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59.64KB ,
资源ID:69883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69883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2理想境界比较.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2理想境界比较.docx

1、12理想境界比较孔子之精神境界论孔子之精神境界论黄玉顺 摘要 文章认为,孔子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系统的关于精神境界的思想:先按人格境界,把人分为小人、君子和圣人三等;再按心理范畴,把人分为智者、勇者和仁者三类。于是就有了九种境界:小人之智者(小智),小人之勇者(小勇),小人之仁者(小德);君子之智者(大智),君子之勇者(大勇),君子之仁者(大德);圣人之智者(圣智),圣人之勇者(圣勇),圣人之仁者(圣德)。 关键词 孔子 精神境界 圣智 圣勇 圣德 孔子的时代虽然还没有“精神境界”的说法,但事实上孔子已经形成了一套很系统的关于精神境界的思想。孔子对精神境界的分析,采取了两个维度的划分标准。一是按

2、人格境界,把人分为三类(三境):小人,君子,圣人。1 二是按心理范畴,把以上三类人各自分为三种(三界):智者,勇者,仁者。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2(宪问)3 智者是就知识和才能而言,勇者是就意志和意向而言,仁者是就情感和情绪而言。这种划分,与现代心理学的“知、情、意”范畴划分一一对应。除小人这个层次外,不论君子还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一以贯之的“仁”。但三者与“仁”的关系,又有心理层次的不同: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仁;勇者又叫“好之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乐之者”,乐仁而安仁。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雍也)孔子认为这是三种高低不同的境界:智者不如勇者(知不如行),勇者不如仁者(意不如情)。这样一来,孔子实际划分了由低到高的九种精神境界:小人之智者(小智),小人之勇者(小勇),小人之仁者(小德);君子之智者(大智),君子之勇者(大勇),君子之仁者(大德);圣人之智者(圣智),圣人之勇者(圣勇),圣人之仁者(圣德)。 1小智:小人之智者 从纯粹智能的角度上,孔子对人的境界进行过一种划分:“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这里把人的智力分为四等,但第一等“生而知之者”只是虚悬一格而已。孔子自认为不是生而知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述而)

4、就其所谓圣人,他也不曾说过哪一个是生而知之者。中庸载孔子语:“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舜的圣智也是从好问好察而来的。人们的先天才质都是差不多的,修养的高下都是后天习染的结果:“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除“生而知之者”外,其余三等人,“(自觉)学而知之”为圣人,“困而学之”为君子,“困而不学”为小人。 孔子说小人“困而不学”,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如此,我们所说的“小人之智者”可能吗?其实,孔子并不否认小人之智的存在。他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可见即使是小人,也可以而且应该“学道”。只不过君子所有的是大智

5、、小人所有的是小智而已。所以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君子有大智,可大用;小人有小智,可小用。此即子夏所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此所谓“小知”(小智),即今日俗语所谓“小聪明”。 那么,这种小智的具体内容如何? 从量上看,君子“艺”,小人“器”。孔子说:“吾不试,故艺。”(子罕)孔子说他自己由于不被具体地任用,什么都干,结果反而多才多艺。这是就知识的数量言。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无能是有愧于君子之称的。这里所谓“无能”并不是说没有任何才能,而是说够不上多才多艺。君子才广,为“艺”;

6、小人才狭,为“器”。“子曰:君子不器。”朱子解释:“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论语集注为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朱子解释:瑚琏是“宗庙盛黍稷之器,而饰以玉,器之贵重而华美者也。”(论语集注公冶长)这里“器”是说子贡尚不足以称君子,“瑚琏”则是说子贡已很近于君子境界了。这“器”还有一层意思:“管仲之器小哉!”朱子解释:“器小,言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故局量褊浅,规模卑狭,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集注八佾)管仲就才能而言是堪称君子的,可谓“不器”;但他只知其器,不知其道;只知霸道,不知王道。这又是从质上来讲的。 从质上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7、。”(里仁)这是就知识的内容言,君子懂得仁义所在,而小人只懂得利益所在。君子固然需“艺”需“博”,但还必须博而能约,泛而有守:“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韩愈讲:“行而宜之之谓义。”(原道)“行而宜之”即礼,也就是“义”。故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子路)樊须的表现正是所谓“小人怀土”“怀惠”,所以等他一走出门,孔子就骂:“小人哉,樊须也!”但是要注意,孔子并不简单地否定物质利益,而是主张不贪小利,见利思义;孔子也非一味地反对种田,例如他赞美“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宪问)。

8、他只是不满意樊须的只知眼前小利、不知长远的大义。“臧文仲居蔡(于)山节藻稅,何如其知也!”朱注:“当时以文仲为知,孔子言其不务民义而谄渎鬼神如此,安得为知?”(论语集注公冶长)孔子非谓文仲无智,而是说他非君子之智,乃小人之智,只务鬼神之虚,不务民生之实。归根到底,智者作为“知之者”,君子之智者知仁,而小人之智者不知仁。君子知仁,故能“喻于义”;小人不知仁,故仅能“喻于利”。 2小勇:小人之勇者 从心理范畴看,智是认知范畴,勇是意志范畴。从知行关系上来看,智是关于知的,勇是关于行的。这里所谓“行”,包括言、行两个方面,今统谓之“行为”。所谓“勇”,就是勇于行,“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孔子认为

9、,虽然知先于行(智先于勇),但是行重于知(勇重于智)。知的目的,正是为了行的。“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知识再多,不能实用也就等于没有知识。“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子路)所以,勇者的境界高于智者的境界。 在孔子看来,即便是在小人中,也不仅有智者,而且有勇者。孔子曾谈到,有一种“士”,“硁硁然小人哉”,却也能够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又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这里的“匹夫”当然属于小人范畴;“志”即意志正是勇者的心理特征。匹夫而能持志,即是小人之勇。 孔子之论小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与君子之勇相比较:勇于行什么

10、?怎样勇于行? 勇于行什么?这是关于勇的性质问题。孔子认为,君子之勇需要以仁义礼智为规范,否则便是小人之勇、匹夫之勇。(1)勇于仁。这是最根本的标准,即勇者作为“好之者”,君子之勇者好仁,而小人之勇者却不好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能做到杀身以成仁,便是君子之勇。反之,“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好勇而不仁,那就是小人之勇。(2)勇于义。“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这是说君子应该见义勇为。见义不为,则无君子之勇(但是也可能有小人之勇)。“子谓子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这里的恭敬惠义,其实也都是义,

11、义者,宜也。此即君子之行、君子之勇。在孔门弟子中,子路以勇著称。“子路有闻(而)未之能行,惟恐(复)有闻。”朱注:“子路闻善,勇于必行”;“若子路,可谓能用其勇矣。”(集注公冶长)然而有一次,“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裁)!”朱注:“夫子善其勇,而讥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适于义也。”(同前)所以,孔子常常挫其锐气。“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这里,从“君子义以为上”中,有一句浅台词呼之欲出:小人利以为上。此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勇尚义,小人之勇尚利。(3)勇于

12、礼。君子不争,争而有礼。“君子矜而不争”(卫灵公);“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君子争而有节,勇而有礼。“勇而无礼,则乱。”(泰伯)勇而无礼,就是小人之勇了。“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这里也是强调的义、礼。(4)勇于智。“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阳货)不好学则无智,无智而有勇,是小人之勇,只会犯上作乱而已。 怎样勇于行?这是关于勇的度量问题。前面说过,勇于行包括言和行两个方面。孔子要求“言必信,行必果”,从而要求“讷于言,敏于行”:“君子能于事而慎于言”(学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这是因为,“

13、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所以,君子慎于言,勇于行。反之,“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不仅如此,孔子甚至认为,君子不仅要慎言,而且要慎行:“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慎言慎行是君子之勇,妄言妄行是小人之勇。后来苏东坡认为大勇、小勇之别,在于一个“忍”字,“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留侯论)小人之勇与君子之勇,在度量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3小德:小人之仁者 从心理范畴讲,勇是意志范畴,仁是情感范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可见仁爱乃是一种道德情感。“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4、。”(里仁)好恶也是情感范畴。 智者不如勇者,勇者不如仁者。“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可见,仁者比勇者又高出一等境界。述而有一段对话,表明孔子对颜渊和子路的不同态度,可以见出孔子对仁者与勇者之境界高低的不同评价:“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乎!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里,孔子赞扬了颜渊的君子之仁,嘲笑了子路的匹夫之勇。 仁者比勇者境界高,自然比智者境界更高了。智者不一定是仁者,但仁者必定已经是智者了。孔子曾评价令尹子文“忠矣”,崔子“清矣”,但他们“未知(智),焉得仁?”(公冶长)所以,智是仁

15、的一个必要条件,愚蠢的人是不能成为仁者的。“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子曰:何谓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仁者是明智的,而不是愚蠢的。宪问有一记载,是孔子比较仁者与智者之高下的:“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称,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羿、奡只是智者,禹、稷才是仁者。故孔子赞叹南宫适不仅是君子,而且是仁者。 那么,有没有小人而仁者?孔子说过:“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如此说来,小人之仁者就是不可能的了。其实,孔子之意未必如此。“有能一日用其力于

16、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所谓“未见力不足者”,是说人人“性相近也”,按其本质来说,都是可以“求仁得仁”的。所以雍也记载:“冉求曰:非不说夫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这也是说,求仁得仁,乃是人人力所能及的,自以为力不足,那是画地为牢。“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可见小人不仅可能仁,而且不能离却了仁。孔子这种人人可以成为仁者的思想,后来被进一步发展,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讲“涂之人可以为禹”。 应该说,仁者作为“乐之者”,君子之仁者与小人之仁者都是“乐仁”的。但小人之仁者与君子之仁者还是有区别的。差别何在?(1)小人之乐仁是偶然的、短暂的,君子

17、之乐仁是必然的、恒定的。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朱注:“三月,天道小变之节,言其久也,过此则圣人矣”;“此颜子于圣人,未达一间者也;若圣人,则浑然无间断矣。”(集注雍也引程子、尹氏)这就是说,颜回等人已经达到了君子之仁者的境界,其中尤其是颜回,几乎接近于圣人之境。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够恒久地不违于仁。由此可见,有恒于仁,是君子之仁者的一个重要标志。“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朱注:“善人者,志于仁而无恶。”(集注述而)这里孔子是说,有恒是君子之仁者的起码要求。仁而无恒,那只能算是小人之仁者。“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朱注:“约,穷困也

18、”;“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集注里仁)其实,这里所谓“不仁者”,就是指的于仁无恒者,亦即小人之仁者。因其于仁无恒,所以“处约”亦无恒,“处乐”亦无恒。(2)小人之仁是偏颇的、狭隘的,君子之仁是中庸的、博大的。孔子认为,“中庸”是君子之仁者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所以礼记中庸指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反中庸,就是偏颇:或过之,或不及。一旦偏颇,就会陷于狭隘。“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这里,孔子比较了两种情况:管仲如果为

19、公子纠而死,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在孔子看来,那才算不得仁者,或者说,不过是匹夫匹妇之仁而已;现在管仲转而相桓公、霸诸侯、合天下、惠人民,这才真是君子之仁,而非小人之仁。对管仲的这种评价,孔子还说:“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同前)可见孔子所谓君子“仁者爱人”,不是偏狭的爱某个人或某些人,哪怕他是自己的亲人、主人;而是“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即韩愈所说的“博爱之谓仁”(原道)。博爱才是君子之仁,否则只是小人之仁。 4大智:君子之智者 君子之智者不一定是勇者,更不一定是仁者。孔子评价几个学生:“由也果”,

20、属于勇者;“赐也达”,“求也艺”,都属于智者。(雍也)“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在孔子看来,这几个学生高足各有所长,可以算是君子之智者或勇者,但都没有达到君子之仁者的境界。诚然,孔子讲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智)?”(里仁)但这并不是说智者必是仁者,因为即便“择而处仁”,也未必就已经是仁者了;这只是说君子首先必须成为智者,能够知仁、处仁,然后才有可能由好仁而乐仁,有朝一日成为仁者

21、。“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朱子把“不知而作”解释为“不知其理而妄作也”,又把“我无是也”理解为“谦辞”,乃自相矛盾之说(集注述而)。其实,“不知而作”在这里是褒义的,是说未经智者境界便已达到勇者境界(即勇于行),孔子认为这样固然不错,但未必行得通,所以,孔子接下来讲应该多见多闻。孔子还说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这里的“为仁”,也首先是一个选择问题,而能够作出正确选择,正是以智为前提的。 由此可见,智者是君子之最低境界。然而即便如此,这种起码的境界也不容易达到。“舜有臣

22、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能够治乱之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亦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泰伯)这是讲人才难得,圣人能拥有的君子之智者也不过数人而已。然而,由小人之智者而继续修养,可以达到君子之智者的境界。这种境界的转换,如前文所说,有两个方面:(1)从量上看,君子“艺”,小人“器”。关于“君子不器”,子罕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这是有人认为孔子只博不专,孔子以“执御”(只会驾车)幽默之。小人之智偏执,为“器”;君子之智博通,为“艺”。(2)从质上看,如前所述,君子能知“义”,小人

23、只知“利”。“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君子之智在于从事人之所宜,这就是“君子喻于义”。而归根到底,君子之智者知仁、求仁。由于“务义”,君子之智者有时表现出一种大智若愚的境界。“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可见小人之智为私,乃小智,其智可及;君子之智为公,乃大智而似愚,其愚不可企及。此外,孔子又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尧曰)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其实,“知命”与“务民之义”也是不矛盾的,因为所谓“天命”,只不过是古人对难以掌握的自然、社会规律的一种不科学的表述。由“知命”而至于“务民之义”,就是周易所谓“顺

24、天应人”的意思。 5大勇:君子之勇者 君子之智者知仁而求仁,而君子之勇者则更是好仁而行仁。前面说过,勇于行包括言与行两个方面。“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这也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意思。这是一层;再进一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所谓“成人之美”,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所谓“不成人之恶”,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两个方面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好仁行仁。 由知仁,则有大智;由好仁,则有大勇。“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颜渊)我们知道,孔子说过:“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故“不忧”谓仁,而“不惧”谓勇。

25、由于无所谓惧,君子才能做到“杀身成仁”。这种大勇,孔子曾打过一个著名的比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苏东坡所赞美的正是这种大勇:“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侯论)这种大勇,不怨天,不尤人,心气和平:“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这种境界是不容易达到的,“子曰:吾未见刚者。”朱注:“刚,坚强不屈之意。”(集注公冶长)又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里仁)而说到他自己,“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孔子这是自谓堪为君子之智者,却不至自命为君子之勇者。 6大德:君子之仁者 君子不一定是仁者,“君子而不

26、仁者有矣夫”(宪问)。这是因为君子之仁者是君子的最高境界;未达到此等境界,可能只是君子之智者,或是君子之勇者。“未知,焉得仁?”(公冶长)未勇,亦焉得仁?所以君子之智者未必是仁者,但君子之仁者必定是智者。孔子有一番话,易致误解:“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朱子以为:“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集注里仁)这就误解了孔子之意。孔子的意思并不是说君子必是仁者,而只是说君子而不仁,虽然还可以算一个君子,如智者,如勇者,但不足以“成名”。只有君子之仁者,才造次必于仁,颠沛必于仁。 为此,孔子对君子之仁者与智者和勇者进行了比较。(1)智者不如仁者。“知及之,仁

27、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智不如仁,这是显然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一个“利”字,一个“安”字,这就深刻地揭示出智者与仁者的境界差别。智者只是“知之者”,知仁而求仁,却未到达“乐之者”的乐仁而安仁的境界。其要害,就在一个“利”字上:为仁而存功利之心,是意善而不是情美的境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智者亦知仁、亦求仁,由知之而好之,由好之而乐之,几近仁者的境界。但智者毕竟还不是仁者,只能“利仁”,汲汲以求,故动,如水;而仁者能“安仁”,恬然自得,故静,如山。(2)勇者不如仁者。“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这里所讲的就是勇不如

28、仁、力不如德的道理。先进有一段“吾与点”的著名故事,也是在讲勇于行不如安于仁的道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或如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民足。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

29、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表面看来,几个学生的回答一个比一个谦逊、无所作为,故而一个比一个更得孔子的赞许。其实,孔子在这里已分出境界的档次:由、求、赤,君子之勇者、有为者、好之者;点,君子之仁者、无为者、乐之者。 仁者已经由求真向善、而达到了一种审美的境界。这种境界之美,自然随时流露出来:“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朱注:“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集注述而引杨氏说)容舒色愉,是形容其静坐之时;至于行动之际,另是一番高妙:“君子之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融贯从容,自然而然,无往不适,无所不乐,此等境界,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30、”是也。这种境界,有极大的感染力:“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7圣智:圣人之智者 圣人也有智、勇、仁三种境界。圣人之智者,周公足当之。据尚书金滕载,周公自称“多才多艺”。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礼记檀弓下)这里所谓“文”,正是“智”方面的事情。圣人之智者必然如周公所言“多才多艺”。孔子也这样看:“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罕)大宰以孔子“多能”为圣者,即圣人之智者。这是圣人当中的起码境界,也是孔子自己努力的目标

3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可见圣智乃孔子所梦寐以求的修养境界。 但仅仅是多才多艺,仍不足以成为圣人,前面讲过,君子之智者也多才多艺。子罕有一段话,道出了圣智的特征:“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这使人想起苏格拉底的“自知自己无知”和“精神助产术”,又使人想起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圣人之智不在于知“器”,而在于知“道”。用道家语言讲,圣人之智在知“道”,君子之智在知“德”;知德者一以通十,知道者一以通万。所以,小人之智少,君子之智多,至于圣人之智,则复归于寡矣。“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参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参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可见君子之智在多,圣人之智在一;多为末、为用,一为本、为体。曾子深知孔子圣智,而子贡却把孔子降低到了君子的水平。 颜渊的一番感叹,说的正是君子与圣人的境界之微妙差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