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4.88KB ,
资源ID:701372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0137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克思的物化思想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的区别.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的物化思想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的区别.docx

1、马克思的物化思想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的区别第二章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比较 第一节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 异化的含义 异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研究,是在 1841 年春完成的博士论文伊壁鸠鲁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区别中,这里马克思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去剖析现象和本质,认为本质是现象的基础,现象是本质的异化。他还进一步用异化的观点去探讨社会问题,把现存的政治制度比作人民生活的宗教,认为国家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开始用异化分析经济问题,指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却向它顶礼膜拜”。在巴黎笔记中,马克思又将对异化的研

2、究由法、道德、国家等转到市民社会、家庭、商业等,并初步地把“谋生的劳动”和“异化的劳动”进行比较。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系统的异化理论。综上所述,马克思从大学毕业开始,一直就在进行异化问题的研究,终于形成了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 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同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式使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归根结底是劳动的

3、异化,这是人的一切异化的基础。把人的异化归结为劳动的异化,才能展示人的异化的秘密,从而揭示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这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异化概念的确切含义,赋予了这个概念以社会经济的时代内容,树立了一个正确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起点。 异化的含义是指,人(主体)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而且反过来违背人的意愿,变成与人对立的异已力量。异化的概念是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思想。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活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然而私有制产生后,它强化着异化劳动,同时异化劳动也强化着私有制。这时,人的劳动的自由自觉的对象世界,

4、同时,当它发展到极端时就走向它的反面,否定人的本质力量,这时对象化就表现为异化。但异化只是一种可能性,只有在特定的阶段,也就是客体对象反过来控制主体时,对象化才表现为异化。而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却把二者等同起来,没有对其严格的界定,而把二者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了。而马克思认为,对象化与异化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人类永恒的范畴,而后者则是一个历史范畴。 二、异化劳动的规定性和表现 手稿集中而深入的阐发了雇佣劳动作为异化劳动的规定性: 1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成为独立于劳动者之外的异已的存在物,在劳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不依赖劳动者存在,成为统治劳动者的社会力量。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越

5、多,他所占有的劳动产品就越来越少(至少是比例上越来越少),这样统治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就越来越大。因为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条件下,同劳动者相异化的商品变成了资本,强大了同劳动相对立的统治它的生产者。马克思说:“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他的劳动成为物品,成为外部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它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和异己的东西同他对抗。”2劳动者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这一层的意思是说,劳动者的劳动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成为对劳动者的一种压力,劳动者从内心逃避劳动、拒绝劳动,又不得不劳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是一种

6、强制性劳动,一种自我牺牲和折磨,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马克思揭露这种劳动异化的本质时说:“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生产与生活,劳动者的劳动与享受完全割裂开,辛勤劳动创造财产却日益贫困直至死亡。工人的体力、智力、甚至生命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 3.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所讲的类本质、类生活主要指人的基本机能,劳动本身。这种劳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生产劳动是实现人的本质,还分析了私有制与分工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说:“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

7、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私有制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说明异化的根源,而分工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揭示异化的根源。4.人与人之间相异化。异化劳动造成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种异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因为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只有通过个人与他人相异化的关系才能实现。马克思说:“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这个人不是同一劳动者的人,而是劳动者

8、之外的别一个人或另一些人,这就是资本家集团。马克思强调:“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同其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劳动者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劳动的关系”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分析异化劳动,实际已经研究了社会生产过程,以萌芽的方式表达了生产关系思想,并指导人与人关系归结为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人的本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它存在于社会的一切 特点完全被否定了,异化劳动被固化了。也就是说,劳动异化的根源是私有制,私有制的根源则在社会分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

9、发展达到了顶峰,产生了雇佣劳动这种最典型的、充分发展了的异化劳动。 三、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比较(一)概念维度上的比较 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思想最大的不同是在概念理解上二者存在差异。卢卡奇把物化现象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物化,原意是指使某种抽象的东西呈现为具体的物的形式。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来源于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中对商品及商品拜物教的分析,由此得出了其物化概念的定义:“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而在手稿中,马克思试图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马克

10、思认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私有制的出现,使人的类本质发生异化。马克思的“异化”是指原本属于人的东西或人活动的结果,在人的对象化活动过程中,取得了独立性,并反过来成为制约人、统治人的力量。孙伯鍨先生指出,“马克思并没有把异化和物化混为一谈。他认为物化有两种:一种是对象化的物化,一种是异化的物化。作为对象化的物化,不仅不是对人的否定,而且是对人的肯定,只有异化的物化,才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的否定。”在手稿中,马克思区分了异化与劳动的对象化。而对象化又是如何转化为异化的呢?马克思认为,异化的可能性蕴涵在对象化的活动中。人不断地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属的基本活

11、动或物质基础,而劳动产物则是人类生活或类本质结晶,然而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出了它的生产物品,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从而使劳动者丧失了自觉自愿的劳动兴趣。马克思指出:“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人同动物相比,其优势就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活动的异化使人失去了这个优势。劳动者失去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也就是失去了他的“无机的身体”,从而失去了自己的类生活。这时,他对动物的优点就变成了缺点。这个论述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就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表现为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关系

12、反过来奴役劳动者自己的现象。二、产生根源上的比较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必然现象,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发达的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在社会中时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这导致了在商品交换中看不到个人的性质,人的关系被商品的物的关系完全掩盖了,于是物化现象就产生了。“商品结构的本质已被多次强调指出过。它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而马克思在手稿中揭示了“异化”的存在,探讨了劳动异化的根源,并将其和私有财产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说:“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

13、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如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说明了私有财产的存在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加深了劳动的异化。在其后的发展中,二者的关系又变为相互作用的关系。而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异化的直接原因归结为社会分工,同时把私有制看作是实现异化的条件。个人过去和现在始终是由自己出发的他们的关系就是他们实际生活过程的关系。那么,他们的关系对他们而独立化,他们自己生活的力量成为反对他们的强大力量,这是怎样产生的呢?一句话:分工

14、。分工的程度取决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出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的固定化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发展,但却把个人限制在有限范围内,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 领域和一切人身上。那里,异化现象不仅存在于被剥削者,而且存在于剥削者。雇佣劳动不仅夺去了工人的类生活,而且也夺去了资本家的类生活。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中,工人被人格化的资本所奴役,而资本家则被他自己的资本和利润所奴役,他本身成了资本的附属物。此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几乎所有人的发展都是片面的,片面的发展对人类来说本身就是畸形的,就是异化的一种表现。总之,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私有制与人的本质

15、之间的对立冲突。 三、研究方法上的比较 在研究方法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以“商品生产”为起点的,他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现象,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作形式所决定的;而马克思是以“劳动”为起点来阐述异化理论的,异化劳动的根源是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揭示的,认为异化现象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在具体阐述方式上,卢卡奇从主客体对立关系的角度来表述物化,所以不可避免地把人与物、思维与存在、自由与必然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从而导致了把“异化”、“物化”、“对象化”等同的严重错误,以及过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的后果,来强调主体的作用;而马克思从经济和社会因

16、素两个方面研究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把劳动活动的异化归结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经济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从而形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对抗。在批判重点上,卢卡奇始终从人道主义的价值批判入手,重视纯粹的自我意识,重视道德伦理理念,批判的重点则是自由意志的丧失和人的独立的主体地位;而马克思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特别是从物质生产的发展和进步方面进行科学分析,不是泛泛地批判货币和商品,而是批判重点指向奴役、压迫和经济上的榨取。 四、扬弃途径上的比较 马克思认为,异化的扬弃需要三条途径或三个条件: 第一,要扬弃异化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马克思特别注重实践在克服异化的问题上的

17、作用,强调通过的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来消灭阶级分工和社会分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第二,异化的扬弃必须以消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为手段。马克思认为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分离,劳动者的劳动同劳动者自身内在的需要相分离,从而产生了异化。所以消灭物化就要使劳动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直接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消灭与异化劳动的扬弃的过程是同一的。第三,异化的扬弃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来现。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和对劳动者相对立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由于资本家的私人占有制造成的,资本家不会自动放弃私有制,不会主动放弃自身优势。因此,无产阶级只能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来推翻资本主义

18、私人占有制,而这种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就是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 与马克思不同,卢卡奇把物化的扬弃寄希望于无产阶级自身阶级意识的觉醒。卢卡奇认为,物化是一个历史现象,无产阶级是历史的创造者,还是历史的产物,物化的消除依赖于无产阶级自身。首先,要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卢卡奇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正在消失,只有唤起这种意识,只有让无产阶级意识到了自己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才从观念上瓦解“商品拜物教”。进行意识形态斗争,唤醒自我意识本身就是一种“革命过程”。其次,要加强无产阶级的组织建设。卢卡奇主张建立工人委员会,通过工人委员会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工人委员会的教育和活动,来影响无产阶

19、级意识的形成,同时也从政治上和经济上来克服资本主义的物化。最后,要通过无产阶级实践彻底消除物化。卢卡奇强调,克服物化意识,就运用马克思的总体性的辩证法,全面深入认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克服物化意识的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思想运动,而是要通过实践。通过与资产阶级腐蚀思想的斗争,通过与无产阶级与自身错误思想的斗争。卢卡奇看到了物化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因而把克服物化意识看作一个艰巨的漫长的实践过程。 存在的物质前提条件。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和问题就是发生于生产关系层面,生产力本身附着资本主义的性质规定,生产力的发展是“无罪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以,马

20、克思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现实矛盾出发,在人的劳动性质和财产关系中寻找异化的根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可以划分两个理论层次:显性层面的批判是针对商品的批判,因为正是商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物化;接着马克思又从商品交换批判转入到对生产方式的批判,这种生产方式的批判被马克思定位于对生产关系的批判。但与马克思不同的是,卢卡奇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生产关系批判推进到了生产力批判,这构成了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是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向的重要开端。在物化与阶级意识一文中,卢卡奇对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与学术进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问题

21、做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卢卡奇指出一个重要的新情况,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自动化、理性化、机械化生产中物役性的主要方面,不再是过去的死的劳动资料,而且变成一种以合理的规律形式出现的科学理性本身。卢卡奇将马克思已经注意到的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畸变为资本家对付工人的力量这一观点进一步向前推进了,他直接抓住了科学技术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即这种在自动化生产中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性的合理化过程,正是以一个更深的对劳动者的奴役和主体性的丧失为前提的。这种来自于客观的、公正的科学技术合理化对人类主体的奴役,比原来那种物的力量的支配要更可怕,更不容易消除。卢卡奇的这一观点对于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过程的奴

22、役本质是有重要理论意义的。 另一方面,卢卡奇物化批判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和文化领域。马克思写作手稿时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彼时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统治地位尚未形成,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突出,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较高,不存在阶级意识缺失问题。因此他的异化理论的逻辑是从商品异化到劳动异化,到人本质的异化,再到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既没有深入资本主义的政治和文化领域,更没有涉及异化对人意识、心灵的统治。卢卡奇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有明显差异,此时 - 22 -品堆积,是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代替;他还认为而消除物化有待于无产阶级自觉意识的完全觉醒和成熟。而马克思并没有只停留在商品上,他

23、认为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制的存在。他从人类发展史和生产方式这种更广阔的视野,来探讨异化产生的根源问题。可以说,卢卡奇和马克思一个立足于资本主义本身,把消除物化的重任落到无产阶级的认识上,从横向来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现实性的批判。而马克思认为异化现象的最终消失,有赖于私有制的消失和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是从纵向来解读异化(物化)的根源性的,两者殊途同归。可以说,两者理论的无产阶级性质导致两种理论在本质精神上的趋同。同时,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理论也反映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并对此进行了批判。两者的理论也都试图找到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和创造性的实践本质。而这也在两者对待异化(物化)扬弃结果

24、不约而同的态度上得到体现。 最后,无论是卢卡奇的物化批判还是马克思的异化否定最终都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而如何恢复人的社会实践的本质以及人的自由发展、克服异化问题上,两者给出了近乎相同的建议。马克思把异化看成是一个历史现象,而克服和消除异化在于社会形态的更替即共产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异化必然会被扬弃和消解的过程。卢卡奇在后来的研究中也发现,“物化”现象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表现的物与物、人与人之间违反本质规律的对抗性矛盾表现,这也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中的所固有的对抗性矛盾,并且“物化”现象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物化现象的最终消解有待于无产阶级“总体性意识”的建立。

25、而物化也必然能在历史的演进中根本克服,实现了在克服和消解异化(物化)方法上的趋同。 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马克思异化理论批判领域的拓展 一方面,卢卡奇的物化批判从生产关系领域扩展到生产力领域。马克思把生产力看作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认为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们就会生活贫困,陷入对生活必需品的争夺之中;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们就无法建立起普遍交往,人类就会陷入区域性束缚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 21 -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达阶段,人们对于物质的过分追求导致人性的变异,最终物的关系代替了人原有的本性。而卢卡奇可以说是完全认同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具体化了,进行更为深

26、入的分析。他不仅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拜物教的思想,而且可以说卢卡奇物化理论思想来源也是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之上的。卢卡奇在对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认为,物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就是商品拜物教。他也认为,物化现象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质化、异化,从而使物的关系代替了人的关系(人的关系也转变成了赤裸裸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对“物化”进行了理论上的定义。 其次,卢卡奇的物化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走向事实论证的统一。在对人的劳动的结果的阐述中,两者都认为人的劳动具有两重性。即在有意识的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导致了一个与己相对立并逐渐不为己所控制的物质

27、世界。即物的异化和人的异化。马克思在阐述异化劳动时总结出四个特征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本质上就是物的异化和人的异化。他认为 “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以及工人不能自由的工作,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即是“物的异化”;另外由于阶级社会私有制的存在导致劳动与人本性的发展相反,产生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同人相异化是“人的异化”。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更清楚的指出,物化“就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最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从分析卢

28、卡奇的“物化”思想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卢卡奇“物化”思想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论述:在客观上可以概括为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代替。主观上可以概括为人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这也正是马克思异化劳动中的“物的异化”和马克思异化劳动中的“人的异化”所阐述的事实。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卢卡奇的物化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走向了事实论证的统一。 再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哲学批判和现实抨击的基础上的。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商品生产是产生物化现象的根源。他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导致大量的商 - 20 - - 24 -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9、,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和生产组织高度理性化,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主导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无产阶级革命在资本主义发展落后的俄国率先取得了胜利,而在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西欧各国却惨遭失败。对于这种情况,卢卡奇认为,十月革命以后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革命失败是由于无产阶级主观条件即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成熟,导致这种不成熟的原因正是物化意识的存在和人的主体性的降低。在此,卢卡奇批判了商品作为一种异已力量与人相对立,批判了科学技术和理性发展不仅没有使人获得解放反而导致人主体性的失落,批判了物化意识深入到文化的各个领域造成科学和哲学的片面性并进一步影响到思维和

30、语言文字。 三、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开启了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潮 一方面,卢卡奇物化理论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先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机械化把个人改变成了孤立的抽象的原子,个人的工作不再把个人直接地和有机地联系起来;个人越发专门受到禁锢他们的抽象的机械规律的居中调解。”这样的结果导致人的价值的丧失和物的价值的上升。而对于当时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宿命论和实证主义来说,要超越这一现实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理论视经济为唯一决定性的因素,忽视政治、思想、哲学等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和对经济基础的巨大反作用,忽视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将无产阶级置于一种消极无为的境地,

31、影响了无产阶级的自觉的革命行动。因此,卢卡奇认为,必须唤醒无产阶级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巨大热情,必须进行总体性革命,就是不仅要在经济上实行变革,而且要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全面地实行变革。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将传统的社会政治批判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文化批判,分析了现代人的历史文化困境。卢卡奇强调文化批判的物化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同 20 世纪初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形成交流和融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 20 世纪充分发挥出来, 四、物化理论的当代价值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提出至今已有整整 90 年的时间,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至今“物化”现象并没有按照卢卡奇设想的“总体性

32、”思路得到解决,但是并不能否认其理所具有的一定程度上的现实意义。 首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于我国建设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作用。意识形态是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是国家的核心利益。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面临着深刻的变革,政府主导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人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信心不够,尤其是对我国坚持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一定程度的自信,正如卢卡奇所说“无产阶级被历史赋予了有意识地改造社会的任务”,这就需要政府引导民众融入到我国改革发展的历史潮流和时代背景中去,以此唤醒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真正树立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翁的意识。 其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科技的力量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人逐渐沦落成一个只会说话的工具,自身的阶级意识逐渐丧失。 那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回到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寻求智慧,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国家建设的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