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70.14KB ,
资源ID:699694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9969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报告.docx

1、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报告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考察报告 摘要: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特殊,环青海湖区域对于该生态系统的维持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在对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湖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现状恶化之因及其危害,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关键字:青海湖;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1.青海湖自然状况介绍1.1概况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东部,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比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入

2、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侧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青海湖流域总面积为29778平方公里,现辖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刚察县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有20个乡(镇),6个国有农牧场。据2006年底统计,湖区内有汉、藏、蒙古、回、土、撒拉等民族共10.28万人,少数民族占70%,其中农牧业人口7.85万人,非农牧人口2.4万(含城镇1.89万人),人口密度为3.05人/平方公里。1.2气象状况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1.2.1光照 湖

3、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达6869。年辐射总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1.2.2气温 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1.10.3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25和24.4,极端最低气温31和33.4。 1.2.3水分 湖区全年降水量偏少。但东部和南部稍高于北部和西部,东部全年降水量是412.8毫米,南部是359.4毫米,西北部370.3毫

4、米,西部公360.4毫米和324.5毫米全年蒸发量达1502毫米,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湖区降水量季节变化大,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雨热同季。 1.2.4大风和沙暴 湖区大风、沙暴日数是全省较多的地区之一。每年24月,午后至傍晚多出现大风,且盛行西北风。以刚察为例。大风(17米秒)年均47.3天,24月最多,平均5.99.3天之间,最多3月份达19天之多。沙暴历年平均为14天。重点保护区布哈河口鸟岛区多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由于湖区海拔高,湖西风多,高空气影响极大,全年多在西风控制之下。冬春风速最大,夏秋季较小。在风力作用下,一般波浪为23级,最大为78级,全年波浪6级以上的日数为40天

5、左右。 1.2.5水温 青海湖的水温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湖水温度有明显的正温层现象,8月份最高达22.3,平均为16;水的下层温度较低,平均水温为9.5,最低为6秋季因湖区多风而发生湖水搅动,使水温分层温度现象基本消失,冬季湖面结冰,湖水温度出现逆温层现象,1月份,冰下湖水上层温度0.9,底层水温3.3。春季解冻后,湖水表层水温又开始上升,逐渐又恢复到夏、季的水温。 1.2.6湖水冰期情况 青海湖因含水量有无机盐类,湖水冻结的温度比0稍低。每年从11月中旬开始,湖区气温下降到0以下,到翌年1月份气温为最低,全湖形成稳定的冰盖,封冰期年平均为108116天,最短为76天,最长138天。冰厚度一般为

6、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封冰后,冰面平坦,由于猛烈狂风,往往出现裂缝和沟隙。在冬时来观赏湖光山色,满目皆白,银光闪闪。3月中旬,冰盖破裂,湖面出现浮冰,在风力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冰山飘至岸边,最大冰山体积约10立方米,4月中旬后,湖内冰块完全消融。1.3水文情况青海湖区内有大小河流78条,是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但分布极不均匀。湖北和湖西河流众多,尤以湖西北部的布哈河水量最大,占流入湖水量的67%,而东南部河水不但流量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除布哈河外,主要还有巴哈乌兰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倒淌河、黑马河等长年性河流。多年总径流量13.25亿立方米/秒,地表水径流深度69.77毫米,地表

7、径流量14.65亿立方米/年,流域总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2.01立方米/秒。 青海湖流域主要河流各站30年流量情况河流及站名河流长度(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年最大流量(立方米/秒)年最小流量(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立方米/秒)年径流量(亿立方米)河源海拔(米)河道平均比降()布哈河(河口站)286143843562.6728.68.1845134.6沙柳河(刚察站)97.514422880.217.642.41431213.2哈尔盖河(峡口站)11016132000.164.381.38427110甘子河(雪柔曲站)47.42961450.050.670.22434024黑马河

8、(黑马河站)20.51122071.820.350.21447763倒淌河(下游流量)60727830.911.280.17478225巴哈乌兰河(下游流量)6556770.70.110.750.24430817吉尔孟河(下游流量)112109295.80.260.810.48430210伊克乌兰河(下游流量)106150078.22.250.452.35470014备 注:数据来源为2004年调查文献资料;其它小河流的汇水面积约2000多平方公里,洪水期无法得到实测,故缺失数据。2. 青海湖湖区生态现状2.1农牧业生产现状 青海湖区因受自然条件制约,生产以牧为主,工、农、渔、副业为辅。经多年

9、发展,现有草场面积2874.03万亩,其中天然草场2811.9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9.61%,人工草场10.95万亩,占0.4%。饲养马、牛、羊等各类牲畜248万余头(只),年产肉1.27万吨,奶1.57万吨,毛0.29万吨,牧业总产值3845.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0.97%。农田耕地面积42万亩,其中水浇地1.6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9%。主要种植耐旱青稞、燕麦、豌豆、油菜及青饮料(青燕麦),其中以油菜和青稞为主。粮食作物平均产量83.32公斤/亩、油料作物42.74公斤/亩。受灾害性天气影响,农作物产量波动较大,丰、欠年产量相差13倍。湖南面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少,有9210亩,

10、年总产量90.9万公斤,平均亩产98.7公斤。湖北区的粮食播种面积较多,有3.85万亩,总产量307.62万公斤,平均亩产79.9公斤。油菜播种面积7.23万亩,总产量314.51万公斤,平均亩产43.5公斤。2001年全湖区作物总产值1290.6万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14.23%。2.2水资源利用情况青海湖区地下水与地表水是维系生态平衡和农牧业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青海湖赖以存在的主要补给资源。这里地表水资源量19.3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8.51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重复量(河川基流)6.7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7.82亿立方米。青海湖区国民经济发展总用水量每年1.89亿立方米,水资源综

11、合利用率为7.79%,其中农业用水1.33亿立方米,牧业用水0.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01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0.22亿立方米,人畜饮用地表水0.11亿立方米,地下水0.02亿立方米。其余水资源除一小部分在径流过程中蒸发外,全部流入湖内,尽管如此,湖内每年仍缺水4.73亿立方米以上。图1.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化过程线图从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化过程线图可以看出,湖水水位呈下降趋势,蓄水量呈减少趋势,湖面面积呈缩小趋势。但年际变化较大,主要受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而波动。从统计资料分析,在19562000年的45 年中,水位、蓄水量和湖面面积下降的有28年,上升的有11年,基本持平的有6年。在下降的2

12、8年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1980年,水位、蓄积量、湖面面积分别比上年下降0. 34m、14. 89 108 和29. 2 ;在上升的11年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1989年,水位、蓄积量、湖面面积分别比上年上升0. 32m、25. 71 108 和34. 2。2.3湿地情况 湿地不仅直接向人类、鱼类和野生动植物提供水资源和大量食物与原料、栖息和繁殖场所,而且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调节大气温、湿度及提供旅游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水域浩淼的青海湖湿地的重要性对干旱少雨的青藏高原而言,其独一无二的生态意义不言而喻。据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调查,青海湖区湿地有781.41平方

13、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62%,湖区湿地可分为沼泽系统,湖沼系统和河流系统。湖滨沼泽面积21700 ,主要分布在布哈河中下游50km段,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下游10km段,倒淌河下游30km以及平坦的冲积、洪积三角洲和大小泉湾、鸟岛、耳海、尕海、沙岛等湖滨湿地。河源沼泽面积254900 ,主要分布在青海湖西北部与北部的河源地区,包括阳康曲、希格尔曲、夏日哈曲和夏日格曲、峻河、吉尔孟曲、泉吉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等,以沼泽湿草地形式出现,多呈斑块状与草甸草原交错镶嵌。这些河源湿地分布海拔在38004200m,个别地段下延3400m,上升至4500m。湖滨沼泽与河源沼泽水生、湿生植物丰富,覆盖度

14、高,是食草牲畜的主要牧草地之一,也是众多野生禽兽类动物的栖息与繁衍区域。本次我们的调查主要以布哈河三角洲,仙女湾湿地和沙柳河流域湿地为样本。2.4换水周期青海湖按现有地表水,地下水及大气降水的总量计算,换水周期需21.7年,而我国洞庭湖换水周期只需20天。青海湖换水周期之长,是世界大型湖泊中罕见的,这说明其水量补给极为困难,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完全失去平衡,靠其自身能力是不可再恢复的。湖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降水和河水的渗漏补给,降水随地形增高而增大。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除消耗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外,部分汇入地表溪沟,余则形成基岩裂隙水以泉水泄出,汇流成溪。大量渗漏补给平原区地下水,渗漏率1520%

15、。湖南岸的一些小支流,至湖滨平原就渗失殆尽,渗漏率达4080%。据不完全统计,湖区78条河流渗漏量87.8万吨/日。山前平原地下水,在接受河流渗漏补给后,地下水径流不畅,水位升高,大量泄出,形成湖滨沼泽带,并以泉或泉集河的形式注入青海湖。2.5自然灾害 青海湖区因海拔高,气候变化大,自然灾害较频繁。旱灾是主要灾害,尤以春旱为甚,有“十年九旱”之说。其次是春秋季的风沙、初春的雪灾、秋霜,此外还有盛夏时节的洪涝和雹灾以及草原鼠和蝗虫害。2.6野生动物资源2.7.1鸟类资源湖区鸟禽有163种,分属14目35科,总数在16万只以上,其中斑头雁213余万只、棕头鸥45万余只、鱼鸥874万余只、鸬鹚112

16、万余只。此外有凤头潜鸭、赤麻鸭、普通秋沙鸭、鹊鸭、白眼鸭、斑嘴鸭、针尾鸭、大天鹅、蓑羽鹤、黑颈鹤等。2.7.2 鱼类资源 湖中盛产全国五大名鱼之一青海裸鲤(俗称湟鱼)和硬刺条鳅、隆头条鳅。青海裸鲤平均年产量为5165吨,19491985年共生产裸鲤191180吨,随着时间推移,资源衰退,裸鲤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裸鲤每年67月回游源流河中产卵,为食鱼鸟提供丰富食物条件。1964年国家将青海湖列为保护对象,青海裸鲤列为国家重要名贵水生经济动物。2.7.3 普氏原羚普氏原羚俗名黄羊,过去长期以来被作为藏原羚的一个亚种,实为一个独立的种。仅分布在中国,产于青海省青海湖北岸及东北岸一带。仅就目前所知,青

17、海省青海湖四周仅残存有3-4个种群,即鸟岛附近1-2群,约37只;湖东种羊场及小北湖一带生存有70只左右;湖之北岸刚察县察拉滩的1群约70-80只。目前总数量恐不足200 350 头。青海湖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栖息着大量珍贵的野生动物,如白鹤、熊、普氏原羚、湟鱼等。由于多年来人们的围湖造田和过渡放牧捕鱼,造成了生态环境退化、野生动物种群大量减少的情况,有些野生动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青海湖的自然环境是十分脆弱的,如果不实施保护措施,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再也见不到这些可爱的生灵。2.青海湖湖区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2.1自然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 (1)湖水位持续下降 青海湖早期曾是外泄湖,水位

18、不高,容量很小。中更新世闭塞,全新世初期进入最盛时期,湖水面积达到8500平方公里,容量7000多亿立方米。在漫长的地质演变和气候变化中,其水位虽说是波浪式的升降,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但总的趋势是下降大于上升,尤其是近120多年来,水位只下不上,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危机。青海湖在不同时期水位下降情况时间湖面海拔(米)湖水面积(平方公里)相隔(年)下降水位(米)年均水位下降(米)公元纪年3296(推测)8500250万年前7483247(推测)525718803206(推测)4598.51132410.0419083205.14(实测)4589.1280.860.0319563196.96(实测)4

19、583.9488.180.1719723195.05(实测)4450.5161.410.1419813193.92(实测)4340590.50.0519863193.78(实测)4304.550.60.1220013193.51(实测)4282.3150.20.13如今出现在许多报刊杂志和官方通用的青海湖面海拔3194米的数字都来自80年代所测得3个数字的整数。据青海水文总站2001年实测,青海湖面海拔现3193.51米,湖面积4282.3平方公里,比1981年减少57.7平方公里。由此可见,1959-1988年,湖水下降2.96米,年均下降9.87厘米,1959-1972年下降1.08米,年

20、均下降8.3厘米。1972-1988年下降1.88米,年均下降11.75厘米。1988-2001年13年间下降1.56米,年均下降12厘米,尤其是自1991-2001年的10年间下降了1.3米,年均13厘米。据布哈河口水文站站长裴生山介绍,据观测,青海湖水位20多年来一直在下降,干旱年景下降更快,仅2001年下降近20厘米。现湖岸裸露面积增至360平方公里,原补给湖水的78条河流(溪)仅存36条,大都出现季节性断流,水量减少60%。(2)湖水矿化度不断增加 由于青海湖湖水的不断减少,湖水矿化度越来越高。据测定, 1962年湖水矿化度为12. 49,PH 值为9. 0; 1986年湖水矿化度上升

21、到14. 15,PH 值达9. 2; 2001 年湖水矿化度达到16. 0。1962年到1986年的24年,矿化度上升了1. 66,而1986 年到2001 年的15 年, 矿化度增加了1. 85,可以看出矿化度升高呈加剧的趋势。矿化度的明显增高,严重影响水生饵料生物和青海湖裸鲤的生长发育,鱼类资源受到严重威胁,进而影响到鱼鸟共生生态系统的循环。(3) 鸟岛成为半岛,致使鸟类大量迁徙 青海湖有座驰名中外的鸟岛,是我国首批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如今的鸟岛已经与陆地相连,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1)自然环境的变迁 鸟岛连陆的原因很多,除湖水下降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布哈河改道。据地质遥感资料

22、,近20年来,布哈河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湖中延伸6公里,湖水退缩200多米。现除南部临水外,其余三面湖底全部裸露,与陆地完全连成一片,成为湖岸上1.5万亩的一个沙区,人畜沿东北面鸬鹚聚居的海西山可直接上岛。 湖区多西北风,有时每年8级以上大风50次左右,致使沙丘随风不断向湖内侵伸。1977年鸟岛管理部门为防止野兽和牲畜进入,岛内围起来的1万多亩1.8米高的铁丝网内基本没有沙丘,但至2002年8月1000多亩荒滩上有100多个近2米高的沙丘,原先的铁丝网几乎全被埋没,人畜自由进出,特别是鸬鹚岛北侧更为严重,昔日无计其数的鸟儿云集湖面的壮观景象已不复存在。 2)人为干扰 1978年前孤岛时,因水上交通

23、限制,乘船去岛上的人数有限,按时来此繁殖的斑头雁、棕头鸥、鱼鸥仍很多。但现虽修了观鸟厅,可离鸟群太近,年均有近5万人(次)在此参观,喧哗声、噪声等此起彼伏,鸟儿没有宁静的孵化环境,直接影响它们的生存安全,只好离开这里到海心山、三块石,大小泉湾避静之处繁殖,或带幼鸟到其它地方,即使这样,也难逃人为破坏。岛上捕鸟、拣蛋的纸箱、棍棒随处可见。仅1991-1995年海心山上的斑头雁由500多窝降至零。(4)湿地面积逐渐减少 青海湖环湖地区的湿地主要分布于湖滨三角洲及河流两侧的底洼带,面积较大的有卜加湾、甘子河、泉吉河等地。50年前有60多处、1200多平方公里,现仅有20余处,781.41平方公里。如

24、1956年沙柳河口的湿地面积有50平方公里,至1986年缩至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平方公里,目前几乎全干枯。(5)沙尘暴灾害加剧据统计,60年代湖区沙尘暴天气409次,70年代6级以上大风天气540次,强沙尘暴天气164次,80年代后其次数和强度逐年增加,受损加重。2000年3月21日刚察县一次强沙尘暴持续24小时,死亡羊羔1.5万只,成年羊2700只,牛170余头,其中泉吉乡立新村的一群羊全部吹到湖内淹死,造成经济损失500多万元。除此之外,逐年堆积的风沙已对青藏铁路,刚察、海晏和湟源县城构成威胁。(6)周边沙化面积扩大现青海湖区水草丰茂的草场渐渐失去水源涵养能力,成为强烈的水蒸发地和水土

25、流失带,是青海省土地沙化较严重地区。以金银滩为代表的草原曾是青藏高原上最优良的牧场之一,而现在却是大面积沙化,其面积已达1100万亩。30年间扩大303.63平方公里,年均10.12平方公里。其中300万亩毒杂草蔓延,870万亩被鼠害,“黑土滩”面积退化速度以每年8%递增。整个湖区沙丘和风沙面积累计达800多平方公里,比1956年扩大了310平方公里,且每年以21.13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据测算,2002年环湖草场产草量比1980年降低40%。另外流动沙丘49万亩,占沙漠化面积76%,潜在沙化面积46.5万亩。以鸟岛为中心的12万亩沙化地带呈扇形向四周推进,流沙厚度平均14厘米,部分地区形成月

26、牙形沙丘,其厚度超过60厘米,在此世居的50多户牧民生存艰难,成为“生态难民”在草原上游荡。、(7)湿地退化 沼泽湿地萎缩是气候暖干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结果。主导因素是气温上升、降水量下降造成的。据气象资料,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青海湖流域气温上升了0. 5;年降水量自1989年后,呈缓慢下降趋势。造成湿地、河流水分补给不足,干旱化日趋严重,沼泽面积缩小、泉水涌水量下降,加上植被的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湖滨上世纪60年代大量毁草开垦,草原过度利用,超载放牧严重以及乱挖滥采(伐)中草药、灌丛植被,无节制地开采沙石等,造成土地植被覆盖度降低甚至裸露,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中泥沙含量

27、猛增,河口冲积扇越来越大。由于湖水水位下降,大片沙质湖底出露,在风力作用下,沙漠化土地迅速蔓延;加上植被破坏,失去植被保护的土地在强劲风力的吹蚀下,加剧了沙漠化扩展的势头,沙漠的移动掩埋了很多湖滨沼泽。2.2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1)人为活动加速了植被退化 50年代后期开始的毁草造田,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大修草库和水利工程,加上修公路、铁路及其它沙土工程使本来就很松散的表土很难硬固或有新的植物生长。我们在环青海湖公路两侧常能见到许多挖开的大坑,这显然是因为修路或其他建设工程取土所致,这种破坏往往是不可修复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布哈河流域,洪水汛期的含沙量高达7.57公斤/

28、立方米。现河口流沙每年以200多米的速度向湖内推进,另外由于风沙及降尘带入湖沙量36.32万吨。据相关资料了解,现湖东北方向又有沙丘正在复活,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东扩展,距海晏县城仅有2公里,青藏铁路随时有被埋没的危险。(2)草场退化、牲畜超载、畜产品水平下降 青海湖区自古为优良的天然牧场,它既是青海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也是青海人为活动较频繁的地区,但畜牧业发展仍停留在自然放牧、靠天养畜的原始状态。由于盲目追求存栏率、商品率,认为发展畜牧就是增加存栏数,造成牲畜超载,草场得不到息养的机会,成片草原成为不毛之地,沙化地、“黑土滩”随处可见,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据统计,湖区现有退化

29、草场1405万亩,占这里草场总面积的48.89%,其中轻度退化草场705万亩,占退化草场的50.18%,中度退化草场475.5万亩,占33.84%,严重退化草场224.5万亩,占16%。 因长期畜多草少,使牲畜发育不良,个体逐年变小。据抽样调查,2002年每只羊平均产肉量比1958年下降45公斤,牦牛下降2032公斤。藏系羊产毛量减少1公斤,改良羊产毛减少1.3公斤,而且毛性因长期风沙侵蚀变化质差量减,曾享誉国内外的西宁大白毛的知名度在市场上也受到影响。(3)河道侵蚀、水土流失加剧 据资料了解,全湖区均有水土流失现象,以湖南边的青海湖南山、天峻县的夏日格曲、阳康河岸阶地、木里舟群山体中下部与布

30、哈河、沙柳河岸阶地等,是水土流失重灾区。侵蚀多以沟侵为主,因沿河阶地水土流失发生而造成的河流输沙量高达49.8万吨/年,仅布哈河年输沙量就有35.5万吨。鸟岛连陆不光是水位下降所致,也与布哈河三角洲多年输沙堆积亦有直接关系。(4)水质污染及富营养化形势严峻据刚察县林业环保局调查,现湖区有一些从事皮革制造、肉食品加工、洗毛等工矿企业,其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排入入湖河流,致使整个湖水受污。并且布哈河、沙柳河和哈尔盖河每年要受纳来自县医院及青海湖农场医院的数万吨污水,此污水会随河水流入湖中,其主要污染物是细菌和有机物,其中流入布哈河的占43%,沙柳河的占56%,其它河流占1%。同时,由于化肥农

31、药的不正当使用,造成了大量土壤和水体污染,这些污染主要集中于刚察县的农耕地区。(5)湟鱼资源日渐枯竭青海渔业长期以捕捞为主,青海湖、鄂陵湖、扎陵湖的鱼产量约占全省90%,其中青海湖占80%。湟鱼是青海湖的主要渔业,1949年前,当地藏族和湖周寺院僧侣因民族宗教因素,视鱼为神,既不吃鱼,也不允许有人入湖捕鱼,因而保护了湟鱼资源。1954年时,湟源县来的几户汉族农民,冬季在湖中冰下钓捕,其产量不下200吨,从此有了捕捞湟鱼的历史。1957年开始用机船在湖中捕捞,1958年又在湖南边建起了第一个国营渔场,到1959年捕捞规模已很大,年产量达到1.3万吨。1960-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湟鱼成了青海人民充饥之宝,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大家对湟鱼怀有深厚感情,被誉为救命鱼。不久国营渔场增至5个,除岸边用地拉网捕捞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