杯落(簸箩)也”;又云:“箥 箩,箕也。”方言笺疏有“箄篓籅笤籧也。”。玉篇云:“籧,养蚕器也,饮牛筐也,亦作筥。”“籧,淇水名也。其通语也。”是说“籧”与“淇”、“箕”通。在古文字里, 籧、剧是假借字,互通用;籧又与淇、箕相通。古纪国的“纪”,在甲、金文里是“己”,周时无“纪”字,“纪”写作“己”或“ ”。箕、 、籧、剧均是互为假借。因此,把箕、 与籧、剧互相通用,在古文字里是常见的现象,即一字多体和同音同义。 剧即古纪国。古纪国的疆域含盖了临朐以北、安丘、昌

7、邑以西、东安平以东的广大地域。因此,古纪国的疆土,在纪国灭亡后,也统称剧。春秋末和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实行郡县制,像魏、秦、楚等,只有齐国没有设郡,而设都。战国时期的郡也好都也好,都是国家周边的军事要地。齐的五都,除国都临淄以外,还有平陆、高唐、即墨、莒等,都是边防重镇。五都以外的城邑仍沿用旧称。齐国在齐威王时已有一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一邹忌语),城、邑也类似后来的县。因原纪国疆域很大,剧地就不止一城一邑。原纪都称为剧南城,既有剧南城,也就有可能有剧北城、剧东城,但可惜这些资料失传。汉时,在古纪国都纪台东北有一县名叫剧魁,剧魁应是古剧地东北的一个城邑。齐襄王时封田单为安平君,安平,古纪国邑酅,

8、此地也在剧的范围内。后来又“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战国策齐策六)对夜邑,经史学界有不同的解释。夜,在山东有不夜的“夜”,在今荣城;有掖县的“掖”,即今莱州。这些“夜”离安平都较远,益增的安平君封地,不可能在这些地方。对益封的安平君“夜邑”,东汉经史学家高诱注:“夜,一作剧。”东汉离战国时间还不算太远,高诱所注必有其本。照此说,安平君的原封地与新增的万户封地就连在一起了。由此可见,战国时,剧地是安平君的封地,包括原来的纪邑酅和纪酅东部原纪国的一大片地区。这个地区战国时统称剧。 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秦帝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记,原齐地为齐郡和琅琊郡。但随后又将郡

9、扩大到四十六个,齐地除齐郡、琅琊郡外,又增设了济北、胶东和东海郡。秦时剧地主要在齐郡,但也有可能它的西南和东南部分地域划归琅琊和胶东郡管辖。 秦帝国的寿命很短,前后只有十五年,就被刘邦的西汉政权取代。西汉政权的初期,刘邦将为他夺取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僚封为诸侯王,即异姓诸侯王,如韩信就被封为齐王。西汉初年,齐地是韩信的封地。异姓诸侯王各据一方,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燕王藏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相继叛变被诛。为剥夺韩信对齐地的控制,将韩信改封为楚王,都下邳,后又将韩信改封为淮阴侯,居洛阳。韩信由掌控原整个齐国地,到最后居洛阳被架 空,无地可控。刘邦为了巩固刘氏天下,后来彻底废除了异姓王制,

10、立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记吕太后本纪)实行了分封刘氏宗室子弟为王的同姓王制度。至刘邦死时,被封为诸侯王的刘氏子弟共有九个,其中分封刘邦的长庶男刘肥为齐王。汉书高帝纪载:“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微时外妇之子肥为齐王,诸民能齐言者皆以与齐。”汉高祖刘邦把原齐地的73县,以及凡言齐语者都划归齐王刘肥管辖。这时,西到济南,北到渤海、东到胶东、胶西,南到城阳,都是齐王刘肥的天下,此时无独立于齐王以外的北海郡。 同姓王权势日益膨胀,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威胁。为削减诸侯王的权势,根据贾谊的主张,实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把诸侯王的封地再分封给诸侯王的子孙,这样诸侯王俞愈分

11、愈多,诸侯的封地越来越少,权势也就愈来愈小。齐王刘肥子九人。汉惠帝六年,立齐王刘肥太子刘襄为齐哀王。转年,惠帝崩,吕太后称制,封刘肥子刘章为朱虚侯,立刘肥子营陵侯刘泽为琅琊王,“分齐国为四”(汉书高五王传)“文帝元年,尽以高后时所割齐之城阳、琅琊、济南郡复与齐。”(同上)说明“分齐国为四”就是把东南面的城阳、琅琊和西面的济南割了出去。也说明这时有郡称,但各郡都在齐王的管辖之下。这时城阳、琅琊以西,临淄以东的郡县名称无载。 文帝二年,立朱虚侯章为城阳王,都莒;东牟侯兴居为济北王,都博阳。后济北王兴居谋反被诛。 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七人为列侯。至此,齐悼惠王九子中,二人为王,七人为侯。 文帝十五

12、年,齐文王薨,无子。“时悼惠王后尚有城阳王在,文帝怜悼惠王适嗣之绝,于是分齐为六国,尽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孝文十六年,六王同日俱立。”(汉书高五王传)这六人为:齐孝王将闾、济北王志、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从此有了菑川国。 汉书地理志载:“甾川国,故齐,文帝十八年(高五王传为十六年,王念孙云:十八年应为十六年)别为国。”县三:剧、东安平、楼乡。也就是说,从文帝十六年才有了甾川国。甾川国辖三县,都剧。东安平,即春秋纪邑酅,一统志曰:“故城今临淄县东十里。”楼乡,钱坫曰:“今青州府诸城县西南有楼乡。”但这个楼乡与菑川国相距太远,中间还隔着安丘、潍县、昌乐,似乎菑

13、川国的疆域还没有扩展到此。菑川国有三县,国都在剧, 东安平在剧之西,楼乡似应在剧之东。贾效孔先生在寿光考古与文物一书中列表明示,纪台东北的田马镇有娄家村,村北的后埠岭,出土周、汉遗物;相邻有步家楼村,村西土埠有汉遗迹。娄家之“娄”和步家楼之“楼”,似乎与汉时菑川国的楼乡有关。若果真如此,西汉时的菑川国,以剧为都,西到临淄东,东到今寿光稻田镇,与潍坊和昌乐相邻。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反,胶东、胶西、菑川、济南王皆发兵应吴、楚。”(汉书高五王传)景帝发兵讨伐,“齐孝王惧,饮药自杀。而胶东、胶西、济南、菑川王皆伐诛,国除。独济北王在。济北王志,吴、楚反时初亦与通谋,后坚守不发兵,故得

14、不诛,徙王菑川。”菑川国虽参预谋反,后仍予复国,将原济北王刘志继菑川王位。 “元朔中(即汉武帝元朔中,公元前127年前后)齐国绝。悼惠王后唯有二国:城阳、菑川。菑川地比齐,武帝为悼惠王冢园在齐,乃割临淄东圜悼惠王冢园邑尽以予菑川,令奉祭祀。”(汉书高五王传)元朔“二年冬,赐淮南王、菑川王几杖,毋朝。”(汉书武帝纪)至此,菑川国,又以原济北王刘志及子孙延续存在。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汉武帝对菑川国情有独钟,因此,菑川王在汉武帝时,得到了朝廷的厚爱。“割临淄东圜悼惠王冢园邑尽以予菑川”,汉武帝把临淄以东的大片土地,“尽以予菑川”,临淄以东到底东到哪里?到底把多少县邑“尽以予淄川” ?史书虽无载,但从

15、五凤中“有诏:削四县”看,菑川国在武帝时,最少也有七县。所削四县应在剧和楼乡的北面和东面。 武帝赐菑川王几杖,是对菑川王的尊重和厚爱。礼记月令:“养衰老,送几杖。”送几杖,即敬老。武帝送几杖给手下的菑川王,表明菑川王深得武帝的关爱。在这个时间段内,菑川国疆域很大,她的国都剧似应处在菑川国的中心位置,因此剧地(县)的任何一个城邑都不可能归北海郡管辖。 史记年表所载建元以来王子诸侯者中,淄川王刘志(懿王)之子十二人于 年封为侯,具体为:原侯刘错封剧,夷侯刘高遂封壤,夷侯刘赏封平望,敬侯刘始昌封临原,节侯刘宽封葛魁,侯刘胡封益都,戴侯刘强封平酌,夷侯刘墨封剧魁,侯刘守元封寿梁,侯刘衍封平度,康侯刘偃

16、封宜成,哀侯刘奴封临朐。在这个时间段内,临淄、益都以东,临朐以北,平度以西,都是菑川王刘志的天下,这时不可能有北海的剧。 剧,古纪国,地域很大。汉书地理志云:“剧,义山,蕤水所出,北至寿光入海。” 齐乘二:“尧水,一名蕤”;义山“亦名尧山。”寰宇记引伏琛齐记:“尧山南有二水,名东、西丹水。”由此可知,现昌乐境内的尧山、尧水(尧沟),与丹山、丹水是一致的,汉时都为剧县地。因此,说水经注中的“西丹水自凡山北流经剧县故城东”,这个故城东的剧就是北海郡剧县,就是昌乐西十里的剧,这一说法肯定有误。现昌乐西十里也好,昌乐故城也好,尧水、尧沟也好,在汉武帝时,都是剧县,都是菑川国辖地,与北海郡无涉。 汉书高

17、五王传载:菑川王刘“志立三十五年薨,是为懿王。子靖王建嗣,二十年薨。子顷王遗嗣,三十五年薨。子思王终古嗣。”五凤中,青州刺使奏:终古禽兽行,乱君臣夫妇之别,悖逆人伦,请逮捕。“有诏:削四县。二十八年薨。”时间到了“五凤中”,也就是汉宣帝晚期,即公元前57年前后,青州剌史向宣帝奏菑川王终古的禽兽之行,并奉诏逮捕了子思王终古,削其菑川国四县。这时,菑川国在王室的地位已今不如昔,而元封五年(公元前112年)设置的青州剌史部,已有了相当大的权威,他可以奏请并处置菑川王和菑川国。削其四县后,这时的菑川国就只剩下了东安平、剧和楼乡三县了。也有可能这时剧县的东部一部分被削给了北海郡。 终古薨后,“子考王尚嗣

18、,五年薨。子孝王横嗣,三十一年薨。子杯王交嗣,六年薨。子永嗣,王莽时绝。”(汉书高五王传)据汉书载,刘志子孙八代为菑川王,前后相继170余年。也就是说,在这170余年间,剧始终是菑川国的都城。王莽篡政后,菑川国绝,菑川国的辖地,包括剧,划归了北海郡。这时的北海郡也就有了剧县,而且是整个的剧县。 三 班固汉书地理志载:北海郡,景帝中二年置,属青州。县二十六:营陵,或曰营丘,莽曰北海亭。这一记载能告诉我们的信息是:北海郡是景帝二年,即公元前155年,也就是西汉政权建立后的第51年设立的;北海郡隶属于青州,这是个极笼统的说法,因为青州剌史部,即汉十三州剌史部是武帝元封五年,即公元前106年设立的,因

19、此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时还没有青州剌史部;北海郡辖二十六县,这也是个模糊的说法,这是对整个西汉北海郡所辖县数的笼统概括,因为景帝二年设郡时,北海郡不可能有这么多县;郡治营陵,或曰营丘,因为班书所列郡的首县一般就是郡治所在地,这如同诸侯王国所列首县即国 都所在地一样。严耕望云:应治营陵,但无确证。营陵,春秋谓之缘陵,一统志,故城今昌乐县东南。如果北海郡治在昌乐县东南的话,就离剧国太近了。 通过对上述班书所载北海郡的分析可以看出,汉书地理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贵的地理信息,但班书地理志中也有很多不实之处,对这一点,谭其襄先生主编的汉书地理志汇释代序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在历数汉志的优点之后,还必

20、须指出它的不足之处。西汉政区的设置和废弃在二百年间是经常发生的,因此一讲行政地理就必须与一定的年代相联系。但是作为汉志主体的行政地理恰恰是两份不同断代年限的资料的混合,郡国一级的名目以元始二年初的版籍为据,而各郡国所属县邑却反映成帝元延绥和间的情况,由此产生了某些王国下属侯国这样与历史事实不符的矛盾。”在长达200年间的西汉历史上,郡和国的关系,郡、国下属的县邑的变动和设废,是在一定的年限内发生的,脱离了这些年限,笼统地罗列郡或国所辖的县邑,就必然有很多的混淆。说北海郡属青州,说北海郡有剧县,就属于这种情况。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说北海郡有剧县,这是对的;笼统的说北海郡有剧县就是错的。一切都随着时间

21、变动,而汉志的不足之处就是在叙述郡、国、县的相互关系时,脱离了具体的时间和背景,产生了各种混淆。 汉书地理志言北海郡,景帝二年置。但景帝二年为什么置北海郡?当时的北海郡包括哪些县邑?这些县邑是怎么来的?郡的治所在哪里?这些问题史记、汉书中都没有确切的记述。为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需把北海郡周围的郡、国的变动进行梳理,然后再推论北海郡的形成过程和有关问题。 菑川国的西邻,即秦、汉的临淄郡。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以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都临淄。临淄是个古老的名字,战国时特别辉煌。汉时是齐王的都城。班固汉志载北海郡首县为营陵,亦曰营丘。因此有些经史学家说这个

22、营陵(营丘)即临淄。临淄先为临淄郡治所,后为齐国都。齐悼惠王刘肥孙齐文王“十四年薨,无子,国除。”齐国就变成了齐郡,治临淄。因此临淄是齐郡的治所,不可能是北海郡的治所。说北海郡治所营陵,是昌乐东南的原营陵(缘陵)就有了很大的可能性。 菑川国的西北是济北郡,后为济北王刘志的王国。刘志徙王菑川后,济北地入于汉,后为千乘郡,所辖的博昌、乐安,都在今寿光的西北。 菑川国的东部原有胶东、胶西国。因胶东、胶西国参与了吴、楚叛乱,胶东、胶西王被诛,辖地一部分并入东莱、琅琊郡,而大部分恐怕并入了北海郡。因此,当时北海郡所辖的县邑,大部分就是今寿光地域的古城邑。到了西汉的末期,古菑川国也划入了北海郡。谭其襄先生

23、主编的汉书地理志汇释编者按曰:“景帝二年,胶西王卬以卖爵有奸,削其六县。此时胶西国东有胶东,南有城阳,西北有菑川,都是诸侯王国,不能容纳所削之六县。推测六县之地于此时置为北海郡。汉志北海郡所领二十六县,绝大部分为王子侯国,其中得胶东者十,高密者二,城阳者一;又有二县(应为六县)自淄川国削来,一县自胶西国削来。因此景帝时之北海郡实尽六县,这正是景帝二年削自胶西王卬的六县。”)这一分析判断非常正确,而且非常准确。北海郡所辖二十六县,是在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初期的北海郡只有六县;当北海郡所辖县达到二十六个时,原来那些诸侯王国已不复存在了。当菑川国存在时,北海郡就不可能有剧县;当北海郡有剧县时,就没有菑川国了。 (发表于2012年新浪网、科学网)参考文献: 李沣:探寻寿光古国第126、127页,齐鲁书社2011年版。 杨宽:战国史第22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贾效孔:寿光考古与文物第44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谭其襄主编:汉书地理志汇释代序,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谭其襄主编:汉书地理志汇释第227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