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9.17KB ,
资源ID:70038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70038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港口内交通布置.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港口内交通布置.docx

1、港口内交通布置8 港内交通、港口集疏运8.1 一 般 规 定8.1.1 港内交通可包括港内铁路、港区道路等。港口集疏运可包括港口与外部铁路、公路、管道和廊道及内河航道等公共运输网的衔接设施。8.1.2 港口集疏运设施规模和标准应满足港口的集疏运要求,必要时应开展相关交通仿真模拟专题论证。8.1.3 港内交通、港口集疏运设计应符合总体布局合理、便利疏运、节省投资和降低营运成本的原则。8.1.4 港内交通、港口集疏运设施应综合考虑港口运量、流向、货种、运输组织和接线条件等因素,满足港口平面布置及装卸工艺要求,并应兼顾近期和远期需求,留有发展余地。8.1.5 港口铁路、道路与路网铁路、公路、城市道路

2、的接轨站和接线站,宜靠近港区布置。选线和线路布置应避免货物的迂回和折返运输,并应减少铁路、道路的相互干扰。8.2 铁 路8.2.1 港口铁路应根据港口铁路远期或最大设计能力所承担重车方向的货运量划分等级,港口铁路等级可按表8.2.1的规定确定。港 口 铁 路 等 级 表8.2.1 铁 路 等 级重车方向年货运量Q(106t)AQ10.0B4.0Q10.01.5Q4.0Q1.58.2.2 港口铁路可由下列全部或部分组成:(1)港口铁路区间正线:自路网铁路接轨站至港口站间的衔接铁路;(2)港口站:承担港口列车到发、交接、解编、集结并向各分区车场或装卸线取送车辆的车站;(3)分区车场:承担本分区内的

3、车列到发、取送及调车作业的车场;(4)装卸线:专供货物车辆装卸作业用的铁路线;(5)联络线:港口站至分区车场的衔接线路;(6)连接线:分区车场至码头、库场装卸线间的衔接线路及其他连接线路;(7)其他设施:通信信号、机务设备、车辆设备、给水排水、供电照明和房屋建筑等。8.2.3 港区自行经营管理的铁路与路网铁路实行车辆交接时应设置港口站。8.2.4 港口站、分区车场应根据港口总体布局、接轨站能力、运量、运输组织、作业性质、地形、地质以及当地条件,配合其他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设计,并应考虑远期发展,预留用地。8.2.5 港口站、分区车场的布置,应综合考虑接轨站与港区的相对位置、码头布置形式、装卸工艺要

4、求、运量、行车组织和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可布置成横列式、纵列式或混合式。8.2.6 大宗散货宜采用直达运输,在确定港口站、分区车场的规模及轨道数量时,应充分考虑运输组织方式,减少列车增减轴及解体编组作业,加速机车车辆周转,提高运输组织效率。8.2.7 港口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8.2.7.1 港口站的位置宜接近港区,并应考虑接轨的合理性、有利于港口站和港区的发展。8.2.7.2 港口站应满足列车到发、车辆交接、解编和集结等作业要求。港口有自备机车时,尚应满足机车整备、检修等作业要求。8.2.7.3 港口站到发线的有效长度,应根据港口装卸作业的要求、行车组织确定的到发列车长度和地形条件等因素确

5、定。在与路网铁路整列交接时,港口站应有部分到发线的有效长度与接轨站到发线的有效长度一致;布置受限且需在接轨站办理交接作业时,到发线有效长度可按整列列车长度的1/2确定。8.2.7.4 港口站到发线数量应根据港口到发列车对数或港口至路网接轨站取送车次数和路港统一技术作业过程确定。8.2.7.5 港口站调车线的有效长度,宜按编组车列长度设计,布置受限时,可采用分区车场到发线的有效长度。8.2.7.6 港口站调车线数量应根据列车编组计划规定的组号、每一组号每昼夜的车流量和车流性质确定。8.2.7.7 港口站牵出线的设置应根据调车作业量和有无其他线路可以利用进行调车等因素确定。调车作业量较小或可利用其

6、他线路进行调车作业时,可缓设或不设牵出线。牵出线的有效长度可按到发线有效长度设计。布置受限时,牵出线的有效长度可按到发线有效长度的1/2设计,但不得小于机车牵引作业车列的长度与附加距离之和。8.2.8 分区车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8.2.8.1 应满足列车到发、空车存放和车辆解编、取送、集结等作业要求。8.2.8.2 应综合考虑码头、库场、道路和地形条件等因素,靠近码头、库场装卸区布置,并应具备良好的瞭望条件,调车作业量较大时,可采用双进路与港口铁路装卸线相连接。8.2.8.3 分区车场线路数量应根据作业量、作业性质确定,可按每衔接一个码头设23条线路考虑,但应根据码头形式和装卸作业量的多少

7、进行适当增减。8.2.8.4 分区车场线路有效长度应根据行车组织确定的到发车列长度和地形条件等确定,可按路网接轨站到发线有效长度的1/2设计,布置受限时,部分可按路网接轨站到发线有效长度的1/3进行设计,但其有效长度不宜短于港口铁路装卸线的有效长度。8.2.8.5 分区车场可利用两端的线路进行调车作业,作业量大时,可设置牵出线。牵出线有效长度可按分区车场线路有效长度设计,布置受限时,牵出线的有效长度可按分区车场线路有效长度的1/2设计,但不得小于机车牵引作业车列的长度与附加距离之和。8.2.9 港口铁路装卸线应根据码头、仓库和堆场布置、装卸工艺、通过能力以及有利于机车和各种车辆的运行等因素进行

8、布置,并应设置相应的连接线和渡线。装卸线的有效长度应按货运量、货物品种、作业性质、取送车方式以及一次装卸车数量等因素确定。集装箱码头和散货码头的前方作业地带不宜布置铁路装卸线。8.2.10 港口铁路平面和纵断面设计应符合表8.2.10的规定。港口铁路平面和纵断面 表8.2.10 名 称平 面纵 断 面港口联络线一般地段线路平面的最小曲线半径:级不应小于600m,级不应小于350m,级不应小于250m,困难地段,级不应小于350m,级不应小于300m,级不应小于200m以调车运行的联络线,各级线路平面的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00m线路的限制坡度,级内燃20;级内燃25;级内燃30港口站应设在直线

9、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曲线上,其曲线半径:、级不应小于600m,级不应小于500m,特别困难条件下,、级不应小于500m,级不应小于400m应设在平道上。必须设在坡道上时,其坡度不得超过1.5牵出线应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半径不小于600m的曲线上;特别困难时,可设在半径不小于500m的曲线上。仅供列车转线及取送作业的牵出线,可设在半径不小于300m的曲线上应设在平道上或面向调车线不大于2.5的下坡道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面向调车线不大于2.5的上坡道上连接线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于200m,困难条件下,也不得小于180m仅行驶固定轴距小于4600mm的机车时,可采用不小于150m的曲线半

10、径;仅行驶固定轴距小于3500mm的机车时的曲线半径不应小于120m应符合取送和转线调车要求装卸线应设在直线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半径不小于500m的曲线上;不靠站台的装卸线(易燃易爆、危险品的装卸线除外),可设在半径不小于300m的曲线上;如无车辆摘挂作业,可设在半径不小于200m的曲线上应设在平道上。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1.5的坡道上注:翻车机系统及其他直接与生产技术作业过程有关的线路,不受上表规定限制。8.2.11 港口铁路区间正线、联络线的路基面宽度,应根据铁路等级、轨道类型、道床标准、路基面形式、路肩宽度和线间距离等计算确定。新建铁路的路肩宽度,级铁路路堤宜采用0.6m,路堑采用

11、0.4m;、级铁路均采用0.4m。港口铁路区间正线、联络线直线地段的路基面宽度,宜采用表8.2.11中的数值。曲线地段路基面宽度,应根据铁路等级、曲线半径等加宽。港口铁路区间正线、联络线直线地段的路基面宽度 表8.2.11 铁路等级单线双线非渗水土岩石、渗水土非渗水土岩石、渗水土道床厚度(m)路基面宽度(m)道床厚度(m)路基面宽度(m)道床厚度(m)路基面宽度(m)道床厚度(m)路基面宽度(m)路堤路堑路堤路堑路堤路堑路堤路堑A0.406.25.80.305.65.20.4010.39.90.309.69.2B0.255.45.00.259.49.00.355.65.60.254.94.90

12、.305.45.40.204.84.8注:路堑自线路中心沿轨枕底部水平至路堑边坡的距离,一边不应小于3.5m,曲线地段系指曲线外侧;另一边不应小于2.8m;双线间距大于4.0m时,表中双线路基面宽度应相应增加。8.2.12 站场路基面宽度应按配线设计确定。从站场外侧的线路中心至路基面边缘的宽度,不应小于3.0m。梯线和调车牵出线经常有调车人员上下调车作业一侧,不应小于3.5m。8.2.13 港口铁路其他线路单线路基面宽度,可采用表8.2.13中的数值。港口铁路其他线路单线路基面宽度 表8.2.13 道床厚度(m)路 基 面 宽 度 (m)非渗水土岩石、渗水土0.255.24.80.205.04

13、.78.2.14 港口铁路轨道类型可根据铁路性质和特点、铁路等级和年通过总质量密度,可采用表8.2.14-1、表8.2.14-2中的数值。港口铁路区间正线、联络线轨道类型 表8.2.14-1 选用条件铁路等级、AB年通过总质量密度(Mt,km/km)15及以上15以下88以下44以下钢轨(kg/m)50433833轨道类型轨枕数量(根/km)预应力混凝土枕16801600152015201440木枕1760168016001520道床厚度(m)非渗水土路基面层0.200.200.200.15垫层0.200.200.150.15岩石、渗水土路基0.300.250.250.20注:选用条件只取其中

14、之一。年通过总质量应包括净载、机车和车辆的质量。单线按往复总质量计算,双线按每一条线的通过总质量计算;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地段的港口铁路区间正线、联络线,其轨道应予以加强:预应力混凝土枕轨道,在内燃机车牵引且线路半径为400m及以下的曲线地段;木枕轨道在半径为600m及以下的曲线地段;大于15的下坡制动地段;长度为300m及以上的隧道内;轨道需要加强时,可增加表中轨枕数量:预应力混凝土枕增加80根/km;木枕增加160根/km;加强条件重复时只增加一次。站线及其他线轨道类型 表8.2.14-2 铁 路 等 级、AB线别到发线钢轨(kg/m)50、433833轨道类型轨枕数量(根/km)预应力混凝土

15、枕15201440144015201440木枕1680152014401520道床厚度(m)非渗水土路基面层0.200.150.15垫层0.150.150.15无垫层0.300.250.25岩石、渗水土路基0.250.200.20线 别编组线、牵出线、机车走行线、其他线轨道类型钢轨(kg/m)4338383833轨枕数量(根/km)预应力混凝土枕144014401440木枕144014401440道床厚度(m)非渗水土路基0.250.250.20岩石、渗水土路基0.200.200.20注:站线可采用单层道床,在路基土质不良地段或多雨地区的到发线,宜采用双层道床;半径小于200m曲线地段的轨道应

16、予加强,可按表中轨枕数量增加80根/km;翻车机和高架栈桥等散货系统的装卸线,可不受上表限制。8.2.15 港口铁路道岔号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铁路道岔号数系列(GB 1246)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8.2.15.1 在港口铁路区间正线、联络线、到发线及有路网机车进入的线路上,单开道岔不应小于9号,其导曲线半径取180m。侧向接发或通过列车,车速超过35km/h时,宜采用大号道岔。8.2.15.2 新建、改建或扩建站场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交分道岔、交叉渡线、对称道岔、三开道岔或其他形式道岔,其导曲线半径应相当于上述各项单开道岔的导曲线半径标准。8.2.16 港口铁路与路网铁路或其他工

17、业企业铁路接轨时,接轨点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2.16.1 接轨点位置应便于港口车辆的取送作业和成组直达运输,有利于路、港的营运管理。8.2.16.2 接轨点位置应避免港口车辆取送作业与路网正线交叉。8.2.16.3 接轨点位置应靠近港区,并应有利于港口站和港区总平面的合理布置。8.2.16.4 港口铁路货运量较大,有整列或大组车到发时,可接入接轨站的到发线;货运量较小时,可在调车线、牵出线或其他线上接轨。8.2.17 需要设置轨道衡的港口,轨道衡的位置可设在装卸地点的出入口、分区车场的外侧股道,并应满足车辆称重流水作业的要求。轨道衡应设计为通过式,在轨道衡中心线两端应各设平直线段,其长度不

18、宜小于50m,在困难情况下,其长度不宜小于30m,并应符合所采用轨道衡的技术要求。8.2.18 大型干散货装船码头,根据需要可设置翻车机车场。翻车机车场宜设在靠近所服务的贮料场、贮料仓等,并根据装卸车量、站坪长度及宽度、作业方式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翻车机车场的布置,铁路线可根据情况采用折返式或通过式布置。8.2.19 港口铁路直线地段两相邻线路中心线间的距离、直线地段线路中心至建筑物和设备的距离不应小于附录J的规定。曲线地段两相邻线路间的距离、线路中心线至建筑物和设备的距离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的有关规定加宽。8.3 道 路8.3.1 港口道路可分为疏港道路和港

19、内道路。8.3.2 连接港区大门与城市道路或公路的疏港道路,根据港区性质、规模可分为下列四个等级。车道数应根据道路集疏运量分析确定。8.3.2.1 进港高速路:大型集装箱港区的主要对外道路,需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全部控制出入的全封闭、全立交的高速道路,车道数可设置6车道。8.3.2.2 一级疏港道路:大型综合性港区的主要对外道路,需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部分控制出入、部分立体交叉的道路,车道数可设置4或6车道。8.3.2.3 二级疏港道路:中型港区的主要对外道路,车道数可设置2或4车道。8.3.2.4 三级疏港道路:小型港区的对外道路,车道数可设置2车道。注:二级疏港道路和三级疏港道路

20、,城市混行交通量较大时,可适当增加车道数。8.3.3 港内道路可分为下列三种:(1)主干道:港区内交通繁忙的主要道路,一般为港内连接主要出入口的全港性道路;(2)次干道:港区内码头、库场、流动机械库等之间相互连接的交通运输道路,或连接港区次要出入口的道路,交通运输较繁忙;(3)支道:消防道路及港区内车辆、行人均较少的道路。8.3.4 疏港道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8.3.4.1 位于城市道路网规划范围内的疏港道路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的规定;位于公路网规划范围内的疏港道路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的规定。8.3.4.2 疏港道路应便捷

21、顺畅地连接至公共快速公路网;集疏运量较大时,宜避免与城市道路混用。大型集装箱港区的疏港道路宜采用高速直达、专用封闭方式。8.3.4.3 疏港道路接近港区大门的路段或疏港道路长度较短时,可按港内主干道或次干道的有关技术指标设计,其长度可视具体情况确定。8.3.4.4 以公路集疏运为主的集装箱、大宗散货港区,其疏港道路的技术指标经论证可适当提高。8.3.5 港内道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8.3.5.1 应满足港区疏运高峰时的车辆运输要求。8.3.5.2 应结合地形条件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路面平整、排水畅通。8.3.5.3 道路设计应满足装卸工艺要求,并应与港区陆域竖向设计、港区铁路、管

22、道及其他建筑物设计相协调。8.3.5.4 港区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入口,条件受限制或汽车运输量不大时,可只设一个出入口。8.3.5.5 港内道路应按环形系统布置,尽头式道路应具备回车条件。8.3.5.6 主干道应避免与运输繁忙的铁路平面交叉。8.3.5.7 港口客运站通向码头的客、货流通道宜分开设置。8.3.5.8 码头前方作业地带和库场区的道路,不宜设置高出路面的路缘石。8.3.6 港内道路主要技术指标宜按表8.3.6的规定采用,经论证可适当调整。港内道路主要技术指标 表8.3.6 名 称主干道次干道支 道计算行车速度(km/h)一般港区151515集装箱港区352515路面宽度(m)一

23、般港区915793.54.5集装箱港区1530153047.5最小圆曲线半径(m)行驶单辆汽车151515行驶拖挂车202020交叉口路面内缘最小转弯半径(m)载重48t单辆汽车999载重1015t单辆汽车121212载重48t单辆汽车带挂车121212集装箱拖挂车、载重1525t平板挂车151815181518载重4060t平板挂车181818停车视距(m)151515会车视距(m)303030交叉口停车视距(m)一般港区202020集装箱港区403020最大纵坡(%)558竖曲线最小半径(m)一般港区100100100集装箱港区250100100竖曲线最小长度(m)一般港区151515集装

24、箱港区302015注:路面宽度值应根据工艺要求、通行车辆和流动机械类型等因素确定;有长大件运输的道路和突堤码头至后方库场区的道路,其路面宽度应按工艺要求确定;仓库引道宽度应与库门宽度相适应;电瓶车道、非机动车道的道路纵坡宜放缓,电瓶车道纵坡不宜大于3%,非机动车道纵坡不宜大于2%;港内道路平面转弯处,不宜设超高和加宽;道路纵坡大于3%时,最大坡长不宜大于700m;浮码头和滚装码头的引桥,纵坡不宜大于9%,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10%,限制坡长为150m;冰冻和积雪地区的港内道路最大纵坡不宜大于5%。8.3.7 港口道路路面宽度,遇下列情况时可加宽:(1)在混合交通量较大路段,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宽路

25、面或分设慢车道、人行道;(2)港口货运车流与客运车流使用同一条道路时,路面宽度根据客运车流情况适当加宽;(3)港区主要出入口内外路段,根据使用要求适当加宽路面。8.3.8 港内道路边缘至铁路中心线的距离不应小于3.75m。港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表8.3.8的规定。港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净距 表8.3.8 相邻建筑物、构筑物名称最小净距(m)建筑物外墙边缘建筑物面向道路一侧无出入口1.5建筑物面向道路一侧有出入口,但不通行机动车辆3.0建筑物面向道路一侧有流动机械出入口4.5建筑物面向道路一侧有汽车出入口6.0地上管线支架、柱、杆等边缘1.0围墙边缘1.0货堆边

26、缘1.5注:表中最小净距,对有路肩的道路,自路肩边缘算起;对无路肩的道路,自路面边缘算起;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线至道路边缘的最小净距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港内道路与建筑物、构筑物之间设置边沟、管线等或进行绿化时,应按需要确定其净距。8.3.9 汽车地磅房宜设置在过磅汽车主要方向的右侧,并应离主干道路口有一定距离。地磅房进车端的平直段长度宜取2辆车长,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1辆车长。出车端的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辆车长。汽车进出地磅房前后弯道,路面内边缘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2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9m。8.3.10 集装箱码头大门处应设置一定长度和容量的车辆排队等候区。8.3.11

27、港内道路应有稳固的路基、平整坚实的路面,并应排水通畅。8.3.12 港内道路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港口道路、堆场铺面设计与施工规范(JTJ 296)的有关规定。8.3.13 港口道路应按规定设置保证港口道路行车和行人安全的交通安全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8.3.13.1 疏港道路和交通繁忙的港内道路应设置齐全的交通标志、标线。8.3.13.2 港口道路在急弯、陡坡和视距不良的交叉处,应设置警告装置、分道行驶路面标线、反光镜等保证行车安全的设施。8.4 管道和廊道8.4.1 港区集疏运管道布置应统筹规划,并应满足安全、施工、使用和维修等方面的要求。8.4.2 港区集疏运管

28、道的敷设,应与港区内的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协调,并应减少管道与铁路、道路的交叉。8.4.3 港区集疏运管道可采用地上、直埋或管沟敷设。港区集中敷设的管架或管墩上宜留有10%30%预留管道的敷设空间。8.4.4 集疏运管道穿越、跨越港区铁路和道路时,应符合下列规定。8.4.4.1 集疏运管道穿越铁路和道路处,其交角不宜小于60,穿越管段应敷设在涵洞或套管内,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套管的端部伸出路基边坡不应小于2m,路边有排水沟时,伸出排水沟边不应小于1m。套管顶距铁路轨面不应小于0.8m,距道路路面不应小于0.6m。8.4.4.2 集疏运管道跨越电气化铁路时,轨面以上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6.6m,

29、高速铁路不应小于7.25m。管道跨越非电气化铁路时,轨面以上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5.5m。管道跨越消防道路时,路面以上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5.0m。管道跨越车行道路时,路面以上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5m。管架立柱边缘距铁路中心线净距可参考附录J中的规定确定,距道路路肩不应小于1.0m。8.4.5 埋地管道埋设深度的确定应以管道不受损坏为原则,并应考虑最大冻土深度和地下水位等影响。管顶距地面不宜小于0.5m;在室内或室外有混凝土地面的区域,管顶距地面不宜小于0.3m;通过机械车辆的通道下不宜小于0.75m或采用套管保护。8.4.6 输送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的埋地管道不宜穿越电缆沟,不可避免时应设置套管。8.4.7 集疏运管道采用管沟敷设时,管沟内应考虑排水设施。8.4.8 需要热补偿的管道,宜结合管道安装地形条件设置自然补偿。8.4.9 货运港区的连续输送设备或客运港区旅客通道架空布置时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