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豫西名校学年高二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 含答案豫西名校20192020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史记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同时战策也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 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反映了 A本次继承符合传统模式 B选贤举能制度得以确立 C禅让制被世袭制所代替 D血缘政治退出历史舞台2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料。在卜辞中屡见商王卜问各地“受年”“受禾”等情况,圃、囿、果树、杏等字,在卜辞中也较常见;卜辞中还有“蚕示”的记载,祭祀典礼还相当隆重。甲骨文的卜辞记载表明 A神权
2、与王权相结合 B商朝重视农业生产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中央集权逐渐形成3中期历经九个君王的100余年的战乱与此有关。据此可知 A商代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王位继承制亟待规范调整 C内乱都源于继承制度缺陷 D商朝尚未确立中央集权制4夏朝、商朝的神始终不脱宗族神、部落神的性格,而西周却出现了一个超越部族范围的至高天神权威,甚至周王也必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天命观树立了君主权威 B礼乐制加强了中央权力 C宗法制维系了等级秩序 D分封制扩大了统治疆域5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这反映了
3、 A礼具有治理国家的功效 B孔子最早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C礼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意义 D礼治是孔子的核心思想6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广全国,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郡设郡守,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税收收入、治安情况等,中央对其下属进行考核。这反映出秦朝 A世袭制度完全退出政治舞台 B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C中央财政收入实现迅速增长 D监察制度保障社会长期稳定7秦汉时期中央的御史组织被称为御史府,其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依法拘察百官的非法行为的权力,使得官员们对自身的职责不敢懈怠。秦汉时期的官员普遍品秩不高,御史大夫
4、秩仅有二千石,而丞相和太尉却秩在万石。这反映出 A秦汉御史大夫位卑权重的理念 B汉朝完全继承秦代的职官制度 C皇帝的决策失误因此得以避免 D御史大夫的地位实际高于丞相8下表为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皇帝亲信、近臣)。材料说明汉武帝时期姓名本官身份卫长君外戚卫青建章监、大中大夫、大将军外戚、功臣霍去病骠骑将军外戚、功臣霍光奉都将军、光禄大夫、大将军、大司马重臣、外戚金日磾驸马都尉、车骑将军、光祿大夫功臣 A已经出现了外戚专权 B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C运用新途径加强皇权 D诸侯国势力被大大削弱9东汉中期,选举之政已失其实,流弊甚大,各郡所察举的孝廉,只是徒有虚名而已。为了纠正这种流弊,
5、汉顺帝接受左雄的建议,规定了严格的制度并采取了限年考试的办法。材料表明 A察举制已经失去了选拔人才作用 B东汉察举制为科举制产生奠定了基础 C东汉采用考试选官代替察举制 D孝廉成为东汉士大夫做官主要途径10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由皇帝赋予。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A满足了皇帝集权需要 B削弱了三省长官权限 C扩大了宰相的行政权 D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11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一些节度使不但阻断漕路,甚至借口衣食不足,抢夺漕运(朝廷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等物资)物资以供军用,给朝廷带来极大
6、危害。这反映出 A全国各地动荡不安 B藩镇割据不得民心 C中央权力受到威胁 D经济重心移至南方12钱穆认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 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省的设立 A出于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考量 B体现出选官用官制度的进步 C加强了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D提局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13明太祖朱元璋感慨:“百僚未起朕先起,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上三竿犹拥被。”由此可知明初 A缺乏必要的辅政机构 B撤销了内侍机构 C分化事权致使效率低 D扩大了六部权限14下面是明朝首辅制度后期运作与最初设计
7、的差异表。由此可知,首辅制的设立和变化首辅制度官署本质角色品阶职权最初设计内朝官文学侍从正五品赞襄辅政后期运作(以嘉靖至万历前期为例)官府一体(以内朝官的身份,行外朝官宰相之权力)俨然“权相”名为正五品,却因加官或兼掌部院而官至正一品、正二品事无不统 A在制度上保证皇权不被分割 B表明内阁是政府的正式首长 C折射阁臣权力不受任何制约 D适应了君主集权的政治需要15清朝满族和蒙古贵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通婚活动。顺治帝曾对蒙古王公说: “朕世世为天子,尔等亦世世为王,屏藩百世。”这种联姻活动 A有效地实现对少数民族进行管辖 B抵御了外国势力对新疆地区的渗透 C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8、D有利于加强对北部边疆地区的统治16梭伦按年收入标准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以前是按出身分公民为三个等级,即贵族、农 民和手工业者),四个等级的公民都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具有选举权、表决权等参 与国政的政治权利。这一举措 A削弱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B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成熟 C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 D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17在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国家系统中,最高国家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下设五百人议事会、执政官和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和元老院等机构。法庭分组审理各种案件。元老院类似于现代参议院,负责审理刑事案件和行使监察、宗教方面的职责。材料说明 A雅典城邦萌生分权政府的形态 B古雅典城邦是典型
9、的民主政治 C雅典城邦法治在不断发展完善 D雅典民主政治促进文化的繁荣18抽签选举制使得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公职,忽视了不同公职的特殊要求,不仅不利于人们特长的发挥,甚至相当于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择业权,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这种制度 A是导致雅典动荡的根本原因 B解决了城邦公民之间的矛盾 C忽略了公民政治才能的差异 D实现了大范围的绝对民主19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材料说明了 A伯利克里改革获得成功 B各级官职的产生途径 C陶片放逐法效果明显 D雅典民主政治优越性20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债务人在拘禁期间
10、,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据此可知,罗马法 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体系十分完备 C具有一定理性色彩 D注重审判程序21有人认为,罗马法虽然允许使用酷刑,但只是作为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至于20岁以下与60岁以上者、孕妇和育儿母亲 可以免予酷刑。由此可知,罗马法 A司法过程彰显人文情怀 B体系完备影响深远 C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D立法内容与时俱进22罗马公民法规定,普通平民立遗嘱需五个证人和司秤在场。查士丁尼法典规定,私式遗嘱确立过程中,立遗嘱者必须邀请七名证人到场证明其遗嘱行为。盲人遗嘱邀请七名证人到场外,遗嘱需由一名公证人代作笔录并当众
11、宣读、签名盖印。据此可知 A罗马法的形式主义不断强化 B必要的形式有助于减少纠纷 C罗马法在变通中更具灵活性 D罗马法侧重维护贵族的利益23查士丁尼法学总论规定,若善意且合法地取得某物,那么就应该根据使用与持有该物的时间而获得其所有权,无论其取得的方式是购买、赠与或其他合法途径,还是因为不知情而误信该物原所有者为其真正所有者。这一规定出现的背景是 A自然法的理念被日益认可 B平等公正的社会风气形成 C罗马由共和国过渡到帝国 D诚信未从道德过渡到法律24进入罗马帝国时期,“皇帝自己可以制定法律;这就是说,法律再也不必在公民大会制定”。“君主所悦者即具有法律效力”,这是帝国拥护者中意的箴言。材料主
12、要说明罗马法 A主要维护贵族政治经济利益 B成为皇帝维护个人专制工具 C立法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D雅典民主制是一种精英政治25公元前4世纪时期的罗马,市民法(也称公民法)占统治地位,而且就整个罗马私法而言,市民法是早斯不成熟的一部分法律。这种不成熟主要表现为 A法律适用的主体范围相对较小 B仍然以习惯法为主要表现形式 C不符合当时罗马帝国扩张需要 D只在西罗马帝国范围内被使用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战国时期,我国就初步建立了考课官吏的制度。秦汉时,考课官吏重外官、轻内官,既有“郡国上计”,又有“六条”刺察,还没有形成以才、守、政、年为考核内容的完
13、整规范。而继考课之后的赏罚,多取决于皇帝。考核权的行使,或由丞相,或由三公。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材料二 唐朝考课之法见于唐六典。按唐制,任何人一经入仕,不论身份和地位,都须参加考课。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尚书省考功司负责考核四品以下官吏,三品以上高官由皇帝亲自考核。考课制按其不同职责来实际考核官吏治绩,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重在对官员品德操行的要求,“二十七最”是对不同职责的官员提出的具体才能标准。摘编自宿志丕唐代官吏考课制度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考课制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考课制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12分)27
14、(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代内阁无定员和无下属机构,殿阁名入衔也无定制。明代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尤其是首辅,俨然以相位自居,一切朝政归其调度,曾几度出现“朝政阁权独揽”局面,致使“各聘意见,以营其私,而党局分焉”,但内阁大学士品秩限定为正五品。乾隆时内阁定制为三殿三阁,殿阁名衔始终不易,阁员有定员,设有下属机构,职掌明确。清朝内阁为协助皇帝处理内外臣题本的事务机构。鉴于明内阁“各骋意见,以营其私,而党局分焉”,多尔衮、雍正等采措施剥夺内阁实权,规定在皇帝批答奏折时,“阁臣不得与闻凡军国重务皆归“议政大臣会议”。在阁员不能权移主上的情况下,清朝内阁大学士品秩升为正一品,为文臣最
15、高荣誉。摘编自冯元魁、程翌康略论清朝内阁的职掌与机制等 明清两朝,内阁发展明显有别。试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两朝内阁的差异。28(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汉肘期,御史大夫既是御史府的最高长官,又领副丞相之职,在隶属关系上受制于丞相。自魏晋始,御史台成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组织不断健全。政府对官吏的监督与惩戒构成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清代的钦定台规可谓历代监察法规的集大成之作,规制内容极严密。由于监察官员是治官之官,为“百官之率”,历代有作为的君主对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都给予高 度重视,并逐步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制度。古代监察制度是政治法律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
16、维护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为后世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 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到前1世纪)的监察体制可分为三部分。一是设立专门的监察官。起初只限贵族担任,公元前339年法律规定两个监察官必须有一人为平民。其职务从最初的调查户口、认定人民的身份扩大到编制户籍、清查奴仆和财产的数目、督察社会风气等方画。二是国民大会。国民大会由罗马具有公民资格的人组成,其职权是选举执政官和监察官,履行对行政机关的监督职能。是元老院。元老院作为国家咨议机关,实际上握有国家最高的军事领导权、外交权、对宗教事务的监督权以及种种财产和财政的管理权等行政权,
17、但也同时行使相当大的监察权,主要通过受理公民控告官员勒索案及对此进行审判而体现出来。摘编自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罗马监察体制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罗马监察体制形成的原因。(14分)豫西名校20192020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C 【解析】材料表明益是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是禹禅让的对象,可最终由禹的儿子接位,这反映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因此C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本次继承属于世袭制,不符合传统的禅让制,A项
18、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2B 【解析】根据材料“卜辞中屡见商王卜问各地受年受禾等情况”“圃、囿、果树、杏等字也较常见”“蚕示还相当隆重”等信息可知,商代甲骨文卜辞记载了大量有关农业的生产、商王询问农业生产情况的信息,表明了商朝重视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在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商品买卖,C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错误。3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王位世袭制在商代仍不完备,尚未明确王位在直系家族内传承(嫡长子继承制),因为制度自身的不明确,致使产生“九世之乱”,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神权,A项错误。C项“都”说法过于绝对,D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未
19、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C,D项错误。4D 【解析】夏商时代可以看作一个主轴的政治力量,逐步扩张充实其笼罩的范围,却还未能开创一个超越政治力量的共同文化,因此夏商的神,始终不脱宗族神、部落神的性格。随着分封制的推行,新创之周逐渐成为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西周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大,必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权威,所以答案选D。根据材料“周王也必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可知,天命观树立的是天神的权威,而非君主权威,故A错误。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划分政治权力,材料未涉及这一制度,故排除C。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下等级秩序的文化制度,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一制度,故排除B。5A 【解析】山材料“夫礼故天下国家
20、可得而正也”可知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天人感成学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个人的品德修养,排除C项;“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排除D项。6B 【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爵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广全国”“郡设郡守,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中央对其下属进行考核”等可知,以官吏选拔和任命为主的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以血缘世袭为主的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世袭制度并未完命退出历史舞台,A项错误。地方向中央汇报本地收入并不能说明中央财政收入迅速增长,C项错误。题十中未涉及监察制度,D顶错误。7A 【解析】由材料“御史大夫依法拘察百官的非法行为,使得官员们
21、对自身的职责不敢懈怠御史大夫秩仅有二千石,而丞相和太尉却秩在万石”可知,秦汉时期御史大夫位卑而权重,牵制相权维护皇权,发挥了震慑百官的作用,故选A项。汉朝部分继承了秦 代的官制,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避免”表述 绝对化,排除;秦汉时期御史大夫为三公之一,次于丞相之位,排除D项。8C 【解析】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部分侍中的身份为外戚、功臣,侍中属于中朝,汉武帝以中朝制约外朝,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外戚专权,故A项错误;秦朝已经以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诸侯国的问题,故D项错误。9B 【解析】材料显示为了纠正察举制的弊端,政府采用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来选官和考核管理
22、,因此为了纠正察举制的弊端,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科举制,故B项正确。材料显示东汉中期察举制出现了严重弊端,但是材料中并未体现察举制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选拔人才的方式一直延续至南北朝时期,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东汉时期原有的察举制并没有废除,因此C项错误。单从材料信息不能判断汉朝做官的主要途径,因此D项错误。10A 【解析】材料只涉及三省六部制的分工,并不能得出宰相行政权扩大,故排除C项;削弱三省长官权限在 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运行过程中进行权力的分权与制衡,这满足了皇帝集权的需要,故答案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藩镇割据,故排除D项。 11C 【解析】依据材料
23、可知,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抢夺朝廷漕运物资,反映了藩镇势力威胁中央集权,所以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国各地都动荡不安,故A项错误;材料役有体现民众的态度和反应,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在宋代才转移至南方,故D项错误。12A 【解析】根据题干“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的设立是中央政府出于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考量,材料未体现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D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表述片面,均排除。13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定,即便是精力旺盛的明太祖亦觉得力不从心,
24、故答案为A项。六部权力扩大与朱元璋事务繁多、辛苦应付之间无因果关系,故D项错误。丞相并非内侍机构,C项为宋太祖赵匡胤的措施,故B,C项错误。14D 【解析】首辅制度之设立是应君主集权的需要产生的,而嘉靖以后的种种变异,又是皇权行使的需要 所导致的,故选D项。明朝后期随着内阁的职权扩大,影响了皇帝的权威,排除A项;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不是政府的首脑,排除B项;不受任何制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5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的联姻活动,有利于加强满族和蒙古族的政治关系,从而有利于清朝政府对北部边疆地区的统治与管辖,所以答案选D。蒙古族不能代表整体少数民族,排除A。新疆地区与材料
25、“蒙古”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多民族间的交流,排除C。16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前的划分方式体现了贵族的世袭特权,而材料中强调公民拥有一样的权利,因此是削弱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故A项正确。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故错误。C,D两项均为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影响,故C,D两项不正确17A 【解析】由材料“陪审法庭分组审理各种案件。元老院类似于现代参议院,负责审理刑事案件和行使监察、宗教方面的职责”可知雅典城邦初具分权政 府的形态,A项正确。B,C,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18C 【解析】抽签选举制忽略了每个公民在政治才能上的差异和专长,存在着不利于国家职能部门持久、稳定发展
26、和高效发挥作用的弊端,故选C项。过于狭隘、泛滥的直接民主无法适应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不是导致雅典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B项“解决”的表述绝对化,排除;抽签选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卖现了公民范围内的民主,排除D项。19D 【解析】伯利克里改革中的一项内容是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开放,并以抽签方式产生,且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故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D项符合题意;A,B,C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20C 【解析】根据材料“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
27、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镑,愿多给者听便”可知,这些规定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体现了自然法的理念,所以答案选C。形式主义、体系完备、注重审判程序在材料中均未体现,A,B,D排除。21A 【解析】根据材料“罗马法虽然允许使用酷刑,但只是作为审判过程中的补充性和最后的措施。至于20岁以下与60岁以上者、孕妇和育儿母亲可以免予酷刑”可知,罗马法对弱势群体免严刑,体现了人文情怀,故A项正疏;B,C,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22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的形式主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弱化,由重形式到重内容, 故A项错误。遗嘱涉及遗产的分割与继承,多人在场并记录、当众宣读、签名盖印等形式有助
28、于认定事实,减少日后的纠纷,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日趋灵活,故C项错误。并非只有贵族立遗嘱,普通平民也立遗嘱,故D项错误。23A 【解析】材料“法学总论规定”“若善意且合法地取得某物,那么就应该根据使用与持有该物的时间而获得其所有权”强调了人们“善意”“合法地”获取物权的正义性,体现了自然法的理念被日益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社会风气问题,B项错误。法学总论成书于公充533年,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是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C项错误。D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24B 【解析】通过材料皇帝自己可以制定法律“法律再也不必在公民大会上制定”“君主所悦者即具有法律效力”可知B项正确;A项在
29、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雅典民主制,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5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世纪时罗马公民法一个很大的局限是法律适用的范围只是罗马的公民,适用主体范围相对较小,所以A项正确。自公元前5世纪十二铜表法诞生后,罗马法基本都是成文法,故B项错误;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故C项错误;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此时西罗马帝国使用的已经是万民法,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8分)【答案】(1)特点: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考课内容尚不完善;赏罚具有随意性;尚未形成专门的考核机构(考核权不固定)。(6分,任意3点即可
30、)(2)发展:考核对象扩大至政府各级官吏;设立了专门的考核机构;组织周密,程序严谨;在考绩标准上才德并重。(6分,答出三点即可)原因:吸取前代考课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科举制度的实施。(6分)27(9分)【答案】 差异:明内阁无定员和属官,清内阁设有完整的办事机构,职权明确;明代内阁虽无相名,但实有相权,清代阁仅负责日常事务,不能向六部发号施令;明内阁位卑权重,清内阁位高权轻。(9分)28(23分)【答案】(1)特点:监察制度逐渐自成体系,组织日益完备;监察制度法律化;监察官员选拔制度化。(9分)(2)不同之处:古罗马赋予公民较大的监督权;监察主体多元化;专职行政监察机关和权力监察机关相结合,以行政监督为主。(8分,任答出两点即可)原因:古罗马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平民通过斗争,争取一定的民主权利;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政策具有实用性。(6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