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夷山旅游市场分析武夷山旅游市场分析D地处东经11737221181944、北纬272731280449。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全境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72.5公里。东连浦城县,南接建阳市,西临光泽县,北与江西省铅山县毗邻。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一个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辖5镇、5乡、6个国有农茶场、115个行政村。总人口21.68万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属中亚热带地区,处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东、西、北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中南部较平坦,为山地丘陵区。市区海拔
2、210米。地貌层次分明,呈梯状分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处黄岗山海拔2158米,在我国大陆称为“华东屋脊”,最低处兴田镇,海拔165米(河床标高海拔160米)。最高与最低点高差1993米,地势高低相差之大,为全省之最。闻名中外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主要部分位于境内,使武夷山市自然条件具备诸多特异性。2.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2.1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矛盾的协调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成立20年来,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工作。但是我国目前对自然保护事业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进一步开展资源保护、环境质量监测等一系列工作将面临困难,而
3、生态旅游不光需要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投入,也必须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生态旅游强调把旅游带给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旅游设施要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同时倡导在能量消耗和转化过程中采取消耗最小的原则。因而,在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中,自然保护区既不能片面强调保护,更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在实现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利用一部分现有的自然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争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获取一定数量的环境保护资金,这是永续利用绿色资源,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2。2.2生态旅游对资源保护具有的重要意义武夷山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在保护区成立20年来资源保护取得成效,资源本底资料系统完整的基础
4、上,设计出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开展生态旅游并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保护区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保护区进一步开展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来源。生态旅游的实质是以生态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态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与宣传教育,提高资源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要求旅游业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3。生态旅游的意义还在于使人们观赏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从大自然中了解生态体系结构,功能和人类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增强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4。另外,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业,能够引导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创办小规模的餐饮业
5、、文化娱乐设施、交通运输业、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开发等,逐步提高他们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性,以旅游业替代他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消耗,对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重要的意义。3、武夷山生态旅游开发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科学的定义和开发原则基础上,研究生态旅游开发的目标和市场潜力,经过综合分析,进行详细严格的规划,确定实施计划并加以落实。一个地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也不只是单个项目的开发,而是需要在整体策划的基础上,分批逐步实施,在整体上注重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使区域的生态旅游得到永续、健康的发展。3.1武夷山生态旅游开发的目的生态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其开发对
6、象是一切具有生态美的自然和文化客体。广义的生态旅游应当具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方面属性。对一个旅游区来说,不仅要拥有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而且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简单来说,发展生态旅游,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既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优势科学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又要强调保护生态资源不受破坏和损害,能够永续利用,还有就是生态旅游发展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3.2武夷山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肩负着保护世界双重遗产的重任,武夷山市一直都把保护管理好景区作为头等大事,严格遵守以下原则,在景区内积极开展畅通工程,在立法、监测、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
7、显著成效。3.2.1科学规划原则科学规划是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基础。盲目的、无系统的开发只能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短期的经济利益代替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片面的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冲突。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就是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提出生态旅游规划的总体思想、基本原则及具体目标。3.2.2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目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要满足旅游者获得在武夷山享受的需要,而且也要满足武夷山群众获得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合理利用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更要为当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维持和发展创造条件。生态旅游的开发是双向的,是旅游者、
8、投资主体和当地社会之间的平衡和互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经济和人类生态环境成为一个整体。生态旅游开发是改善武夷山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系统工程的一个入口,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发促进区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更大的层面上来看,需要全社会积极有序的参与。3.2.3最大限度的社区参与与防“泄露”原则鼓励最大限度的社区参与,让武夷山群总加入到生态旅游业的开发,这也是武夷山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原则之一。3.2.4与专家的伙伴关系原则生态旅游的开发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成功的生态旅游开发来自于各方面专家的支持和参与。生态旅游时涉及许多部门的综合型产业,专家的合作尤为重要。2009年8
9、月16日到1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社科院、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央民族大学、光明日报社、中央党校等国内大学院校和研究机构专家、教授、学者16人组成的考察团在南平市旅游局局长温秀梅的带领下考察武夷山养生旅游。 专家们对武夷山发展养生产业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武夷山具有发展养生休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广阔的前景,武夷山是当之无愧的养生旅游的胜地。3.2.5区域整体发展原则武夷山生态旅游开发,立足全市,以武夷山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为主体,近年来相继开发科考旅游、生态文化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等新项目,其可供挖掘的旅游容量是巨大的。3.2.6旅游产品多
10、样性原则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是由生态旅游类型的多样性决定的。武夷山生态旅游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在为少数层次较高的生态旅游者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为更大的消费群体服务,这也就是生态旅游的大众化。3.2.7环境与文化的优先保护原则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武夷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被置于优先地位。在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武夷山还实行景区封闭式管理,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景区环境与文化。3.3武夷山生态旅游开发概况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30余年,生态旅游发展之路也走了近30年,成为当今世界上同纬度地带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所存的珍稀动植物物种为全国乃至世界所罕见,保护区森林
11、覆盖率达到96.3%,绿色率达98%,森林净增2.6万亩,林木蓄积量增长22.8%。已知植物种类3728种,几乎囊括了中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已知动物种类5110种,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被中外生物学家称为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钥匙、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之窗。1987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与生物圈”世界自然保护网成员,1992年又被联合国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A级自然保护区。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武夷山具有丰富发文化遗存,有受到严格保护的汉代古城遗址、有充分利用有效发展的茶文化,又有不断提升的环保意识和热情纯朴的民风,这些可以说都是武夷山良好的人
12、文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状况,使保护区大气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空气负氧离子的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11.2万粒,超出国家标准8倍之多,成为名符其实的“天然大氧吧”,许多海内外游客幕名前来这里,吸一口森林空气,喝一口天然矿泉水。据统计,这几年,武夷山生态游接待游客每年都在200万人次以上,各项旅游收入10亿多元。生态游的兴起,带动了周边地区乡村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推动了农副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安、曹墩、桐木、五夫等偏远山村农民过去因穷而搬出大山,如今,发展生态游,火了乡村经济,他们又纷纷迁回故里,办起农家宴,农家旅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为了打造精品景区
13、,近年来,武夷山注重发挥品牌优势,不断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子,以打造世界级精品旅游为目标,致力发展和谐旅游,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同时,加强景区景点建设,使九曲溪、天游峰、玉女峰所在的主景区更加精美舒适,又开发建设了20多处新景区景点,包括茶博园、会展中心、岸上九曲等新景点,不断丰富旅游线路,对主景区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为了景区的生态保护建设,武夷山全面落实环保政策。建成了景区智能化管理系统,改善景区内旅游环境基础设施,在区内开通环保观光车,禁止其他车辆进入,减少了污染,景区环境更加舒适、优美。2009年的金秋季节,武夷山再添一处原生态休闲旅游景区武夷源景区。游人乘座观光车,一路欣赏原始森林的瀑布、河流、树木,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人间无限的乐趣。2009年8月20日,武夷山四新原生态休闲度假区开始试营业,武夷山再添一处原生态休闲旅游景点。 参考文献1 田喜洲.关于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深入分析.林业经济问题,2006,26(1):6467.2李勇华.自然保护区如何开展旅游J.中国林业,2001,(4):38-39.3骆培聪,林芳.简述生态旅游的实质与发展特点J.福建地理,2001,(1):24-27.3梁文英,陈奋德.福建森林旅游业发展对策J.林业经济问题,2000,(4):239-2414梁文英,陈奋德.福建森林旅游业发展对策J.林业经济问题,2000,(4):239-241.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